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北京】12月5日報導(文/林京)
12月4日,在逆勢生長-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之「智慧+醫療健康」專場上,德諾資本創始合伙人林雲峰發表了《後疫情時代醫療投資的思考》的主題演講,他表示,目前中國醫療健康市場倍受追捧,促進以前出國的資本回流,境外資金看好中國發展,正以各種形式投入到中國的醫療市場。醫療類機構應該具備全球視野,抓住時代機遇,實現更加深遠的發展。
更多醫療技術和人才回到國內
林雲峰表示,目前全球醫療市場實現非常好的逆向增長,疫情讓公眾對醫療健康更為重視,市場空間廣闊。國產創新藥發展勢頭強勁,外資對中國醫療市場,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從今年的融資額來看,單純VC、PE的投資額,在今年的前三個季度已經遠遠超過去年全年。
林雲峰分享了疫情對醫療市場的兩點影響,首先是應急醫療體系開始被重視;其次,中美當下形勢影響之下,更多的醫療技術和高精尖人才回到國內,帶回來了大量的先進技術,為我國醫療健康行業,不僅是生物製藥、醫療器械還是基因檢測等領域帶來了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
境外資本正以各種形式投入中國醫療市場
從資本端來看,他表示,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創業板、科創板、香港港交所一系列的制度,都讓資本退出有了非常好的窗口。
此外,港股和科創板IPO目前處於非常火熱的階段,尤其是港交所的醫療板塊市值很高,這種情況極其罕見。
林雲峰表示,中國醫藥非常受追捧,促進以前出國的資本回流,並且大量境外資金看好中國發展,正以各種形式投入到中國的醫療市場。
林雲峰認為,隨著資本對醫療行業的追捧和政府對醫療體系的持續優化,醫療行業的「跑道」越來越好,各種資本湧入和退出的途徑完全敞開,「現在大量資金湧入醫療市場,跑道也準備好了,出口也完全敞開了,接下來就看我們能不能在跑道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了。」
他表示,國內的醫療企業應該有充足自信,擁有全球視野,在各項儲備完善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全球。
NFS2020年度CEO峰會暨獵雲網創投頒獎盛典於12月2日-4日在北京柏悅酒店召開,由獵雲網主辦,銳視角、獵雲資本、獵雲財經、企業管家協辦。本屆峰會以「逆勢生長」為主題,開設了主論壇和九大專場,覆蓋母基金、新基建、電商、醫療、供應鏈等領域,近兩百名行業專家、投資人和創業者們深入探討各產業經營之道,以及行業變革中醞釀的創業與投資機遇。
以下為德諾資本創始合伙人林雲峰實錄,由獵雲網整理:
首先感謝獵雲網,讓我們有機會跟大家在北京共同探討資本方面的問題,我也非常高興能來到北京。這是一個略微沉重,但又是一個峰迴路轉的話題,我們講講後疫情時代疫情帶來的衝擊,相信大家也非常感同身受,無論對我們的生活和全球的經濟,以及整個事業格局,嚴格來說可以是一個「世界大戰」,是一個物種和另外一個物種之間的衝突。
我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本人最早在華為,後來在中興通訊,後來加入到鼎輝,一直負責醫療和精密製造業的投資。過往的投資涉及美國、以色列和歐洲等地區。
貿易是一個很重要的參數,我們看宏觀經濟的情況。宏觀經濟上,全球處於經濟萎縮狀態,尤其是國際貿易方面非常明顯。我們很可喜的看到第三季度有所回暖,中國的經濟現在應該說在全球裡面是非常難得的正增長局面,非常喜人。
醫療行業逆勢生長,資本市場異軍突起
我們看看醫療市場所顯現出來的強勁韌性。首先全球的醫療市場是非常好的逆向增長,通過疫情大家對醫療健康更為重視,而且認為這裡的市場機會非常大。同時在這裡還有對於中國醫療市場,全球表現出來難以言狀或者難以掩蓋的興奮。
中國的醫療市場,第一,由於中國人口基數比較大,患者人群非常巨大,這個未來是可期的巨大增長。另外一方面,中國現在進入了老齡化的社會,65歲以上的老人人群,銀髮消費會急速上升,2030年會達到15.9%。中國的可支配收入在增加,意味著我們對健康的重視和用於醫療方面的消費也會急劇增長,這是全球對中國市場非常認可的原因。
我們看看國產創新藥體現的現象,這裡體現出來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中國的創新能力在增強。中國這麼多年在技術方面的儲備,或者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積累,使得中國的創新能力開始顯現出來。在過往,中國在化藥方面的研發投入是比較少的,這個需要時間和經濟上面的投入,大量的投入和大量的人才回歸,或者有經驗的人員大量產出,最終導致中國人員創新藥物的數量在急劇增加。
