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趨勢,以後我們大部分人的養老都要去養老院了。
不過現在的養老院也跟以前的不一樣,各種服務設施越來越完善,條件也會越來越好,對於很多的老人來說,養老院已經是一個不錯的養老去處。
一個80歲的阿姨,她一個人住在一處老房子裡,生活上的不便,情感上的孤獨,讓她也想跟著鄰居的老姐妹一起去養老院,但是她不能去。
一起看看阿姨不能去的原因是什麼?
01
阿姨姓張,80歲了,老伴兒幾年前去世,她一個人住在一處老房子裡。
不過雖然房子舊,但地角特別好,去哪都方便,樓下就有一個農貿市場,買菜也很方便。
張阿姨是老住戶了,以前樓裡有幾個關係好的老姐妹,不過上了歲數之後,有的被兒女接走了,有的住進了養老院,現在只剩下張阿姨一個人,平時找不到個說話的人。
張阿姨有2個兒子,都沒有退休,大兒子下崗後在一家商場的地下停車場當保安,每月工資3000多,孫子畢業後在外包公司做製圖員,但是孫子嫌活累,總是幹一陣兒就在家休幾個月,已經31歲了,還沒結婚。
二兒子條件要好一些,但是孫女沒考上好大學,被兒子送到國外讀書了,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也是一筆大開銷,所以二兒子一家也是節衣縮食的。
張阿姨自己有退休金,每月4000多塊,如果張阿姨自己用怎麼都夠了。
但是看兩個兒子生活都很難,所以張阿姨的退休工資大部分都貼補給了兒子。
02
80歲的張阿姨身體已不如以前,她腿有滑膜炎,家又住在4樓,上樓慢慢上,倒是還可以,可下樓很費勁,只能把著樓梯往下挪。
所以除了買菜,張阿姨很少下樓,自然也沒人跟她說話,總看電視一是嫌費電,二是總看眼睛也不行,平時阿姨總是扶著窗臺看著樓下光景。
張阿姨跟兩個兒媳的關係都不太好,大兒媳嫌棄老公沒本事,對她兒子惡言惡語的,張阿姨自然不高興,幾次教訓大兒媳,於是大兒媳婦不上門了。
二兒媳又生氣張阿姨偏心大哥家的孫子,所以跟張阿姨關係也不好。張阿姨是有些偏心,畢竟是長子長孫,但在錢和物上張阿姨也沒有虧待二兒子家。
不過兒媳婦對她不好,她也沒有去計較,張阿姨能自理,一個人生活對現在的她來說沒有問題,但就是感到孤獨寂寞。
雖然兒子們會來看望她,但是他們總是來去匆匆,而且自己說的話兒子們也不愛聽。
張阿姨懷念以前老鄰居在一起的時光,人老了還是和同輩人有共同語言。
但是現在樓裡的老住戶就剩她自己。
頭一陣兒,去了養老院的老鄰居田姨回來了,78歲的田姨過來看望這位老姐姐。
田姨跟張阿姨說:現在住養老院不錯,每天有人把飯送到跟前,屋裡有人打掃,有個頭疼腦熱的養老院有醫護人員,關鍵是大家可以一起活動,一起打個撲克,一起鍛鍊身體,每天忙叨叨的一晃就是一天。
田姨勸張阿姨說:不如你也來養老院吧,我們還能一起做個伴兒。
說實在的,張阿姨真的動心了,她倒不是覺得養老院別的地方好,只是有一點,有人能一起聊聊天,就不會感到那麼寂寞。
可是她聽田姨說,最少也要2000元的費用時,她打消了念頭。
張阿姨現在一個月的生活費還不到1000塊錢,這還包括水電煤氣費。
自己在家每月至少能省下一半兒多的費用,這錢她就可以多貼補兒子。
03
田姨一直對張阿姨這麼寵著兒子,表示不理解,勸她:你都80歲了,多為自己想想。
但張阿姨仍舊是選擇一個人住在老房子裡,退休金的大部分都給了兒子們。
兒子們來看望她的時候,會給她捎菜過來,不過張阿姨會把錢給他們,而不用出去買菜的張阿姨有時幾天不下樓。
不過最近張阿姨也打算住養老院了,但是不要以為是張阿姨想通了,原因是迫不得已。
因為孫子終於要結婚了,但是結婚沒有房子,大兒子為此很發愁,雖然也攢了一些錢,但買房還不夠。
