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來了一群鵝,噼裡啪啦就下河。」
——餃子
北方人鍾情餃子,禮拜天吃,過節吃,來客吃,遇著高興事兒吃。下館子也吃,大年下更得吃。餃子上桌,喝酒的人一準兒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意思是日子越過越好。
吃供應肉的年代,除非過節,或家裡來了貴客,比如兒女的對象頭回上門兒,平常的飯桌上,是很難見到餃子的。等過春節,殺了年豬年羊,肉充裕了,一正月就成天吃餃子,真是頓頓吃,頓頓香。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都煮餃子,吃飽了,相跟上出去拜年走親戚。
呼和浩特人愛吃羊肉餃子,認為羊肉上講究。沒有新鮮蔬菜的那些冬天,臘月裡,家家戶戶忙著一鍋一鍋往熟捂剁碎的圓白菜和胡蘿蔔,做成菜蛋蛋,凍在涼房,預備著正月裡拌餃子餡兒用。羊肉也提前切成餡兒,肥瘦搭配好,攥成蛋蛋,放入鐵桶或缸裡,凍著,防貓,也防耗子。包餃子,得提前把肉蛋蛋和菜蛋蛋拿回家醒化。有天下午,我們急著去大隊院兒裡看戲,把兩種凍的特瓷實的蛋蛋端回家,盆兒上苫塊兒溼籠布就走。等散戲回來,家裡的貓把肉蛋蛋和粘在上邊兒的籠布,一起啃出個大窟窿。我媽氣的一把抓起炕上的笤帚疙瘩,按住正要逃跑的花狸貓,好一頓暴打。現在,我一從冰櫃裡往出拿凍著的羊肉餡兒,就能想到當年花狸貓那理短又驚恐的眼神。
拌餃子餡兒是門兒正經手藝。肉菜的比例,油鹽的多少,調味料用哪些,這都是技術。豬肉、羊肉、牛肉,拌餡兒用的調料各不相同,如果羊肉餡兒裡放入大料粉,味道就會有些怪。我吃過最香的餃子,是青城餐廳那一碗。什麼肉忘了,只記得一咬一嘴油,肉餡兒成丸兒,越嚼越香。時過境遷,青城餐廳早拆了,我在各種館子吃過各種餃子,感覺味道都很一般。內行告訴我,問題出在拌餡兒的肉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廚師也難為無好肉之餡兒。
餃子好不好吃,肉是關鍵。草地羊和育肥羊就大有區別。肉好,肉大,菜少,用的又是胡麻油或菜籽油,那煮熟的餃子,餡兒緊緻成丸兒,一咬一個油包包。如果蘸上香油蒜醋,更加鮮香無比。菜大正好相反,那餡兒鬆散寡淡,吃著不壯口,也難讓人回味。呼和浩特人形容少油缺肉又做的不香的食物,就說「寡湯爛水」「寡菜菜」「突寡溜水」。這種餃子我也吃過。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某個正月,姥姥要去走親戚,囑我和妹妹看家。臨走,姥姥拿搪瓷盆子,從涼房端回7個大菜蛋蛋和2個小肉蛋蛋,讓我倆自己包餃子吃。這個比例或總量顯然有大問題。考慮再三,挑了一個相對小點兒的菜蛋蛋,又從一個肉蛋蛋上摳了點兒肉。我那時還是個小學生。和了人生中第一塊兒餃子面,拌了人生中第一次餃子餡兒,忙忙亂亂,勉強包出夠吃一頓的,煮熟一嘗,想想我媽那餃子味,越發的難以下咽。不吃餓,也捨不得扔,就用醋醬油加蝦醬加辣椒,調出半碗蓋世無雙的蘸汁,倆人邊吃邊齜牙,總算全部囫圇到肚裡。
呼和浩特聘閨女回門日耍笑新女婿,就是給他吃餡兒裡藏著各種東西的小餃子。有鹹鹽,有辣椒麵兒,有花椒麵兒,有白糖,據說現在還包芥末。耍笑新女婿,得老女婿陪著。桌子跟前兒圍滿人,看表情,就知道嘴裡的餃子是麻、是辣、還是鹹。有經驗的老女婿根本不往破咬,含在嘴裡,故意裝出難以下咽的表情。其實那餃子,說不定早整咽了。卻逗得人哈哈大笑。
現在的餃子餡兒多種多樣。除豬肉、羊肉、牛肉,有的人家還包魚肉、素餡兒、三鮮餡兒。各是各的味兒,擇其所好。拌餡兒用的菜也多了,白蘿蔔,胡蘿蔔,芹菜,韭菜,白菜,牛心菜,西葫蘆。愛吃肉的,乾脆包純肉餡兒餃子。豬肉酸菜餡兒餃子是一絕,肥而不膩,越吃越香。我不吃魚肉餃子,一是怕有刺,一是嫌餡兒太嫩沒咬頭。素餡兒餃子包起來費勁,吃起來閃嘴,沒有肉餡兒餃子那種熱乎乎油汪汪的香,我也不怎麼喜歡。其實,拌餃子餡兒越簡單越好,比如羊肉,我只加鮮姜、大蔥、油、鹽、釀造醬油,再配以自己喜歡的蘿蔔或其它蔬菜即可。拌豬肉白菜餡兒,如果滴幾滴香油,會錦上添花。總之,調味料用的越少,越能吃出肉的自然香。手工切肉餡兒要比機器絞的香,這是經驗。
速凍餃子是懶人飯。皮兒像掛麵,餡兒是機器攪拌,也多了增味或改善口感的添加劑;弄不好,一煮還賣了片兒湯。所以我從來不吃。還有一種人,是自己拌餡兒,去超市買現成的餃子皮兒。也不行。那餃子皮兒沒有經過手掌間擀麵杖的擀制,根本沒有人情味,一副冷麵孔,又有一層澱粉附著其上,包的時候,得先用手指沾點兒水抹在邊兒上才能捏合。實在讓人反胃。
最好吃的餃子在家裡。全家人一起上陣,和面的,剁餡兒的,剝蔥的,搗蒜的,擀皮兒的,包捏的,還有負責燒水煮餃子的,真是紅火熱鬧,其樂融融。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著。」
這俗話說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