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分享智慧與感悟,寄語年輕人「見微知著」勇敢創新

2020-12-24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記者 孫雲)今天上午,位於黃興公園內的上海院士風採館可能是全市知識「濃度」最高的地點。更新重開的上海院士風採館迎來我國橋梁建築設計大家林元培、紅外物理學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學界泰鬥汪品先等三位院士,他們獲聘「楊浦區院士科普大使」,並在以「見微知著 擎天駕海」為主題的院士 Talk 秀活動中,分享他們的智慧與感悟。他們不約而同都表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激情。84歲高齡的汪品先院士振奮地張開雙手,朗聲指著一張PPT圖表說:「中國科技發展正處在最令人興奮的階段,中國的研發投入曲線自2015年以來快速上升,穿透衝破歐盟28國、日、德等國,躍升到全球第2位。科研闖關不能靠『老頭子』,要靠年輕人,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科研隊伍!」

圖說:三名院士獲聘「楊浦院士科普大使」。孫雲 攝(下同)

院士是國家的寶貴知識財富。上海院士風採館所在的楊浦區是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國家創新型城區和全國唯一連續四年被國務院表彰的區域雙創示範基地,共有66位兩院院士在楊浦區生活和工作。始建於2006年的上海院士風採館由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和中共楊浦區委、區政府共同建設,綜合展示滬上200多位兩院院士的科技風採和崇高精神,是一個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也是院士進行學術、技術交流的場所。楊浦市民素有尊重知識的傳統,聽聞院士風採館更新重開的消息,上午,已有附近居民騎著電動自行車專程趕來參觀學習。

以院士風採館為平臺,楊浦區今天啟動「院士智匯」活動,更快壯大創新「第一動力」,更好集聚人才「第一資源」,更好弘揚科學家精神「第一財富」,讓院士資源進園區、校區、社區、商圈、場館,與人才培養同步、與科普宣傳同步、與產學研融合同步。

圖說:院士風採展示。

今天首講的院士Talk秀邀請三位院士,向觀眾娓娓道來科研探索中的專注與勇氣。第一個登臺的林元培院士與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有緊密關係。他在演講中直言:「我很幸運。我所工作的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前兩代總工程師都有一個跨越黃浦江的造橋夢,但是直到浦東開發開放,作為第三代的我才有圓夢的機會。」從在蘇州河上造橋,到在五六百米跨度的黃浦江上造橋,這樣的飛躍帶來巨大的挑戰,最終,以林元培院士為首的市政人團隊將夢想與勇氣畫在設計圖紙上,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徐浦大橋、盧浦大橋……一道道彩虹接連飛越浦江,讓全世界見證中國質量。84歲的林元培院士語調平緩,詞語平實,其中蘊含的張力卻令人情不自禁心生崇敬與景仰。同樣84歲高齡的汪品先院士也用「上天下海」的深海探索經歷鼓舞大家,勇闖科學研究的最高點、最深點、最難點,用科學技術實現民族振興。