另外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中國對於創新藥方面的機制有所優化,導致了國家對這些方面採取很支持的態度,把過往的障礙給打通了。新藥研發投入的勢頭這麼強勁,資本市場是非常直接的,因為都是逐利的,大量的資金在往裡面追捧的時候就很好的說明了現象。
2020年的融資額,單純從VC、PE的投資額裡面,今年的前三季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去年2019年的全年。過去三年,生物製藥是中國醫療健康行業中風投注資最多的領域,且中國生物醫藥投資在全世界現在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美國一直以來都是投入非常大的。同時,近三年中國生物製藥融資額是英國的四倍,這是異軍突起的局面。
大家可以看到近三年單筆融資額超過1.25億美元的醫藥項目,其中海創藥物是我們投的項目。另外,診斷工具其實就是醫療器械領域,過往一直都是以美國為主的原創技術來自於以色列,在美國發展的非常好,最後市場化擴大產業化的時候有可能來到中國。中國現在已經是跟上來了,中國的診斷/工具交易額排名全球第二,而且是除了美國以外唯一在這個領域融資額突破了10億美元的大國,大量的資金蜂擁而至,而且這些技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
我們再看看在交易所,資本端的退出端情況。無論中國大陸A股市場,無論是創業板、科創板、香港港交所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都讓資本退出有了非常好的窗口。
我們看一些典型的數據,港股和科創板IPO現在處於非常火熱的階段,尤其是閒置港交所在醫療板塊市值那麼高,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很少有的。
疫情之後,醫療體系裡技術與人才的回歸
最後,我們小結一下剛才講的幾個問題。首先疫情前,我們中國傳統化藥方面R&D的投入一直不太夠,但是現在有點變化了,我們一直採取的追隨者的策略,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在等著,包括美國的專利期到了以後,我們努力做一個首次的研發。另外一方面做劑型的更新,把成本降下來。另外醫療器械方面,醫療器械在美國有不止二十多年的歷史,中國的血管支架、心臟瓣膜剛剛開始崛起。另外看看醫療設備,因為醫療設備相對來說前期的投入更大,基本是GE、飛利浦和西門子的天下,我們中國都是第二梯隊或者更往後的現狀。
而疫情導致的變化有哪些呢?首先在心態上,應急醫療體系開始重視起來了,國家生物安全方面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如基因、生物信息,以前是被忽略的,到了今天完全不一樣了。
經濟上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經濟上的變局,直接的結果會傳遞到政治上,包括美國的猜疑、推諉或過激的行動,例如對華為的制裁。好在醫療健康產業相對受影響偏小,因為醫療是相對來說比較大的範疇,其中部分涉及到醫療器械這方面的新材料、晶片、電子科技,或多或少也在受到相應的影響。但在美國也好,甚至歐洲被迫以這種壓力,對人才的不公正的待遇,最後直接結果就是技術的回歸,還有人才的回歸。這是我們看到在技術層面兩個東西可以跟大家反思。
人類一直以來對自己的醫學比較自信,尤其有了抗生素以後,我們覺得已經掌握了應對各種疾病的方法,但是大家回想一下抗生素是什麼時候開始大量使用的呢?1932年,那時候磺胺開始真正作為對抗細菌和疾病的藥物使用,1943年青黴素剛剛推出來,人類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只有70多年的歷史。
這次疫情,我們真正明白對於基因、病毒的掌握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到了今天,我們要明白對於基因病毒這種無知或者輕視,尤其美國很典型對於基因病毒的傲慢,不遵從科學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直接衝擊一個國家在全球的地位,包括它的經濟也是摧枯拉朽的。所以到了今天我們在技術方面會極為的重視,而且會更加回歸到科學,更加回歸到嚴謹的態度對待健康這個問題。
另外,剛才我所講到的經濟和政治上的分裂,最後導致的是我們在技術陣營上出現了一些分化,包括中國最為明顯。因為我們更加強調獨立自主,因為我們看到在晶片上會被卡脖子,同樣醫療方面如果不能獨立自主將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還有我們看到的陣營的分化,就如我剛才講到的,由於大量有技術,有經驗的人員在美國和歐洲的發達經濟體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所以他們會回來,回來帶來大量的技術。比如說我們最近在看一些醫療器械項目,這是從美國回來的團隊,他們在前一二三代產品的研發裡面做了大量的投入,也掌握了大量的經驗,當他們回歸的時候給中國帶來了非常難得的寶貴知識。
