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民士氣12章46節:希臘要獨立,英、法、俄三國大戰奧斯曼海軍

2020-12-19 聞櫻桃醉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從1826年到1827年,波斯國向俄羅斯帝國宣戰,前期節節勝利,後俄國調集優勢兵力反攻,波斯認輸。

1827年6月,奧斯曼帝國易卜拉欣率軍奪取雅典衛城,壓制住希臘獨立的力量。

英、法、俄三國於1827年7月在倫敦籤署協議,讓法國也加入英俄兩國的協議。此時,距離雅典的陷落剛剛過去一個月。

在這項協議的基礎上,英、法、俄三國向奧斯曼帝國提議調停。如果奧斯曼帝國拒絕調停,它們就會與希臘人建立外交關係,承認起義的各省份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並與之互派領事。希臘人接受了它們的提議,但蘇丹卻毫不妥協地拒絕了。

奧斯曼帝國蘇丹拒不正視現實,譴責這項提議是外國人對其完整、合法主權的公然踐踏,無論如何他都不會同意放棄他在希臘的權利,甚至不肯稍做變通。根據協議,列強將出動一支聯合艦隊確保雙方停火,「但不會參與任何敵對行動」。

俄羅斯派出一支艦隊進入地中海,與英法兩國的艦隊會合。三國海軍司令舉行會晤,但對下一步行動感到十分困惑。一方面,他們得到的指示十分含糊;另一方面,他們很難與易卜拉欣建立起聯繫。易卜拉欣以希臘人的進攻依然在持續為由,拒絕在沒有得到蘇丹命令的情況下接受停火。

最後,在進行了一次海上封鎖之後,聯合艦隊駛入納瓦裡諾灣,並堅持要在這裡展示一次武力,以迫使易卜拉欣接受停火,撤回亞歷山大港。三國海軍司令達成一致,除非土耳其人率先開火,否則聯合艦隊絕不開火。不幸的是,一艘埃及戰船向一艘搭載著特派代表的敞艙船開火了。法國艦隊的旗艦立刻還以步槍齊射。

接著,一場海上大戰就不可避免地打響了。

在這場海戰中,易卜拉欣的艦隊幾乎被全殲。這是奧斯曼帝國自勒班陀海戰以來在海上遭遇過的最大災難。俄羅斯人和法國人十分滿意;在梅特涅看來,這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即將出任英國首相的威靈頓公爵則認為,這是一場「意外事件」。不過,克拉倫斯公爵(他不久之後就會成為英國國王威廉四世)還是為英國艦隊的海軍司令愛德華·科德林頓授予了巴斯勳章。但不久之後,他又以別的理由批准解除了愛德華·科德林頓的海軍指揮權。

