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斯巴達,大多數人的腦海裡就會立馬浮現出「戰鬥」「強悍」等字眼,為什麼斯巴達的士兵讓人如此印象深刻呢?斯巴達是一個古代希臘的城邦,它的領土面積最大,在希臘城邦的多場戰爭中斯巴達表現出的一腔孤勇令人欽佩不已。
戰火連天的爭霸之路成為斯巴達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渾身肌肉赤裸的斯巴達勇士形象讓希臘各城邦見到就害怕。那麼為什麼斯巴達的戰士們戰鬥力如此強大,作為一個城邦的斯巴達能夠在希臘眾多對手中間脫穎而出必然有其出類拔萃的地方。
斯巴達的基本城邦概況和周圍城邦的分布情況與其軍隊建立有必然聯繫,稱霸希臘的願望從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軍隊開始
斯巴達在中拉哥尼亞平原的南邊,剛好又在坐落在拉哥尼亞平原上,平原三面環山,地形地勢都十分有利,城邦的建立要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代初,有一批阿卡亞人來到了伯羅奔尼撒,他們組成了一個較小的希臘部落,在這裡建立起一些城市。
拉哥尼亞那時是受邁錫尼國家的統治,城市建立的不算順利。後來又過了將近一千年,另一批多利亞人組成的部落從希臘北方侵入城區,邁錫尼統治的拉哥尼亞地區徹底被佔領,文化衝擊助長了該地區的發展和演變。
公元前十世紀左右,他們把分散的村落聚集起來形成了一個不太規範的政治中心,這才有了斯巴達城邦的建立,那是連城牆都沒有,根本算不上是個城邦。從建立城邦開始,這裡的多利亞人(斯巴達人)就開始了侵略和擴張之路,經過百年的不懈努力,終於逐漸徵服了整個拉哥尼亞地區,那些被徵服的人們要向斯巴達人進貢,他們被稱為皮裡阿西人,在希臘語中是周圍地區的人的意思。
一些不甘於被斯巴達人統治的居民自然要反抗,可是斯巴達人經過多年的遷徙和爭鬥早就有了一定的身體素質,一般這些居民是不可能反抗成功的,那些再次鎮壓下去的居民被當成奴隸,成為希洛人。因為人口眾多、分布不均等問題,斯巴達面臨土地面積緊缺、社會分化等狀況,這就需要積極向外擴張,增加領土。這也成為斯巴達人早期有擴張想法的原因之一。就這樣,一個建立起來不久的城市開始了自己的爭霸之路。
公元6世紀中葉,希臘世界基本建立起伯羅奔尼撒同盟,這是希臘比較著名的城邦集團,是由斯巴達和伯羅奔尼撒半島居住的其他城邦一起建立起來的。有了同盟作為後盾,斯巴達人更加肆無忌憚,他們經常幹涉包括雅典在內的其他城邦內部的政治,這也引得很多城邦不滿。
斯巴達城邦內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造就了驍勇善戰的斯巴達士兵,他們從水深火熱中屢戰屢勝,成為傳奇
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在斯巴達社會內部有三個等級,分別是斯巴達人,庇裡阿西人和黑勞士。斯巴達人自然就是斯巴達城邦裡的、有權利的公民,他們靠著剝削奴隸進行勞動和生活,斯巴達人人數的鼎盛時期差不多有9000多戶,他們在斯巴達佔據著最好的地盤,擁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斯巴達的男性公民在成年之後會加入一個「平等者公社」,這是一個具有軍事性質的組織,一旦加入這裡就意味著成為了斯巴達城邦的統治階級。
比斯巴達公民低一級的就是庇裡阿西人,這指的是被政府地區的城邊居住民,他們雖然沒有斯巴達人的政治地位,但也是個自由民,自由民與公民的差距是他們可以在自己當地自治,可受到斯巴達的管制,需要向斯巴達人定期進貢物品和金錢。
最後的黑勞士是奴隸的意思,黑勞士有的體型龐大、性格倔強,想要鎮壓住他們為己所用並不容易,所以斯巴達公民從小時候就要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這也是他們作戰勇猛的一大原因。嚴格的公民軍事訓練制度也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被選中參與,出生之後的孩子要經過身體檢查,合格之後才會被收養,在父母身邊只能待七年就要被送去兒童連隊組織訓練。
