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 | 通過寫作進城之後,又想成名成家

2020-12-22 澎湃新聞

閻連科,1958年8月出生於河南洛陽嵩縣田湖瑤溝,中國當代作家 。1985年,在河南大學政教系畢業。1991年,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7年,發表中篇小說《年月日》 。1998年,發表長篇小說《日光流年》。2003年,發表長篇小說《受活》;同年,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2006年,發表長篇小說《丁莊夢》 。2008年,發表長篇小說《風雅頌》。2011年,長篇小說《四書》在港臺地區出版 。2013年,出版長篇小說《炸裂志》 。2014年,獲得卡夫卡文學獎。2016年,出版長篇小說《日熄》 。

《時間與生命》

生命與時間是人生最為糾結的事情,一如藤和樹的纏繞,總是讓人難以分出主幹和蔓葉的混淆。當然,秋天到來之後,樹葉飄零,乾枯與死亡相繼報到,我們便可輕易認出樹之枝幹、藤之纏繞的遮掩。

我就到了這個午過秋黃的年齡,不假思索,便可看到生命從曾經旺茂的枝葉中裸露出的敗謝與枯乾。甚至以為,悅然讓我寫點有關作家與死亡、與時間的文字,對我都是一種生命的冷涼。但之所以要寫,是因為我對她與寫作的敬重。還有一個原因,是朋友田原從日本回來,告訴我了一個平緩而令人震顫的信息,他說谷川俊太郎先生最近在談到生命與年歲時說道:「生命於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

富有朝氣、卓有才華的詩人兼翻譯家田原,年年回來總是給我帶些禮物。我以為他這次傳遞的信息,是他所有禮物中最為值得我收藏的一件。在日本的亞洲文學,或說世界文學,大江健三郎、谷川俊太郎和村上春樹,約是最為醒目的鏈環。他們3個人中,詩人谷川俊太郎年齡最長,能說出上邊的話,一是因為他的年歲,二是因為他的作品,三是他對自己作品生命的自省和自信。

由此我就想到,於一個作家而言,關於時間、關於死亡、關於生命,可從三個方面去說:一是他自然的生命時間,二是他作品存世的生命時間,三是他作品中虛設的生命時間。

自然的生命時間,人人都有,無非長短而已。正因為長短不等,有人百歲還可街頭漫步,有人早早夭折,如流星閃逝。這就讓活在中間的絕大多數,看到了上蒼對人的生命之無奈的不公,滋生的人類生命本能最大的敗腐,莫過於對活著的貪求與渴念,因此膨脹、產生出活著的無邊欲望和對死亡莫名的恐慌。

我就屬於這絕大多數中最為典型的一個。在北京,最怕去八寶山那個方向。回老家最害怕看見癱坐在村口曬陽的老人和病人。

十幾年前,我的同學因為腦瘤去世,幾乎所有在京的同學,都去八寶山為他送行,唯獨我不敢去那兒和他最後見上一面。可是結果,大家去了,在傷感之後,依然照舊地工作和生活,而我卻每天感到隱隱的頭痛頭漲,嚴重起來如撕如裂,於是懷疑自己也有腦瘤,整整有半年時間,不寫作,不上班,專門地託親求友,去醫院,找專家,看腦神經、腦血管和大腦相關的各個部位。

單各種CT和核磁共振的片子拍得有一寸厚薄。醫院和專家,也都不惜你的錢,看見小草就說可能會是一株毒樹,不斷地引領你從感冒的日常遙望癌症的未來,直到最後在北京醫院求見了一位80多歲的腦瘤專家,他在比對中看完各種片子,淡淡問我:「你看病自費還是報銷?」我說:「全是自費。」他才朝我一笑,說你的頭痛頭漲,還是頸椎增生所致,回家按頸椎病按摩去吧。

實話說,我常常為死亡所困,不願去想人的自然生命在現實中以什麼方式存在才算有些意義。躲避這個問題,如史鐵生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想清弄明的執著一樣。比如寫作,起初是為了通過寫作進城,能夠逃離土地,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些,讓自己的生命過程和父母的不太一樣。

