崇尚形式俗語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民俗對自然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選擇性。在拉卜楞,「白」除在表達色彩本身意義上同漢文化相同外,從轉義方面講,則與漢文化的觀點恰恰相反,多代表合理、正確、忠誠、純潔以及至高無上的意思。
是故,拉卜楞人將思想高尚的人稱為「散巴尕繞」(意為「潔白的心靈」)。人們的傳統觀念中,「白」是美好、正義、高尚、純潔、祥和、光明、善良、真誠、喜慶、合理、正確、祝福等之代名詞,它在拉卜楞人的生活中有著突出地位和廣泛體現。
拉卜楞人對白色的崇尚由來已久,從古老原始苯教之白色崇拜,到印度佛教傳入,藏傳佛教形成後之白色崇尚,這一文化現象至少沿續了千餘年的歷史。當你步入拉卜楞時,躍人眼帘的首先是白色的佛塔、白色的佛殿、白色的經幡、白色的帳篷和白色的羊群。每逢喜慶之日或迎接活佛時,人們要用白粉在門前繪出喜慶的花紋;迎來送往要獻上潔白的哈達;家人去世時要用白粉劃出路線,將其靈魂引向極樂世界。
生活中人們喜歡穿白色襯衫、騎白色的駿馬;宗教活動中,無論是祭祀神靈,還是叩拜高僧大德都離不開獻上潔白的哈達。祭祀時離不開苯教所謂的「三白」,僧侶們誦經祈禱時,常用糌粑捏成各種形狀的施食,用來供奉鬼神,這種施食有白、紅兩種,白施食是在成形糌粑團上直接澆上酥油,這種施食分別代表寂靜和憤怒。
拉卜楞花季少女上發前,要用摻了牛奶的水洗胞;每每大年初一清晨,人們要用奶水洗臉,以求新的一年好運在身。婚俗中,從說蝶到完蠟禮物中不可缺少一條白色的哈達;新娘要穿白衫,騎白馬,新始下馬時在白色能用白毯鋪路;出嫁之日若遇大雪紛飛則認為是幸福美滿之古兆等等,諸如此類無不說明「自」在拉卜楞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對白色之尚喜愛是人們的共同追求。
人們看來,白色與神靈有關,是拯救人的神,作為神靈的標誌如白塔.佛股,與白色有關的聖,爸水等具有奇異的神力。人、白色、神三位一體,緊緊聯繫在一起,自色被神至化。無論是原始宗教,還是現代宗教,它對人們思想.生活,文化,道德等的影響極為深遠,尤其是在全民信教的拉卜楞地區,宗教教義成了人們行動,行為的準則,宗教意識直接影響到民族心理。由此說明,研究民俗不能脫離宗教學,因為宗教支配著人們,而人們又利用宗教來充實、豐富著自己的精神生活,二者不可棄一。
哈達文化白色哈達如同白雲給人間架起了感情橋梁,猶如潔白的羊毛給人以溫暖,猶如皓月圓滿讓人間充滿美好與喜慶,也猶如潔白牛奶給人以生命和幸福。它永遠象徵著拉卜楞人高潔的品格和追求生活的目標。在拉楞,由於傳統文化、宗教信仰之深刻影響以及不同民族的人們在此大雜居,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習俗和心理上面,都蒙著一層民族文化模式的外衣,文化的影響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可以說,人們的任何一種行為方式和活動都是文化的產物、文化影響著個人的喜怒哀樂,也影響著本民族如何面對生與死,如何看待事物的美與醜、善與惡、真與假等等。 公元641年和710年,先後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分別與松贊幹布、赤德祖贊聯姻,使吐溶的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進一步得到完善和充實。吐密玉朝勢力日益強大,不但統一了整個雪域高原,而且將其勢力範圍擴展到現在的不丹,當時不丹就生產手工精製的絲織品叫布魯克布,藏語稱其為「布熱」。唐蕃交流日趨頻繁之際,兩朝官員會面時主要見面禮品就是不丹的布魯克布和唐朝的絲綢,這與古代漢族的禮帛相類似,亦與哈達的異名「見面錦」的含義相吻合。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貿易、官員的相互拜訪逐漸增多禮帛逐漸演變成了如令的哈達。
據史書載,哈達是在薩迦法王,元朝國師八思巴時流傳。公元1247年,八思巴隨同其伯父薩班貢嘎堅贊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了太宗次子闊端,並在宮延生活多年,首創了西藏宗教界領袖人物和蒙古皇室成員建立直接聯繫的這一禮儀。忽必烈繼位後,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被尊為國師、帝師、並賜玉印。1265年,他第一次返藏回薩迦寺時,當時他從內地帶來大量的優質「內庫」哈達向衛藏族聚居區各大寺院的菩薩、佛像及僧眾官員敬獻和賜奉哈達,此後,哈達在藏族地區流傳。
