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潮流」!聽六位院士縱論創新

2021-01-13 中國青年報

聚焦科技創新「四個面向」

以「機遇與挑戰:融合創新與大學發展」為主題

2020年11月至今

我校舉辦了

六場 院士智庫創新論壇

六位院士就各自科研領域的重要課題

分別開展了報告會

智慧碰撞的「課堂」裡

院士都講了哪些重要的知識點呢?

快搬好小板凳,一起來回顧

第一場 聚焦「工程振動控制前沿技術」

主講人:徐建院士

主持人:周雲副校長

院士智庫創新論壇首場主講人徐建院士在工業工程振動控制領域、工業建築抗震領域、多源振動控制領域以及新型砌體結構領域等多個領域主編了系列國家和行業標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4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6 項,全國優秀工程建設標準設計金獎和銀獎 2 項,全國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二等獎 6 項。主編國家標準 11 部,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 17 部,是 23 項授權發明專利的第一發明人。

「通過創新利用工程振動控制技術,可以有效地突破短板,促進我國精密加工製造業的發展。」報告中,徐建院士從專業領域出發,圍繞精密加工製造、精密光學觀測、國家重大工程、新能源工程、大科學裝置等幾大典型領域,深入介紹工程振動控制的前沿技術。結合「十三五」相關重大工程實際,徐建院士對工程振動控制的應用範圍、發展趨勢及其技術需求展開分析。其中,圍繞工程振動控制在精密光學觀測領域、新能源工程、大科學裝置、多源控制等方面的應用,徐建院士結合實例,就相應技術的特點和難點、工程概況、重大發展需求與戰略意義等進行了分析。

在互動環節,徐建院士與到會的校領導、相關學院負責人及學科帶頭人進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將積極整合相關學科團隊的力量,強化優勢資源配置,面向「十四五」發展和加快學校一流創新型大學建設的需求,廣聚人才,進一步推動解決工程振動控制技術在理論突破、技術創新等方面的「重大短板」和「卡脖子難題」,共同助推該領域的發展,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

第二場 聚焦「網絡空間主權」,深入解析網絡空間安全

主講人:方濱興院士

主持人:張其學副校長

作為在網絡與信息安全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領軍人物,方濱興院士先後提出了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思想、信息安全屬性可計算理論,先後擔任信息安全關鍵技術「973」項目、社交網絡分析「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多次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目前主要從事物聯網及安全、網絡攻防對抗、大搜索、雲計算及安全、智慧城市安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

報告會上,方濱興院士聚焦「網絡空間主權」,帶領與會師生從主權的視角看網絡空間和網絡安全問題,圍繞網絡空間的定義、網絡空間主權的基本要素、國家網絡空間主權的定義、網絡空間主權的衝突焦點等展開。其中,圍繞網絡安全問題,方濱興院士結合實例演示了各類型網絡空間存在的漏洞,強調了網絡空間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他指出,網絡空間主權應該受到互相尊重;國家間互不侵犯他國網絡空間;互不幹涉他國的網絡空間管理事務;各國網絡空間主權在國際網絡空間治理活動中具有平等地位。在互動環節,方濱興院士就師生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進一步闡釋了網絡空間主權的相關熱點問題。

第三場 聚焦中國高鐵發展成就、挑戰及展望 ,深入闡釋高鐵創新成果

主講人:杜彥良院士

主持人:周雲副校長

杜彥良院士長期從事軌道交通領域智能監測與安全控制研究,率先將智能結構理論與方法融入鐵道工程安全保障技術領域,提出了「監測-評估-預警-修復」一體化的狀態監測與安全運維技術體系,圍繞國家高速鐵路、重載鐵路、高原高寒鐵路、既有線提速鐵路、城市智慧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設,開展了大型鐵路橋梁、多年凍土路基、長大隧道及TBM施工裝備狀態監測、健康診斷與快速康復的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杜彥良院士領導的團隊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 項、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3 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0 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1 項、二等獎 2 項;榮獲河北省巨人計劃創新團隊。杜彥良院士本人獲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教學名師、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和河北省突出貢獻獎、河北省巨人計劃創新團隊領軍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

