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活「土地經」 變身「綠富美」

2020-12-22 中國江蘇網

土地,一直以來都被稱為「農民的命根子」。當土地面臨著一家一戶分散種植帶來的「成本高、勞動強度大、種植效果參差不齊」、建設用地布局和結構不合理、村莊布局零散等問題時,做活土地文章、盤活空間,打通集約節約發展的「大動脈」就成為振興鄉村發展的重中之重。

自2008年起,鹽都區潘黃街道新民村開始探索「土地向合作社集中」為要義的全域土地流轉,通過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一解土地撂荒、鄉村生產力低下、村集體經濟增收難等多個問題,實現了集中集約集聚發展,將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以全域土地流轉為抓手,新民村更是將生態效益有效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潘黃都市農業產業園

草莓催生土地之變

深秋時節,稻穀飄香,正值田裡農忙剛結束。

新民村7組的村民徐冬英和家人,今年沒有下過一次地,農閒時節卻更忙了。「家裡的田都流轉給村合作社了。」11月20日下午,在三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草莓大棚裡務工的徐冬英一臉滿足,「以前田裡種水稻和棉花,一年到頭忙個不停不說,種出的糧食也只夠自家口糧,靠種田基本賺不到什麼錢。田流轉給村裡後,每年租金就有5000多元,比自己種地掙得多,合算得很!」

高架草莓棚

在徐冬英看來,改變了全家生活方式的,正是村裡推行的全域土地流轉。「傳統農業種植經濟效益低,各家田地比較零散,基礎設施難以配套,這些都阻礙了規模化種植的方向。」2008年以前,新民村一直是以稻麥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村。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回憶,為了在這片土地上做好增收又增產的文章,當時他們幾個村幹部請教村裡有種植經驗的老同志,還組織村民去外地參觀、學習成功經驗,最終決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

「帶著農民幹,首先要做給農民看。」外地的成功經驗學回來了,但真正推行起來難度很大,多數村民不願意離開守了一輩子的土地,誰也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了打消村民顧慮,董兆付等村幹部和幾個種植大戶,帶頭投資建設了120畝連片草莓大棚,並從浙江請來專家駐村指導。第二年,草莓豐產又豐收,10名帶頭人不僅賺回投資成本還略有盈餘,村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

董兆付在大棚內工作

要大規模建大棚種草莓,需要大片土地,土地成為村裡面對的首要問題。「剛開始我們擔心土地流轉後拿不到租金,但想到合作社是村裡開的,正規,咱信得過。」加上有董兆付向農戶承諾土地租金由他擔保,讓徐冬英這些農戶吃上了「定心丸」。此後,戶望戶、戶學戶、戶比戶,每年都有農戶主動將土地流轉給村裡。

2018年秋,新民村最後不到1000畝水稻田收割後,老百姓沒有再種植小麥,全部流轉到了村裡。至此,新民村實現耕地全域流轉。

「土地連成片,大型機械能用了,高效設施農業可以開展了。」董兆付指著不遠處連片的大棚算了一筆「土地帳」,「全域流轉後,土地化零為整,村裡根據規劃要求統一修路、修渠,土地總利用面積溢出15%,經濟效益比以前提高了20倍。」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村裡的水果種植品種也從以前的單一的草莓拓展到火龍果、獼猴桃、柚子等10多個品種,大棚也從以前的普通大棚更新換代成智能高架大棚,全域流轉讓新民村土地真正生了「金」。

科技推動產業之變

流轉了土地的徐冬英,「從田裡解放出來」;一直熱愛種大棚的李萬選,則一下「甩開了膀子」:將家裡的5畝地流轉給村合作社後,他又從村裡承包4畝土地,種上了草莓高架大棚。

走進李萬選家的草莓大棚,只見地面開了條壟,搭起了金屬架子,草莓種在架子上,成熟後垂落下來。原來一個大棚只能栽10行草莓,採用「高架」模式後能栽20行,畝均產量比傳統模式提高近一倍。同時,因為採用無土栽培技術,大大降低了對土壤的汙染。

「大棚裡種植的香野、寧玉等早熟品種10月底就上市了,最好吃的紅顏也快掛果了。」11月24日午後,李萬選心裡掛念草莓的情況,吃過午飯就往自家大棚趕,仔細查看水處理系統的運行情況,觀察大棚內不同草莓種類的生長情況。除了種植一些傳統草莓品種,李萬選今年還新引進了白雪公主等進口品種。