張阿姨知道了就跟兒子說:要不把老房子賣了,我去住養老院,賣房子的錢給孫子買房子用。
雖然是老房子,但是因為地角好還是能賣上價錢的。
張阿姨雖然不捨得住了幾十年的房子,但為了兒子,為了孫子她也只能這麼辦。
不過二兒子知道了之後,跟張阿姨說:「如果賣房子,錢也得分我一半」。
其實二兒子家的收入不錯,雖然女兒在國外,他也是能應付的,但二兒子平時一直跟張阿姨哭窮,所以張阿姨平時分給兒子們的錢都是平均的。
但是這套房子,老伴兒活著的時候就說了,以後要留給孫子,當時二兒子也是同意的。
但現在二兒子反悔了,張阿姨跟兒子說:賣房子的錢要多分給老大,因為那是給孫子的。
最後二兒子提出以後老媽的工資卡給他把著,除了交養老院的費用,剩下的由他支配。
張阿姨同意了。
其實賣了房子去養老院,對張阿姨來說也不是壞的結果,因為自己有退休金,以後養老也不會是大問題,但一點錢都不留給自己真的太不明智了。
結語:
張阿姨讓我想起一句古詩:「春蠶到死絲方盡。」
為了兒子,張阿姨真的盡力了。
這就是很多的中國父母,一輩子只想著兒女,無論怎麼委屈,都心甘情願。
但父母越是如此,通常兒女越不自立,越不成材。
張阿姨的兒子們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啃老80歲的老母,這樣的家風傳給兒女,會有什麼好結果。
養老是一個大問題,關係到每一個人。
對老人來說:人老了,就應該多考慮自己的養老生活,兒女們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奮鬥。這樣不但是為了自己,也是兒女的福音。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當父母的再為兒女規劃,如果兒女不努力也是空忙活。
不要說我們普通人,就是古代君王都做不到一朝謀劃,兒女就能永遠受益。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他的子孫能世代尊享富貴,把他的親生兒子全部封王,給了大量的封賞,真的是享天下的是子孫,可是籌劃的再好,也有局限性,他的子孫最後有不少窮困潦倒,甚至餓死。
所以對待兒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像張阿姨這樣苦了自己,貼補兒子,並沒有讓兒子們的生活有大的改善,反倒是助長了兒子們的貪念和懶惰。
孫子年紀輕輕就怕吃苦,在應該奮鬥的年紀卻不知努力。
二兒子本來生活不錯,卻去攀比,收刮母親,把著老母親的工資卡由自己支配,培養出這樣自私的兒子,付出再多,都不會被感恩。
這樣的父母也並不是真的為兒女們著想。
對於兒女們來說:總想去索取的人,永遠不會有大的出息。
已經長大成人,父母就不再有義務去照顧,而作為子女不能好好照顧母親,卻反過來要80歲老母親來貼補自己,人生就太失敗了。
只知向老母親伸手要錢,卻不知感恩的兒子們,看著老母親一個人孤獨地住在老房子裡,不去想好好照顧陪伴,真的愧為人子。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言傳受教是對兒女最好的教育方式,多去關心為我們操勞了一輩子父母,讓他們有個幸福的晚年。
不要到時才知後悔,去承受那種「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
—END—
我是夏日蓮兒,平凡世界的平凡人,願以普通人的視角,和您探討人生的酸甜苦辣,分享人生感悟,喜歡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