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
想當年,這句話成功地勾起了本人對《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的好奇心,但要說看出點皮毛和門道,就又過了很多年:西遊是浮世繪,三國是權謀論。
說到《西遊記》,就不得不說說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實話實說,這些年我跟大家一樣,把這部電影當做單純的愛情片來看,直到有一天,朋友們在群裡討論"要不要給小孩看名著"的問題,一句"當時只看出來,大部分妖怪都被神仙接走了"讓我靈光乍現。
雖說這句話曾被當作段子廣為流傳,但彼時從沒有將它和周星馳的《大話西遊》聯繫到一起,奈何重提那天所在的群,是在一個經常討論電影的群呢?
閒話少說,書歸正傳。
《大話西遊》從問世到現在,臺詞的解讀、時間線的分析、愛情的歸屬和各種節點的"真相",眾多影迷都曾關於這些給出過自己的理解和判斷。經典臺詞"愛你一萬年"、"他好像一條狗"和主題曲《一生所愛》,也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包括後續的《西遊降魔篇》和《西遊伏妖篇》,也將"愛情"的重心從孫悟空身上轉移到了唐僧身上。
這些就證明《大話西遊》是愛情電影了嗎?若真是如此,那當初依託《西遊記》解構傳世名著的初衷和意義又在哪裡?
神仙:人物上大刀闊斧的刪減,構建出簡單美好的世界
在《大話西遊》中,如來佛祖表面上一次也沒現身,卻在後面洞悉著所有事情,而且時不時託觀音大士傳個話——給悟空一些提示和點播。但最反差萌的神仙莫過於劉振偉親自下場扮演的菩提老祖了。這位神仙不僅轉世投胎成菩提大哥,最後還用自己的生命敲響了至尊寶的天靈蓋,成為導致他"心甘情願戴上金箍"重要的一環。
這樣的改寫思路和《西遊記》中的神仙處處下絆子,動不動還蹦出來把妖怪接走,稱得上是南轅北轍。都說《大話西遊》是"無釐頭",但就像"喜劇是最招笑的悲劇"一樣,真正的"無釐頭"都是現實寫照的集大成者,創作者將自己的不滿和希望糅進作品中,還要讓人輕易看不出來。
那麼在下結論之前,先要捋清楚《西遊記》中的神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書中寫道,唐僧師徒路過平頂山蓮花洞的時候,孫悟空向日值功曹問路。聽到日值功曹說金角、銀角大王法力高強後,孫悟空的一番話基本把天庭的"組織架構"交代得一清二楚:
俺老孫法力無邊,各路妖魔自有遞解。若是天魔,解與玉帝;若是土魔,解與土府。西方的歸佛,東方的歸聖。北方的解與真武,南方的解與火德。是蛟精解與海主,是鬼祟解與閻王,各有地頭方向。
玉皇大帝、土地爺爺、真武大帝、火德星君——這四位代表著"天地"和"東西"的至高權力所在,也是《西遊記》影射的權力社會中的金字塔尖,但這幾位人物在《大話西遊》中,卻連出場的機會都沒有。
這不由得讓人產生一種莫名的感覺:《大話西遊》從根本上來說,構建的是一個烏託邦。
為什麼給《西遊記》中最神秘的菩提老祖最多戲份呢?當然不單純因為原著中菩提老祖開化了孫悟空這麼簡單。
其實關於《西遊記》中菩提老祖的真實身份,這些年來一直爭論不休。本人則更傾向於他是三界中的一股清流,跟包庇自己舅舅的如來和輕視鳳仙郡百姓生命的玉皇大帝,有本質上的不同。所以菩提老祖在《大話西遊》中,也是至尊寶變成孫悟空的擺渡者。
沒有了"權力的遊戲"也沒有了官僚勾結,最多就是和佛祖的燈芯談談戀愛,下界追捕的二郎神連燈芯也打不過——這不是烏託邦,是什麼?
妖怪:居然對唐僧肉失去了興趣?還將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孫悟空和紫霞身上
理清這條敘事原則,就要結合《西遊記》原著中,"唐僧肉"的指代意義。
不知道看過《西遊記》的小夥伴有沒有一種感覺,在那個妖精們各自為政、相安無事(其實是因為隔得太遠)的年代,他們是怎麼在師徒四人出發後,第一時間就知道"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長生不老"的?
且不說轉世來轉世去的金蟬子,如今的肉身還有沒有這魔幻的屬性,單說這些妖怪的信息靈通程度,就讓人細思極恐。
但是這一設定在《大話西遊》中就被模糊、取代得七七八八。在《大話西遊》中,幾乎所有的女妖怪都忙著談戀愛。戲份較多的牛魔王雖然咋咋呼呼要吃唐僧肉,但最終他的心思還是在迎娶紫霞仙子,以及打死孫悟空這兩件事上。就連那位"野生"的黑山老妖,也是靠"一口氣"活著。
其實在原著中,這個"唐僧肉"可以說挑起了取經路上80%以上的矛盾衝突,也大大延長了取經所耗費的時間。因為《西遊記》本身就在影射當時社會的官場和社會現狀,這樣的安排比較有利於書中的各位神仙、妖怪"現出原形"和暴露本性。
當然,關於到底是誰散播的消息,書中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關於這一點,爭論也是至今不休。
但是《大話西遊》為了構建烏託邦,將這條非常著名但又極其複雜的故事線,完全摒棄掉了。就連牛魔王燒火架鍋作勢要吃肉,也是料定了孫悟空會出現。而且《大話西遊》在戲碼上,還給足了唐僧表現"真我"的機會。
孫悟空:有了七情六慾,主動戴上金箍,但仍逃脫不了"取經"的命運
《大話西遊》較之原著的改編,最值得稱道的莫過於孫悟空了。這位至尊寶不僅"前後五百年,來回玩穿越",而且還為了幾個女人糾結了好幾輩子。而這種改變也被絕大多數觀眾接納,並為之叫好(除了個別原著死忠粉)。
可提煉出再多的不同,也抵不上一個字來得簡單直觀——愛。《大話西遊》中的至尊寶,甘願變成孫悟空,是明確了心中所愛之後,領悟了世間大愛。這一點在後來的《西遊降魔篇》中,唐僧和段小姐之間的故事,又再次被劃為重點和敘事核心。
這一點也體現出周星馳對《西遊記》的最深層次理解——不管目標多麼宏大、理想多麼豐滿,任何形態的存在都不能無視"愛"的存在,更不能將其絞殺、使其泯滅。
當然在這一點上深究的話,又會牽扯出社會、宗教等敏感話題——就此打住,全靠悟性。
但是周星馳的個人色彩,還是在《大話西遊》的結尾暴露無遺。當孫悟空搖搖晃晃地跟著惜字如金的唐僧,繼續走在取經的路上時,背後那句話不僅是周星馳對自己過往的調侃,也是對自己居然還這麼"幼稚"的一聲冷笑:
"你看那個人,好像一條狗啊。"
最後的最後,哪怕領悟到了愛,但還是觸碰不到。主動戴上了金箍,除了多了幾分"心甘情願",似乎也沒有什麼改變。這條求索之路,不管有沒有盡頭有沒有用處,還是要繼續走下去。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周星馳骨子裡的悲觀。
他就像個孩子一樣,對一切都抱有希望和幻想,但大夢一場後,又苦笑著拍拍自己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