後來,通過寫作進城之後,又想成名成家,讓自己的生命過程和周圍的人有所差別。可到了中年之後,又發現這些欲望追求,與死亡比較,都是那麼不值一提,如同我們要用一滴水的晶瑩與大海的枯乾去較真兒。

誠實坦言,直到今天,我都無法超越對死亡的恐慌,每每想到「死亡」二字,心裡就有種灰暗的疼痛。會有種大腦供血不足的心慌。就是兩三年前,北京作協的老作家林斤瀾先生因病謝世,我找不到理由不去八寶山為他送行,回來後還連續3個晚上失眠煩惱,後悔不該去那個到處都是「祭」字、「奠」字和黑花、白花的地方。

現在,弄不明白我為什麼要繼續寫作,我就對人說:「寫作是為了證明我還健康地活著。」我不知道這句話裡有多少幽默,有多少準確,只是覺得很願意這樣去說。因為我不能說:「我寫作是為了逃避和抵抗死亡。」那樣會覺得太過正經,未免多有秀演。可把死亡和寫作,把一個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學聯繫在一起時,我實在找不到令我和他人都感更為貼切、更為準確,又可信實的某種說辭。

我常常在某種矛盾和悖論中寫作。因為害怕和逃避死亡才要寫作,而又在寫作中反覆地、重複地去書寫死亡。我說《日光流年》是為對抗死亡而作,其實也可以說是因恐懼死亡而悠長的嘆息。《我與父輩》中有大段對死亡淺白簡單的議論,那也其實是自己對死亡恐懼而裝腔作勢的吶喊。

我不知道我什麼時間、什麼年歲可以超越對死亡的恐慌,但我熟悉的谷川俊太郎先生,在年近80歲時說了 「生命於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那樣的話,讓我感到溫暖的震撼。

這句對自然生命與未來死亡的感慨之言,我希望它會像一粒螢火或一線燭光,在今後的日子裡,照亮我之生命與死亡那最灰暗的地段和角落,讓我敢於正視死亡,如正視我家窗前一棵樹木的歲月枯榮。

如果把人的自然生命視為一條某一天開始流淌、某一天必然消失的河流,於作家、詩人、畫家、藝術家等等相類似的人而言,從這條河流會派生出另外的一條河流來。那就是你活著時創作出的作品的生命時間。

曹雪芹活了大約40幾歲,而《紅樓夢》寫就約近250年,似乎今天則剛入生命盛期。沒有人能讓曹雪芹重新活來,腐骨重生,可也沒有人有能力讓《紅樓夢》消失死去,成為廢紙灰燼。卡夫卡41歲時生命消失,而《城堡》、《變形記》卻生命蔓延不衰,歲月久長久長。

他們在活著時並不知自己的作品會生命久遠,宛若託爾斯泰活著時,不對自己的寫作和作品充滿信心。一個畫家不相信自己的作品可以長命百歲,並不等於他不理想著自己的作品生命不息。

一個作家之所以要繼續寫作,源源不斷,除了生存的需求,從根本去說,他還是相信,或者僥倖自己可以寫出好的乃至偉大的作品來。如果不怕招人謾罵,我就坦然我總是存有這樣僥倖的莽撞野願。

但我也知道,事情常常是事與願違,倍力無功,如一個一生長跑的運動員,到死你的腳步都在眾人之後。你的衝刺只是證明你的雙腳還有力量的存在,證明你在長跑中掉隊但沒有選擇放棄和退出。如此而已,至多也就是魯迅歌頌的「最後一個跑者」罷了。

在中國作家中,我不是寫得最多的,也不是最少的;不是寫得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我是擠在跑道上沒有停腳者的一個。跑到最前的,他在年老之後,可以坦然地站在高處,面對夕陽,平靜而緩慢地自語:「生命於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因為他們在時間中證實並可以看到自己作品蔓延旺茂的生命,而我於這些證實和看到的,卻是不可能的一個未來。何況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閱讀的時代。何況已經有人斷言宣布:「小說已經死亡!」'

