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請點「關注」回村歇歇,我在農村創業。
因為身在農村,承包過農場,經營過農資,做過農村電商,又喜歡把自己的失敗做分享。就在前幾天,有個網友留言道:別人都喜歡分享成功經驗,朝臉上貼金;別人都喜歡吹自己過五關斬六將,你怎麼總喜歡分享「走麥城」?
我是很感謝網際網路的,萬一網際網路信息能留存很久,我只想為網際網路上留下一點真實。
閒言少敘,文歸正傳: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姓郅,名字就隱去了,為敘述方便簡潔,以下統稱「老郅」。
老郅農場的地理位置在邯鄲東部大平原上,位於洺河要流入邢臺地界一帶……被記述者不喜歡「走麥城」,只能隱去一些信息。
閱讀文字是需要想像的
還得從1991年說起,我們村莊後面八裡遠有個農場,雖然從公社改成了鄉,又從鄉改成了鎮,歷經30年,我們當地人還依然把老郅承包的農場,稱為「公社農場」。
由此,可見我們當地農民的固執。公社農場是1970年組建,當年能在公社農場上班的青年男女,都是村裡「有臉有面」的官宦之家子女。
1980年,集體的土地分給了農戶耕種。公社農場也由周邊村裡一些「有臉有面」的人物承包耕種,當時一畝地承包費是十幾元,後來承包金逐年增加。
這片農場共有280畝地,地平整得就像平放的鏡子,土層深厚肥沃,機井電力設施齊全,農場中間還有一排八間磚瓦房,條件不錯吧!
這是不是今天很多有農業情懷者,夢寐以求的「家庭農場」概況呢!請繼續閱讀。
到1990年,公社對農場地租就像那些年收三提五統,地租已經漲到一畝地80元,農業資料上漲,農產品賣不上價錢,辛苦種一年賺不了幾個錢。
村裡青壯年開始有到城市打工去了,於是承包農場地的那些農戶都放棄了……
老郅粉墨登場了
村裡老郅當時才二十三四歲,多麼好的年華啊!人長得精明幹練,濃眉大眼。
準確地說是老郅爹承包農場,老郅是跟著爹來農場幹活的。上陣父子兵,老郅和他爹開始了280畝耕耘,種麥子,種棉花,種西瓜。
老郅父子像集體時代的隊長一樣,每到農忙,就在村裡找短工,領著短工幹活。可到收穫季節,農戶的棉花畝產500斤,老郅農場畝產300斤不足。
關鍵是老郅還得向短工付工錢,而農戶種地是不計算工錢的。
這樣耕種了三年,老郅別說賺錢了,還賠錢賠得連短工工錢都付不起,好歹都是鄉鄰鄉親的,也沒人催要。可是,開春種地就需要投資,老郅貸款借錢,能弄錢就行。
老郅和爹天天抬槓,爭權。老郅他爹也覺得是自己老了,跟不上形勢了,就讓位給了年輕的老郅,回村裡放羊去了,偶爾來農場看看。
老郅年輕,接受新事物比較快。當農村才刷牆:要想富,栽果樹。標語很滲透人心,是啊蘋果兩塊一斤,麥子幾毛錢;一畝能收5000斤蘋果,一畝才收500斤麥子。
這帳目對比一下:種果樹可比炒股還倍增。更優勢的是:鄉裡還無償提供蘋果樹苗木,鄉裡技術員還免費指導,多好的事兒啊!
老郅要把280畝地全部栽上蘋果樹,他爹雖然退居二線,但對兒子老郅的感情永遠在一線。老郅他爹苦口婆心阻攔,老郅把一半地栽上了蘋果樹,剩下一半地種糧食棉花。
栽果樹真能致富麼?
那些年,在我們邯鄲大平原的農田裡,可不只是老郅一人在農場栽蘋果梨樹。有不少農戶也栽上了果樹,也帶動了書店裡果樹管理技術的書暢銷了。
第一年,果樹行間還可以種棉花大豆等低矮農作物,第二年還算能種,到第三年果樹行間就不能種植其它農作物了,除非不在乎果樹生長。
隨之而來的是果樹修剪管理,這可比管理棉花難度大,還耗費人工。
第五年蘋果開始掛果了,栽種幾畝地的小農戶修剪的蘋果樹還行。可老郅沒錢,投不進人工,蘋果樹長得像掃帚一樣。
不過總算看見了蘋果,梳果套袋,這些工序老郅就得隔過,老郅想,農戶的蘋果果型好,賣貴點,自己不過賣便宜點。
可是,到摘蘋果時,蘋果價格一下就便宜了。到第七年蘋果進入了盛果期,好蘋果5毛一斤都賣不出,何況老郅的蘋果樹上都是次果呢!