兩年前,新民村在揚州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技術支持下,在高架沿線新建50個智能高架大棚,引進草莓高架栽培新技術。「高架草莓種植模式採用的是無土種植,靠基質、養料和水生長,而養料和水的比例已經在機器裡調好,並且設定好供給營養液的時間。種植戶只要帶著苗來就行。」董兆付介紹道。

遊客採摘草莓

作為新民村第一批開始種植草莓大棚的農戶,十多年時間裡,李萬選經歷了從傳統大棚地栽草莓到高架大棚無土栽培草莓的變化。「無論口感、色澤還是產量,高架草莓都比地栽草莓勝出許多,每年來我們村採摘草莓的遊客們很多,這種高架草莓不用再彎腰蹲著去摘草莓,很受遊客歡迎。」

李萬選是種植草莓的「老把式」,他深深感受到了高效生態農業帶來的變化,「以前在大棚忙一天,腰酸背痛不說,身上腳上還沾的都是泥。現在高架大棚種植環境乾淨得多,站著就把活兒給幹了。」

智能自動灌溉控制器

在高架大棚裡,處處可見科技化的「硬傢伙」。在每欄草莓架旁有一排塑料水管,水管連接排水系統,調整好系統後,水就可以在固定的時間通過水孔,批量滴灌進土裡。「現在澆水施肥都不需要人工了,大棚裡活兒少了很多。以前這樣一個大棚得用好幾個工人,現在我一個人就能做完。」看著高架大棚裡一行行長勢良好的草莓苗,李萬選對著村裡引進的智能自動灌溉控制器豎起了大拇指。

通過智能水管將水滴灌進土裡

全域流轉帶來鄉村之變

一著出新,滿盤皆活。

像徐冬英和李萬選一樣,種植大棚不僅是很多新民村村民的「飯碗」,更是農民從祖祖輩輩的種田養家中脫離出來、用勤勞和智慧改變人生的最佳途徑,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全域土地流轉帶來的巨大變化。

「老百姓都想過小康生活,但小農戶靠種地基本賺不了錢。」在董兆付看來,村幹部是村民致富的主心骨,農村基層黨組織一直處在農村工作的第一線,帶領村民走向致富路是首要目標。

去年3月,新民村專門招引來三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公司佔地205畝,投資建設23棟大棚,為全村提供優質種苗,帶動村裡20多人就業。「家裡5畝地流轉後,每年有5000多元收入,比自己種地收入高。」土地流轉後,新民村三組低收入農戶陳翠珍在三創公司做工,一年還有2萬多元收入。

耕地全域流轉,產業轉型後,富起來的不僅是種植戶們,新民村還專門拿出兩棟大棚為低收入戶「兜底」。五組村民李金根患重病五六年,村裡推出「1+1」致富工程後,他與李萬選結對種大棚,每年收入近10萬元。

在黨員幹部的示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現代農業發展。近幾年,有7名年輕人成為興民草莓合作社黨支部的黨員,他們推動了電商營銷、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創新發展。

高架大棚內的草莓

以前農業模式只有稻麥兩季的新民村,依靠解放思想跳出了「老套路」,跑出了「加速度」。新民村在引導農民致富的同時,利用土地流轉形成的邊角地,因地制宜發展苗木經濟,每年苗木收入和綠化工程創收200萬元以上。

物質基礎的增強,改善了人居環境,也讓村民充分享受了發展的紅利。「村裡今年還專門成立科技服務中心,為我們提供高效農業展示、培訓、技術交流、檢測等一條龍服務。」李萬選非常滿足現在的生活狀態,現在村裡組組戶戶通路,家家門前亮燈;村320元的醫療保險,村民每人只需支付50元;數位電視免費入戶到家免費收看。

