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詞典、線上詞典、手機詞典大行其道
紙質字典被丟在了角落
資料圖片:兒童學習型電子產品備受青睞。註:文圖無關 新華社記者高微 攝
前一陣子,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龍灣中學在農村留守兒童中開展感恩教育,孩子們給父母寫的信中,錯別字特別多,一個班70多封信沒有出現錯別字的只有十幾封。為什麼錯別字那麼多,孩子們說:「我們沒有字典。」
與偏遠山區孩子缺字典的情形完全不同的是,在北京等大中城市,紙質字典初顯萎縮之勢,很多人將紙質字典丟在了角落,倒是電子詞典、線上詞典、手機詞典開始大行其道。
大學生幾乎不用紙質字典
記者在北京一些大學做了個小調查,發現大學生幾乎不用紙質字典。擁有《現代漢語詞典》或《牛津高階中英辭典》的同學佔大多數,但他們也紛紛表示,自己已經記不得什麼時候用過紙質字典了。「兩本字典都是中學時買的,到大學後,幾乎再沒用過。」小王的經歷很具代表性,他從高一開始用電子辭典,之後就很少翻字典了,後來到北京上大學,嫌字典太重,都沒帶來,就一直用電腦上的字典軟體,最近還開始用手機上的字典,並且也經常用百度搜索。
就連中文或者英文專業的學生,對紙質字典也不再待見。中國傳媒大學英語專業大四學生小孫說:「除非遇到那種生僻的詞,一般情況不會請教紙質字典。」她覺得,如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網站已經提供了許多詞條的詳細解釋,甚至比紙質字典更加全面。
紙質字典難以跟上語言變化
網際網路時代,紙質字典確實已很難跟上快節奏的語言變化。
最近,央視批評盛大文學旗下起點中文網網絡小說有色情內容,引起眾人關注。但是,有業內人士細看這些網絡小說發現,許多詞彙自己從未見過,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也不得而知。該業內人士因此認為,這給相關部門判斷小說內容是否低俗,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對此,出版人李傑深有同感,他時常「覺得惶恐,甚至是恐怖」,因為現在經常有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出現在網絡小說,甚至是書稿中,而對這些詞語的釋義,在字典裡根本不可能找到答案。比如像「腐女」(有同性戀的意思),他是藉助維基百科、互動百科等網絡詞典才找到了答案。
這一現象表明,權威工具書收入新詞的過程和新詞誕生的過程已經遠遠不相適應了。
紙質字典銷售年減少9%
人們變得不那麼「感冒」紙質字典,這從書店銷售數字和出版社銷售碼洋也得到了印證。
來自開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系統顯示,今年1月至11月,工具書銷售比去年下降了5%。來自中關村圖書大廈的銷售數字表明,與去年相比,除了中小學生常用的《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銷量上升了1%外,中文工具書總體下降了9.2%,外文工具書總體下降了9.3%。外研社綜合英語出版分社副社長許海峰也說到,該社紙質字典銷售呈逐年下降之勢,年均下降7%至8%。
伴隨著紙質字典的頹勢,業內人士發現,電子詞典、手機詞典、在線詞典開始全面走紅,許海峰說:「這些非紙質詞典幾乎是學生人手必備,雖然有不盡準確的地方,但基本可以滿足需要。」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彭衛國則認為,現在流行的網絡詞典,只是提供了線索,不能保證知識的準確性,如果從事嚴肅的科學、教研,這些網絡詞典顯然是靠不住的。
但有關專家也不得不承認,非紙質詞典在圖畫、表格等細節上雖然比不過紙質字典,但因其攜帶、查找方便,滿足了碎片化閱讀的需要,上升勢頭還會加快,並且將是大勢所趨。
出版社紛紛尋求出路
紙質字典處境的微妙變化,已經觸動了出版社的神經。全國涉及工具書出版的出版社大約200家,不少出版社在推出紙質字典的同時,也開始向電子詞典、手機詞典、線上詞典、手持閱讀器的業態轉型。
商務印書館成立了數字出版中心,並已推出線上詞典——「工具書在線」。商務印書館數字出版中心主任孫述學說,「工具書在線」上市後獲得了一定好評,但由於技術上的限制,其運行速度、技術穩定性方面的一些問題影響了用戶體驗,今後還需進一步擴充這個產品內容,積極探索盈利模式。
外研社等出版社嘗試與電子詞典生產廠家進行授權合作,「我們賣了版權,好像賣了原料,大部分主動權都在別人手裡,具體銷售情況如何都不得而知,只是被動地等著別人的挑選。」許海峰說。
也有出版社開始試水手機詞典。外研社開發的手機詞典今年年初面世,該手機詞典由出版社提供詞典軟體,供用戶付費下載,目前用戶大約有幾千人。外研社電子網絡出版分社副社長鄭嬡嬡說:「使用手機詞典,需在網上安裝、註冊、激活,一般400元左右的一部紙質詞典大約80元至90元就能買到。」出版方表示,要想覆蓋所有機型需要耗費大量資金。
上海辭書出版社更是率先將《辭海》置入辭海閱讀器,該閱讀器每頁書翻頁速度0.2秒,查詢也十分便捷,但目前還處於過渡階段,盈利模式還沒有找到。
面對種種困境,出版社依舊相信,數位化肯定是工具書出路所在,紙質字典也永遠不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在這個節骨眼上,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外研社等辭書大社都秉承內容為王的理念,彭衛國說:「上海辭書出版社將花費3年至5年時間,將旗下的1000種工具書修訂完成,還將建立起資料庫。」他認為,不論風雲如何變幻,誰擁有智慧財產權,誰就是最終的贏家。(記者 路豔霞 實習生 張浩)
(責任編輯:劉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