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存在感最低的虎將,每次作戰都以少勝多,深得孫權喜愛

2020-12-25 騰訊網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此言誠不欺我等。例如,漢末三國時期,群雄爭霸,烽火連天,是一個典型的亂世,彼時就湧現出了不少,至今都家喻戶曉的名將,例如於萬軍之中,斬敵將首級的關羽;一聲怒喝嚇退五千追兵的張飛;在數千兵馬中,殺進殺出的「飛人」曹仁;以八百破十萬,威震逍遙津的張遼,等等。然而,或許是因為,彼時名將太多,很多戰功赫赫的悍將,逐漸遭到了歷史的埋沒,例如位列江東十二虎臣之首的程普,其戰績便很少有人記得。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也是這樣一個人物,他也是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有勇有謀,是一員真正的悍將,如此卻少有人提及他的名字。這個人是誰呢?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徐盛。說起徐盛,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偶爾有人想起他,也僅是將其作為其他名將的陪襯,例如《三國志·潘璋傳》記載:「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意思是說,合肥之戰的時候,張遼打了孫權諸將一個措手不及,大將陳武陣亡,宋謙、徐盛也被擊敗,只能暫且後退,戰況非常兇險,這個時候潘璋趕上前來,斬殺了宋謙和徐盛軍中後退的兩個士兵,這才穩住了形勢。這一段記載,記載的是潘璋之勇,徐盛的表現則非常狼狽。可是在江東十二虎臣的排名中,他卻排在潘璋之前,這個人到底有什麼本事呢?

徐盛,字文向,是琅邪人氏,在戰亂時期客居東吳。雖然他是遠來之人,但是他驍勇的名氣卻傳了開來,於是孫權掌權之後,將其任命為了別部司馬,並一路升遷,最終官至安東將軍。眾所周知,江東猛將如雲,他能夠一路憑藉戰功,升遷到如此地位,能力絕對不容小覷。那麼他終究有哪些戰績呢,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抵禦黃祖,大敗黃射

徐盛剛剛追隨孫權的時候,手下只有五百兵馬,卻駐兵柴桑,擔任著抵禦江夏黃祖的重任,有一次黃祖之子黃射,率兵前來攻打他,彼時,他的手下更是不足二百人,而黃射帶來的卻是數千兵馬。面對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兵力差距,徐盛不但沒有敗退,反而射殺了對方千餘人,之後又大開城門,對敵軍進行了追殺。從此之後,黃祖的勢力再也沒敢主動進攻,徐盛這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雖然沒有被廣為流傳,卻絕對經典。

《三國志·徐盛傳》曰:「祖子射,嘗率數千人下攻盛。盛時吏士不滿二百,與相拒擊,傷射吏士千餘人。已乃開門出戰,大破之。射遂絕跡不復為寇。」

二、迎戰劉備,屢立戰功

眾所周知,關羽被東吳坑殺兩年後,劉備於公元221年,對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最開始的時候,勢如破竹,最終卻大敗而歸,無奈託孤白帝城。此戰中,江東功績最大的人,自然非陸遜莫屬。然而陸遜再厲害,卻也僅是指揮,還需要有人為他衝鋒陷陣,而徐盛就是其中的一員。據記載,「劉備次西陵,盛攻取諸屯,所向有功。」

三、數度迎擊曹魏,頗有韜略

除了抵禦過黃祖,攻打過劉備之外,徐盛也參與過江東與曹魏之間的戰爭:曹操親率大軍,出兵濡須口的時候,恰逢暴風,東吳的船隻,或傾覆,如董襲所督的五樓船,或被吹到敵方據守的岸邊,如徐盛所督的艨艟鬥艦。當他的船隻,被吹到敵軍的防區之後,眾人都非常慌亂,只有徐盛親率士兵上岸拼殺,用自己的驍勇,擊退了敵軍。曹魏名將曹休出兵洞口的時候,又是他以少敵多,迫的魏軍退兵。

然而作為一位名將,徐盛擁有的不僅是驍勇,還有過人的謀略。他曾不顧諸將勸阻,堅持由建業沿江南岸修築防護牆,在其上建假樓,並在江上設流動戰船。曹丕親自率兵伐吳的時候,見到這麼完備的防禦措施之後,放棄了進攻的打算。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不管是論用兵,論韜略,還是論驍勇,徐盛都可以躋身三國名將之流,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能力,與他的成就,都逐漸被歷史所掩埋,如今,提起三國時期,可以以少勝多的名將,世人皆知張飛虎嘯當陽橋,甘寧百騎劫魏營,又有幾人還記得,徐盛亦曾以不足二百的兵力,傷敵千餘呢?

