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提升多基因風險評分

2020-12-27 科學網

新方法提升多基因風險評分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 21:25:22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Soumya Raychaudhuri及其研究組使用新方法提升了多基因風險評分。相關論文於2020年11月3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

通過匯總5,345個表觀遺傳數據集,研究人員預測了245個細胞類型中142個轉錄因子的結合模式,並構建了707個細胞類型特異性IMPACT調控注釋資源。然後,研究人員劃分了歐洲(平均n≈189,000)和東亞(平均n≈157,000)起源的111個全基因組關聯的常見SNP遺傳力。IMPACT注釋捕獲了種群之間一致的SNP遺傳力,表明了共享功能變異的優先級。

通過IMPACT進行的不同優先級排序使得分析的所有21種表型從歐洲人到東亞人的多基因風險評分提高(R2平均相對增加49.9%)。這項研究確定了諸如IMPACT之類的功能注釋對於提高遺傳數據分析的關鍵作用。

附:英文原文

Title: Improving the trans-ancestry portability of polygenic risk scores by prioritizing variants in predicted cell-type-specific regulatory elements

Author: Tiffany Amariuta, Kazuyoshi Ishigaki, Hiroki Sugishita, Tazro Ohta, Masaru Koido, Kushal K. Dey, Koichi Matsuda, Yoshinori Murakami, Alkes L. Price, Eiryo Kawakami, Chikashi Terao, Soumya Raychaudhuri

Issue&Volume: 2020-11-30

Abstract: Poor trans-ancestry portability of polygenic risk scores is a consequence of Eurocentric genetic studies and limited knowledge of shared causal variants. Leveraging regulatory annotations may improve portability by prioritizing functional over tagging variants. We constructed a resource of 707 cell-type-specific IMPACT regulatory annotations by aggregating 5,345 epigenetic datasets to predict binding patterns of 142 transcription factors across 245 cell types. We then partitioned the common SNP heritability of 111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summary statistics of European (average n≈189,000) and East Asian (average n≈157,000) origin. IMPACT annotations captured consistent SNP heritability between populations, suggesting prioritization of shared functional variants. Variant prioritization using IMPACT resulted in increased trans-ancestry portability of polygenic risk scores from Europeans to East Asians across all 21 phenotypes analyzed (49.9% mean relative increase in R2). Our study identifies a crucial role for functional annotations such as IMPACT to improve the trans-ancestry portability of genetic data.

DOI: 10.1038/s41588-020-00740-8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0-00740-8

