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畝農場,耕種了30年,40歲喪妻的農場主,咋再娶不上媳婦?

2020-12-05 回村歇歇

大家好!請點「關注」回村歇歇,我在農村創業。

因為身在農村,承包過農場,經營過農資,做過農村電商,又喜歡把自己的失敗做分享。就在前幾天,有個網友留言道:別人都喜歡分享成功經驗,朝臉上貼金;別人都喜歡吹自己過五關斬六將,你怎麼總喜歡分享「走麥城」?

我是很感謝網際網路的,萬一網際網路信息能留存很久,我只想為網際網路上留下一點真實。

閒言少敘,文歸正傳: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姓郅,名字就隱去了,為敘述方便簡潔,以下統稱「老郅」。

老郅農場的地理位置在邯鄲東部大平原上,位於洺河要流入邢臺地界一帶……被記述者不喜歡「走麥城」,只能隱去一些信息。

閱讀文字是需要想像的

還得從1991年說起,我們村莊後面八裡遠有個農場,雖然從公社改成了鄉,又從鄉改成了鎮,歷經30年,我們當地人還依然把老郅承包的農場,稱為「公社農場」。

由此,可見我們當地農民的固執。公社農場是1970年組建,當年能在公社農場上班的青年男女,都是村裡「有臉有面」的官宦之家子女。

1980年,集體的土地分給了農戶耕種。公社農場也由周邊村裡一些「有臉有面」的人物承包耕種,當時一畝地承包費是十幾元,後來承包金逐年增加。

這片農場共有280畝地,地平整得就像平放的鏡子,土層深厚肥沃,機井電力設施齊全,農場中間還有一排八間磚瓦房,條件不錯吧!

這是不是今天很多有農業情懷者,夢寐以求的「家庭農場」概況呢!請繼續閱讀。

到1990年,公社對農場地租就像那些年收三提五統,地租已經漲到一畝地80元,農業資料上漲,農產品賣不上價錢,辛苦種一年賺不了幾個錢。

村裡青壯年開始有到城市打工去了,於是承包農場地的那些農戶都放棄了……

老郅粉墨登場了

村裡老郅當時才二十三四歲,多麼好的年華啊!人長得精明幹練,濃眉大眼。

準確地說是老郅爹承包農場,老郅是跟著爹來農場幹活的。上陣父子兵,老郅和他爹開始了280畝耕耘,種麥子,種棉花,種西瓜。

老郅父子像集體時代的隊長一樣,每到農忙,就在村裡找短工,領著短工幹活。可到收穫季節,農戶的棉花畝產500斤,老郅農場畝產300斤不足。

關鍵是老郅還得向短工付工錢,而農戶種地是不計算工錢的。

這樣耕種了三年,老郅別說賺錢了,還賠錢賠得連短工工錢都付不起,好歹都是鄉鄰鄉親的,也沒人催要。可是,開春種地就需要投資,老郅貸款借錢,能弄錢就行。

老郅和爹天天抬槓,爭權。老郅他爹也覺得是自己老了,跟不上形勢了,就讓位給了年輕的老郅,回村裡放羊去了,偶爾來農場看看。

老郅年輕,接受新事物比較快。當農村才刷牆:要想富,栽果樹。標語很滲透人心,是啊蘋果兩塊一斤,麥子幾毛錢;一畝能收5000斤蘋果,一畝才收500斤麥子。

這帳目對比一下:種果樹可比炒股還倍增。更優勢的是:鄉裡還無償提供蘋果樹苗木,鄉裡技術員還免費指導,多好的事兒啊!

老郅要把280畝地全部栽上蘋果樹,他爹雖然退居二線,但對兒子老郅的感情永遠在一線。老郅他爹苦口婆心阻攔,老郅把一半地栽上了蘋果樹,剩下一半地種糧食棉花。

栽果樹真能致富麼?

