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武功縣,今年過年由於疫情影響,不能回老家過年,當然老家的傳統美食旗花面就吃不到了。
網上和朋友聊天談起旗花面,她說她到我們武功鎮吃過旗花面,色香味絕佳,勾起了我的食慾,今天就在這給大家說說武功旗花面的來歷、特點、做法和吃法。
一、旗花面的來歷:
旗花面的來歷,先從一個故事說起,相傳明孝宗正宮娘娘得了一場怪病,茶飯不思,眾太醫束手無策,急壞皇上。
宮中有位廚師,農家出身,剛好該他給正宮娘娘供膳。他好為難,做什麼呢?他知道娘娘整天山珍海味,只能換個口味試試。
他就做了份我們現在吃的旗花面,正宮娘娘連吃幾碗,皇帝聽聞大喜,親口品嘗,邊吃邊贊。由於湯中有稜形的雞蛋餅,形如小旗,明孝宗遂起名旗花面,列為宮廷御飯。
康海是武功鎮人,弘治年間欽點頭名狀元,官居翰林院修撰,因他喜吃麵食,讓自己的廚師向御膳房的廚師學會作旗花面的方法。被罷官後,他帶廚師回故裡,於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傳開來。
直到現在,七百多年了,武功人逢年過節,招待貴客才吃這種美食旗花面。
二、旗花面特點:
旗花面特點用七個字概括,"汪、煎、清、稀、細、軟、工"。
"汪",意思是湯上油多,油汪汪的。
"煎",意思是湯要熱,湯味才能入面。
"清",意思是湯要清,透亮不混濁。
"稀",意思是說湯要多,面要少,體現一口香。
"細",意思是說操作的工藝考究,精工細做。
"軟",意思是麵條要軟和,不能煮得過硬。
"工",意思是說面上桌造型要好,色香味俱全。
在武功,農家婦女都會做地道的旗花面,許多外地遊客來到武功,都要品嘗這道美食,旗花面可以說是武功美食的代表。旗花面的製作特點突出,它以雞湯味鮮、臊菜色豔、醋味噴香提神,黃色菜油浮湯一層,麵條薄、細、光、筋、柔、韌而出名。
三、旗花面做法:
旗花面用料,主要以優質麵粉主料,湯料是以雞湯輔以其他材料製作。臊子是以黃花、海帶絲、雞肉絲、蔥等炒制而成。漂菜是以蔥花(冬天)或韭菜花(夏天)、蛋餅花。
首先,煮雞湯,最好用公雞熬湯。湯熬好撈出雞腿或者雞胸肉放涼撕成細雞絲,撕好備用,雞湯也放一邊備用。
第二,製作臊菜,海帶片洗乾淨切絲,黃花菜泡發撕細絲,紅蘿切絲,蔥切絲和備好的雞肉絲,加菜油炒熟備用,炒時加輔料高湯。
第三,製作漂菜,蔥洗淨切成蔥花,雞蛋做成蛋餅切成稜形,菜油燒熟放涼備用。
第四,製作麵條,麵粉加食用鹼,壓薄切細備用。
第五,燒湯,用開水對雞湯,加入薑末,鹽,醋(醋要出頭,用本地醋最好),調好後加入漂菜蔥花、雞蛋餅、熟菜油。
第六、面煮好,撈到盆中並面,每碗放一筷頭面,即一口面,放入炒好的臊子菜,往盛好面的碗裡澆湯,就可以食用了。成品以「薄、細、筋、光、酸、旺、香」而著稱。
四、旗花面的吃法:
傳統的吃法,講究吃一碗看三碗,這樣面才入味,吃完面不喝湯,湯回鍋再用。由於這種吃法,外地人稱它為哈水面,從現在來講,確實不衛生,可有的地方還保留著這種傳統的吃法。
新式吃法,還是講究吃一碗看三碗,吃完面不喝湯。可一人一碗,吃完面,用公用快子,把另一碗麵的面撈到自己碗裡吃,這樣湯再回鍋就不是哈水湯了。
我們這裡人吃旗花面,一人要吃二、三十碗,飯量大的人要吃四、五十碗,你們那裡待客吃什麼?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