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萱」,本來是兩種植物,但在傳統文化中有著約定俗成的含義,椿、萱已經不再是兩種植物,而是代指父母,且在特定的場合下,是對父母的雅稱。你會用嗎!如「椿萱並茂」的含義是什麼!人生最幸福的時候。
椿,即椿樹。在《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一段話:「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意思是:「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這就是長壽。」這極長壽的椿樹,就被後人借用為長壽老人的代稱。莊子接著還調侃道:「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意思是:「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嘆!」
古人為什麼又將「椿」和「庭」合起來,尊稱父親為「椿庭」呢!出自於《論語季氏》中的「孔鯉趨庭」,人們用此典表示子女、學生受到長輩、老師的教誨。有「孔庭」 、「庭鯉」、「趨庭」等典。宋代陳師道詩曰:「魯國故知臧有後,孔庭早見鯉能詩。」清代黃景仁詩曰:「十年書成付庭鯉,六經未有如詩尊。」唐代李白詩曰:「高堂倚門望伯魚,魯中正是趨庭處。」古人遂將「椿」和「庭」合起來,將父親稱為「椿庭」。
「孔鯉趨庭」的原文是:「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意思是:陳亢問伯魚:「你有受到老師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從庭院走過,他說:『學《詩經》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說不好話。』我就回去學《詩經》。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從庭院走過,他說:『學《禮記》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記》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就回去學《禮記》。我只了解這兩件事。」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學《詩》的意義,知道了學《禮》的意義,還知道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萱就是「萱草」,又寫作「諼草」,萱草是百合科萱草屬的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它的花蕾是大家熟悉的,為中國的母親花。花朵在鮮嫩時採摘下來,經過加工後就是我們愛食的金針菜,又叫黃花或黃花菜。由於在《詩經衛風伯兮》中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的詩句,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就是說,諼草是一種忘憂草,如果種在母親所居住之處就可以令人忘憂。因此,後人取其美好的聯想意義,就把母親稱為「萱堂」,或簡稱為「萱」。
就這樣,「椿庭」和「萱堂」就成了父母的代稱,有時又將父母合稱為「椿萱」。比如「椿萱並茂」或「椿萱同茂」,人生最幸福的時候,即指父母高堂健在,合家團圓。「椿萱」雅稱如在祝壽場合使用時,為父親祝壽可以稱作「椿壽」,為母親祝壽則稱「萱壽」。後來,人們將此意延伸開來,凡是為父輩的男性祝壽,都可以用「椿壽」來祝福,為母輩的女性祝壽,都可以用「萱壽」來祝福。(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