相關焦點

  • 三位在蓉院士寄語 「院士開講·蓉城科普『探索號』」班列首發
    一整天裡,「探索號」班列帶領孩子們穿越在熟悉城市裡的孩子們,再次認識、挖掘這座創新之城裡的未知之問,「打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科普館、四川省防災減災教育館和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展廳等人氣點位,用科學之眼,打開邁向未來的科學之門,感受未來公園城市生活的創新生活。
  • 「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
    12月20日,「弘揚科學精神,分享大成智慧」東北大學聞邦椿院士「百部著作」品讀交流與贈書大會在東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東北大學校長趙繼,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彥敏、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張方、瀋陽市鼓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繼雙、寧夏理工學院副校長劉學雲、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孔勁、東北振興創新設計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劍先後致辭,對聞邦椿院士90歲高齡完成百部著作表示祝賀,對聞邦椿院士多年來在機械工程和科學方法論等領域的深入研究表示敬佩和感謝,並希望能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弘揚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 鍾南山寄語年輕人,畢業典禮秒變「追星現場」!
    鍾南山寄語年輕人,畢業典禮秒變「追星現場」!媒體 今天下午#鍾南山寄語年輕人要學會不滿足
  • 鍾南山院士對學子們寄語:恰同學少年,願風華正茂
    可鍾南山院士完全顛覆了這個觀點,他的健身照在網絡刷屏,你敢相信這一身的肌肉,能是84歲嗎?在媒體的鏡頭裡,他身體挺拔健碩,思維清晰活躍,鍾南山院士與外國醫生們分享經驗,一口流利的英語讓許多網友自愧不如。但更重要的,是鍾南山院士在疫情中不懼困難的態度和藐視疫情的決心。
  • 外灘教育論壇科創專場上,汪品先院士寄語青少年:沒了好奇心也就沒...
    與大院士對話的是五愛高級中學高三學生高建瓴和格致中學高一學生劉文舟,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上海青少年科學研究院小研究員,人稱「小院士」。「海底還有沒有孕育出新的生命、衍生出新的物種的可能呢?」「是什麼在支撐著您那麼大歲數了仍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拼搏?」……其實,「小院士」向大院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發自內心的。
  • 中科院院士秦國剛寄語東技學子:興趣和服務,是科學需要的兩種態度
    秦國剛院士勉勵同學們。「科研很重要,但它不是賺錢的武器,而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一件事有意義的事。」 整場講座形式生動有趣,秦院士以親身鑽研的經歷分享吸引了在座的師生。 秦國剛院士強調,「手敏足捷,勤於思考。探索不輟,貴在創新。」
  • 鍾南山院士開學寄語 我有國士 天下無雙
    鍾南山院士寄語全國中小學生 正值全國多地陸續復學之際,鍾南山院士通過中國教育電視臺,深切寄語全國中小學生。孩子們,快一起來聽聽鍾爺爺有話對你們說......
  • 鍾南山院士給全國學生的一封信,字字真切!一定要看
    博實樂學子給鍾院士寫的信件、醫護人員的畫作鍾南山院士認真閱讀了每一封小朋友的來信,親筆寫下了對中國青少年的寄語:親愛的孩子們:在這個乍暖還寒的初春,我很高興收到你們的來信。你們善於表達、善於分享,中國有你們這些充滿活力的新生代,我感到無比欣慰!這個春節註定是不平凡的,你們有害怕、也有擔憂;但是我更多地看到了你們的勇氣和你們的理想。新冠肺炎,這不是中國的疾病,而是人類的疾病。希望你們相信我們的國家,相信我們的白衣天使戰隊,無論是在一線抗疫,還是在家裡學習,我們都是在與疾病進行戰鬥。
  • 歷史故事——見微知著
    箕子見微知著聯想了很多,他認為: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製碗具,必將用犀牛角或玉作成杯盤;餐具改變了,食品也會隨之改變,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會進一步升級到山珍海味,珍禽異獸將成盤中之物;食物改變了,將不滿足穿著,麻布為衣將不再流行,朝中之人進而會穿綾著緞;穿著改了,下一步將造豪華的車子,建高闊殿宇樓臺,追求享樂。
  • 「院士手跡展、院士書房啟動儀式」 在海澱北部文化中心舉行
    原標題:「院士手跡展、院士書房啟動儀式」 在海澱北部文化中心舉行齊魯晚報訊 2016年10月30日上午,由海澱區文化委員會、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院士手跡展、院士書房啟動儀式」在海澱北部文化中心一樓大廳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鄭度、姚檀棟出席了儀式。
  • 聽六位院士縱論創新
    聚焦科技創新「四個面向」以「機遇與挑戰:融合創新與大學發展」為主題2020年11月至今我校舉辦了六場 院士智庫創新論壇六位院士就各自科研領域的重要課題分別開展了報告會智慧碰撞的「課堂」裡院士都講了哪些重要的知識點呢?
  •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CCF-GAIR 2020
    李德仁院士:智慧城市建設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運營腦」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物聯網+雲計算,這是李德仁院士擬的關於智慧城市的公式。李德仁院士認為,智慧城市是基於數字城市、物聯網和雲計算建立的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以實現對人和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務。
  • 習總書記寄語我們「生逢其時,為之奮鬥吧」——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
    習總書記寄語同學們:「我們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什麼時間就要做什麼事情,做什麼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你們年輕人,處於一個偉大的時代,有著這麼偉大的目標,可謂生逢其時,為之奮鬥吧!看你們的了!」
  • 見微知著,察於未萌,是管理者必備的能力
    歷史上有很多見微知著的例子。箕子能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不可謂不智。紂王做了一雙象牙筷子,箕子就能推測出紂王必將追求瑤池瓊漿,錦衣玉食,窮奢極欲,荒淫無度的生活,最終會導致商朝的滅亡。雖這點小聰明用錯了地方,最終因此掉了腦袋,但不影響其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見微知著,察之於未萌,是職場人必修的功課之一。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有智慧的人未雨綢繆,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能預測到結果,從而成功,但是愚昧的人卻在事情已經成功之時仍然不知道事情已經結束了。
  • 鍾南山院士寄語醫師節:援鄂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使我非常感動
    鍾南山院士寄語醫師節:援鄂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使我非常感動 時間:2020- 鍾南山院士寄語醫師節:援鄂醫務人員的無私奉獻使我非常感動 央視新聞8月18日消息,8月19日是中國第三個醫師節,鍾南山院士向醫護人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們日夜兼程,戰鬥在這個崗位上,他們無私奉獻,護我們周全,換山河無
  • 杭師大校長尚永豐院士寄語4700餘名畢業生:堅守底線,追求高遠
    校長尚永豐院士叮囑同學們要「堅守底線 追求高遠」。主席臺上,國旗、校旗和各學院的院旗在主屏幕前陳列。尚永豐院士著校長服,其他校領導班子成員、各教學單位和科研機構主要負責人著導師服與身穿學位服的學生代表共同見證這難忘的時刻。
  • 記住每一個日夜的勇敢
    原標題:記住每一個日夜的勇敢(來自現場的聲音) 很多人問我,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我每次的回答都關於同一個群體——在4.2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年輕人,80後是中堅,90後是先鋒,00後是新銳。每當回憶起他們帶來的震撼,我都有強烈的願望,想將這些真實的故事和動人的精神分享給更多人。
  • 鍾南山凱旋,昨夜廣州塔「小蠻腰」為鍾院士「爆燈」!他親自分享了...
    9月8日晚,剛榮獲「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院士從北京乘機返回廣州。師生們高喊著這句話高舉著亮燈的手機現場宛若一片星光海洋↓↓↓來源:南方視頻(記者 李秀婷 周斌豪)現場鍾南山分享獲獎感受回顧下鍾院士「走紅毯」時矯健的步伐↓↓↓「鍾院士,我愛你。」
  • 院士專家雲集!大灣區科技大會深圳開幕
    原標題:院士專家雲集!大會還邀請到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在內的多位院士專家學者、產業領袖,通過院士主題報告、產業高峰對話、灣區前瞻對話等進行智慧碰撞。   這次大會為期兩天。
  • 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數據、農業機器人等成為智慧農業重點應用
    原標題:趙春江院士:農業大數據、農業機器人等成為智慧農業重點應用   「目前中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預計2025年將達到1.26萬億,抓住數位技術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