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12月8日,2020深圳全球招商大會舉行,共洽談籤約項目242個,總投資超7800億元。
強勁數字的背後,是深圳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城市競爭力的不斷增強。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9786.98億元,同比增長2.6%。新登記商事主體370259戶,同比增長2.7%。其中新登記「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27112戶,同比增加37%。全市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069家,累計在深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近300家。
「清單」
深圳優化營商環境,《深圳市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是「一號改革工程」。這份清單,包括14個重點改革領域的275項具體舉措,涉及商事登記、企業融資、跨境貿易、法治保障等領域。
幫助企業應對新冠疫情衝擊,深圳市創業創新金融服務平臺增設「戰疫」專區,便是「清單」的一項內容。截止12月15日,已有27家銀行發布「抗疫稅融通」「普惠戰疫貸」等67項金融產品。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被視為另一份清單。如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案提出進一步完善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打造保護智慧財產權標杆城市,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特區立法。
△外籍人士辦理業務更加便利
「數字政府」
12月11日,外國人就業居留事務服務中心正式揭牌,外國人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同步上線。外籍人士申請工作許可和工作居留,審批時限從15個工作日壓縮到7個工作日。
瘦身的背後,是深圳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努力打造智慧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據統計,在推動政務服務升級過程中,深圳已推出254項「秒批」、500項「不見面審批」,「最多跑一次事項」超過1萬項,平均跑動次數0.13次。
「加減法」
4月20日,深圳水務南山分公司獲知康泰生物生產車間急需用水的消息,主動上門現場踏勘,還安排在五一假期加班。零申請、零跑腿、零材料、零投資的「四零」服務,康泰公司連連點讚。
這樣方便企業的「減法」,在深圳還有很多。今年深圳出臺實施了「深圳惠企16條」「穩增長66條」「六穩六保54條」措施,為企業減負超600億元。
做「減法」不忘做「加法」。繼去年宣布推出30平方公裡產業空間後,深圳今年又宣布整備15平方公裡產業空間,並加快打造「兩個百平方公裡級」的高品質產業空間。
「法治」
截至今年6月,深圳共制定法規235項(其中經濟特區法規194項),政府規章332項,是全國立法最多的城市。《深圳經濟特區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將於明年1月1日實施。
11月1日正式實施的《科技創新條例》是我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此前,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還表決通過了《個人破產條例》、《綠色金融條例》等多部具有創新意義的地方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