圍繞「我國高速鐵路發展成就、面臨的挑戰及展望」,報告中,杜彥良院士從我國高鐵的過去、現狀和將來出發,圍繞高鐵的發展歷史、取得的巨大成就、突破的關鍵技術等幾大典型領域,深入介紹了中國高速鐵路的迅速發展,現已處於世界前列。結合「十四五」相關重大工程規劃,杜彥良院士對我國高鐵已取得的成就、未來發展趨勢及技術需求等展開分析。其中,圍繞檢、監測技術在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大型鐵路橋梁自動監測技術、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川藏鐵路重大項目等方面的應用,杜彥良院士結合實例,就我國高鐵發展建設背景與意義、取得的突出成就、面臨問題與挑戰、戰略思考與對策等進行了詳細闡釋。

在互動環節,杜彥良院士與到會的校領導、相關學院負責人及學科帶頭人進行了深入交流,表示將積極整合相關學科團隊的力量,面向「十四五」發展和加快學校一流創新型大學建設的需求,廣聚人才,進一步推動中國高速鐵路防災減災、智能化檢測設備研發等方面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共同推動我國高鐵的發展,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

第四場 工程抗震隔震減震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主講人:周福霖院士

主持人:周雲副校長

本場主講人周福霖院士是我國著名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隔震與減震控制領域的專家,他兼任聯合國工發組織(UNIDO)隔震技術顧問,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曾任國際隔震減震與控制學會(ASSISI)主席,為創立我國「隔震、消能和減震控制技術體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他曾獲得國家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建設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 10 多個獎項,以及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獎章、建設部勞動模範、廣東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廣東省首屆南粵創新獎個人獎等 10 多項光榮稱號。

報告會上,周福霖院士從世界和我國防震技術的發展演變、我國工程結構隔震體系的發展和應用、我國工程結構減震體系的發展和應用、我國環境振動控制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我國工程防震(振)技術發展的現狀和未來五個方面展開報告。周院士指出,當前世界威脅人類安全的重大災害中,地震是群災之首,城市基礎建設能夠減震防災是確保人類生命、國家社會安全的緊迫需求。為了終止災害,各國正在積極探索減震防災的新理論和新技術。

周福霖院士回顧了世界和我國工程防震技術的發展歷程,科普了幾大傳統抗震技術體系,並從結構傳統抗震體系存在的主要三個問題出發,總結了我國歷史上頻發地震災難的原因,進而引入隔震、減震和防震技術的相關內容。周院士系統講解了多種隔震模型和機器,世界和全國各地區地震振動臺的試驗結果實例,以及隔震技術在日常生活的廣泛應用。在減震方面,周院士重點結合我國消能減震在橋梁、大廈、隧道等領域的發展應用,凸顯了減震體系的重要性。隨後,他從地鐵誘發振動的三大環境影響出發,聚焦新時代下現代化城市建設的減震防災技術新要求,通過列舉多個實例,提出隔震、減震控制體系是目前的較優選擇。周院士指出,我國政府正加大力度重視和支持隔減震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隔減震技術的時代即將來臨,未來將能有效終止地震災難。

在互動環節,師生代表踴躍發言,針對隔震減震技術提問請教,周福霖院士耐心細緻地進行解答,整場報告會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與會師生紛紛表示,整場報告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深入淺出,對於增進師生對我國工程抗震隔震減震技術的了解,深刻領悟技術創新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具有重大積極意義。

第五場 「把數學變簡單」

主講人:張景中院士

主持人:吳開俊副校長

張景中院士兼任廣東省數學教育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教育數學協會(IAEM)理事長、四川省計算機學會理事長、《計算機應用》主編等職務。對幾何定理可讀機器證明、教育數學、距離幾何及動力系統、教育信息技術等學科領域以及數學科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果顯著。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廣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香港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等獎勵。

在報告會中,圍繞「把數學變簡單」,張景中院士以「一葉知秋」作為報告會引子,從1977年高考數學題出發,並對其進行詳細解讀,他指出,「用新的定理和方法,可以把數學變簡單」。張景中院士分別選取了初中、高中、大學數學的學習難點,從重建三角進課堂、點幾何串通向量到微積分先於極限,帶領在場師生回顧相應學科領域和知識的發展歷程,通過知識原理串講和經典題目的講解,結合當前教學實踐對新思路數學提出展望,最後得出「數學變容易不是夢」的結論。在互動環節,張景中院士就師生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耐心解答,進一步闡釋了數學思維培養和實踐的相關問題。

第六場 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與發展戰略

主講人:鄭志明院士

主持人:張其學副校長

鄭志明院士是數學與信息交叉領域的專家,長期致力於動力系統、新一代密碼、高性能空天密碼關鍵技術和裝備、人工智慧和複雜信息系統理論與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他兼任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學、信息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工程部複雜系統與科學工程計算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廣州大學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研究院院長。他曾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獎勵,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獲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二等獎等獎勵。

