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裝上了「智慧大腦」,從「治理」邁向「智理」

2020-12-24 澎湃新聞

街區環境24小時有人工智慧監管,垃圾堆放點大幅減少、清運效率大幅提升……近年來,江蘇路街道在推進「兩張網」建設中,在城市精細化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其背後是街道探索實踐了諸多新路徑。

這一天中午11:30,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一網統管」平臺通過AI智能巡屏功能,發現江蘇路328號向南有兩輛共享單車違章停放,隨後,系統啟動自動報警,相關責任公司接到警情後,迅速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前往現場處置,街區道路很快恢復了正常秩序。

智能識別問題

自動派單迅速處理

這是江蘇路街道城運中心的一個日常案例之一,也是中心「一網統管」中AI智能巡屏功能發揮的作用之一。以前全靠社工、志願者等眾多人力在街上巡邏發現的問題,現在可以由人工智慧24小時代勞,讓社區治理的人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

近年來,江蘇路街道通過城市精細化管理和社會治理創新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今年7月30日,街道在城運中心增設「一網通辦」服務點,成為全區唯一一個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功能在同一地點實現「兩網融合」的街道!

一網統管,治理中的「加減乘除」

在「一網統管」方面,街道依託智能算法創新社區治理方法,通過「加減乘除」工作法邊試點邊實戰,在全市街鎮層面實現了「四個率先」——

1率先使用全市「一網統管」街鎮級1.0版,將144項網格化案件納入系統

2率先上線運行「一網統管」防疫專頁,運用信息技術助力精準防疫

3率先辦結全市首單「一網統管」下的110非警情案件,進行24小時保障

4率先使用AI智能巡屏實現「神經元」升級,實現從識別到結案的閉環工作流程

全市首單「一網統管」下的110非警情案件在江蘇路街道結辦

這背後,江蘇路街道先是通過盤活力量資源,做了「加法」。街道在「三級(市、區、街道)平臺、五級(網格、社區)應用」的框架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形成了小區、經濟樓宇、園區和樓組七級處置的高效實戰運行模式。街道堅持努力實現了從「高效處置一件事」到「高效處置一類事」的轉變。街道網格化案件從原來「立案→派單→處置→結案」四個環節均需要人力參與,到現在AI智能巡屏自動發現立案、依據規則自動派單到人、前後照片自動比對結案三個環節自動化,節約下3/4人力投入快速處置環節,實現了「自動處置一類事」,目前自動派單率已達80%。

轄區裡發現的問題和處置進度一目了然

同時,街道通過倒逼流程再造,做了「減法」。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升級,AI+「一網統管」,讓城市管理變成全域、全量、全時段,同時,全覆蓋使用政務微信,通過智能終端降低通訊產生的時間成本。而集中管理基礎數據,則實現了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被動處置向主動發現轉變。街道每周進行案件數據分析,標註每月的高頻事件和高發區域,從案件的分布直觀地看轄區內18條道路的問題種類、薄弱環節和集中區域,分析原因、調整部署、督促管理。

在「乘法」方面,街道主要依靠科技賦能開展工作。開發的「AI+5G」自動立案功能,藉助了西井科技等屬地人工智慧企業的優勢資源,在弄堂式小區進行建築(大件)垃圾清運應用試點,對每個居民區進行AI閾值評估、違規報警。比如,當某堆放點的垃圾達到一定量時,AI攝像頭自動分析並在城運中心立案,派單至相應的清運單位予以處置。清運耗時從原有的96小時大幅壓縮至36小時!沿街臨時堆放點從78個減為4個,小區堆放點從107減為58個!

