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武漢三鎮為漢陽、漢口與武昌,而武漢又分為十三個行政區域,許多人會把他們弄混淆,但其實這兩種劃分不是一回事。
武漢三鎮的叫法,主要出現在建國以前,向老武漢人打聽後,我們就會發現,年齡越長,用武漢三鎮這樣說法的人就越多。
其實在武漢統一規劃以前,漢陽、漢口與武昌是三個獨立的城鎮,且每個鎮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與發展方式,它們分別在經濟、文化與工業方面有所特長,當然,時間是延續的,即使現如今已經建國70餘年,武漢三個地區的發展也存在著歷史發展的影子。
武昌地區現有武昌區,青山區以及洪山區;而漢口地區則為江漢區,江岸區和礄口區,漢陽地區則只有一個漢陽區。看到這裡,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在這三個地區中,武昌地區與漢陽地區均有一個行政區域,沿襲著原先地區的名字,可到了漢口地區,卻沒有出現漢口區。那這又是為什麼?
其實,出現這樣的疑問,主要是因為我們誤會了這兩者行政區域的劃分。武漢三鎮中的「區」與建國後的「區」,這兩者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原先的區實際上是地區,在當時甚至可以算作城市。而現在的區,只是市級單位內的小區域罷了。
不止是這樣,我們知道,一般在地域的命名中,人們多把代表人物、景點或地形地勢特徵等因素,作為元素融入地區取名之中。在很久之前,武漢範圍內便存在著武昌縣和漢陽縣,但是是獨立存在的,並不屬於武漢,是後來被武漢統一划分到一起的,於是才納入了武漢的地域範圍。隨著中國與地區的發展,兩個縣也逐漸擴大與發展,成為了區域單位。但同理可得,該地區原先並不存在漢口縣,所以地方也不會承載出漢口區的名字。
當然了,漢口的概念也確確實實存在,並且影響不小。在中國歷史中,漢口地區本為重要的通商口岸,而漢口這個叫法,在當時就已經包括了很大的區域,可以算得上單獨的繁華的都市。因其當時的繁榮發展,在很多武漢人心裡,漢口早已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確定的行政區域。這也是為什麼,武漢人的生活中有許多以漢口命名的建築,如:漢口火車站、漢口江灘等等。
漢口歷史久遠,只要學過歷史,一定聽過漢口這樣的叫法。不過因為不在當地生活,在分辨古今與地區名稱時,便出現了這樣的概念性問題。我們要知道,現在的漢口實際代表著江岸區、江漢區,還有礄口區的統稱。
雖然那個通商繁忙的漢口現在已經成為歷史,但漢口的輝煌與歷史仍被當地人牢牢記憶。漢口仍然存在,在原本的漢口地域上,是三個有著更為廣闊未來的武漢中心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