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崇拜,世界上最廣泛的一種信仰。/《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恕我直言,諸位前浪,你們討好年輕人的樣子,實在太爹了。
媚青的老闆有多可怕?嘴裡說著當下最火的段子,身上穿著據說最青春的牌子,掛上和藹的假笑,反覆跟員工強調「我們可以一起玩呀」,以為這樣就能掩蓋自己渾身的朽氣。
媚青的品牌有多煩人?找代言人,一茬比一茬年輕,都顧不上人跟商品般不般配;寫個新品推廣文案,不整個網絡梗、不喊兩句「青春無敵」「永遠年輕」,就沒臉出街似的。
辯論、脫口秀、說唱、街舞……這些所謂年輕人的興趣愛好,每火一個,都有一堆趕著蹭熱度的商家、媒體聞風而至,不把這事折騰到讓年輕人再也愛不起來,誓不罷休。
兩年前,王剛在《脫口秀大會》上把討好、諂媚年輕人的現象歸納為「媚青」,用來形容那些強行年輕態的娛樂圈老油子。
「多半指的像我或者稍比我年輕一點的一些娛樂圈裡的老人,覺得自己好像有點日薄西山了,沒誰認識自己了,而現在網絡很重要,網友們大多都是年輕人,於是他也滿口的網絡用語,就是為了圈粉。」
兩年過去,「媚青」這個詞早已脫離了娛樂圈的限制,人們發現,各行各業各色前浪,都有人戴著這頂皇帝的新帽子。
媚青者無處不在。/《脫口秀大會》
他們不是看著你
他們是觀賞著你
仔細想想,年輕人實在太可憐了。
從古至今,人一旦過了約定俗成的「年輕的年齡」,好像就會忘了自己也年輕過,但凡比自己年輕的,都要劃入敵營。
我們的社會文化曾有很長一段「厭青」期,追崇「少年老成」,年輕人要「孝」,要「順」,要完全附庸於中年人、老年人制定的文化規則中。在這個體系裡,年輕,就意味著你要處於被長輩完全管制的狀態,青年是被看低甚至厭棄的。
越是大家族,青年人越是沒有話語權。/《四世同堂》
從五四算起,青年人真正走上舞臺的時間,不過百來年。可惜,還沒等到青年文化真正成體統,前浪們就迫不及待從「厭青」轉向了「媚青」。
前文提到的王剛,老牌演員,上了一個年輕人喜歡、很多前浪還自持身份不樂意上的節目,這是媚青嗎?竟然還在節目上罵別的同行媚青。
可觀眾不覺得他媚青,反而覺得大叔很real。有些前浪,即便動輒「小屁孩」「老傢伙」,也不顯得油膩,另外一些呢,就算滿口「集美」、熟練使用各種縮寫,也渾身都是爹娘的餘味,叫人恨不得縫上丫的嘴。
這二者其實很好區分。獻媚,是不喜歡但要假裝喜歡與迎合,你是否真正喜歡年輕人,或者就算不喜歡也能尊重年輕人,這些東西滲透在言談舉止中,輕易裝不出來。
王剛所說的娛樂圈老油子,媚青是為了圈粉,圈粉是為了賺錢,其他行業裡也大抵如此,媚青的動力絕不是喜歡,不是理解與尊重,而是利益驅動和感到威脅。
一邊回憶當年勇,一邊表示你們現在很幸福,是老闆的基礎自我修養。/《我,到點下班》
最直觀的威脅是網絡。追星的,玩遊戲的,炒鞋的,做數據的,在各個話題下踴躍發言的,看起來都是年輕人。這很容易讓青春不再的前浪感到焦慮,他們在這片前所未有的空間裡插不上話,做不了主,擺些姿態抖弄資格,都那麼容易被年輕人拱翻了車。
偽裝成一隻天真未泯的老炮,獻媚於年輕人並混入其中,迅速吸金只是最表面的好處,更重要的是,還能悄然給這幫兔崽子的腦瓜裡植入自己的晶片。
年初還因為一場中二晚會收割粉絲無數的B站,幾個月後,就差點被自己的《後浪》拍死在沙灘上。那些以為自己參與了B站的創造、以為自己在B站有方寸天地的年輕人,終於在濤聲中醒悟,沒有一朵前浪可以溫和地接受後浪,沒有一朵後浪可以奇蹟般地馴化前浪。
悄然消失的2233娘,才是被獻媚的年輕人真正的命運。
因為在本質上,媚青與厭青並無差別,都是前浪不願意讓渡話語權和利益時採取的自衛行動。跟厭青比起來,媚青儘管顯得溫柔可愛許多,事實上卻一樣充滿敵意。
他們站在自己的價值高地上觀賞年輕人,在這些觀眾面前,年輕人最大的吸引力其實並非「年輕」「活力」「朝氣」「勇氣」這些空洞的詞彙,而是所謂的「成長空間」——個性的宿命是磨滅,衝動的盡頭是龜慫,這就是成長空間,這就是媚青者們真正樂於觀賞的凋零的過程。
被遮蔽的年輕人
厭,青年苦;媚,青年苦。如果厭青是無差別的掃射,那麼媚青就更像是用上一代人認定的精英文化,給所有年輕人強行套模。
來自前浪的凝視之所以令人不適,是因為我們社會文化中的「青年人」本身就不立體。從墮胎出國三角戀的青春劇標配,到善良純真就升職的職場劇套路,再到無處不在的年輕崇拜,無一不在將「青年人」這一群體拉平、壓扁。青年人被高度濃縮化、標籤化,成為社會故事中一團模糊的影子,沒有具體的五官、身材和性格。
年輕人在夜晚的街道上是不會走路的,一定要用滑板;年輕人在開闊的天台上是不能看風景的,一定要跳舞;年輕人拿著顏料是不能畫靜物的,一定要跳起來潑墨般塗鴉。
沒幾個滑板/塗鴉/街舞鏡頭,能叫年輕人的廣告?/圖蟲創意