此外,街道還做了「除法」。街道指導試點萬村居民區形成裝修前到物業和居委會進行「雙報備」、籤署建築(大件)垃圾定時投放承諾書、繳費前置、保證在協商時間整潔投放至定點點位的常態,依託「一網統管」合理及時安排運力清運完畢。

一網通辦,高效辦成一件事

與此同時,江蘇路街道在「一網通辦」建設中,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打通政務服務「最後一公裡」,持續提升企業和群眾辦事的便利度、體驗度、滿意度,同樣做了眾多積極工作。

街道匯總梳理高頻事件,構建了「15分鐘」政務服務圈,以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大廳為主,提供12大類370餘項涉及群眾基本生活和保障的社區事務以及188項全市通辦受理業務;加上4處政務服務自助辦理專區,配備市政務服務超級終端,可查詢辦理13大項101小項業務,高頻可辦事項12項,高頻無證件查詢事項24項,從而基本形成了「1+4>5」的格局。

街道在城運中心增設的一網通辦自助服務點

在街道城運中心大廳增設的「一網通辦」終端一體機就是很好的體現,特別是對於老年居民而言,這樣一臺「一網通辦」終端一體機能隨時辦理列印醫保就醫記錄冊等自助服務。工作人員介紹,「我們樓上有一個養老服務機構,許多老人以往要去社區事務中心或者醫院辦理的業務,現在只要有隨申碼、身份證在這裡刷一下,很快就能辦好。」而這也是街道打造深受歡迎的服務「金品牌」的工作之一。街道還積極打造營商環境服務專區,在樓宇、園區布局「一網通辦」超級終端機併疊加稅務服務專區,提供專屬的一站式服務空間,使白領能在自助服務專區像使用銀行ATM一樣辦理業務,將「一網通辦」政務服務資源積聚到樓宇黨群陣地。

街道梳理的高頻事項辦理項目

除此之外,街道還向居民提供了知心貼心的「百事通」。街道通過街道公眾號「一鍵通」前置諮詢,指導居民提前預審材料,方便居民「一網通辦,一次辦好」。同時,加強對居民辦理情況和需求的收集,並幫助特殊群體實現「足不出戶、辦理無憂」。群眾的滿意度在「好差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目前收到「好差評」6554條,好評率100%!

街道微信公眾號「一鍵通」

可以說,江蘇路街道「兩張網」的建設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動實踐之一,街道也正通過這「兩張網」的數位化轉型和精細化治理,讓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猜你喜歡

使用敬老卡享7.5折優惠,看這家即將開業的社區食堂在你家門口嗎?

全文公布!中共上海市長寧區委關於制定長寧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長寧區首個「智慧型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試運行!從「古北裡」到「新天地」,長寧這個小區建了一條文化長廊……長寧在建的兩座跨區大橋的最新進展來了→