嚴格的軍事訓練讓七歲的孩子身手敏捷、不怕吃苦,那些在皮鞭下哭喊著求饒的孩子基本都不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斯巴達士兵,這就會面臨淘汰和流放的危險。到了十二歲,斯巴達人認為是成為男子漢的標誌,於是他們要和成年男子一樣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鍛鍊出強健的體格是斯巴達對於士兵最基本的要求,經過多年風吹日曬,斯巴達少年們一腔熱血只等報效城邦,這樣的軍事效果十分顯著,像工廠一樣為斯巴達輸入源源不斷的優質士兵。
經濟方面,斯巴達有周邊城邦和邊民的進貢,加上本身是一個面積廣袤的大城邦,所以經濟發展比較穩定,作為農業城邦的斯巴達在商業方面的建樹也很突出,強大的商船開往世界各地,把斯巴達人製作的黑陶等物品出口到各城邦、乃至世界各地。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保障那麼多軍隊中軍人的糧餉和生活,這也是能夠經久不衰地參與戰爭的重要原因。
相對而言,斯巴達人對文化教育方面就不是很注重了,對於青少年只需要會寫命令和便條,夠平時生活和交流就行,畢竟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是為了參加軍隊、上陣殺敵的。同時,斯巴達的孩子不被允許拐彎抹角、扭扭捏捏,所以長大後的斯巴達人一般都是沉默寡言,說話簡潔明了。這樣的文化氛圍也讓斯巴達人之間的交流如同軍事命令一般寡淡無味,比如有一個國王威脅斯巴達國王,說要把斯巴達夷為平地,斯巴達國王給他的回覆只有一個字「請」,這是非常典型的斯巴達人交流方式。
雖然斯巴達人出口物品比較多,但除了黑陶之外實在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手工藝品,街上建築物的修築也是和精緻完全不沾邊。他們輕視自然文化和文學藝術,對於科學更是如此,只需要有軍事頭腦就行了,這是斯巴達人對子孫的期望和要求。驍勇善戰不僅表現在對外的戰爭之中,在斯巴達內部也常常硝煙四起。比如他們在選國王時會採取二王制,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把國家交給兩個人管理難免會有分歧,而他們則認為,兩個國王只有在相互制約和鬥爭的時候才能有更好的領導力,才能激發他們的潛能。
通常情況下,斯巴達的兩個國王分工明確,一人負責對外統帥軍隊戰鬥,一人則是在國內管理政事,這樣一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對於重大事項的決定權也有專門安排五位協政官輔佐,雖說表面上要經過公民大會通過,實質上只是由長老會議定下即可。軍事化的管理模式讓斯巴達人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在戰場上也就不過如此了。
斯巴達人長期徵戰樹敵無數,被壓迫的奴隸開始起義試圖推翻斯巴達軍事化的管理模式,這才讓這個有如神助的城邦逐漸沒落
公元前800年到前730年,大規模的侵擾和徵戰使得斯巴達人成功徵服了拉哥尼亞地區,他們從剛開始搬來的一小支部落逐漸變成讓人聞風喪膽的斯巴達軍隊。那些被他們徵服的城邦居民要進貢,希洛人本來居住在南部沿海的希洛斯城,在被徵服之後淪為奴隸被斯巴達人壓迫。這些邊民、奴隸和斯巴達人密切接觸,這也讓社會人員複雜不堪,但是斯巴達人並不在意這個,還是繼續向美塞尼亞進攻。
公元前720年左右,美塞尼亞地區被徹底佔領,原住民也變成了希洛人,經過幾十年的壓榨和剝削,希洛人發動了一次次起義,這些起義雖然都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也給斯巴達帶來了慘痛的代價,這些成年積累下來的帳遲早是要還回去的。公元前464年,希洛人再次起義,他們英勇頑強,誓死不做斯巴達人腿邊的奴隸,經過近十年的頑強抗爭,終於讓斯巴達人退了一步,給了起義軍們自由。
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軍事化的管理模式把原本不屬於斯巴達城邦的民眾逼到絕路,這也是斯巴達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總而言之,從公元前兩千年初進入拉哥尼亞到最後稱霸希臘,成為最強大的城邦,這是斯巴達政治思想和經濟發展的綜合結果,把生活軍事化、生命與軍隊相連是斯巴達人練就一身好本領、臨危不懼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荷馬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