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求那跋摩,罽賓國王族也。元嘉八年達建業,帝問曰:「寡人慾持齋不殺,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奈何?」
對曰:「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身踐名劣,應須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鹹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寒暑調,百穀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戒亦至矣!寧在輒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①耶?」
帝撫機嘆曰:「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泥於近教,如法師所言,真可謂開悟明達②,通天人之際矣!」敕有司供給,舉國宗奉。
贊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獨不信者之過,亦論佛法者未盡其妙也。如求那者,義正而語圓,辭善巧而不叛於道,真佛法、世法融通不礙者矣!雖古良諫議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見而自謂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親近緇流者,正為此等輩也。神龍變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謂歟?
【注釋】
①弘濟:《佛地經論》云:「以勝一切聲聞等故,救度一切諸有情故,長時積集福慧資糧所成滿故,說名弘濟。」
②開悟明達:開悟,義為開發眾生的智慧,使之悟解佛理。開悟,又為「開示悟入」的省語。《法華經·方便品》說: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便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和「入佛知見」。明達,即明了、通達的意思。
【譯文】
南北朝南宋時,有一位從印度來的高僧名求那跋摩(譯為功德鎧),他出家前原是印度罽賓國的王族。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求那跋摩大師來到建業(今南京),文帝請教大師:「寡人也想持齋戒殺,但我身為一國之主,執掌朝政,種種拘限,無法滿願,不知怎麼辦才好!」
求那跋摩大師回答說:「帝王所修的齋戒和平常百姓有所不同。百姓身分低,名分微,自是應該刻苦耐勞,勤謹修行;帝王以天下為家,視萬民為一子,只要說一句仁德的嘉言,官吏和百姓都會歡欣鼓舞;每推行一項善政,則人神都會共同擁護。雖然用刑,而不濫殺生命;雖有徵役,而不強迫勞力,那麼天下就會風調雨順,寒熱應節,百穀豐稔。能如此持齋,持的才是大齋大功德啊!能這樣戒殺,戒的功德才算圓滿啊!哪裡是單放棄吃半天的飯,保全一禽獸的生命,就以為這便是弘濟了!」
文帝拍案感嘆地說:「世俗人對深遠的佛理迷惑不清,而一般的出家人卻又只是拘泥於淺近的教化;像大師您所說的這一席話,既能開我智慧,使我悟解佛理而又明了易曉,足可以通行於天人之間而無所障礙啊!」於是命令掌職的官吏供養求那跋摩大師,一時舉國王公英彥無不宗奉。
贊言:帝王之所以不信佛法,並非只是帝王本身的過錯,實在也是談論佛法的人,未能完全闡述發揮佛法的奧妙啊。像求那跋摩大師為文帝說的一席話,義理正確而語氣圓融委婉,言辭善巧而不背離道法,這才是真正將佛法和世法融通而不相礙的啊!即使是古代賢良的諫議大夫,也不過如此。那些世俗僧既固執偏見而又自謂秉持正道,哪知帝王之所以不願親近出家人,正是因為他們這種人啊!神龍變化莫測,豈是區區蚯蚓所能知,正是這個道理啊!
【說明:選自《緇門崇行錄》,明代袾宏(蓮池大師)輯。本書作者因慨嘆末世出家沙門之墮落,故撰輯本書,內容簡述自佛世至明代,百數十位有德行之出家沙門。選錄/弘一大師。注釋、譯文/演蓮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