資本上面,由於剛才所講的這些問題,資本上也會導致有些以前我們出國的資本在回流。還有境外的資金也看好中國的發展,會以各種形式投入到中國的醫療市場,這也是剛才我們講到的關於中國醫藥非常受追捧的原因。
但是剛剛回到中國技術人員也存在一些不足,他們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在中國做市場的經驗。美國的市場最關鍵是講醫療保險怎麼獲得的問題,拿FDA也好,最終落實在醫療保險的支付上面,但是在中國不完全一樣,這些剛剛回國人才對中國的藥監系統審批缺乏經驗和人脈。
Think big,Think global
面對以上這些問題,我們落實到行動,我們的應對策略是什麼樣的呢?我們說兩方面,一個是Think big,當仁不讓。應該要往大處想,中國目前不論在醫療器械還是藥物研發,尤其在生物醫藥領域,並不比國際上差太多,我們自己應該有一定的自信,敢想敢幹,我們是完全有能力做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其次Think global,放眼全球。為什麼我們要強調一定要往國際方面想?它具體落實在三個行動上面,我們應該更多思考,不是僅僅拿中國的審批,應該想怎麼拿歐盟認證,拿美國的FDA。包括企業融資時,如果只著眼中國市場,融資的規模會偏小,如果有全球化的視野,公司戰略方面是完全不一樣的,所需要做的資金儲備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公司必須要做好持續創新的準備,由於人種的差異,能夠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東西到了歐美市場還必須做二次開發。那麼我們的技術儲備做了沒有?研發人員的儲備有沒有做到?如果把我們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我們在國際建設方面是否已經儲備了足夠多的人員?
我們以中國的疫苗行業作為一個例子,管窺一下剛才做的一系列分析。中國的疫苗行業,可以看到年複合增長率全球的疫苗複合增長率在6.6%,中國疫苗行業的CAGR是26%,這是受國際資本追捧的市場。我們拿新冠疫苗的研發做例子,中國的技術、人才儲備並不弱於世界其它國家,中國在各個技術路線上已經有進入臨床的新冠疫苗,並且有四款新冠疫苗已經進入臨床三期,這麼短的時間走道這一步,這就是我剛才所講的那一點,中國的醫療企業應該有充足的自信,我們各方面的儲備都有了,但是有沒有想好把這樣的產品推向全球,涉及到要針對不同的人群做二次開發,把銷售的網絡迅速鋪開。
我們對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的展望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首先,預計2020年將是中國醫療健康行業風險投資創紀錄的一年,總投資額將超過2018年的81億美元,醫療行業成為資本最追捧的。同時,我們的政府在體制方面的優化也持續地做,也就是說跑道在越來越好。另外,各種資本的湧入和退出的途徑都是完全敞開的,所以我們說現在資金已經準備好了,跑道準備好了,同時這個出口也完全敞開了,接下來就看我們能不能在跑道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了。
再講講德諾資本關注的幾個領域。其實醫療的外延很廣泛,我們的主題在談的是智慧與醫療健康,很多時候談到數字醫療的問題。過往傳統裡,一個藥就叫做醫療,我們的注射劑叫做醫療,實際上今天的醫療包括生物製藥、醫療器械、生物製品及精準醫療等,德諾資本聚焦雙一流,始終堅持國際化、多元化、專業化的戰略思想,從心血管、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到眼科、牙科治療類的醫療器械和生物製藥,以及移動醫療、人工智慧、雲計算和傳感器等,不斷在各個領域支持創新延伸,這是德諾資本一直構建的投資藍圖。
同時,我們投到很多精準醫療方面的,包括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和機器人,我們已經投的公司裡面包括了美國和以色列的一些手術機器人,比如腹腔手術機器人,還有投的醫療軟體公司,最後應用在達文西機器人裡面專門對於肺部的疾病做精準的治療。
這些是我們的LP,包括知名國際同行和上市公司,同時,我們之間也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係。這是我們過往的項目情況,無論是美國的,以色列的,歐洲的,我們都有所涉獵,包括Vessix、啟明醫療、Broncus、世和基因、北海康成、海創藥業等等,最終的退出也是在全球市場做布局。作為一個資本端,我們應該用全球的眼光去看,挖掘一些真正的硬核技術的項目,同時作為醫療類的機構、企業也應該有全球視野,抓住這樣的難得機會。
「德才均備,一諾千金」,這就是我今天和在座各位分享的所有內容,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