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聲音代表著正義與自尊,他獨特的人格與藝術魅力永遠留在觀眾心中,無人能替代,他就是童自榮。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上個星期,一起喝咖啡,他輕輕告訴我:「見到阿蘭德龍了。」啊?我一愣。「在夢裡」,他補充說。為外國影片配音近四十年,語言方式都有點「西式」了。
我知道,他與這位「法國第一美男」感情特殊。
《佐羅》公映以後,作為「佐羅」的聲音出演,童自榮曾每天收到成麻袋的觀眾來信。
有一封信上這樣寫道:「您的聲音代表著正義與自尊,你獨特的人格與藝術魅力永遠留在觀眾心中,無人能替代。」落款是「一家三代影迷」。
一部世界藝術經典,通過譯製可以連接中國千家萬戶。而一位配音演員俘獲中國三代觀眾崇拜,決非容易。其中緣由,既有作品形象的文化價值為人心所向,也有形象創造者的獨特人格與藝術魅力。
差點丟了性命
如果你看到童自榮三歲時一組表情多變的照片,會斷定他長大一定是個表演藝術家。似乎是「三歲定終身」。1962年,他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1966年畢業留校工作。可是,他決意要離開表演的舞臺。
17歲那年,看了一部前蘇聯影片《白夜》,不禁對幕後的配音演員邱嶽峰、畢克等大師仰慕不已。1973年,他加入了夢寐以求的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從此開始躲在幕後的艱辛探索。
錄音棚是神秘的,又是難熬的。一連五年,童自榮坐在冷板凳上,沒有沮喪。偶然客串跑跑龍套,即使配一兩句臺詞,他也會像配主角那樣深夜研究劇本、分析人物,建立內心視象、情緒記憶,拿出了十餘年在上戲學習表演的藝術積累;不能不讓前輩刮目相看。
(阿蘭德龍(中)與秦怡(左一)、童自榮(右一)在一起)
終於到第五年,給了他一個有名有姓的角色,為美國影片《未來世界》中的記者查克配音。第七年,1979年底,楊成純導演點名要「好帥」的童自榮為影片《佐羅》中的佐羅配音,老廠長陳敘一點頭贊同。
其實,阿蘭德龍的聲音渾厚、低沉,童自榮的聲線與其差異很大,楊導的選擇依據何在?
銀幕上的佐羅英氣逼人:一襲黑色鬥篷、一架棗紅坐騎、一條凌空揮舞的長鞭,一頂黑色盆帽下,嘴角微微上翹露出迷人的微笑,綻放法蘭西民族特有的浪漫氣質;而童自榮飄逸在中高音區的華麗、高貴、富有磁性的聲音,靈動一種特有的浪漫氣質。形象的浪漫與聲音的浪漫合二為一,形成了中國銀幕上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佐羅」。
童自榮的「用功」,是廠裡出了名的。幾乎所有演員的配音方式,都是拿著本子,看畫面說詞。唯有「小童」總在進棚之前反覆研看原片,把臺詞背得滾瓜爛熟。無論是廠裡、家裡,還是上下班路上,他都在念念有詞。
那一天,他下班騎著一輛「老坦克」回家。一路上默背《加裡森敢死隊》中尉的臺詞,到長樂路富民路口,悶頭撞上一輛8輪大卡車。「老坦克」彈出去好遠,他也被撞飛了,差點丟了性命。立即被送到郵電醫院,幸好是皮肉傷。醫生戲稱「佐羅飛起來了」,一時間成為坊間一大新聞。
很多觀眾不知道,童自榮在《佐羅》裡,還為另一角色「假總督」配音。為體現兩者不同個性,他別出心裁。與其他演員不一樣,童自榮總是早上喉頭溼潤,嗓音特別清亮。他要求上午配「佐羅」,錄音師看傻眼了:他竟然在棚裡穿上鋼鐵工人的厚重大頭皮鞋,話筒前來回踱步,頓覺一種負重感,聲音陡增懲惡除奸、弘揚正義的力度;下午,他嗓音水分減少,略顯乾燥,配「假總督」。他換上輕便的塑料拖鞋,聲音裡飄蕩輕盈與懦弱,與俠客的仗義形成鮮明對比。配音用道具,把舞臺表演藝術「移植」幕後,錄音棚裡從未有過。童自榮很清醒,他的漂亮聲線辨識度太高,很容易導致「千人一面」,唯有不斷嘗新,才有藝術生命的可持續。
近四十年來,童自榮在1000多部集的影視作品裡完成性格各異的角色創造。其中有300多部集作品為主角配音。他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倒是在《佐羅》之後,也是阿蘭德龍主演的《黑鬱金香》。有了前者的鍛鍊,後者更趨成熟。以後分別為《茜茜公主》《莆田進行曲》《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配音,幽默風趣的博克爾上校,好色之徒銀四郎,純樸、善良的覺遠和尚,陰險狡猾的妖怪混沌等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大放異彩,而每個人物的出彩,都是他聲音藝術的一個突破。