那幾年,蘋果便宜得不夠工錢,老郅只能讓附近村民來地裡自採,一袋子多少錢。次果爛果落在地上,被腳踩爛,實在是可惜啊!
接下來,在這場要想富栽果樹的熱潮中,栽下的蘋果樹梨樹都砍了當了柴禾。
老郅是個非常有頭腦的人,他計算了一下,如果把蘋果樹管好,投入的人工,蘋果一塊錢一斤,都賺不到錢,還是狠心砍伐了吧!
種牧草蓋溫室大棚能賺錢麼?
不覺,年近不惑。老郅經營的農場,錢沒賺到,他名下貸款借款不少,見到熟人,老郅開口就是借錢。據說鄉裡的承包金也給不了。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風雲,老郅的媳婦忽然病故,連個孩子也沒留下。老郅正是40歲,男人一枝花的年齡段,老郅很想再找個媳婦,可是周邊人都知道他種地賠得到處窟窿。
沒有種過地的人,不會知道。農民種地,今年不行,看明年;明年不行,看後年。農民總覺得今年播下的種子會豐收,會行情好,可是到收穫時候,收成和定價都不由自己。
伺候習慣了土地,雖然賠了不少錢,老郅也愛上了土地。不種地,幹啥呢?
2000年後,幾年時間,我們村不喜歡出外的農民,就在周邊包農戶不願意耕種的土地。地租一畝地漲價到了300~400元。
老郅農場的地租也漲到了120元,我們村裡人特別羨慕老郅。於是,老郅剩下幾十畝自己耕種,把地劃分成5畝一塊,10畝一塊,轉租給我們村裡的人。
一畝400元租金,一次租期5年,繳納五年租金。租老郅五畝地,就一次付給他10000元租金。很快,我們村裡有包五畝的十畝的,很快就把老郅的地承包了。
地到了小農戶手裡,小農戶精耕細作,不打功夫錢,每年一畝地能賺千兒八百元。
喲!2000多字,又寫長了。
簡述一下,這期間,老郅還從內蒙古引進牧草試種,想發展養殖業,結果失敗;還建設了10畝標準化溫室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結果失敗。
失敗的原因:種植耗費人工的農作物,依靠僱工,人工成本高,還管理不好。
尾聲:折騰了20多年,老郅明白了
老郅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邯鄲大平原上,耕種280畝地,只能種植冬小麥夏玉米,因為這兩種農作物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不用多少人工了。
這些年打工收益越來越高,而各種資本下鄉,也把土地承包價格抬高到了800,甚至1000多元。我們村裡的村民,也沒人再承包老郅的土地了。
老郅自己全部種上了麥子,麥子收割後播種玉米。這樣的種植模式,賺多賺少,起碼不賠錢。如果賺點錢,老郅也只能還債,他身上多少債務,沒人知道。
你看到這裡,可能要說:老郅承包的農場租金低呀!哈哈!你想鄉鎮裡的人能平白讓老郅佔便宜?你懂的,這裡就不細說了。
議論幾句,感慨一下
老郅從20多歲開始,承包農場到現在也快奔60的人了。雖然他貴為農場主,40歲喪妻後,半路上連個媳婦也續不上,如果一年掙三兩萬,或者沒有債務,也可以續個媳婦呀!你說是不是?
前幾天回村去會朋友,在另一個村遇見老郅,他騎著電車,戴著圍脖,電車後載著一個少年。我和他打招呼詢問,他說,老了,收養了一個兒子。
試想,現在幾萬元可買一輛小車,老郅又沒有置辦家業,又沒子女上學拖累,這麼多年了,怎麼連幾萬元的小車都買不起?
憑我對老郅的了解,他不是一個低調的人,他要是有粉肯定會抹到臉上的……
哎呀!我怎麼成了這樣的人?不但喜歡分享自己的走麥城,咋也喜歡講述他人的走麥城呢?難道我真是,哪個什麼改不了吃啥來著?請您來留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