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提起海明威,多數人脫口而出的都是《老人與海》以及其中的這句經典勵志語句。在很多讀者印象中,海明威就是那個與大魚搏鬥的老人,他不羈、倔強、抵抗;他參加戰爭,狩獵非洲,鬥牛西班牙;他酗酒、戀愛、自殺。今年是海明威誕辰120周年,這名離世已經半個多世紀多的作家,至今在世界和中國仍有大量忠實擁躉。
一直受熱捧的海明威
前些天,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特殊的文創產品:紀念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誕辰120周年禮盒。這套禮盒包括一本重新裝幀的經典譯本的《老人與海》,一個主題漁夫帽,一件純棉的鯊魚鰭T恤,一個硬挺大氣的船型帆布包,一枚精緻的金屬魚尾胸針,一枚多功能鯊魚鰭金屬書籤等物品。套裝中無論是書籍還是漁夫帽或者書籤,都是典型的「海氏產品」。據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方介紹,此次「海氏套裝」數天內銷售額超過60萬元,火爆程度超過預期,可見海明威在讀者中的受歡迎程度。
海明威在中國的影響力遠不止一套文創產品的熱銷這麼簡單。據中信書店聯合開卷信息共同發布的「1998年有監控數據以來113位諾獎獲得者在中國的影響力」排行榜顯示,諾獎獲得者在中國影響力排行榜第一名是莫言,第二名是海明威,第三名是泰戈爾。而諾獎作家在中國銷售的紙質圖書數量排行榜上,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海明威、莫言和羅曼·羅蘭。數據顯示,海明威在中國出版的圖書品種數達739種,紙質書銷量約404萬冊;莫言圖書品種數為314種,紙質書銷量約329萬冊;羅曼·羅蘭圖書品種數為626種,紙質書銷量約313萬冊。
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最熟悉的海明威作品是小說《老人與海》,這部小說於195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個人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結晶,也是海明威最滿意的作品之一。「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句被很多人視為座右銘的句子,正是出自《老人與海》。事實上,很多文藝青年鍾愛的句子如:「如果可以,誰不想用力喝酒,用力感受,用力愛,以青春之名?」「戰鬥,直到死去」均是出自海明威之手。
時光倒回到58年前。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陪伴他多年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常人看來人生達到頂峰之時飲彈自盡,時年62歲。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唁電中寫道:「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紐約時報》評論說:「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的人物影響了整整一代甚至幾代美國人,人們爭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國精神的化身。」
「喝最烈酒、釣最大魚」
比起同時代作家,如福克納、艾略特、馬爾克斯、海明威度過了十分張揚的人生。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他去非洲狩獵,去西班牙鬥牛,去加勒比海釣魚;他激烈地酗酒,瘋狂地戀愛……這些常人鮮有涉足的人生經歷血性刺激。就是這樣一個張揚的人,最後又用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一生。他的人生,可以用「傳奇」二字來定論。
海明威18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歐洲戰場上轟轟烈烈地進行,他希望成為一名英勇的戰士,但由於視力原因只能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服務隊,來到義大利戰場。在戰場上,海明威經歷了真正炮火的洗禮,腿部被炸成重傷,做了13次手術,身上彈傷達227處之多,這時他剛滿19歲。二戰時,海明威再次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赴歐洲,他不甘心只以記者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上,很多時候乾脆自己衝上前線,在戰爭後期甚至拉了近200人,弄來武器組建了一支遊擊隊。甚至還有傳言,愛酒如命的海明威領著一隊士兵坐著坦克衝進巴黎,解放了他最愛的麗茲酒吧。
《老人與海》中有一段經典的老人與大魚搏鬥僵持的場面:大魚拖著船走,老人緊握魚線,甚至把魚線纏在腰間。事實上海明威經歷過和他筆下的捕魚人類似的場景。1935年海明威在美國東海岸的比米尼島深海捕魚時,曾經釣到過一條大金槍魚。臨近黃昏,他把它拉出水面後拿起魚槍猛刺,但沒有擊中,金槍魚又潛入了水中。大雨將至,幾條鯊魚突然圍住並撕咬這條金槍魚,當海明威把它拖上來時,金槍魚已經只剩一副骨架和頭部了。海明威的捕魚不是為了謀求生計和追求消遣,更像是驗證自己挑戰大海的能力,挑戰生命的能力。
海明威對待寫作的態度亦是如此。他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要做的事情是寫出前人沒有寫過的作品,或者說,超過死人寫的東西。」張揚且富有影響力的人生,海明威做到了。因為海明威,捕魚、打獵愛好者一波波湧向比米尼群島和非洲高原;也因為他,成千上萬的人去西班牙潘普洛納感受奔牛節的熱情與血腥。還有奧地利蒂羅爾的滑雪勝地、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海明威足跡所至的地方吸引著絡繹不絕的人群,成為文青們的精神聖地。
「失敗的間諜」身份和死亡之謎
海明威和中國有過一段緣分。
1941年春,海明威攜同第三任新婚妻子從夏威夷飛到香港,經廣東雄縣、韶關後搭乘運鈔機到達重慶。在渝期間,海明威夫婦採訪了多位國共政要,並與蔣宋夫婦共進午餐,與周恩來用法語進行時政交流。他們不住賓館,反而下榻在宋子文府上。海明威回國後,寫了6篇關於中國抗戰的報導:《蘇日籤訂條約》《中國空軍急需加強》、《中國加緊修建機場》等,分別發表在1941年6月10日至18日紐約《午報》上。
然而有史料顯示,海明威來華之行和間諜活動有關。現代美國軍事專家、牛津大學博士尼古拉斯·雷諾茲於2017年出版的《作家、水手、士兵、間諜:歐內斯特·海明威的秘密歷險記》一書依據詳細史料披露,海明威不僅是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在冊特務,同時也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務院執行特殊使命。海明威怎樣當上蘇聯特務的細節還不為人知,但雷諾茲說,「我們確實知道,海明威給了戈洛斯(潛伏在美國的老布爾什維克)一套郵票作為接頭暗號。海明威是這樣說的:『萬一我必須要跟某個陌生人見面,你就拿上這些郵票。』」雷諾茲認為,海明威在中國沒有替蘇聯搞間諜活動,但向美國當局作了個人匯報。而蘇聯1940年代末的內部特務檔案記載:「阿爾戈(海明威代號)沒有向我們提供任何政治情報,儘管他不斷表達要幫助我們的決心和願望。」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雖然海明威是一名間諜,卻是一名沒有獲取到任何有價值情報的失敗間諜。
雷諾茲認為,這些「汙點」成為海明威揮之不去的陰影,他的自殺也與這些經歷導致的心理負擔過重有關。海明威之死歷來眾說紛紜,爭議頗多。除了雷諾茲的觀點外,也有人認為海明威死於抑鬱症,或者死於本身就不堪重負的各種疾病,更多人則對他的自殺表達了不解。
這或許可以從他自己的文字中尋找答案。在短篇小說《吉力馬札羅山上的雪》中,海明威寫道:「吉力馬札羅是一座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
也許,海明威就是那隻豹子,一隻攀登到最高峰去求死的豹子。
作者:徐敏
編輯:任曉斐
實習生:潘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