那些年,在我們邯鄲大平原的農田裡,可不只是老郅一人在農場栽蘋果梨樹。有不少農戶也栽上了果樹,也帶動了書店裡果樹管理技術的書暢銷了。

第一年,果樹行間還可以種棉花大豆等低矮農作物,第二年還算能種,到第三年果樹行間就不能種植其它農作物了,除非不在乎果樹生長。

隨之而來的是果樹修剪管理,這可比管理棉花難度大,還耗費人工。

第五年蘋果開始掛果了,栽種幾畝地的小農戶修剪的蘋果樹還行。可老郅沒錢,投不進人工,蘋果樹長得像掃帚一樣。

不過總算看見了蘋果,梳果套袋,這些工序老郅就得隔過,老郅想,農戶的蘋果果型好,賣貴點,自己不過賣便宜點。

可是,到摘蘋果時,蘋果價格一下就便宜了。到第七年蘋果進入了盛果期,好蘋果5毛一斤都賣不出,何況老郅的蘋果樹上都是次果呢!

那幾年,蘋果便宜得不夠工錢,老郅只能讓附近村民來地裡自採,一袋子多少錢。次果爛果落在地上,被腳踩爛,實在是可惜啊!

接下來,在這場要想富栽果樹的熱潮中,栽下的蘋果樹梨樹都砍了當了柴禾。

老郅是個非常有頭腦的人,他計算了一下,如果把蘋果樹管好,投入的人工,蘋果一塊錢一斤,都賺不到錢,還是狠心砍伐了吧!

種牧草蓋溫室大棚能賺錢麼?

不覺,年近不惑。老郅經營的農場,錢沒賺到,他名下貸款借款不少,見到熟人,老郅開口就是借錢。據說鄉裡的承包金也給不了。

真是天有不測風雲風雲,老郅的媳婦忽然病故,連個孩子也沒留下。老郅正是40歲,男人一枝花的年齡段,老郅很想再找個媳婦,可是周邊人都知道他種地賠得到處窟窿。

沒有種過地的人,不會知道。農民種地,今年不行,看明年;明年不行,看後年。農民總覺得今年播下的種子會豐收,會行情好,可是到收穫時候,收成和定價都不由自己。

伺候習慣了土地,雖然賠了不少錢,老郅也愛上了土地。不種地,幹啥呢?

2000年後,幾年時間,我們村不喜歡出外的農民,就在周邊包農戶不願意耕種的土地。地租一畝地漲價到了300~400元。

老郅農場的地租也漲到了120元,我們村裡人特別羨慕老郅。於是,老郅剩下幾十畝自己耕種,把地劃分成5畝一塊,10畝一塊,轉租給我們村裡的人。

一畝400元租金,一次租期5年,繳納五年租金。租老郅五畝地,就一次付給他10000元租金。很快,我們村裡有包五畝的十畝的,很快就把老郅的地承包了。

地到了小農戶手裡,小農戶精耕細作,不打功夫錢,每年一畝地能賺千兒八百元。

喲!2000多字,又寫長了。

簡述一下,這期間,老郅還從內蒙古引進牧草試種,想發展養殖業,結果失敗;還建設了10畝標準化溫室大棚,發展反季節蔬菜,結果失敗。

失敗的原因:種植耗費人工的農作物,依靠僱工,人工成本高,還管理不好

尾聲:折騰了20多年,老郅明白了

老郅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邯鄲大平原上,耕種280畝地,只能種植冬小麥夏玉米,因為這兩種農作物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不用多少人工了。

這些年打工收益越來越高,而各種資本下鄉,也把土地承包價格抬高到了800,甚至1000多元。我們村裡的村民,也沒人再承包老郅的土地了。

老郅自己全部種上了麥子,麥子收割後播種玉米。這樣的種植模式,賺多賺少,起碼不賠錢。如果賺點錢,老郅也只能還債,他身上多少債務,沒人知道。

你看到這裡,可能要說:老郅承包的農場租金低呀!哈哈!你想鄉鎮裡的人能平白讓老郅佔便宜?你懂的,這裡就不細說了。

議論幾句,感慨一下

老郅從20多歲開始,承包農場到現在也快奔60的人了。雖然他貴為農場主,40歲喪妻後,半路上連個媳婦也續不上,如果一年掙三兩萬,或者沒有債務,也可以續個媳婦呀!你說是不是?

