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技創新「四個面向」
以「機遇與挑戰:融合創新與大學發展」為主題
2020年11月至今
我校舉辦了
六場 院士智庫創新論壇
六位院士就各自科研領域的重要課題
分別開展了報告會
智慧碰撞的「課堂」裡
院士都講了哪些重要的知識點呢?
快搬好小板凳,一起來回顧
第一場 聚焦「工程振動控制前沿技術」
主講人:徐建院士
主持人:周雲副校長
院士智庫創新論壇首場主講人徐建院士在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領域、工業建築抗震領域、多源振動控制領域以及新型砌體結構領域等多個領域主編了系列國家和行業標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6 項,全國優秀工程建設標準設計金獎和銀獎 2 項,全國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二等獎 6 項。主編國家標準 11 部,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 17 部,是 23 項授權發明專利的第一發明人。
「通過創新利用工程振動控制技術,可以有效地突破短板,促進我國精密加工製造業的發展。」報告中,徐建院士從專業領域出發,圍繞精密加工製造、精密光學觀測、國家重大工程、新能源工程、大科學裝置等幾大典型領域,深入介紹工程振動控制的前沿技術。結合「十三五」相關重大工程實際,徐建院士對工程振動控制的應用範圍、發展趨勢及其技術需求展開分析。其中,圍繞工程振動控制在精密光學觀測領域、新能源工程、大科學裝置、多源控制等方面的應用,徐建院士結合實例,就相應技術的特點和難點、工程概況、重大發展需求與戰略意義等進行了分析。
在互動環節,徐建院士與到會的校領導、相關學院負責人及學科帶頭人進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將積極整合相關學科團隊的力量,強化優勢資源配置,面向「十四五」發展和加快學校一流創新型大學建設的需求,廣聚人才,進一步推動解決工程振動控制技術在理論突破、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重大短板」和「卡脖子難題」,共同助推該領域的發展,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
第二場 聚焦「網絡空間主權」,深入解析網絡空間安全
主講人:方濱興院士
主持人:張其學副校長
作為在網絡與信息安全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領軍人物,方濱興院士先後提出了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思想、信息安全屬性可計算理論,先後擔任信息安全關鍵技術「973」項目、社交網絡分析「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目前主要從事物聯網及安全、網絡攻防對抗、大搜索、雲計算及安全、智慧城市安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報告會上,方濱興院士聚焦「網絡空間主權」,帶領與會師生從主權的視角看網絡空間和網絡安全問題,圍繞網絡空間的定義、網絡空間主權的基本要素、國家網絡空間主權的定義、網絡空間主權的衝突焦點等展開。其中,圍繞網絡安全問題,方濱興院士結合實例演示了各類型網絡空間存在的漏洞,強調了網絡空間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他指出,網絡空間主權應該受到互相尊重;國家間互不侵犯他國網絡空間;互不幹涉他國的網絡空間管理事務;各國網絡空間主權在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活動中具有平等地位。在互動環節,方濱興院士就師生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進一步闡釋了網絡空間主權的相關熱點問題。
第三場 聚焦中國高鐵發展成就、挑戰及展望 ,深入闡釋高鐵創新成果
主講人:杜彥良院士
主持人:周雲副校長
杜彥良院士長期從事軌道交通領域智能監測與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將智能結構理論與方法融入鐵道工程安全保障技術領域,提出了「監測-評估-預警-修復」一體化的狀態監測與安全運維技術體系,圍繞國家高速鐵路、重載鐵路、高原高寒鐵路、既有線提速鐵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了大型鐵路橋梁、多年凍土路基、長大隧道及TBM施工裝備狀態監測、健康診斷與快速康復的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杜彥良院士領導的團隊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 項、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3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0 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2 項;榮獲河北省巨人計劃創新團隊。杜彥良院士本人獲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教學名師、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和河北省突出貢獻獎、河北省巨人計劃創新團隊領軍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
圍繞「我國高速鐵路發展成就、面臨的挑戰及展望」,報告中,杜彥良院士從我國高鐵的過去、現狀和將來出發,圍繞高鐵的發展歷史、取得的巨大成就、突破的關鍵技術等幾大典型領域,深入介紹了中國高速鐵路的迅速發展,現已處於世界前列。結合「十四五」相關重大工程規劃,杜彥良院士對我國高鐵已取得的成就、未來發展趨勢及技術需求等展開分析。其中,圍繞檢、監測技術在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大型鐵路橋梁自動監測技術、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川藏鐵路重大項目等方面的應用,杜彥良院士結合實例,就我國高鐵發展建設背景與意義、取得的突出成就、面臨問題與挑戰、戰略思考與對策等進行了詳細闡釋。
在互動環節,杜彥良院士與到會的校領導、相關學院負責人及學科帶頭人進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將積極整合相關學科團隊的力量,面向「十四五」發展和加快學校一流創新型大學建設的需求,廣聚人才,進一步推動中國高速鐵路防災減災、智能化檢測設備研發等方面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共同推動我國高鐵的發展,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
第四場 工程抗震隔震減震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主講人:周福霖院士
主持人:周雲副校長