在中國電影百年的時候,童自榮入選中國優秀電影藝術家50人。他說:「此生足矣!」
敢愛敢恨的藝術家
那是2013年6月下旬的一天,我請童自榮到浦東新區參加一個黨員代表大會。他的任務是朗誦一首我寫的詩歌《高天長虹》,讚美基層的優秀共產黨員。
他那華麗的聲線在寂靜的會場集聚無數耳目。突然,他聲線「降調」,內容突變,吐出一串詩稿上沒有的詞句,黨紀國法不容踐踏,必須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正焦慮中,他「回歸」主題:「有雷鋒、孔繁森無數優秀共產黨員,為人民奮不顧身,更有城鄉多少共產黨員為黨旗增光添彩……」
全場掌聲雷動。那一刻,童自榮在我眼前的形象,就是策馬飛馳、鞭撻醜惡的「佐羅」。
在電視熱播《獵狐》的時候,他一集不落地追劇。他天真地對我說:「假如組織一個偵緝敢死隊,我願意參加,把外逃的貪官一個不漏,全部捉回來。」
他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藝術家。
思緒不禁回到2007年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我編的一本報告文學集《大愛》,主要講述社區百姓的故事。當時還健在的電臺名主持張培,建議組織一場作品誦讀會。她極力推薦童自榮,說他「心地特別善良」。就此,我認識了這位「佐羅」。
他誦讀的篇目是《此愛綿綿無絕期》,講一位嚴金妹大姐,三十年為鄰居無償撫養一個永無回報的「痴呆兒」。童自榮讀到動情處,淚流滿面,聞者無不動容。
活動之後,又是他提議不能就此結束,應該讓更多人向善良學習。於是,緊接著,誦讀會走進社區、公園、學校,直到上海圖書館,大愛的頌歌在黃浦江兩岸迴響。
他有俠骨柔腸,是一個敢恨敢愛的人。就像電源有了正負兩極才能發光一樣,藝術家的創造動力,只能來自愛與憎的情感爆發。這位躲在幕後的「佐羅」,他可貴在完成一個個勇敢、正義形象塑造的同時,也塑造了自己。
「密件」被妻子發現
兩個月前的一天,他的妻子宅在家裡幫童自榮整理劇本,突然發現了一份他私藏的「密件」。14年之前,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衛星頻道節目中心發來一封邀請書,準備為童自榮拍攝一部關於「事業成就、工作狀況、學習和生活」的紀錄片,這樣的機遇千載難逢、求之不得。他卻悄悄謝絕了。
妻子有點責怪:「這麼大的事情怎麼從來沒聽你說過。」童自榮回答:「這沒什麼可說的。比我好的人多了。」他不要媒體曝光,甘願始終躲在幕後,「這樣心裡才踏實」。
3年之前,他寫了一本表現自己心跡的散文集,取名就是《讓我躲在幕後》。全書36篇作品,讚美廠長、同事、同學及偶遇的演員佔27篇。謙卑的人,才可能不斷進取。這些年,他嘗試為年輕人與少兒喜歡的動畫片配音,屢獲成功。
企業喜歡請文化名人做廣告。這十多年來,分別有製藥廠、酒廠、汽車公司邀請童自榮做廣告,他都謝絕了。理由分別是:「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我怎麼知道你的藥好壞?」「我不喝酒,也不懂酒」「我沒有車,也不會開車」。這樣的理由很實在。他就是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他與妻子至今居住的老式裡弄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這是童自榮父母留下的唯一家產。「我不是不要錢,對做廣告我非常謹慎。」他怕萬一廣告產品有誤,要危害多少消費者,這個責任擔當不起。「佐羅」是個大義的形象,任何見利忘義的事情,童自榮絕對不做。
儘管他喜歡躲在幕後,卻早已享譽海內外。有一次,還是在「老坦克」上念念有詞,被一位交通警察攔截,笑嘻嘻一個敬禮,拿出一支筆和一個本子,童自榮心裡一驚,準是違反交通規則了。「童老師,我是你的粉絲,請你籤個名吧。」虛驚了一場。
(童自榮3歲)
現在,童自榮還經常接到旅居英、美、德等國的中國觀眾來電來信,表示慰問、祝福。有個女觀眾,連續幾十年,每次童自榮生日都送來賀卡和鮮花。
前年春節前夕,他攜家人在一家飯店用餐。一位教師模樣的老人走上來,童自榮習慣性地拿出一支筆準備籤名。這位先生卻不要籤名,而是對他說:「童老師,我們希望你一直要做道德的模範。」童自榮為此感到光榮與責任。他在努力這樣做,在幕後默默地做。為的是不讓觀眾失望,求得問心無愧。
已過古稀之年,片約、活動還是不斷。他有時為自己的聲線受限而苦惱。過於漂亮、華麗的聲音,就是沉不下來。他說:「我75歲了,很無能,依然無法為75歲的角色配音。」
他永遠那麼年輕。(爍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