記者:陳容超

原標題:《社區裝上了「智慧大腦」,從「治理」邁向「智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給社區治理裝上「最強大腦」,光明連獲智慧城市行業全國大獎
    匯聚各方智慧「最強大腦」 「4321+X」為社區治理提質增效 「4321+X」是光明區「智慧社區」建設的主要內容。「4」指的是融合政務網、視頻專網、物聯感知網和網際網路。「3」指的是面向治安、治理及服務三項社區業務。
  • 力維上海浦東智慧平安社區創新實踐入選智慧城市「紅寶書」
    ,承建的上海浦東新區智慧平安社區項目,從眾多企業案例評選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了《數字中國——智慧城市高質量案例精選》一書。   浦東新區智慧平安社區:數據為核心的「智理」模式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區,快速的城市發展,對城市管理產生了新的挑戰。2018年初,浦東新區以南碼頭路街道西三小區為試點,以數據運用為核心,探索浦東「社會智理」新模式。
  • 拱墅:一雙「智慧眼」——從精準識別的「眼睛」到智慧治理的「大腦」
    2018年,拱墅區在小河街道試點推出全市首個行為識別系統,這也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城市眼·雲共治」城市治理模式。如今,這雙智慧的「眼睛」還擁有了智慧的「大腦」,「城市眼·雲共治」被廣泛運用到了基層治理中,在小區電梯安全、獨居老人服務、孝心車位管理,甚至是民主協商議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成為杭州基層數字治理的一張名片。
  • 四川丹稜:「治理」變「智理」 科技賦能為鄉村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屏幕外的觀眾,主要為丹稜縣50個村(社區)的村民們,他們通過「遠程動態視頻調解系統」集中觀看,或是利用手機APP「平安丹稜」同步觀看直播,並進行提問,參與交流。據丹稜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曾賢清介紹,群眾「下單」內容後,警方將從群眾中收集到的熱點、焦點問題歸納整理,再結合法治宣傳、防範培訓實行「訂單生產」,利用智慧鄉村平安建設中的「村級遠程視頻調解系統」和「平安丹稜」APP等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直播形式進村入戶。「平安丹稜110直播間」只是丹稜縣智慧鄉村平安建設項目中的一項內容。
  • 第三代融合型智慧社區治理範式輪廓出現《成華區智慧社區建設工作...
    日前,在第五屆中國社區治理論壇暨全國城鄉社區疫情防控優秀案例經驗交流會《建設新型智慧社區——治理新路徑、發展新勢能》平行論壇上,成都市和成華區有關單位發布了稱專家稱為「中國第三代融合型智慧社區治理」先行先試案例、應用場景及《成都市成華區智慧社區建設工作指引(1.0)》。12月7日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網站中國網《科學管理》也對「指引」及案例場景相關要點進行了發布宣傳。
  • 「智慧大腦」煉就花果園社區防火「金鐘罩」
    花果園社區第二十微型消防站中,急促的警鈴聲突然響起,系統顯示一期二棟一單元中的一個煙感報警器附近出現「煙霧」,電腦屏幕上隨即出現「事故」地點,並自動標記出最佳路線……這是花果園社區專職消防大隊大隊長馬安東為記者展示社區「智慧消防」系統時的一幕。
  • 杭州濱江:將城市治理的智慧「因子」 融入到社區治理
    會議再次為濱江社會治理定調:全力打造區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濱江樣板,為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創造平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打造「濱江樣板」,創新是一以貫之的關鍵詞——系統性部署智慧城市建設,將城市治理的智慧「因子」下沉和融入到社區治理;統籌推進「六和工程」,著力打造具有濱江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
  • 手環上的SOS鍵救了獨居老人,奉賢這樣邁向社會治理現代化
    智能養老、跨區域治理、家門口就業……近年來,奉賢社會治理亮點頗多。12月14日,「賢城法治,我們在行動」媒體溝通會在上海奉賢吳房村舉行,聚焦奉賢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助力奉賢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邁向新臺階。「賢城法治,我們在行動」媒體溝通會現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延伸社會治理領域 智能科技讓基層治理更智慧
    作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首批試點城市」,南通在打造市域治理平臺的同時,正不斷延伸治理領域,拓展治理功能。位於主城區的學田街道,今年建成了街道治理現代化指揮中心,打造社區「智慧大腦」,形成基層治理「一張網」,解決了不少社會治理中的「疑難雜症」。
  • 2020全國兩會關注智慧城市發展 如何讓「城市大腦」更聰明
    「新基建」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智慧城市再次成為兩會熱議話題。在今年眾多代表委員的提案中,如何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成為焦點,不少代表委員圍繞交通、政務、社區、物聯網等相關領域積極獻言獻策。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智慧城市建設面臨重大考驗。
  • 新科技為上海基層治理插上「智慧之翼」