在我來說,我不奢望自己的作品有多長的生命力,只希望上一部能給下一部帶來寫作的力量,讓我活著時,感到寫作對自然生命可以生增存在的意義。

今天,不是文學與讀書的時代,更不是詩歌的時代,可谷川俊太郎的詩在日本卻可以每部印至3萬餘冊,一部詩選集印刷50餘版,80多萬冊,且從他20歲到79歲,60年來,歲歲暢賣常賣。這樣我們對詩人已經不可多說什麼,就是聶魯達和艾青還活著,對今天日本人痴情於某位詩人的閱讀,也只能是默默敬仰。

這位詩人太可以以「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的姿態面向未來。 而我們一生對寫作的付出,可能只能換回當年濫俗的保爾·柯察金的那句名言: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如此虛胖的豪言,也是寫作的一種無奈。

作品的存世,只能說明我們活著的方式。希望自己寫出傳世之作,實在是一種虛胖的努力,如希望用空氣的磚瓦,去砌蓋未來的樓廈。但儘管明白如此,我還是要讓自己像堂吉訶德一樣戰鬥下去,寫作下去,以此證明我自然生命存在的某種方式。

「決然不求寫出傳世之作。一切的努力,只希望給下一部的寫作不帶來氣餒的傷害。」這是我今天對寫作、對自己作品生命的唯一條約。

努力做一個不退場的跑者,這是我在戰勝死亡恐懼之前的一個卑微的寫作希望。

本文節選自閻連科散文集《感念》,有刪減。

上周五的互動贈書獲得者分別是 :

