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朋友圈有人轉發了人民日報的推送,附了一個簡簡單單的笑臉表情。
仔細一想,可不是嘛,全面小康為的就是你我的笑臉。淳安縣下姜村黨總支書記姜麗娟說:「去年,下姜村總接待遊客量達到73.3萬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有39693元。」
鄉村振興了,錢包鼓起來了,村民們的笑容越來越多了。昨天,6名像姜麗娟一樣的基層黨支部書記相聚杭州,在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上,分享小康路上的「笑臉製造」故事。
淳安縣下姜村 環境變美了,村民口袋鼓起來了
「土牆房,燒木炭,一年只有半年糧,有女不嫁下姜郎。」這是姜麗娟小時候,村裡流傳的打油詩。父母時常對她耳提面命:「你一定要努力讀書,走出去才有更好的未來。」
出生於1989年的姜麗娟大學畢業後在杭州主城區安家立業,薪資待遇很不錯。逢年過節,她都會回家看看,慢慢就發現了變化——隨處可見的露天廁所、牛棚豬圈,慢慢減少了;出村3小時的山路,換成了只要40分鐘的公路;被砍伐的光禿禿的山林,建起了果園……這些改變,跟浙江省的「千萬工程」有關,跟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更是緊密相連。
於是,姜麗娟做出一個決定:辭去城裡的工作,成為下姜村返鄉創業第一人,在當地建起一家民宿。「這是源於對時代的自信,我堅信農村發展會迎來更好的時機。」
在她的啟示和帶領下,改善生態環境的下姜村,又迎來了農業經營方式的創新大潮。民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他跟旅遊業有關的配套設施,如啤酒屋、咖啡吧、書吧等也從無到有。
如今,美麗的下姜村成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取景地。今年國慶期間,全村共接待遊客6.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餘萬元。
姜麗娟在會上說,回鄉後,她最感動的是聽到老一輩說「幸福」兩字。「村裡上了年紀的人,在下姜生活了幾十年,他們對家鄉的變化感觸是最深的。從前,大家為了脫貧,扛著斧頭上山砍樹,當時是想著怎麼把日子過下去。現在,每年重陽節,我們會把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都聚在一起吃頓飯,還會發放慰問品等福利,這是我小時候見不到的景象。」
拱墅區和睦社區
養老方便了,鄰裡和和睦睦的
發布會上的另一張杭州面孔,是拱墅區和睦社區黨總支書記周呈。
如今,提到和睦社區和睦新村,大家都習慣在前面加個開頭——「李克強總理來過的地方」。
去年,總理為什麼會來和睦?這個問題,住在和睦的老人最有發言權。「和睦新村,建於上世紀80年代,老年人口佔36%,其中70歲以上的空巢加獨居老人佔到了1/4。老,是我們社區的特徵。」周呈說,剛到社區就任那會兒,轄區裡的老人總對他說:「我們沒有活動的地方」「我們行動不方便,買菜做飯都麻煩,小周書記能不能幫下忙」……
「壓力很大,但也給我指明了工作方向,就是要讓老年人過得舒心一點、快樂一點。」
周呈說,和睦社區的改變是漸進式的——2014年,社區老年食堂開放;2016年,微型養老院投用;2019年,養老服務綜合街區開張等,和睦的養老模式已經更迭到3.0版本。
養老服務綜合街區讓和睦變成一個「沒有圍牆的養老院」,整個社區整個街道,都是適合養老的地方:缺人照顧的老人可以到休養中心,那裡有床位、有專業人員,住幾天、幾周、幾個月都可以;老人行動不便,可以到康養中心點助浴服務;平時無聊了,也可以在康養中心聽健康講座,在共享客廳、共享書房、共享花園,休閒、娛樂、健身;到飯點了,也不用自己買菜做飯,直接到陽光餐廳吃一頓美味又便宜的飯。
周呈轉述了社區90多歲魏奶奶的話:「我在這裡住了40多年,沒想到社區越住越新了。」不僅如此,社區現在變得就跟它的名字一樣,鄰裡和和睦睦的。和睦新村有一位82歲的奶奶,大家都放心把家門鑰匙給她,託她下雨天關下門窗、收下衣服,這樣的小例子,遍地都是。
「我覺得小康對我而言,就是走進社區,看到一張張笑臉。」周呈說,「老年人在聊天、孩子們在嬉戲、成年人放心工作,大家都和和美美、喜氣洋洋的。」
除了姜麗娟與周呈,溫州市永嘉縣源頭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陳小靜,湖州市安吉縣餘村黨支部書記、主任汪玉成,嘉興市秀洲區南梅村黨支部書記陸華、舟山市普陀區螞蟻島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徐軍安也在會上分享了各自的笑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