前幾天回村去會朋友,在另一個村遇見老郅,他騎著電車,戴著圍脖,電車後載著一個少年。我和他打招呼詢問,他說,老了,收養了一個兒子。

試想,現在幾萬元可買一輛小車,老郅又沒有置辦家業,又沒子女上學拖累,這麼多年了,怎麼連幾萬元的小車都買不起?

憑我對老郅的了解,他不是一個低調的人,他要是有粉肯定會抹到臉上的……

哎呀!我怎麼成了這樣的人?不但喜歡分享自己的走麥城,咋也喜歡講述他人的走麥城呢?難道我真是,哪個什麼改不了吃啥來著?請您來留言聊聊。

相關焦點

  • 248畝的家庭農場,種冬小麥夏玉米,年利潤13萬,算賺錢麼?
    三、勞力成本投入農場主自主工作不計;160畝實現了噴灌,由農場主自主操作;88畝澆地需要人工,加上收穫玉米小麥等全年僱傭零工,全年用工150個,每個人工70元,合計10500元。回村歇歇對該農場的總結:農場耕種248畝,基本實現了和小農戶一樣精耕細作。雖然帳面上利潤是13萬,但機井折舊,一些農具做舊,這個年度不能準確計算出來。很顯然,2019年利潤13萬,是前兩年做了鋪墊,若減去前兩年投資,就賺不到13萬了。
  • 2020年關於家庭農場,必須知道的四件事!
    一般情況下,從事種植業的,糧食耕種面積應在100畝以上(陝北200畝以上),果園面積30畝以上,設施蔬菜面積20畝以上,茶園面積50畝以上;牛存欄100頭以上,豬存欄300頭以上,羊存欄200隻以上,雞存欄1萬羽以上;從事種養結合或特種種養業的,可適當放寬條件。
  • 不減產不減量!疫情下,家庭農場主們這樣忙活「生意經」
    眼下,全國各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正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各地的家庭農場,一片春耕忙碌的生機盎然。家庭農場主們都在做些什麼? 農場的主人、71歲的農民譚文春在山坡上勞作後休息。
  • 種大田出動無人機,山東這家家庭農場代管千畝地忙春耕
    種大田出動無人機,蓋大棚拉村民入夥家庭農場代管千畝地忙春耕2月28日上午,穿過翠綠的麥地,記者來到蘭陵縣景亮家庭農場。十幾分鐘後,一輛簇新的皮卡載著幾袋大豆駛來,57歲的農場主蔡文芝走出車門,「去外面買了點大豆來做豆餅,給甜瓜施肥,一會兒給麥子噴完除蟲劑就去種甜瓜,快得很。」蔡文芝是蘭陵縣蘭陵鎮蔡家村的村委會主任,也是鎮上最大的種糧戶。這些年,蔡家村附近廠礦林立,一些村民陸續進廠務工,無暇料理土地,蔡文芝就將村民手中的耕地流轉過來,集中耕種。
  • 遼寧瀋陽市光輝鄉80畝農場低價轉讓,看大型農場這樣經營
    首先,農場定位是關鍵所在,定位不清晰,導致有很多人都死在農場定位上。我們應從自身的資源出發,尋找那些可以用的資源、讓資源可以變現。還有,要對養殖種植有一定了解,熟悉農場的銷售模式,同時我們還要知道網際網路是如何傳播信息的。
  • 25歲農場「後浪」不愛紅妝愛農莊 創新造就果牧王國
    據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新聞空間站》報導:一名年僅25歲的女生,種了一千畝地,年銷售近800萬元,今年她還獲得了江蘇「最美大學畢業生」稱號,她就是鎮江句容市天王鎮「果牧不忘」農場總經理華夢麗。清晨6點半,華夢麗已經在農場裡,今天有一批客戶訂的水果要送貨,為了保障果品的新鮮,必須當天送到。別看華夢麗才25歲,熟練的幹活姿勢能看出她是一名「老將」,當天要打包一千多斤的桃子用來發貨。放棄留任輔導員的機會回到農村,臉朝黃土背朝天,做個農場主。對於華夢麗來說,作出這樣的選擇始於「初心」。
  • 小農場不賺錢?看這些不到10畝的迷你農場是怎麼做的
