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文學的破壞者
——閻連科《速求共眠》新書首發
時間
3月3日(周日)下午14:30-16:00
地點
北京·郎園·蘭境藝術中心(朝陽區通惠河北路郎園vintage 7號樓)
嘉賓
閻連科、蔣方舟
報名
掃描二維碼即可報名
門票:66元 /人
含《速求共眠》一本,以及薈讀書館(活動場地對門)飲品劵一張
活動介紹
我:「方舟,想掙一筆大錢嗎?」
她:「多大?十萬,二十……一百萬?」
我:「一千萬。」
她:「閻老師,你沒有發燒吧?」
我:「是真的。你想沒想過我們一道拍一部電影,由你出任女主角,我做編劇或別的什麼……而我們誰都不要片酬,作為投資計入電影成本,最後從票房分成呢?」
一段三十年前發生在老家的事件,被作家「閻連科」寫成中篇小說《速求共眠》;而小說發表的三十年後,當年小說中的「案件當事人」竟然在北京與相差三十歲的北大女生相戀。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與熱議。因為對名利、欲望的追逐,「閻連科」決定自編、自導、自演一部電影,大家熟知的知名導演顧長衛和青年作家蔣方舟等人,都受其擺弄而牽扯其中。小說、劇本、微信熱帖、田野調查、筆錄,六、七種聲音混雜,真實否定真實、故事否定故事,後者否定前者,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閻連科曾說,文學最大的建設是破壞者,如果還在寫作,每一次都要寫出一種巨大的破壞性,對文學有意義的一定是破壞者。
3月3日下午,我們邀請到兩位「男女主角」閻連科和蔣方舟到場, 談談作家如何「搞破壞」。
嘉賓介紹
閻連科,1958年出生於河南嵩縣,1979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丁莊夢》《風雅頌》《四書》《炸裂志》《日熄》等。曾獲第一、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和馬來西亞第十二屆「花蹤」世界華文文學大獎;2012年入圍法國費米娜文學獎短名單;2013年入圍英國布克國際文學獎短名單;2014年獲捷克卡夫卡文學獎;2015年,《受活》日文版在日本讀者推舉下獲得Twitter文學獎;2016年再次入圍英國布克國際文學獎短名單,同年《日熄》獲第六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紅樓夢獎」首獎;2017年第三次入圍布克獎。其作品被譯為近30種語言,上百種外語版本。現供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擔任教授,並被香港科技大學聘為中國文化客座教授。
新作《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由理想國出版。
蔣方舟,1989年出生於湖北襄陽。7歲開始寫作,9歲寫成散文集《打開天窗》。2008年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次年在《人民文學》發表了《審判童年》,「將戲謔的口吻與犀利的質問、遊戲的精神與坦誠的剖析熔於一爐」,獲得第一屆朱自清散文獎。2012年大學畢業後任《新周刊》副主編。代表作:雜文集《正在發育》《邪童正史》《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東京一年》、小說集《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等。
【相關圖書】
速求共眠——我與生活的一段非虛構
閻連科 著
閻連科數年沉默後的最新聲。大家熟知的真實作家「閻連科」,真實生活中的導演顧長衛和青年作家蔣方舟等人,都成了小說故事的實在。紀實?虛構?荒誕?冷幽默?各種聲音的清晰與嘈雜、多路交叉結構和張馳敘述,「從來都沒有如此好讀過」。
▼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即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