相關焦點

  • 赤壁之戰後東吳就沒什麼存在感了,難道孫權不是明主
    赤壁之戰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是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分水嶺。自孫劉聯軍擊敗曹軍後,曹操逃往北方休養生息,劉備,孫權開始擴張地盤,瓜分荊州,終成鼎立之勢。赤壁之戰是周瑜為主帥,統領東吳水軍為主力,劉備軍團為輔助,共同對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的戰役。孫權坐鎮後方,為周公瑾統籌補給,經過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終於在赤壁大破曹軍。但曹操北歸後,東吳卻總一直徘徊,沒有什麼大的進展,尤其是對曹操,劉備方面,除了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外,並沒有對劉備曹操等做出什麼實質性徵戰,這是為什麼?難道是東吳武將能力不足?還是孫權不是明主?
  • 孫權的寶貝女兒:與堂侄私通,權傾朝野,搞得東吳混亂不堪
    孫權統治後期,東吳政局動蕩不安,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直接導致了東吳的衰敗。在這個過程中,一個女人的作用非常明顯,她出於個人目的,在孫權面前搬弄是非,導致太子孫和被廢,引發了東吳的內亂,許多大臣也因她的誣陷而死,此人就是孫權最疼愛的女兒孫魯班!那麼孫魯班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 孫權麾下的「東吳四英傑」,分別是誰?都有哪些過人之處?
    三國時期英雄各有特色,每一個人的性格都印在我們腦海中,他們出眾的才能也讓我們欽佩不已。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身邊總是有賢能智士和卓絕武將助他們攻取天下。曹操有八虎騎,各個勇猛,劉備有五虎將更是驍勇善戰,孫仲謀身邊的四大都督更是人稱「東吳四英傑」,出謀劃策。
  • 東吳四英傑及十二虎臣
    他還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 他是東吳第一狂人,因謀殺孫權心腹而瘋掉,後孫權一句話將他治癒
    孫權大喜,派衛將軍全琮和前將軍朱桓,率領人馬殺奔廬江。哪料到達後才知,事情洩露了,呂習已被曹魏的廬江太守殺掉,並準備在東吳大軍渡河回程時,來個半渡而擊。但怪事發生了,當曹魏的廬江太守發現,斷後的東吳將領竟然是朱桓後,顯得很懼怕,便放棄了作戰計劃。為何曹魏的廬江太守如此懼怕朱桓?皆因這朱桓,可謂是東吳第一狂人。
  • 孫策遇刺身亡後,孫權如何對待嫂子大喬?衣食無憂,但存在感極低
    然而,與三國類遊戲中大喬的熱度相比,歷史上的大喬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女性。《三國演義》中,她只在孫策去世時登場了一次。《三國志》記載,她其實是與小喬一起在廬江郡的皖城,被孫策虜獲。在這之後,「孫策自納大橋,周瑜納小橋」(沒錯,《三國演義》就連兩人的姓氏都弄錯了)。
  • 三國中,曹丕、劉備都先後稱帝,東吳孫權為什麼稱帝最晚?
    而孫權自211年起,一直以曹氏所封吳王的身份統治江東,直到229年,孫權才稱帝。當時,劉備已死六年,曹丕也死了三年。為什麼孫權要遲遲稱帝呢?孫權也是三國時期的一代英主,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鞏固和發展了東吳基業。
  • 東吳的一位老將,戰功赫赫,輔佐孫堅、孫策、孫權三位主公
    現實上,關於東吳來說,也有本人的名將組合。根據說明,江表之虎臣,是三國時東吳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勇猛善戰而為人歌頌。憑據陳壽的《三國志》為其傳記的挨次順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
  • 孫權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為何依然沒能一統天下?孫權:都怪這兩人
    說孫權計劃耗死了所有勁敵,大概率是把孫權的敵人想像成了劉備、曹操、曹丕等人,這些人也確實沒有活過孫權。不過三國時期英才輩出,孫權的這些勁敵去世後,仍然存在著兩人,一直阻礙著孫權的統一步伐。這兩人便是滿寵和司馬懿!
  • 如果三國時期東吳也評五虎將,孫權哪些大將有資格?
    (千年風霜·第108期·三國史 文案/沐小瞳 圖片/沐小瞳)熟讀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劉備在戰場上徵戰最得意的便是他的五虎大將,個頂個的英勇,而曹操集團也有智勇雙全的五子良將,雖說江東孫權沒有那麼強的猛將陣容,但他手下也少不了能徵慣戰的大將,除過四大都督,我們來說說其他有資格入選的大將
  • 三國人物誌:出使東吳以結盟好,卻遭到孫權的「吐槽」