相關焦點

  • 《自然-醫學》:讓藥物更安全,基因檢測方法預測藥物肝損傷風險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根據《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新上線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多基因風險評分」系統,可以顯示一種藥物(包括批准的藥物和實驗性藥物)在什麼時候會有引起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 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例如,ASD/ND包含了廣泛的具有高度異質遺傳引起的神經發育障礙,包括數百個高滲透性的從頭風險新變異基因。此外,這些基因編碼的基因產物的功能各異,很難排除對潛在的神經元類型、發育過程或神經發育過程中受影響的分子或基因的先驗預測。由於這些風險基因很少在動物實驗中研究,因此它們在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功能及作用了解甚少。
  • 顱內動脈瘤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終於來了,這些基因風險位點值得注意...
    並使用了最新的技術來分析遺傳基礎結構,包括LD評分回歸、遺傳相關分析、孟德爾隨機化和藥物靶點富集分析。2、研究結果在該研究中,發現了17個基因風險位點,其中有11個新基因風險位點,分別為SLC22A5/SLC22A4/P4HA2 (chromosome (chr) 5)、NT5C2/MARCKSL1P1 (chr10)、FGD6/NR2C1 (chr12)、PSMA4 (chr15) and BCAR1/RP11-252K23.2 (chr16
  •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新技術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8:27 美國哈佛大學Paola Arlotta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體內Perturb-Seq技術,揭示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異常
  • 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基因會增加患新冠風險
    科學家稱,尼安德特人傳給現代人類的一段DNA,使感染Covid-19的風險增加了兩倍。這種基因稟賦是5萬多年前的遺產,如今約有16%的歐洲人和一半的南亞人攜帶這種基因。當瑞典和德國的科學家將重症Covid-19患者的DNA與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神秘的姐妹群體丹尼索瓦人的DNA進行比較時,風險基因的起源就被發現了。
  • 《科學》:張峰團隊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異常
    這種方法可以識別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網絡,以此揭示ASD相關基因的新功能。 CRISPR-Cas技術與單細胞RNA測序的聯合 組織是複雜多樣的,包含多種細胞類型。細胞內有成千上萬的基因與人類疾病相關,而這些基因的破壞可能會影響組織中任何一個甚至所有的細胞。
  • 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對大腦早有影響
    第60期 2020/9/21-9/27 三分鐘速覽每周業界熱點: 1、大腦中的果糖或導致阿爾茨海默病 2、腸道微生物可調節睡眠 3、促進大腦健康,多吃這五種食物
  • 鍾南山團隊公布新冠患者風險評分模型 預測危重症發展準確率達88%
    在早期發現新冠患者的危重症預兆具有重要意義,這可能有助於提供適當的治療和優化資源利用。對入院時確定的流行病學、臨床、實驗室和影像學變量進行篩選,使用最小絕對收縮選擇算子(LASSO)和邏輯回歸構建預測風險評分(COVID-GRAM)。該評分提供了住院的COVID-19患者發展為危重病的風險評估。評分的準確性是通過受試者工作特徵曲線(AUC)下的面積來測量的。研究團隊使用另外4個隊列的中國COVID-19住院患者的數據來驗證該得分。
  • 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6:53:45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Lachlan J. M. Coin課題組利用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 大千世界人物基因鎖怎麼解鎖 人物基因鎖解鎖方法分享
    大千世界人物基因鎖怎麼解鎖?很多小夥伴可能還不清楚遊戲中各人物的基因鎖怎麼解鎖吧,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大千世界人物基因鎖解鎖方法分享,快來看一下吧。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本文作者從已公開的COPD微生物組學數據中收集了1640份16S rRNA數據和26份宏基因組數據,採用了多組學meta分析方法鑑定其功能特徵並確定了其微生物屬水平分類單元的變化,隨後使用12個微生物屬建立了COPD全局分類器。
  • 《大千世界》人物基因鎖攻略 所有人物基因鎖解鎖方法介紹
    導 讀 大千世界人物基因鎖怎麼解鎖?
  • 降脂藥物也「跨界」,PCSK9抑制劑顯著降低VTE風險
    膽固醇水平與靜脈血栓栓塞(VTE)風險之間的關聯尚不確定,觀察性研究得出的結果好壞參半。近日,Circulation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研究者評估了PCSK9抑制對VTE風險的影響,首次證明PCSK9抑制顯著降低VTE風險,並探索了潛在的機制。
  • 一文讀懂,基因在抗擊新冠肺炎中的作用
    根據新冠病毒的資料庫,新冠病毒與雲南菊頭蝠體內的冠狀病毒的序列相似度高達96%。此外,在穿山甲的發現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的相似度在85.5%-92.4%之間。為什麼宿主是蝙蝠呢?因為蝙蝠的種類多、壽命長、體溫高、飛行活動範圍大。蝙蝠有獨特的DNA修復損傷修復系統,最重要的它是有獨特的免疫系統,而免疫耐受能讓多種病毒在蝙蝠體內存活,而它自己卻沒事。
  • 10個方法提升睡眠質量,40萬人研究證實:深度睡眠長的人,壽命更長
    怎麼提升自己的睡眠質量?《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並採訪專家,揭秘身體和睡眠之間的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根據5種睡眠行為的評分,擁有更健康睡眠與心衰風險降低42%有關。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們設定了5種單獨的睡眠行為:作息類型、睡眠時長、失眠、打鼾、白天睏倦,通過對這幾種行為的評分來估算睡眠整體的健康程度。  作息類型  你習慣熬夜還是早睡早起?在這項研究中,早睡早起的作息被認為是比較健康的。
  • Clin Neurol Neurosur:風險因子評分可預測多發性硬化長期發展
    2020年4月9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最近在線發表在《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項新的風險評分機制能夠預測長期多發性硬化症(MS)的進展。
  • 李霞——哈爾濱工業大學——複雜疾病基因連鎖定位作圖方法, 生物...
    72.郭政,張田文,李霞,屠康,喻輝,徐建震,王辰光.利用GeneHub軟體多角度分析基因功能相關與表達相關的聯繫,生物醫學工程學雜誌,2004。利用基因表達譜對組織樣品分類方法的研究,中國衛生統計 2002,  52.王慕潔,郭政,李霞按一級吸收(一級並行)米氏過程消除藥物的給藥方案設計:血管外給藥,生物數學學報,2002  51.張世謙,李霞,郭政, 心血管疾病遺傳連鎖分析及發病風險因子的研究,哈爾濱醫科大學2002  50.
  • 基因測序:一個比肩新能源的新故事
    比起新能源賽道的熙熙攘攘,另一個故事顯然還在醞釀。同樣在10.1長假裡,諾貝爾化學獎被頒給了法、美兩位致力於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的女科學家——埃馬紐埃爾·沙爾龐捷與詹妮弗·杜德納。,基本方法是鏈終止或降解法。
  • 《大千世界手遊》雷丘基因鎖如何開啟 雷丘基因鎖開啟方法
    大千世界手遊雷丘基因鎖怎麼開啟?解鎖基因鎖可以讓我們的角色更加強力,雷丘是比較值得培養的,那麼我們要怎麼解鎖雷丘的基因鎖呢,相信不少小夥伴都有這個問題,小編已經為大家整理好了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大千世界手遊雷丘基因鎖怎麼開啟?
  • 《大千世界》坤坤基因鎖怎麼解鎖 坤坤基因鎖解鎖方法
    導 讀 大千世界中有非常多的角色玩家們可以使用,其中坤坤就受到了很多玩家們的喜愛,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個角色在遊戲中強不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