希臘人歡欣鼓舞,在漫長的等待之後他們終於獲得自由。

相關焦點

  • 論國民士氣11章87節:俄國接連擊敗奧斯曼,英國佔領澳大利亞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769年,奧斯曼大軍向歐洲進軍,遭遇一系列挫折,最終全軍撤退。同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提出由普、俄、奧三國瓜分波蘭;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開始實施入侵希臘的計劃;清帝國第二次派出遠徵軍遠徵緬甸。
  • 世界最大風帆戰艦奇特一生:1839年領著整個奧斯曼海軍叛逃到埃及
    1827年,納瓦裡諾海戰爆發,支援希臘獨立戰爭的英國、法國、俄國三國聯合艦隊,在納瓦裡諾灣大敗土耳其-埃及聯合艦隊。此戰中,三國聯合艦隊擁有艦船22艘,其中戰列艦(74門炮以上)10艘、護衛艦(64門炮以下)10艘,土埃聯軍則擁有各式艦船78艘,但戰列艦隻有3艘,護衛艦有17艘。
  • 論國民士氣12章19節:拿破崙稱帝,第三次反法同盟組成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03年,美國花1500萬美元,從法國手中買下廣闊的路易斯安那地區,共兩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在歐洲,俄國自1802年吞併喬治亞後,馬不停蹄繼續南下。同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典禮,正式坐上法蘭西帝國皇帝的寶座。
  • 論國民士氣12章13節:拿破崙遠徵埃及,歐洲各國組第二次反法同盟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796年發生在兩個世界強人身上的事跡。其一是26歲的拿破崙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義大利方面軍總司令,開始在義大利戰場上建功立業;其二是當時世界頭號女強人俄國女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去世。
  • 論國民士氣12章25節:拿破崙窮追猛打重創俄軍,法國威震歐洲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06年,拿破崙率領法軍打敗普魯士軍隊,佔領柏林,隨後法軍東進,佔領華沙。此後,戰爭轉到俄、法兩國之間進行。1806年12月26日,兩軍在普烏土斯克交火,俄軍失利。1807年2月8日,兩軍在東普魯士的普列西什—艾勞城大戰。戰鬥中方才發現,俄軍的炮兵比法軍炮兵多得多,法軍元帥沒有按拿破崙指定時間進入戰鬥。奧熱羅軍團幾乎全部被俄軍炮兵消滅。拿破崙自己站在艾勞墓地旁也幾乎被俄軍炮火擊斃。法軍以重大代價消滅了本尼格森軍的三分之一,這是拿破崙戰爭中流血最多的戰役之一,也是拿破崙在順風順水中的一次不能算作勝利的勝利。
  • 論國民士氣11章88節:俄國攻佔克裡木半島,第一次瓜分波蘭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770年,俄羅斯帝國遠徵軍雖然在今希臘南部的摩裡亞被奧斯曼帝國軍隊擊敗,但在地中海上燒掉奧斯曼帝國一支艦隊,在土俄邊境戰場上連克多個土耳其要塞。同年英國北美殖民地發生「波士頓慘案」,成為引發美國獨立戰爭的系列導火索之一;英國開始佔領澳大利亞。
  • 三國演義,英法俄鏖戰黑海之濱,誰是最大的勝利者?
    引子:十九世紀中葉,在黑海之濱,爆發了一場由英法俄參加的大戰——克裡米亞戰爭,(1853年10月至1856年2月),它也被稱為現代戰爭的開端之戰。這場戰爭雖然源於中東大國的衝突,但是更直接的誘因是俄羅斯要求對奧斯曼蘇丹的東正教臣民行使保護。而很多學者認為,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主要因素是俄羅斯和法國之間關於俄羅斯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會關於巴勒斯坦聖地歸屬特權的爭端。
  • 土耳其與希臘的千年戰爭史
    1821年,伯羅奔尼撒人開始公開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此後克裡特、馬其頓和希臘中部的起義者很快響應,但反抗仍然很快便被鎮壓。不過臨時組成的希臘海軍卻在愛琴海上取得了一次對奧斯曼海軍的勝利。·開戰第一年內的形勢圖由於此時奧斯曼帝國之內的希臘人還處於雜居的狀況,伯羅奔尼撒的起義大大的惹惱了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
  • 英俄兩強十九世紀角逐中亞「大棋局」的手法高下
    19世紀20年代初開始的希臘獨立運動,掀起了這場英俄大角逐的序幕。進入19世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雖然早已衰朽不堪,但其擁有的屬地仍然橫跨歐亞非,按地域可分為北非部分、亞洲部分、歐洲部分三大塊,希臘即屬於土耳其的歐洲屬地。
  • 論國民士氣12章37節:拿破崙戰敗被流放,英國騰出手收拾美國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813年的萊比錫會戰,拿破崙指揮的法軍在會戰中被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多國聯軍擊敗。萊比錫戰敗之後,法軍撤退到萊茵河一線,經過多年徵戰,此時法國已經民窮財盡。在其他戰線,法軍也處於劣勢:北部邁森防線第一軍1.6萬人,南線裡昂軍團兩萬人,西線庇里牛斯戰線5萬人和加泰隆尼亞防線5萬人。1814年1月,聯軍跨過萊茵河,進攻沿著亞爾薩斯和費朗士和孔泰一線進行。在南方,英國名將威靈頓從西班牙越過庇里牛斯山,進入法國南部。
