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來噩耗,由中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主力—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C衛星任務失敗。火箭在發射升空之空之後飛行姿態出現異常,最後連帶衛星一同墜毀,目前正在排查失利原因。
2020年中國總共進行了27次航天發射任務,目前已經失敗了4次。長徵7號甲火箭在3月17日發射失利,這是一枚新一代液體運載火箭;4月9日,中國用「勞模」級運載火箭長徵3號乙發射印尼衛星失利,非常令人意外;7月10日,由快舟11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2E星失敗,再加上此次快舟1號甲的發射失利。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發射失利的火箭50%是快舟系列固體運載火箭,連帶損失的就是吉林一號高分衛星。
「吉林一號」由中國長光衛星公司運營,開創了中國遙感衛星應用的先河。正在建設的「吉林一號」星座就要發射138顆高性能光學遙感衛星,將具備在10分鐘內重訪地球任何地點的能力,為全球客戶提供亞米級高分辨衛星圖像。「吉林一號」之所以選擇「快舟」系列固定體運載火箭,主要原因就是其對發射任務的要求是低成本、高頻率,但是連續不斷的發射失敗證明中國固體運載火箭技術並不成熟。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是世界上首個星箭一體,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主要優點包括四方面:一是製造時間短,能在半年內提供定製化發射服務;二是發射準備周期短,可以在幾天內實現移動發射;三是入網精度高,可靠性高。固體火箭按理說技術可靠性非常高,而且發射入軌的精度也很高;三是可以車載機動方式發射,這種發射方式不依賴固定發射場,只需要籃球場大小的硬質地面就可以發射,從而可以滿足商業衛星的高密度、快速發射的需求。
快舟一號是中國發展最成功的固體火箭,也是個頭最小的,其最大起飛重量為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只有300公斤,太陽同步圓轉道運載能力是200公斤,這種火箭據說一年就可以生產50枚以上。快舟1號此前總共進行了9次發射任務全部獲得了成功。這次發射是快舟一號甲火箭的首次發射失利,說明中國固體火箭發射技術仍然存在短板。
快舟1號甲的發射失敗充分證明航天發射任務永遠都是風險係數最高的科研探索,說明中國在固體火箭技術領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每一次失敗都可以通過查找原因來完善快舟系列火箭,希望能夠儘快成熟起來。固體火箭在戰爭時期需要承擔補射衛星的任務,還是國家爭奪制太空權的關鍵,因此發展這項技術具有戰略意義 。
(來源:前沿崗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