本場主講人周福霖院士是我國著名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隔震與減震控制領域的專家,他兼任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隔震技術顧問,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國際隔震減震與控制學會(ASSISI)主席,為創立我國「隔震、消能和減震控制技術體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他曾獲得國家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建設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 10 多個獎項,以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獎章、建設部勞動模範、廣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廣東省首屆南粵創新獎個人獎等 10 多項光榮稱號。
報告會上,周福霖院士從世界和我國防震技術的發展演變、我國工程結構隔震體系的發展和應用、我國工程結構減震體系的發展和應用、我國環境振動控制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我國工程防震(振)技術發展的現狀和未來五個方面展開報告。周院士指出,當前世界威脅人類安全的重大災害中,地震是群災之首,城市基礎建設能夠減震防災是確保人類生命、國家社會安全的緊迫需求。為了終止災害,各國正在積極探索減震防災的新理論和新技術。
周福霖院士回顧了世界和我國工程防震技術的發展歷程,科普了幾大傳統抗震技術體系,並從結構傳統抗震體系存在的主要三個問題出發,總結了我國歷史上頻發地震災難的原因,進而引入隔震、減震和防震技術的相關內容。周院士系統講解了多種隔震模型和機器,世界和全國各地區地震振動臺的試驗結果實例,以及隔震技術在日常生活的廣泛應用。在減震方面,周院士重點結合我國消能減震在橋梁、大廈、隧道等領域的發展應用,凸顯了減震體系的重要性。隨後,他從地鐵誘發振動的三大環境影響出發,聚焦新時代下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減震防災技術新要求,通過列舉多個實例,提出隔震、減震控制體系是目前的較優選擇。周院士指出,我國政府正加大力度重視和支持隔減震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隔減震技術的時代即將來臨,未來將能有效終止地震災難。
在互動環節,師生代表踴躍發言,針對隔震減震技術提問請教,周福霖院士耐心細緻地進行解答,整場報告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與會師生紛紛表示,整場報告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深入淺出,對於增進師生對我國工程抗震隔震減震技術的了解,深刻領悟技術創新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第五場 「把數學變簡單」
主講人:張景中院士
主持人:吳開俊副校長
張景中院士兼任廣東省數學教育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教育數學協會(IAEM)理事長、四川省計算機學會理事長、《計算機應用》主編等職務。對幾何定理可讀機器證明、教育數學、距離幾何及動力系統、教育信息技術等學科領域以及數學科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果顯著。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香港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等獎勵。
在報告會中,圍繞「把數學變簡單」,張景中院士以「一葉知秋」作為報告會引子,從1977年高考數學題出發,並對其進行詳細解讀,他指出,「用新的定理和方法,可以把數學變簡單」。張景中院士分別選取了初中、高中、大學數學的學習難點,從重建三角進課堂、點幾何串通向量到微積分先於極限,帶領在場師生回顧相應學科領域和知識的發展歷程,通過知識原理串講和經典題目的講解,結合當前教學實踐對新思路數學提出展望,最後得出「數學變容易不是夢」的結論。在互動環節,張景中院士就師生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進一步闡釋了數學思維培養和實踐的相關問題。
第六場 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與發展戰略
主講人:鄭志明院士
主持人:張其學副校長
鄭志明院士是數學與信息交叉領域的專家,長期致力於動力系統、新一代密碼、高性能空天密碼關鍵技術和裝備、人工智慧和複雜信息系統理論與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他兼任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學、信息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工程部複雜系統與科學工程計算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廣州大學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研究院院長。他曾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獎勵,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二等獎等獎勵。
報告會上,鄭志明院士圍繞「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與發展戰略」主題,分別從技術的角度、應用的角度、發展的角度和現狀的角度等方面,對區塊鏈領域展開報告。鄭院士首先指明了區塊鏈的內涵、定義、起源和分類,指出區塊鏈是下一代可信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是國家貿易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通道。同時,區塊鏈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涉及到信息互聯、人人互聯、萬物互聯、價值互聯等方面,體現著共信、共享原則。鄭院士將區塊鏈形象地類比為「經濟體中的分布式帳本」,結合區塊鏈運行全景圖,剖析區塊鏈平臺技術分層,並基於區塊鏈的經濟運行架構和環境特徵,闡述了開放共識、分布式去信任、實現隱私和監管的融合、制定基於區塊鏈合約規則的法治等發展要求。
在應用方面,鄭院士詳盡地分析了區塊鏈的六個適用條件,指出區塊鏈行業正處在從2.0到3.0的過渡階段。在發展方面,要致力於打造基於「區塊鏈+下一代信息技術」的共信、共享、法治的智能平臺,邁進數字經濟和社會治理2.0階段。在現狀方面,鄭院士指出,建立我國的國家主權區塊鏈基礎平臺迫在眉睫,並就區塊鏈技術的技術困境、安全風險、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六大科學問題等予以分析。
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我校發展實際,鄭院士強調,要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走在理論最前沿,佔據創新制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在深入推進理論研究,系統性突破核心技術創新,完善產業、生態和社會治理平臺,培養區塊鏈領域的高質量人才等方面發力,以實際行動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把握科學創新機遇
在科研的路上
廣大人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
來源: 廣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