    相對於大農場豐富資源,小農場在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如何運營成了許多中小農場主頭疼的問題。事實上,農場體量大不一定就是好的,縱觀不少小型農場成功的案例我們就可以看出,小而精的發展模式比一味講究體量、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營收更高。今天,我們想介紹幾個10畝以內的迷你小農場,這些農場面積雖小,可盈利能力一點也不含糊!
  • 淳安53歲農婦:想把106畝家庭農場...
    一種是倉促上馬的臨時應對,還有一種是未雨綢繆的精心準備——杭州淳安千島湖雙英家庭農場的「家」已經全部布置好,20畝紅心獼猴桃和18畝「紅美人」柑橘齊齊整整地全部住進溫暖大棚——棚外是山風湖風的冷,棚內是溫度可控的暖。「最為急迫的問題在『小寒』到來時解決,心事就平了一大半了。」
  • 從「兩人忙一畝地」到「一人忙十畝地」
    」我叫胡守興,今年58歲,從事農業生產,現在在浦口星甸有一個240多畝的家庭農場。有著30多年耕種經驗的胡守興,是南京市浦口區的一名種植大戶。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問題」,並沒有難倒這位「老把式」。即便是在市場低迷的那幾年,老胡硬是靠著一雙「鐵腳板」和一股子拼勁,不斷引進新品種,創新種植工藝,把農場經營得紅紅火火。
  • 黑土地上耕種「智慧田」
    黑龍江農業產業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見成效——黑土地上耕種「智慧田」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目前,黑龍江墾區數字農服體系共計服務農戶29萬餘人,覆蓋耕地面積超過2400萬畝。 (資料圖片)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搭載北鬥導航系統的播種機以每千米行駛誤差控制在2釐米以內進行播種,24小時作業1200畝;自動駕駛模式的農機穿梭田間,播種、起壟、收割……眼下,正是地處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的春播時節,一場精準化、智能化的春播作業正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進行。
  • 松江這位家庭農場主有點酷:「我直播的是真正的鄉村土味,不紅才怪...
    1976年生的松江區石蕩湖鎮沈萬英,自2010年接過父親的棒,在田間地頭躬耕經營了10年。這10年來,她從單一種植水稻,到嘗試多元化經營,種葡萄、栽草莓、制米糕、賣青團,開發了一系列田園採摘項目,已成為松江小有名氣的家庭農場主。去年疫情,沈萬英又get了直播新技能,抖音的粉絲蹭蹭上竄,問她有啥訣竅,她不以為然,「我直播的內容都是真正的鄉村生活,不紅才怪!」
  • 廣安嶽池縣1.2萬畝撂荒地變「致富田」
    8月20日,(廣安市)嶽池縣苟角鎮紅朝門村村民伍禮華起了個大早,戴上草帽,拿著筆和帳本,快步來到離家約1公裡外的川菜地道食材基地。當天是川菜地道食材基地開始收穫農作物的日子,15臺收割機在4000畝水稻基地來回穿梭,旋耕機在7000畝蔬菜基地發出鳴響,還有1000畝蜜梨掛果待摘。
  • 農民工變身「農場主」
    陳健林 劉啟發「這批香柚一共30多噸,今天要發往長沙。」12月15日,位於江永縣瀟浦鎮山爻頭村的旭日升現代家庭農場,20多名工人忙著把香柚打包裝車。農場負責人陳名海高興地說,今年農場農產品效益好,遊客也增加了,在這裡做事的農民工收入提高了兩成。常年在農場從事鄉村旅遊運營的上村村民何慶雲,年收入5萬多元。他說,陳名海曾經也是一名從瑤山走出來的打工人,經歷了從農民工到新型職業農民的蛻變,創建了全縣首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和特色農業省級示範產業園,帶領附近村民致富奔小康。