    讀三國志(李九齡)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不過小編再重申一下,陰化史料非常匱乏,以上都是猜測,應當有其他的可能。陰化在鄧芝之前出使東吳陰化在《三國志》中有兩處記載,這兩處記載都是襯託別人的背景板,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其他人的傳記。
  • 三國群英傳7,東吳12良臣美將,水面戰爭的王者
    吳國雖然是三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國,但是手下將領同樣驍勇善戰,女性美豔無雙,這次回顧是挑選的霸王降臨劇本中,吳國的12位將領,一般能出現在霸王降臨劇本中的武將美女,無疑是在三國中名氣非常大的存在,卑彌呼除外孫堅在三國演義中,孫堅給人的感覺就是名聲大,實力不怎麼樣,汜水關大敗,討伐董卓完畢後,回程途中又被黃祖偷襲丟掉性命,確實對不起江東之虎的稱號
  • 是孫權賜死的嗎?
    孫權自此感關公之事,驚訝不已。——節選自《三國演義》兔死狗烹的陰謀論事實上也正是因為這個死亡時間太過於敏感。歷史上還有一種更為驚心動魄的「陰謀論」說法:呂蒙的確是死於荊州之戰的慶功宴,只不過不是被關羽附身而死,他是被孫權毒殺。
  • 合肥之戰,張遼一戰封神,那麼孫權死了哪些大將,說出來真丟臉
    說到張遼,他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在合肥以區區7000守軍,抵抗孫權的10萬大軍,最終張遼卻可以帶領兵士位,以少勝多,打得孫權差點哭鼻子。所有兵士當時都不知所措了,很多東吳兵士都逃到了附近的山冢之上。然而,吳軍人數眾多,很快把張遼所帶領的800人都圍了起來。 《魏略》: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然而,張遼帶著手下的敢死隊友,奮力向吳軍殺去,由於之前佔盡了天時、地利,張飛帶著這800人的敢死隊,數次衝破孫權的重圍。
  • 孫權十萬大軍,逍遙津打不贏八百步卒,御駕親徵是廢操作
    魏軍除了人數居於劣勢,其他大多數方面都佔著優勢:天時上,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孫吳大軍屬於以臣伐君,另外北方基本統一,民眾生活剛剛穩定下來,東吳得不到士族和民眾的支持;地利上,東吳大軍渡過長江客場作戰,張遼的八百人殺出來時東吳軍隊還沒有完成渡江,陣型還沒穩定,打的是渡江圍城戰
  • 東吳四大都督三個是非正常死亡,跟孫權有關嗎,二人無關一人有關
    周瑜領導了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並且在戰後建議孫權不要將南郡借給劉備,並建議以南郡為基地攻取益州,全據長江以南,懷曹操劃江而治,還建議孫權軟禁劉備,孫權除了沒有同意軟禁劉備,其他周瑜提出的建議都同意了。在正史上,周瑜並沒有功高震主,也沒有逾越權力,事實上恰恰相反,周瑜是東吳第一個向孫權行君臣之禮的人,孫策剛去世時,繼承人是孫權,就在那個時候 ,周瑜就率軍向孫權行君臣之禮,這等於是給孫權莫大的支持,也不存在功高震主的問題,因為孫權對權力和兵權抓得相當緊。
  • 東吳名將周瑜,三分天下締造者,東吳的蓋世功臣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說到三國時期的周瑜周公瑾,想必我們很多人再熟悉不過,無論是史書中對於周瑜容貌的形容讓人心馳神往,還是小說演義中諸葛亮和周瑜不得不說的故事,都讓很多人對於周瑜這個名字記憶深刻,但是如果你能真正的去了解一下周瑜,或許會對周瑜這個人物有一些新的認識,演義評書為了故事情節足夠有趣畢竟有時難免偏勃
  • 孫權10萬人沒打過張遼800人,而能坐擁東吳幾十年,這是為什麼?
    駱駝最近寫的都是三國時的那點事兒,在看評論區時,發現很多人都拿孫權說事,而且還把他的外號「孫十萬」反覆提及,因此駱駝今天就打算聊聊他,他當年帶領十萬大軍攻打合肥,卻被張遼帶800人給打崩了,這樣的人,他怎麼就能坐擁江東五十餘年呢?
  • 十餘位大將不敵一員良將,為什麼東吳沒有什麼猛將?
    逍遙津一戰,東吳呂蒙、陳武、甘寧、凌統、董襲、潘璋、宋謙、徐盛、丁奉、賀齊、蔣欽、孫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東吳名將盡數登場,卻被張遼率領八百人打得潰不成軍。建安二十年,孫權召麾下諸多百戰名將,統國內十萬大軍,進攻魏將張遼等率領七千人駐守的合肥,卻在逍遙津遭慘敗,孫權更是兩次險些被擒。經此一戰一戰孫權被三國迷戲稱為「孫十萬」,這場戰役也總是被人拿來論證東吳沒有猛將的典型案例來講。江東真的沒有猛將嗎?
  • 孫權為啥能打敗劉備和曹操,看看東吳強大的各種戰船,就明白了
    面對曹操與劉備這兩位當世梟雄,孫權都能戰而勝之,可見江東強大的水戰能力了。為何東吳能屢屢在守御之戰中獲勝呢?其實,這離不開他們擁有的強大水師。不妨看一下東吳的幾種特色戰船:走舸,速度很快,善於偷襲。據《通典》記載:「走航,舷上立女牆,置掉夫多,戰卒少,皆選勇力精銳者,往返如飛鷗,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幟列於上,此戰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