@深沉國度

@Lorimoon

@睡著吃飯

請三位讀者儘快將收件地址發送至後臺。

另外,在每次的活動中,我們都希望各位參與活動的讀者能更真誠地分享自己,而不僅僅是附上一段文字的湊合。

推 薦 購 買

相關閱讀

每一次寫作,都能令我們變得更好

原標題:《閻連科 | 通過寫作進城之後,又想成名成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範靜波:閻連科竟然寫出如此……!
    然而我也常呢呢喃喃想,在大陸數十年的當代文學中,一個作家一生的寫作,每本書都毫無爭議、出版順利,是不是也是一個問題呢?我總以為,中國的開放,永遠是關著一扇窗,開著另外一扇窗;一切歷史的變動,都是在嘗試把哪扇窗子開的再大些,哪扇關的再小些。永遠的出版有問題,但如我這麼多地『被禁止』、『被爭論』,自然也是要駐足反省的寫作吧。」
  • 閻連科*蔣方舟:文學的破壞者 | 新書活動
    你想沒想過我們一道拍一部電影,由你出任女主角,我做編劇或別的什麼……而我們誰都不要片酬,作為投資計入電影成本,最後從票房分成呢?」一段三十年前發生在老家的事件,被作家「閻連科」寫成中篇小說《速求共眠》;而小說發表的三十年後,當年小說中的「案件當事人」竟然在北京與相差三十歲的北大女生相戀。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與熱議。
  • 中國首位獲「卡夫卡」的閻連科水平怎樣,李陀卻說寫的是「狗屁」
    中國首位獲「卡夫卡」的閻連科水平怎樣,李陀卻說寫的是「狗屁」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很多的人都在猜測下一個人會是誰,有人說是賈平凹,有人說是餘華,畢竟這兩位在文壇上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在畢業之後,相繼發表了很多的作品,並且還獲得了第一屆魯迅文學獎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第三屆老舍文學獎 。在2014年的時候,獲得了卡夫卡文學獎,是中國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籍作家,可以說閻連科拿獎拿到手發軟。
  • 「禁書作家」閻連科:多部作品國內被禁,卻是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
    但是在隔壁日本文壇,他們卻認為有3位作家有機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閻連科、殘雪。閻連科莫言已經得獎了,殘雪在2019年的時候也是諾獎熱門,唯獨閻連科,這是一個不被大多數人所知的作家。在過去的幾年,閻連科一直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國外博彩網站上看到。2015起,閻連科曾三次登上博彩網站的諾貝爾賠率榜單,雖然最終沒有獲獎,但是卻能證明閻連科在國外的影響力非同小可。
  • 閻連科: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小說
    ——閻連科面對這本小說,我會記起與博洋第一次於上海相識的那個遙遠的夏夜。那年的上海電影電視節,忘了具體是哪一天,一位業內令人尊敬的前輩,帶我社交、遊走於上海各個與影視相關的場所,十個小時轉了七八個場,問候寒暄,有時連對方的名字還沒記住,就要告辭。我跟那位前輩說,我受不了了,身心俱疲,頭疼得都要炸了。
  • 閻連科:託爾斯泰和屠格涅夫的差別
    在十九世紀把現實主義推向不可比擬與再攀登的高峰之後,時隔二十世紀的百年之久,回望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群山峰巔時,無論是巴爾扎克腳踏世相的路道,還是雨果腳踏社會性戲劇人生的腳步,
  • 或阿多尼斯、阿特伍德、閻連科?
    但因為他洗不清的性醜聞,最近大家都說他沒機會了——在前年瑞典學院院士的家屬性醜聞影響諾貝爾文學獎停辦一年之後,更是如此。 我喜歡他,是因為他對於整個世界詩壇的獨立之姿,或者說,高銀是諾貝爾文學獎圈子的「他者」。 不知道韓語裡的「他者」怎樣寫、有什麼其他民族語言所沒有的含義?
  • 寫作能夠賺錢,那麼如何通過寫作賺錢呢?這些途徑或許對你有幫助
    寫作,對於現代人而言,也應該算是一項技能。很多人都知道,寫作能夠賺錢。但是,具體如何通過寫作賺錢,可能很多朋友就不知道了。 第二個途徑,通過寫自媒體文章賺錢。現在有很多成熟的自媒體平臺,很容易就能開通帳號。而且你的文章如果寫的足夠好,可以在相關的自媒體平臺開通廣告收益,或者參加自媒體平臺相關活動,獲得活動獎勵,這些都是自媒體文章賺錢的方法。但是,寫自媒體文章,要符合相關自媒體平臺的規定,不要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 劉劍梅:我始終通過閱讀跟文學書籍裡偉大的心靈在交流
    在這個「補課」的過程中,閻連科是其中一位良師益友。自2016年起,閻連科每個春季都會到香港科技大學教一個學期的創意寫作課。在聊天中,在散步時,劉劍梅都會請他介紹一些當代外國小說。她還記得,閻連科介紹給她的第一本小說是法國作家菲利普•福雷斯特的《然而》,讀了以後,她很有感觸,就馬上寫了一篇隨筆。就這樣她常常找機會跟閻連科討論,交流彼此之間的閱讀感想。
  • 十年|中國創意寫作十年①:作家從這裡走出來
    他還記得碩士面試時王宏圖問了他一個問題:「想寫到什麼程度?」甫躍輝當時的回答是:「寫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的程度。」「我們那時還不叫創意寫作,叫文學寫作專業,我讀的是小說方向。」甫躍輝回憶道,這一專業方向開始時就他一個碩士生,導師是作家王安憶,畢業任務是一篇論文加一部中篇。他還記得,王安憶的寫作課往往有一個貫穿整個學期的主題。
