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寂照庵前的桃花開了,灼灼其華,明豔不可方物。
樹下,40歲的靜依法師眺望山下。
人面桃花,更添了一份遠離人間煙火的空靈仙氣。
住持師太命她在此等候前來講經的懷空禪師,據說禪師來自濟南府長青靈巖寺。
山的西邊,是一片規模宏大的殘垣廢墟,中間生長雜樹野花,無數飛禽盤旋其間。
傳說中的上林苑。
靜依輕輕嘆了口氣。
那裡,曾是宮闕連雲、宮女如花的皇家御苑。
那裡,曾是她的家,和至愛的他共度了三年天上人間的日子。
歲月靜好。回首卻是狂濤巨瀾,驚心動魄。
(二)
22年前,同樣的桃花盛開,奼紫嫣紅。
彼時她18歲,是洛陽城最美的少女。
上林苑的桃林阡陌之間,她和他相遇了。
他腰間配劍,騎一匹白馬,丰神俊逸,玉樹臨風。
他好像沒看見花叢裡的她,在馬上信口吟道: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可惜狂風吹落後,殷紅片片點莓苔。」
他的聲音泉水般清澈,她無由地心動。
眼看他就要走遠,她急了,忍不住唱起劉禹錫的《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果然,他驚訝地勒住馬韁,看著她從畫中走出來,對他粲然一笑。
夢幻般的桃花雲霞裡,他們相識了。
他說他叫景宸,是神州鏢局的武師。
她說她叫詩吟,是碧雲班的歌女。
愛如三月桃花,激情單刀直入。只是春風一度之後,景宸杳無音訊,詩吟的綿綿情思刻入骨髓,消得形銷骨立。
三個月後,一位器宇不凡的中年人扔下一張大額銀票,直接接走了幾近絕望的詩吟。班主甫想一問,驀然看到票上簽字,霎時面如土色。
神州鏢局的後院密室,詩吟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景宸。
在景宸溫暖的懷抱裡,她找回今生唯一的愛。
景宸直接把她帶入皇宮。
歷經骨肉相殘,浴血拼殺的爭奪,景宸繼位登基,不久後將她封為貴妃。
所有的驚喜和極致的榮耀,像是一場春夢。詩吟錦繡成堆,卻鬱鬱寡歡。高牆深宮鎖煙柳,加上皇后猜忌,嬪妃嫉妒,詩吟一度感覺自己自投羅網。
其實,愛就是一張網。千千情結,無枝可依。
她愛他,即使跟隨他下地獄她也會毫不猶豫,何況他貴為天子。但是,她好像不是很快樂。
好在他萬千寵愛都繫於她的身上,後宮三千佳麗,都成為詩吟蒼白的陪襯。
一年後,她為他生下一個男孩,他欣喜若狂。
殿一角開了一株小小的杏花,粉白的顏色,小家碧玉的模樣。她抱著孩子,痴痴地想,自己應該是一朵素樸的杏花,適合開在鄉下田間,和愛的人男耕女織。
現在,她開成了一朵桃花,美豔的,華貴的,被春風擁躉卻始亂終棄的桃花。
命運的走向,她不可知,更不可控。
(三)
山下的官道上,依稀出現一個灰白色的身影,朝著靜依的方向走來。
層層的緋色桃花背景中,那人的身影清瘦,單薄,飄逸。
那人是懷空禪師嗎?
住持說他是一個神秘的大師,他的來歷撲朔迷離,有人說他自西域而來,還有人說從東洋涉海而來,佛法高深,令人崇拜。
靜依充滿期待。期待禪師指點迷津,讓她再上境界。
遁入空門後,靜依徹底了了塵緣,不再沾染絲毫俗世煩惱。夜深人靜,除了心底那一縷終難磨滅的傷痕之外,靜若空池。
沉吟間,一個提著魚簍的老人從西谷的桃花潭走來,他興致極好,吟唱起張旭的《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瞬間,靜依的心仿佛被誰攫住。他特別喜歡這首詩,找來草聖的原稿,又請了畫家寫意,掛在寢宮裡。
如果不是他執意把她的兒子立為太子,如果不是皇后窮途末路發動外戚政變,如果不是……那麼現在是什麼樣子?
可惜,世上事只有那麼多無奈的結局,而沒有一件可以變現的如果。
本朝祖制,其子凡被立為太子,其母必賜死。
上林桃花似血,他和她站在花叢中,相顧無言。
他望著她,眼裡就忽然就有了淚。
她伸出手,替他輕輕拭去。
當夜,她微笑著把脖子套進三尺白綾。
……悠悠醒來後,卻在寂照庵後堂的靜室裡。
住持師太告訴她,她叫靜依,自幼便皈依佛門,這次大病初癒,實屬萬幸。
攬鏡自望,她的三千煩惱情絲早已不知去向。
經聲佛號中,前塵後世,恍然一夢。夢醒之後,一襲青衣,相伴晨鐘暮鼓。
她不知道,寂照寺之外的天下,外戚政變,天子失蹤,太子借兵,朝廷光復……須臾間的風雲變幻,已成滄海桑田。
年年柳色,歲歲桃花,上林苑的廢墟沉默無言。
靜依的記憶裡,只有那個俊逸的青年,那樹桃花,那段邂逅。
(四)
起風了,片片桃花輕盈起舞,像一個個妖嬈的精靈。
萬點落花中,灰衣人戴一頂鬥笠,不疾不徐地走過來。
離靜依五丈之處,那人抬起頭,望著繽紛落英,似有所感。
靜依聽見一個熟稔的聲音,穿透十幾年悽迷風雨: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那人緩緩摘下鬥笠,迎上靜依的目光。
是你?
是我。
他們仿佛分離了千萬年,又像是一直在一起。
在時間無涯的曠野中,一笑相逢而已。
桃花如雪,覆滿上林之谷。
作者簡介:鞠風亮:男,山東沂水人,上世紀70年代生人,供職於臨沂市某科技公司。1991年開始業餘創作,先後在《齊魯晚報》、《時代文學》、《星星詩刊》、《山東文學》、《小小說月報》、《中國建材報》、《中國軍工報》、《國防科技》等媒體發表散文、詩歌、小小說、報告文學作品800餘篇,文章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