  • 江永縣建成1180個家庭農場 3萬多名貧困人口實現就業
    江永縣松柏瑤族鄉南峰山村生科家庭農場,今年44歲的廖忠鳳正在給沃柑除草。2016年,村裡的科技致富帶頭人廖生科流轉300畝山地創辦家庭農場,廖忠鳳等貧困戶被吸收到農場務工,年收入3萬多元,實現脫貧。到目前,江永縣建成1180個家庭農場,種植柑橘、香芋等10.68萬畝,安排7900多戶貧困家庭的3萬多名貧困人口就業,佔全縣貧困人口總數的60%,這些貧困戶都已成功脫貧摘帽。
  • 90後農場主喜上「莓」梢
    無土栽培優勢顯著 90後農場主喜上「莓」梢 來源:如東日報 發布時間:2020-12-21 字體:[ 大 中
  • 我們能從日本家庭農場中學到什麼?
    可以說,在法律形式確定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那一刻,日本家庭農場的騰飛就已得到保證。 扭轉經營模式使日本家庭農場煥發生機。1961年,日本出臺《農業基本法》,允許土地所有者將農業土地委託給小規模農業合作社經營,推動了日本農業土地集中經營。
  • 婺城:養鴨人轉型為家庭農場主 百畝土地生出「黃金果」
    今年50歲的周順福第一次嘗試大面積種植番薯,成為了一位熱情又執著的「薯」農。2017年,周順福順應時代發展,並唱響生態環保的口號,關閉了經營七年的生鴨養殖場。前方的路該怎麼走?今後的生計該怎麼辦?養殖場關閉以後,如何選擇發展新好產業成為了他日思夜想的問題。種了幾年的苗木後,2019年,周順福經朋友介紹,看中了產量高、口感好的新品改良番薯,決定改種番薯。
  • 華瑞家庭農場:60畝櫻桃成熟了_讀新聞_如東新媒體,如東新聞-資訊...
    (全媒體記者 季雯雯 曹磊 特約記者 周霞)近日,記者在掘港街道野營角村32組的華瑞家庭農場看到農場主陳瑞華提著一籃子的櫻桃,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今年51歲的陳瑞華之前在上海從事裝修工作。2017年,父親生病後,他便辭職回到老家一邊照顧父母,一邊做些農活。就在這年,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農業發展,這讓他眼前一亮。
  • 19歲少女打了55歲黃飛鴻一記耳光,結果成就了一樁老少姻緣
    古人對死了丈夫的女人習慣叫她們寡婦,死了媳婦的男人也有個統稱叫鰥(guān)夫。武術大師黃飛鴻曾經就是個鰥夫,並且不止一次成為鰥夫。四個妻子中前三個均是明媒正娶,分別是羅氏、馬氏、岑氏,第四任妻子是小他35歲的莫桂蘭沒有名分。他的第一次婚事是由父母為他安排的,對於這樁婚事,黃飛鴻既不高興,也不反對。不料三個月之後,妻子病逝。接下來黃飛鴻又先後娶了兩任妻子,皆是不久就病死。同一個意外連續發生三次,人們就會覺得這不是意外。由於黃飛鴻的前三任妻子都因病陸續死去,人們迷信地認為黃飛鴻有克妻命。
  • 老知青重回故地變身「農場主」 招遠大戶陳家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
    (□記者從春龍報導)40多年前,陳仁芳從青島到招遠的大戶陳家公社下鄉當知青,整地開渠,戰天鬥地。40多年後,退休之後的他,又回到這片土地,加入了新型合作社,成為一名「農場主」。40多年的變遷,背後是大戶陳家村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致力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近日,記者來到招遠市大戶陳家村,見到了這位「老知青」。「你們稍等一下,我去把以前的日記本拿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