  • 論國民士氣11章36節:法國力戰德意志、西班牙、荷蘭陸海軍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到,1674年2月,大英帝國單獨與荷蘭議和,率先退出歐洲混戰,令法國國王大怒。此後法國不得不以一國之力與歐洲諸國鏖戰。 6月,法國名將蒂雷納率軍挺進阿爾薩斯,德意志皇帝的將軍卡普拉拉和勞倫尼率9000士兵企圖阻止法軍前進。
  • 論國民士氣12章20節:拿破崙急行軍20天,擊敗奧地利兵團主力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1804年拿破崙稱帝,次年俄國、英國、奧地利、瑞典、那不勒斯和土耳其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同期,對領土擴張孜孜不倦的俄國入侵亞洲的波斯。第三次反法同盟組成後,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決定在1805年8月進攻英國。
  • 一戰中的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協約國上百萬軍隊
    儘管在近代奧斯曼帝國衰落了,遭到了英法俄等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瓜分,但奧斯曼帝國餘威尚在,直到一戰時仍然頗有實力,實力不容小視。在一戰中,土耳其硬抗英法俄三大列強,牽制了協約國上百萬軍隊。作為西亞第一強國,雖然一戰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衰落,但落日下的奧斯曼土耳其依然捲入了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成為同盟國中僅次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三號國家。
  • 有兩大原因,霸主夢想讓英法俄感到了害怕
    此時的德國雖經濟地位提升,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如英法,且它的地理位置不好,正好被英法俄三個大國夾在中間,再加上起步較晚,殖民地基本上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德國要想崛起,就必須挑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地位,建立一個新的秩序。德皇威廉二世的首相比洛曾宣稱;「我們德國滿足於天空和海洋的時代已經過去,德國也要擁有陽光下的地盤。」
  • 現代希臘人是這樣爭取獨立的!
    一開始,縱橫巴爾幹群山當中的「克萊夫特」只是為了生存和財富,但後來卻從中萌發出爭取希臘民族獨立的性質。奧斯曼人徵募基督徒建立憲兵隊性質的「阿馬託利」來鎮壓「克萊夫特」,結果他們往往投入克萊夫特的陣營。此外,由於希臘人擅長經商,在海外活動的商人群體在各地積累了廣泛的人脈,並接觸到西歐的啟蒙思想和先進位度。
  • 愛琴海都隔不斷的情仇,希臘與土耳其到底什麼仇什麼怨?
    ,土耳其空軍把自己海軍給炸了,炸沒232人,炸沉一艘,炸廢兩艘,攏共三艘驅逐艦,土耳其海軍也不甘示弱,擊毀空軍F-104戰機一架。1821年,這時候拜佔庭帝國已經沒了,希臘是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但是希臘人一直找機會獨立,想要繼承羅馬衣缽的俄國正和奧斯曼在克裡米亞打的正酣,大毛熊打克裡米亞一個是為了出海口,克裡米亞是黑海上唯一一個陸地,還有個原因就是為了給自己正名,歐洲的老夥計們不認自己的羅馬帝國的繼承人,他們覺得俄國是沐猴而冠的那隻猴,不配用羅馬的名字。
  • 哈布斯堡的雙頭鷹,分別朝東朝西,英法俄:不要東張西望!
    沙皇俄國在奧地利的東部崛起,英法在奧地利西部虎視眈眈,土耳其在奧地利南部衰落不堪,奧地利勢必成為這幾個大國交鋒緩衝地帶,事實也正是如此。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徽是一個神聖的雙頭鷹,幾乎象徵著此刻的奧地利的左顧右盼,東張西望,哈布斯堡王朝不比當年,幾乎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 論國民士氣12章9節:法國烏合之眾擊退普魯士精銳之師
    上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1792年,清帝國遠徵尼泊爾大敗,然後喜從天降,尼泊爾主動請求和解。同年5月,俄羅斯帝國派出10萬大軍侵入波蘭。導火索是此前一年,波蘭議會通過一部新憲法,削弱了俄國對波蘭的控制。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19世紀末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衰敗。1875年,長期處於奧斯曼殘暴統治之下的黑塞哥維那地區的塞爾維亞人掀起了一場武裝起義,但被奧斯曼血腥鎮壓。此時,俄、奧與土耳其都希望佔據巴爾幹半島以奪取東地中海霸權。因此,1877年,俄國以「從土耳其暴政中拯救斯拉夫同族」為藉口,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