  • 推理大師的三個寫作建議:如何通過拆解,掌握小說的寫作技巧?
    通過對這些優秀作品的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作品成功的因素和套路。比如,我在研究中國戲曲的故事情節設置的時候,就發現古代的劇作家很喜歡用「道具信物法」來設計偶然性的劇情。比如孔尚任的《桃花扇》、湯顯祖的《紫釵記》,範文若的《花筵賺》,甚至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多次使用「道具信物法」來埋伏筆,暗示彼此之間的姻緣關係。
  • 專家建議禁止農用三輪車進城,農村人炸開鍋:不進城你們吃什麼?
    農用三輪車對農村人的重要性我們都可想而知,但是最近有專家建議禁止農用車進城,因為城市中已經夠堵的了,假如農用車在擠進了城市之中會使得道路越來越堵,且道路秩序會越來越混亂。目前並沒有農用車並沒有相關規定出臺,一旦湧入城市之中,很多農村人可能不會按照規定行駛,甚至會造成許多起事故,所以專家才提出了這種建議。
  • 農民進城的底氣缺失,城裡人也來湊熱鬧?
    而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以及農村年輕人的爭相進城,「一夜」成為城裡人,已經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除了部分農村年輕人,需要掏空幾代人的積蓄進城買房以外,剩餘農民的進城意願,近幾年卻有連續下降的趨勢。
  • 師北宸:堅持寫作100天後斷更?沒想清楚這個,我勸你不要學寫作
    現在請你思考一下:十年之後,你希望如何跟別人做自我介紹?換句話說,你可以通過設計你十年後的個人履歷,用未來的目標,反過來指導目前的行動。首先,請你思考兩個基礎問題。第一,你的終極人生目標是什麼?大學期間,在勉強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時,我就去翻譯文章,因為翻譯了很多篇文章,到現在還能碰到當年讀過我翻譯的文章的朋友。2017年9月,我見了一位寫作課學員,她說我的寫作課對她觸動最大的是第一節——寫作對你究竟意味著什麼?她曾經堅持打卡100天,每天留言500字以上,對她而言那是一個小小的成就。可是100天之後呢?沒了。因為她不知道繼續這麼做下去的目的和意義何在。
  • 未來5年,農村有4種人將舉步維艱,想進城打工都很難,希望沒你
    未來5年,農村有4種人將舉步維艱,想進城打工都很難,希望沒你最近這幾年,大家紛紛感慨農村的新變化,但是作為一個農村人,我表示已經10年了,我們那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未來的五年,這四類人的日子將會舉步維艱,甚至想進城打工都難,大家還別不信,一起來看看吧!希望沒你。第一種,高傲自大的人有的農村人本事沒有,可是毛病不少。並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個別存在的現象。他們看到有些進城打工經商的賺了錢,就說這也沒什麼了不起,他也能行。可是讓他自己去做,又做不好。
  • 故事:老黃頭進城奇遇記
    於是,他騎上電動車進城弔唁去了。老黃頭走到半路,聽熟人講,進城有新規,他才知道,進城要戴頭盔,還要戴上口罩,方能進城辦事。他二話不說,調頭回到家中,拿口罩戴好,又跑到鄰居家,借了一頂頭盔,趁機還置辦了一桌果餞,一刀草紙,一小掛鞭炮,省得到城裡操辦麻煩。準備工作做得很足,老黃頭醞釀著情緒,見了表哥,好大哭一場。
  • 「我想上稿,我想上大平臺,我想每篇都投中」可能嗎?
    我建議她先要調整好心態,卻看到她下一句發過來的是「我想上稿,我想上大平臺,我想每篇都投中。」每一個字透露出來的焦急清晰可見,我知道她現在最大的問題已經不是心態了,而是沒有認清自己的能力和理想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然後我問她寫作多長時間了?她說是4月份參加的基礎班,然後這個月來參加點評提高班的,滿打滿算寫作還不到半年時間。
  • 《山炮進城2》喋血群炮戰悍匪
    1.2億,令人稱奇的是,不僅上線當時迎來了一次熱度峰值,而且在本月中旬開始,又突然開啟了新一輪的關注與點擊,或許應該與3月2日上線的《山炮進城2》的熱度出擊,有莫大的關係。《山炮進城》是典型的北漂尋夢題材喜劇故事片,一個推土車將幾個灰頭土臉的小夥伴卸載在北京的八王墳,開啟了這段笑料百出的都市歷險記,但嬉笑怒罵的背後,是對社會生態的反思與對人性的探討這也是山炮系列超脫於行業作品的所在。
  • 《寫你想讀的文章》用無欲則剛的精神來寫作
    用無欲則剛的精神來寫作自媒體創業時代,隨便打開一個平臺,到處都是蹭亮的「靠寫作月入過萬的指南手冊」的標題。當你真的入坑後,又會發現這些只不過是收割韭菜的噱頭。那些真正能夠靠寫作養活自己的作家哪個不是埋頭創作,哪裡有多餘的時間來說教?
  • 男子開貨車進城攔下,車牌讓交警哭笑不得:是不是在挑釁我?
    男子開貨車進城攔下,車牌讓交警哭笑不得:是不是在挑釁我?國人對車牌的執念實在是太深了,買了車子之後要做的第一件大事,那便是給自家車子選個好車牌了,888、666這樣的數字就不用說了,近來就連555也被炒到了幾萬塊,為了能夠獲得一個好車牌,車主們也是想了不少的辦法,而下面這位貨車車主就比較奇葩了,他既沒有去車管所,也沒有去拍賣市場,而是選擇了自己動手改造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