報告會上,鄭志明院士圍繞「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與發展戰略」主題,分別從技術的角度、應用的角度、發展的角度和現狀的角度等方面,對區塊鏈領域展開報告。鄭院士首先指明了區塊鏈的內涵、定義、起源和分類,指出區塊鏈是下一代可信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是國家貿易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通道。同時,區塊鏈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涉及到信息互聯、人人互聯、萬物互聯、價值互聯等方面,體現著共信、共享原則。鄭院士將區塊鏈形象地類比為「經濟體中的分布式帳本」,結合區塊鏈運行全景圖,剖析區塊鏈平臺技術分層,並基於區塊鏈的經濟運行架構和環境特徵,闡述了開放共識、分布式去信任、實現隱私和監管的融合、制定基於區塊鏈合約規則的法治等發展要求。

在應用方面,鄭院士詳盡地分析了區塊鏈的六個適用條件,指出區塊鏈行業正處在從2.0到3.0的過渡階段。在發展方面,要致力於打造基於「區塊鏈+下一代信息技術」的共信、共享、法治的智能平臺,邁進數字經濟和社會治理2.0階段。在現狀方面,鄭院士指出,建立我國的國家主權區塊鏈基礎平臺迫在眉睫,並就區塊鏈技術的技術困境、安全風險、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六大科學問題等予以分析。

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結合我校發展實際,鄭院士強調,要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走在理論最前沿,佔據創新制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在深入推進理論研究,系統性突破核心技術創新,完善產業、生態和社會治理平臺,培養區塊鏈領域的高質量人才等方面發力,以實際行動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把握科學創新機遇