在拉卜楞,哈達就其顏色而言可分為白色、淡藍、純藍、黃色,其中以白色最為常見。獻白色哈達是拉卜楞人最普遍的一種禮儀現象,也是崇尚白色這一文化觀念一個重要、明顯的體現。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彩箭用的,按佛教教義的解釋,這種哈達是菩薩的服裝,只能在特定的場所使用,一般不隨便利用。五彩哈達的五種顏色藍、白、紅、綠、黃分別表示藍天、白雲、太陽、河水和大地。
哈達的種類大體可分為三類,即內庫哈達、阿喜哈達、索喜哈達。內庫哈達是從皇室內庫拿出長二丈、寬二尺左右的特製上等品,屬特製絲織的老式哈達,它的花紋全部用金線織出,由七個梵文和三個圖案聯合組成。內庫哈達可分為「吉祥八端」「 有寂安樂」、「化日呈祥」和「長壽」四種,其邊沿織有長城圖案,中央織有右旋海螺等八瑞祥圖,上下兩端繡有「二龍戲珠」,左右兩邊印有象徵堅不可摧、永恆吉祥的「」字符。與內庫哈達相對應的便是外庫哈達,後來把外庫哈達叫做索喜哈達。
阿喜哈達和索喜哈達又各自分為上三等,其中上等阿喜哈達是用絲綢面料製成,質地優良,長六尺、寬尺許,印有吉樣或菱形圖案。另外也有人把阿喜哈達的仿製品「阿扎哈達」單獨劃為一種。阿喜哈達,又稱「阿由喜」,阿由是蒙語,其意為無量佛,這種哈達表面織有八瑞樣圖,邊沿織有萬裡長城圖,現今人們還是普遍使用。另有一種短小藍色的哈達,由活佛、喇嘛在哈達中間挽成金剛結,念咒加持給人作護身符用,亦稱蒙古式哈達。哈達作為拉卜撈地區民間傳統的一種社交禮品,對它的使用頗縣講究,根據不同場合,不同對象有不同的規矩、規格和方式。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等級的人,均有不同的獻贈規矩。對於菩薩、佛像、活佛、喇嘛以及官員、教師、長輩不得直接敬獻,一般經代理人或身邊工作人員轉獻,有時對後三者可雙手捧獻於對方手裡,但切勿讓對方低頭受獻,舊俗認為,讓對方低頭很不禮貌。對於同齡、同事、同學等身份相同的人即可直接獻贈。
在民間,個人使用哈達則比較隨意可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定。獻哈達時,必須將哈達疊成雙稜,整整齊齊把有稜角的一邊對著對方,躬身俯首,雙手奉獻,以表恭敬和誠意。接受哈達的人要彎腰略低頭,雙手承接,以表謝意。通常給活佛、高僧、長輩敬獻哈達時,要求躬身九十度,雙手敬獻哈達時必須過頭頂,獻到對方手裡或獻放於座前桌上。同輩之間獻哈達,一般略躬身,把哈達呈送到對方手臂上。若對晚輩或下屬贈哈達,可將哈達搭到對方肩上或遞到對方手臂上即可。使用哈達還需注意的一點是,因黃色代表著淵博知識,崇高地位,無量功德,所以,它只能敬獻給佛像、活佛和高僧,俗人之間不能互相獻黃色哈達。
任何一個民族的民風民俗均有文明的精華和消極落後的一面,在此所談拉卜楞地區的哈達禮俗文化而言,確屬積極向上,而且其文化內涵也豐富多彩;它像皚皚雪山一般給人們帶來無盡的力量和勇氣,同時獻上哈達表示友誼長存、純潔無暇、祝福真誠。
通過對拉卜楞這一習俗文化的闡述,我們認為,民俗是集體的,也是社會的,它作為民族傳統的文化之一,對民族心理的影響十分深遠,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優良的民俗,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幫助人們識別真善美與假惡醜,也可以培養人們健康、正直的倫理道德。體現在拉卜楞人身上的諸多美德,如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大公無私、樂於助人、知恩圖報、同舟共濟、誠實知恥等都是在具體的民俗活動或說是民眾文化中逐步形成。正如有學者所言,藏族的許多美德「就是在受其習俗影響的團體活動中進行並獲得發展的」如此看來,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建立一個健康的文化體系是非常重要而必要因為「文化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上,都在調整我們的生活。不論我們意識到與否,從生到死一直有不斷的壓力督促我們,去遵循別人為我們定好的某種行為模式」它多方面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