相關焦點

  • 念活「土地經」,變身「綠富美」!衢州柯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初顯效
    通訊員 鄭晨 吳怡婧 記者 邱丹晨11月17日,省廳專家驗收組在衢州市、區土地墾造專班的陪同下,對柯城區石樑鎮梅山村東塘壠和下村上溪田畈兩個土地墾造項目進行覆核驗收,為石樑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1500畝任務畫上圓滿句號。
  • 清河縣盤活低效土地413畝 念活「土地經」
    今年以來,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大力實施平臺承載法、標準供地法、拆遷復墾法、存量盤活法、廠房租賃法等「七法」,念活「土地經」,著力破解項目土地要素制約,讓「金土地」吐故納新。目前,盤活低效土地413畝,為27個項目供應「234+1.5」標準地1011畝,19個重點工業項目進展順利,億利納米過濾產業園項目4條熔噴布生產線正在試生產;上海春竹項目車間主體已完工,8月底可投產。
  • 北京亦莊創新發布|北京亦莊念活「土地經」,做強「專精特新」
    如何破解經開區土地資源緊缺的難題?如何盤活低效停產工業用地,實現提容增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經開區,也稱北京亦莊)推出新舉措。經開區開發建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其中,鼓勵產業升級是指,獲得批准的土地使用權人可以通過產業升級的方式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經開區鼓勵企業通過提容增效對廠房進行升級改造,並鼓勵企業利用地下空間建設配套設施用房,實現職住平衡、產城融合。針對建成時間不少於六年的工業項目,經批准可以轉型為產業園區,同意以出租房屋的方式引進產業項目。
  • 一本流轉帳 念活海陽「土地經」(組圖)
    過去村莊沒有集體經濟,年輕的勞動力外出務工,只留下六七十歲的老人守著貧瘠的土地「看天吃飯」。隨著村內勞動力的流失,北野夼至少有150畝土地撂荒……修路通水再強電基礎設施先「硬」起來土地本是農民的「命根子」,而今卻一荒再荒,在外發展農業的本村人於洪磊坐不住了,「村裡沒有年輕勞動力願意種地了,那土地不能總這麼荒著吧,得把群眾組織起來,土地流轉出來,把土地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 新華網刊文:麗水念好「山字經」 ,吃上「生態飯」,過實好日子
    新華網刊文:麗水念好「山字經」 ,吃上「生態飯」,過實好日子 2020-08-15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兩山」光芒更閃耀——浙江淳安縣下姜村「一村綠富美」帶動...
    如今不光自己富,兩年前,下姜村還與周邊地區的其他31個村,組成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探路從「一村綠富美」到「村村綠富美」,開啟先富帶後富、區域共同富的踐行「兩山」理念新徵程。  兩首童謠話巨變  在《我和我的家鄉》影片中,下姜「化名」望溪村。一通越洋電話讓望溪村陷入忙碌。全村老小齊心協力,只為參照老照片還原1992年的一堂課,幫助鄉村教師老範彌補缺憾。
  • 彭詩金委員:念好「土地經」,構建農村新經濟體系
    從脫貧到振興歸根結底念好一本「土地經」作為一名「老委員」,彭詩金直言過去一年,政協的工作較以前更忙了。在彭詩金看來,脫貧與鄉村振興的關鍵,歸根結底,在於念好一本「土地經」。「土地是農民的基礎性財富。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在土地面前沒有天然的差別。盤活土地,讓土地更有價值,並暢通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和公司化經營,拓展土地非農高效使用途徑,促進人口分流、轉化,讓農民獲得永久性、財產性土地持久收入或一次性高流轉收入,是帶有根本性的扶貧。」彭詩金說。
  • 福建東山:生態底色繪就富美海島
    歐東茵 攝中新網福建東山11月23日電 (龔雯 歐東茵)「海水乾淨了,碼頭環境變美了,再加上下西坑海鮮早已名聲在外,遊客自然慕名前來。」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前樓鎮下西坑村的「90後」許漢乾高興地說。開過船、捕過魚,也曾養殖魚蝦,收入卻不穩定,去年許漢乾找到了致富新路子——接軌旅遊產業。
  • 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
    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 2020-07-23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百姓故事|王治新:念活「土地經」,打開新圖景
    這時,王治新的病也好了,這讓他信心倍增,他添置了有政府補貼的旋耕機,又流轉土地十餘畝發展生態水果種植,夫妻兩人將果園打理得井井有條。2019年4月,楊家溪村支兩委召開村民大會,決定增加資金投入並擴大規模,註冊成立「楊家溪生態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推舉王治新任合作社社長。截止2019年底,合作社開發高標準生態水果基地83畝。有蟠桃、西瓜、葡萄、八月瓜等優良品種。
  • 土地轉起來 村民富起來