在科研的路上

廣大人從未停止探索的腳步

來源: 廣州大學

相關焦點

  • 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舉行
    新華網北京1月8日電(薛筆犁)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8日在北京新華網總部舉行,研討會以「世界大變局 中國新機遇」為主題。  1月8日,新華網第十一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新華網總部舉行。新華網 郭小天 攝  圍繞「國際熱點問題」和「新時代中國外交」兩大議題,9位知名國際問題專家進行了精彩的主題發言和互動問答。
  • 【預告】2020普陀論健——細胞與健康創新產業論壇
    (原標題:【預告】2020普陀論健——細胞與健康創新產業論壇)
  • 院士四川行|十條重磅措施來了!支持院士在川創新創業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在9月18日舉行的「四川省創新驅動發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開幕式上,四川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於支持兩院院士在川創新創業十條措施》。支持院士團隊領銜建設省級創新平臺,牽頭整合創建國家級創新平臺。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給予1000萬元經費支持;新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建設運行期內給予每年1000萬元經費支持;對納入國家規劃布局的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統籌分年度給予總額1億元的經費支持。三是加大科研條件保障力度。
  • 王永炎院士神預測疫情,告訴你五運六氣是什麼
    最近網上流出王院士去年提前說出現瘟疫的視頻,網友讚嘆神預測。消息稱,2019年6月27日,在中國中醫科學院組織召開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候選人答辯評審會上,名譽院長王永炎院士提出:「要觀天地之象,觀萬物生靈之象,觀疾病健康之象,所以,今年大江以南,暴雨成災。厥陰風木司天,已經描述了太虛元象。上半年,是比較和緩的。
  • 「超級鋼」院士,一輩子就愛聽鋼鐵「唱歌」
    20世紀50年代,鞍鋼出了三位享譽全國的勞動模範——孟泰、王崇倫、張明山,他們是風靡全國的技術革新代表人物。「我就是聽著他們的事跡長大的,是他們的『粉絲』。」王國棟說。  「別人都說鋼鐵車間太吵,但是我覺得那是鋼鐵在歌唱,仔細聽是可以聽出韻律的。」在他看來,巨大與細微、粗獷與精密,就像高音和低音一樣,有機統一在鋼材的軋制過程中。
  • 7位中國學者入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增選35位新院士
    趣味答題領紅包 近日,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新增選院士名單,來自全球22個國家和地區的35位科學家入圍,其中有7位來自中國學者。
  • 「雙料院士」王曉東和學生大跳Monica,網友:簡直是科研界...
    前段時間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博士獲得沙烏地阿拉伯王室設立的費薩爾國王科學獎(King Faisal Prize)成為第五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王曉東博士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是第五位華裔費薩爾國王獎得主。
  • 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
    原標題:「中國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三) 【「學習筆記」按】洞察歷史規律、把握時代潮流、著眼全球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等不同場合深入闡述關於經濟全球化的中國主張、中國方案,有力凝聚起國際社會的共識,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 院士分享智慧與感悟,寄語年輕人「見微知著」勇敢創新
    更新重開的上海院士風採館迎來我國橋梁建築設計大家林元培、紅外物理學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學界泰鬥汪品先等三位院士,他們獲聘「楊浦區院士科普大使」,並在以「見微知著 擎天駕海」為主題的院士 Talk 秀活動中,分享他們的智慧與感悟。他們不約而同都表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激情。
  • 三位在蓉院士寄語 「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首發
    一整天裡,「探索號」班列帶領孩子們穿越在熟悉城市裡的孩子們,再次認識、挖掘這座創新之城裡的未知之問,「打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和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展廳等人氣點位,用科學之眼,打開邁向未來的科學之門,感受未來公園城市生活的創新生活。
  • 把「五橫六縱」水網建成治蜀興川的大好事
    「第一,我長期從事水利工作,這次視察『五橫六縱』水網建設,看的就是我的本行本單位,十分熟悉也格外親切;第二,當了10多年委員,這次視察首次分了4個工作小組,我是其中一組的組長,看完以後還要代表小組發言,這個可不能馬虎。」他告訴記者。
  • 英語無用論?李蘭娟院士連線美專家講中文!我就飆中文,你咋地!
    李蘭娟院士對話美國專家,講中文日前,美國有關方面的專家,邀請國內頂尖院士李蘭娟進行網絡授課。在視頻授課上,李蘭娟院士選擇用中文對話的方式,和美國專家進行對話。這次,美國專家聽得非常認真,有的認真記筆記,也有的直接帶著翻譯來聽課。
  • 四百人聚雲端,聽傅伯傑院士講黃土的故事
    四百人聚雲端,聽傅伯傑院士講黃土的故事 2020-05-13 0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探討海洋科技前景
    去年在南沙成立的廣州海洋實驗室也取得了不少建設進展,目前匯聚了包括16個院士團隊在內的47支海洋領域高層次科研隊伍,正在爭取推動南海島-礁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落戶廣州。19位院士齊聚探討海洋科技前景秦大河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為更好的認識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可持續利用海洋,海洋領域科學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深入認識海洋資源的自然賦存、形成條件和受控機制,釐清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因子和演變規律,建立「海—陸—天—空」四基綜合觀測網絡,發展新一代海洋觀測與監測技術,
  • 這場會議上,多位院士集體呼籲:啟動「免疫大計劃」正當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說,與大腦和神經系統等實體系統相對固定不同,免疫系統動態應答,免疫細胞全身遊走、在器官組織局部的數量不斷變化,對於它的研究需要全新視角。  為此,何維、曹雪濤、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田志剛,中國科學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教授王福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院長董晨等多位中國免疫學者共同呼籲啟動「免疫大計劃」。
  • 【新華網】12位院士專家聯合倡議:守護論文質量 捍衛學風道德
    【新華網】12位院士專家聯合倡議:守護論文質量 捍衛學風道德 2020-11-30 新華網 董瑞豐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
  • 中科院副院長等12位院士專家:守護論文質量,捍衛學風道德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近日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中科院近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題為《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
  • 第五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二...
    大會邀請了12位兩院院士、近40位科研院所及高校專家參加。會議圍繞「跨學科交叉,促創新融合」主題,立足能源生產、消費革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展望世界能源科技發展趨勢,分析研判跨界技術融合創新方向,面向我國電力科研前沿,啟迪學科交叉融合思維,促進協同創新。
  • 3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共話「廢棄礦井變寶」
    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安徽理工大學、中國煤炭學會、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安徽研究院、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西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合肥工業大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煤炭科工集團、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廢棄礦井資源開發利用」第31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煤炭安全智能精準開採協同創新組織
  • 東北最後一戰(中):黃永勝六縱血戰廖耀湘,林彪連連稱讚
    此時我軍、五縱、六縱正隱蔽在廖耀湘兵團後方,如果廖耀湘想要撤回瀋陽,那麼五縱、六縱就可以堵住他的退路。六縱司令員黃永勝於24日夜接到總部命令,要他們以強行軍速度插到半拉門地區,防止敵人撤退。六縱連夜行動,於25日中午到達預定位置,正積極構築工事準備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