    (中國減貧故事)新科技為上海基層治理插上「智慧之翼」  中新社上海11月29日電 (鄭瑩瑩)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正在讓上海的一些社區變得更「聰明」、更宜居。  徐匯區的田林街道,是上海中心城區的街鎮之一。
  • 第三代融合型智慧社區治理範式輪廓出現新規和先行先試案例場景
    日前,在第五屆中國社區治理論壇暨全國城鄉社區疫情防控優秀案例經驗交流會《建設新型智慧社區——治理新路徑、發展新勢能》平行論壇上,成都市和成華區有關單位發布了稱專家稱為「中國第三代融合型智慧社區治理」先行先試案例、應用場景及《成都市成華區智慧社區建設工作指引(1.0)》。12月7日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網站中國網《科學管理》也對「指引」及案例場景相關要點進行了發布宣傳。
  • 打造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天元樣本」
    12月5日至12月7日,民政部專家組來到我區,跟蹤指導我區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工作。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天元區委書記周建光參加活動。此次民政部專家組跟蹤指導以「看學議」的方式進行。期間,專家組先後來到我區慄雨街道湘灣社區、泰山路街道新塘社區、嵩山路街道小湖塘社區進行實地調研;同時,走訪了我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促進中心、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智慧養老綜合服務中心、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中心、心關愛社區心理服務中心等「三社聯動」陣地,並現場與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進行座談交流。匯報會上,我區作創建工作情況匯報。
  • 成都市成華區:打造「新街坊·家空間」智慧社區共同體 探索社會...
    按照中央關於推進社會治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部署,成華區圍繞完善社區發展治理體系,激發城市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的城市治理新要求,堅持人本治理、全生命周期治理、互聯融通治理新理念,打造「新街坊·家空間」智慧社區共同體,全面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一是打造智慧中心,助推社會治理「一腦運行」。建立城市智慧大腦,促進治理精準化。
  • 創匠科技丨未來我們需要怎樣的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變得不「智慧」  2013年3月科技部發布《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新驅動戰略提升行動實施方案》,首次提出推廣智慧社區。7年多以來,我們的智慧社區建設的怎麼樣了呢?  前段時間,多家媒體報導在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我國大部分「智慧社區」變得不「智慧」了,社區治理中的短板暴露無遺:  政府部門想要掌握病患數字的變化情況,依然要靠打電話;  居民需要親自到居委會/物業辦公室領取紙質通行證;  雖然小區封閉,但測溫靠人,登記靠紙筆,並且是所有居民共用幾支筆;  小區雖安排了守門人,但是不測體溫不問來處
  • 杭州這個區「城市大腦」新成果首度公布!租房、看病、找車位...更...
    會上首度發布江幹區城市大腦「三同三直達」建設成果。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江幹區正在不斷以數位化、智慧化、現代化的方式,讓群眾更安居、創業者更樂業。如江幹本土特色的「第九中心」,通過線上就醫「零等待」,為服務疫情期間群眾就醫派上了大用場。所謂的「第九中心」,其實是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在線「編外人員」,為群眾提供線上預問診、排隊叫號實時查詢、居家醫養申請等一站式特色服務。依託該「中心」,已累計提供健康證明辦理服務11萬餘人,線上複診開方1015人次。
  • 村居擁有「智慧大腦」 南海4個試點迎來智能管理時代
    昨日上午,佛山市南海區城鄉融合大數據治理平臺試點工作動員會在南海區政府舉行,會議宣布在桂城街道平東社區和西約社區、獅山鎮大浩湖社區和沙水村等4個村居(社區)率先啟動平臺試點工作,在出租屋、三小場所、村級工業園鋪設物聯網感知網絡,組建專業隊伍配置巡查設備,推動工作重心向村(社區)下移,全面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並在上半年初見成效。
  • 陳文智:協力智慧校園 打造「網上浙大」 邁向「數智校園」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發展,浙江大學積極響應《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等政策指導,大力推進基於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服務供給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
  • 雲巖區:積極探索打造先進「雲巖治理」樣板
    基層社會治理好壞,事關人民安居樂業、事關社會安定有序、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十三五」期間,雲巖區以加強社會治理、增進民生福祉為核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領域上,積極探索打造先進的「雲巖治理」樣板,不斷推動全區治理體系、治理能力邁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