    高路村的變化,得益於富川對農村土地確權試點工作的大膽嘗試和穩步推進。2013年,富川以高路村為試點,開展土地確權工作,通過開展土地平整,以土地確權確股不確地方式,採取土地股份的模式成立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每畝800元的價格向農戶流轉1350畝土地,佔全村土地的80%。
  • 佛教:「和尚念經」,念的是什麼經?
    俗話講「和尚念經」,對於學佛之人來講,念什麼經?其答案很簡單,但對於不學佛、不信佛者而言,就會覺得很好奇。好奇什麼呢?好奇有二、一、出家伴道,難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二、念經,念的是什麼經?一、出家伴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嗎?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有?
  • 浙江泰順仕陽鎮:青山與綠水 逐夢「綠富美」
    近年來,仕陽鎮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促使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產品變商品,一躍成為泰順「綠富美」的典型鄉鎮,當地的群眾也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今,仕陽鎮不僅有全國文保單位仕水碇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碇步龍」等「國寶」,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萬排萬畝茶園」、嚴山豆腐柴基地等優質農業基地,自然美和人文美融為一體,讓人美不勝收。  好馬還需好鞍配。在不斷推進文旅融合的同時,仕陽鎮還著力優化文旅消費環境,築實智慧旅遊基礎。
  • 佛教:為什麼要念《地藏經》?《地藏經》晚上可以念誦嗎?
    《地藏經》是受眾很廣的一部佛教經典,初學佛法的人,經常會被人介紹要常念《地藏經》。這部經之所以受人歡迎,首先是因為它是佛教中的孝經,是佛陀成道後,為報母恩,特意上忉利天為母親宣講的一部經,經書中詳細記載了地藏王菩薩為救母親而做出的種種行為以及發心。
  • 《地藏經》解釋:吃葷可以念地藏經嗎
    吃葷可以念地藏經,因為在最初地藏經中是沒有葷素區別的,所以念誦地藏經也可以吃葷,而且念誦地藏經還可以吃素,不過在念誦地藏經時還是儘量的吃素,一方面讓我們少造業障,另一方面有利於身體健康。那麼念誦地藏經的好處是什麼?
  •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繪就綠富同興的八閩畫卷
    十裡荷塘,美了鄉村,富了鄉親。  提起福建北部南平市政和縣外屯鄉的荷塘,鄉親們笑得樂呵呵。  10年前,這裡卻是當地人的一塊「心病」。原來,外屯鄉十年九澇,低洼處稻田常被水淹,依靠種植水稻難以脫貧致富。當地村民許仁壽牽頭成立蓮子專業合作社,2011年起流轉水田種蓮子,如今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
  • 影響深遠的泉郡富美宮「送王船」
    泉郡富美宮歷來被譽為閩南和臺灣的「王爺總館」,是「王爺信俗和送王船」的重要傳播源頭,對閩臺乃至東南亞國家的王爺信仰、送王船習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記者 王了 文/圖(除署名外)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臨澤鴨暖鎮:土地「活」起來,農民「富」起來
    土地流轉是推進土地集約化管理,機械化種植,有效促進和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土地資源向土地資產轉變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鴨暖鎮土地流轉工作堅持以「整合資源、規模經營、增收增效」為目標,切實把土地流轉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群眾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加強政策宣傳引導,加快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紮實推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強化引導宣傳 推動土地流轉農村土地流轉是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 《因果錄》連載:念藥師經生意轉好
    她老公,王老闆跟這位屋主婆婆槓上了,王老闆性情大變……責怪王太太不跟他信教,反而念什麼藥師經,跟鬼神交易,甚至出手打王太太……。天吶!信教還要信到這麼激烈,這還是我始料未及……        王太太不堪壓力跑了,王先生一敗塗地,最後在數年之後正式分手!王先生還用王太太名義欠一屁股債!        王小姐多年前問我算命,我說:遲婚,不遲婚不會幸福。問我何時會結婚?
  • 金剛經釋疑:如何給父母念金剛經
    金剛經是任何人都能念的,而且金剛經既可以為自己念,也可以為他人念。如果你想為父母念誦金剛經,那你在念完金剛經後,可以把誦經的功德回向給父母,而且還可以保佑父母身體健康,事事順心,無病無災。大家為父母念金剛經時,就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