這些場景在各種廣告、影視劇中出現得太頻繁了,看得久了,多少年輕人都一邊羨慕,一邊譴責自己不配做個年輕人。
「你們年輕人,就是要敢想/身體好/有活力/能折騰……」這樣的話,我們聽得太多了。表面上看,這些辭藻飽含了一代人對年輕後輩的羨慕與讚賞,事實上也的確哄住了不少年輕人,讓他們默認著年輕吃苦是應該的,學習是應該的,享受「福報」是應該的,一邊相信自己三十歲後會功成名就,一邊冷漠地看著身邊三十歲的老將被「自然地」淘汰出局。
媚青環境下,年輕人越來越無法接受老去。/《奇怪的她》
「他們被淘汰是因為自己不行。而我,只要抓緊青年時光多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每個在媚青語境下相信自己必有作為的年輕人,都要等到耗盡了青春,才恍然驚覺自己早已被代際PUA。
在音樂平臺聽老歌或戲曲的時候,經常發現評論區談得最熱鬧的不是藝術也不是人生,而是各自的年齡。習慣了idol要鮮嫩,習慣了20歲就要開始抗老保養,習慣了30歲前要成家立業,以至於在聽到一首老歌的時候,都忍不住先用年齡來標榜自己的特別。
在這首曲子下面,縱橫多年無敵手的小眾優越感,也要讓位於年輕優越感。
關於中年人壓力大、生存難的話題已經討論得太多了,而輿論的重拳落在年輕人身上,就迅速變了一張臉,帶著看似溫和的笑意,強調這個世界對年輕人已經夠好了。
可是「對你好」的方式,是讓你免費加班,讓你租房蝸居,讓你為了虛無的幻境壓抑真實的欲望。
年輕人沒你們想像的那麼自由,年輕人沒有雞湯裡寫的那樣快樂,年輕人並非個個都如那些已然成名的天才,那般有趣、活潑、充滿天不怕地不怕的膽氣。
年輕人沒那麼好騙了。/《我,到點下班》
人人可憐中年人,人人豔羨年輕人。可你睜開眼睛看一看,除了網絡,還有哪裡能讓年輕人放聲說話?是座位排布森嚴的會議室,是催婚催生的家庭餐桌,還是排隊搶購的樓盤現場?
年輕人掌握話語權,不過是一場網絡時代催生的幻覺。警惕那些媚青的中年人、老年人,他們的誇讚、羨慕,要麼是想勸你買單,要麼就是哄你吃草產奶的手段。
年輕有什麼好?
按照目前對年齡的劃分,青春的確稱得上短暫,一個人算生理年輕的時光,總共也才十幾年,這之後中老年光陰,相比之下漫長得可怕。
上世紀四十年代,科特·帕森斯曾在《美國社會結構中的年齡與性別》中指出,青年時期是一個有很大壓力和不安全感的階段。
這個時期青黃不接,但很多事情都約定俗成地要趕在此時完成:求學、畢業、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孩子……這些人生大事,都是年齡限定,沒有按時完成,仿佛就永遠也不能再做。
這可能才是我們恐懼青春逝去的真正原因。
社會規則已經預設好每個年齡段該做什麼事,恐懼一段年齡的逝去,其實是恐懼自己無法完成這種預設。/《密會》
年輕真好?年輕有什麼好?在父母長輩面前說不上話,事業上只能做最廉價的螺絲釘,親密關係充滿了不確定性,經濟基礎薄弱,光是獨立就要花光全部力氣。
實習的時候我很年輕,拿著1000塊的薪水在各個部門間流轉「學習」。上海租房押一付三,交不出那一大筆錢,只能長租最便宜的小旅店,每天晚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打掃門縫裡塞進來的小卡片。
我不會帶著任何青春濾鏡去回憶那一段窘迫的時光,它並不因為那時年輕而美好,能夠好好生活,誰願意苦中作樂?
不年輕又有什麼不好?大部分平凡人一生的積累,不是因為天賦、機遇,只是因為時間。活到一定歲數,有了一定基礎,才有了那麼點選擇的權利。
一位因工作認識的姐姐,上班七年多,薄有積蓄。同事討論買房的事情,她並不參與,因為她要攢錢出國讀研。畢業的時候她沒錢,家中父母也催她回去考編制,用了7年的時間,她才一點點勸動了長輩,開始有權利安排自己的人生。
中年人說著羨慕年輕人,其實年輕人才是真的在羨慕中年人。/《密會》
媚青毀掉的不只是年輕人,它同樣反向磋磨著中年人和老年人。有一句「你還年輕,可以闖闖」,就一定有另一句「一把年紀了,還折騰什麼」。所謂「年輕人才有夢想」,不是因為夢想是青春特供,而是因為許多人熬到了不年輕的那天,仍然不會選擇、不能選擇。
年齡本不該成為人們互相敵視的原因,但在現實中,無論是厭青還是媚青,都導致了同樣的結果,不同代際之間水火不容。而那些複雜的話語權、利益、地位的分配與變遷,都被簡單粗暴地歸納於「代溝」二字。
那些攢夠了首付的、還完了房貸的、財務自由了的、制定著規則的,還要對著一無所有的你感嘆年輕真好的前浪,要麼缺心眼,要麼多心眼,勸你還是不要當真的好。
媚青者的所有話術裡,只有一個真相:未來屬於年輕人。也只有那還未到來的未來,屬於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