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霸王龍調節頭部溫度的秘密

2021-01-11 騰訊網

撰文:JOHN PICKRELL

這幅藝術家的重建作品用紅外線展示了白堊紀晚期的北美:一頭達斯布雷龍和兩隻恐鱷向一具角龍屍體靠近。這些動物頭骨上的部位會釋放多餘的熱量,這種適應性功能可能有助於其大腦降溫。

繪圖:BRIAN ENGH/ DONTMESSWITHDINOSAURS.COM

為了防止過熱,大象和犀牛等大型動物不得不進化出保持涼爽的策略。諸如霸王龍這樣的恐龍可能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一項新研究發現,這種大型食肉動物通過頭部的大型溫控結構來解決這個問題。

Casey Holliday帶領的研究人員觀察了食肉性恐龍頭骨頂部名為顳顬孔的大洞。經過仔細的解剖研究,研究者發現這些顳顬孔中的組織可能富含脂肪和血管。

研究小組在《解剖記錄》雜誌上報告稱,在恐龍跑得太熱時,這些結構會向環境中釋放熱量;而當它們變冷時則吸收熱量。

密蘇裡大學醫學院的古生物學家Holliday說:「我們發現大型獸腳亞目恐龍,甚至是一些小型恐龍,比如迅猛龍,都擁有這樣的囊袋,囊袋裡可能有血管,有助於調節體溫。」

眼皮底下的秘密

一個多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認為這些結構有助於支撐霸王龍等物種的顎肌,因為在恐龍和其近親鳥類中,這些結構正好位於主顎肌開口的正前方。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些結構只是肌肉的延伸點,」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的霸王龍專家Thomas Holtz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不過,當Holliday研究恐龍、短吻鱷和其他動物的這類結構時,發現過去的理論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釋。首先,如果這個空間固定了霸王龍的顎肌,那麼這部分肌肉就必須從顎部向上生長,轉90度,然後沿著頭骨頂部分布。其次,霸王龍骨頭光滑的表面表明並沒有肌肉纖維和肌腱附著。

相反,當研究人員研究現代短吻鱷和鳥類(不會飛恐龍的現存近親)的解剖結構時,發現這些動物的這部分結構中往往充滿了脂肪和血管。就像空調設備上的熱交換器一樣,這種結構可以讓血液從環境中輻射或吸收熱量。

為了驗證他們的理論,研究人員使用熱成像相機觀察了佛羅裡達州聖奧古斯丁鱷魚農場動物園的現代鱷魚的頭部。拍攝的視頻顯示,在一天的不同時間點,相比鱷魚頭部的其它部位,包含顳顬孔的頭骨區域更溫暖或更涼爽,這取決於鱷魚需要散熱還是收集熱量。

「大型動物面臨的主要生理挑戰之一是散熱,」 Holliday說。「如果大型獸腳亞目恐龍是溫血動物……那麼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也面臨散熱的困難。」

對於霸王龍這樣的大型獸腳亞目恐龍來說,頭部的大型降溫結構對保持大腦的恆定溫度非常有幫助,尤其是當它們太熱的時候。

「就像雞蛋一樣,你無法把煮熟的大腦復原,」 Holtz說。

展示效果?

2018年,在相關研究中,紐約理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Jason Bourke發現,一種名為甲龍的帶甲恐龍可能擁有大而彎曲的鼻腔通道,裡面充滿了血管。當甲龍呼吸時,這些血管會幫助將多餘的熱量散發到環境中。Bourke說,這項新研究很令人信服,尤其是他的團隊沒有發現食肉獸腳亞目動物也擁有類似的擴張鼻腔通道的證據。

「這項新研究表明獸腳亞目恐龍可能使用另一種方式調節大腦和眼睛的溫度,」他說。

Holliday希望新發現能引導其他人去驗證冷卻結構假說。不過,也有可能,頭骨這一區域的血管集中也有助於支撐某些恐龍頭部的展示結構。

Holliday指出,在已滅絕的恐龍中,這種結構的比例甚至可能比現存動物更大。在像霸王龍這樣的獸腳亞目動物中,這種富含血管的結構可能覆蓋了頭部頂部的一大片區域。Holliday還指出,一些角龍,比如三角恐龍和開角龍,其頭骨頂部也有擁有類似結構的跡象。

恐龍有可能利用這些血管網絡來改變顏色,「即便是像鱗片會隨著下方的血液流動而發紅或變白那樣簡單,」 Bourke說。

(譯者:流浪狗)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官V)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新品種霸王龍,是目前最古老霸王龍,命名為「死神」
    一說起霸王龍,大家想到的詞語就是兇殘、殺戮、血腥、甚至是死亡。的確,霸王龍就是一種恐怖的存在。這不,最近科學家新發現的霸王龍化石,就被科學家以「死神」來命名。這一具化石的發現,對於加拿大人來說,是一個值得興奮的好消息,因為這片土地上已經有50年沒有新的霸王龍化石出土了。果然,這裡的霸王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古生物學家研究後發現,它果然不一般。
  • 科學家得出5種恐龍新發現,霸王龍還有一個老表,來自加拿大
    至今恐龍已經滅絕超過6600萬年,但是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不停地研究它們,這裡有5個關於恐龍科學家的新發現,不知道你聽說嗎? 讓我們來一睹為快: 1. 泰坦龍有…..有角?
  • 科學家找到新證據,發現雞可能是霸王龍的後代
    根據科學家們估算,霸王龍的平均咬合力為12噸,最大咬合力達到20噸,這是什麼概念?就相當於把一顆顆尖銳的牙齒施加20噸的重力咬在你身上,這樣的力即使骨頭都能夠咬碎了。霸王龍進化示意圖這裡所說的「虎落平陽」並非是恐龍遭受隕石撞擊滅絕,而是它可能進化成為現在一種身份非常低微、活得毫無尊嚴的動物,這種動物就是現在的家雞,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不敢相信,這根本不可能,曾經稱霸恐龍時代的霸王龍怎麼可能進化成為弱小的家雞,至少也應該進化成為獅子、老虎之類的猛獸,不過考古學家發現,霸王龍和家雞似乎確實存在一定的血脈關係
  • 霸王龍從幼崽成長為狂暴巨獸,要經歷哪些階段?科學家有了新發現
    最近發表在《PeerJ》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位古生物學家發現,霸王龍這種動物需要經歷21個不同的生長階段,才能從一個瘦小的幼崽成長為一頭成年的巨型食肉動物。其中,霸王龍成長圖上最重要的兩個階段發生在它13歲的時候和18歲左右。
  • 2億年前的恐龍,為什麼頭部有一顆子彈?科學家說有三種可能
    據考古發現,霸王龍的化石主要集中在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但是這個龐大的地球霸主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雖然相隔的年代已久,但很多的恐龍化石還是被考古學家們發現了。在眾多的恐龍化石中,其中有一隻霸王龍化石引起了科學界的一陣騷動。
  • 霸王龍真的像雞咯咯?科學家發現它可能根本就不會跑步!
    同學們,趕緊去找史匹柏退電影票錢吧,大家很可能都受到了全然的欺騙,霸王龍根本就沒那麼猛,那麼威風,跑起來也不是那麼拉風,那麼拽,因為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它根本就不會跑步!
  • 霸王龍發展從未成熟,竟不是史前巨獸?該國發現新「霸王龍之王」
    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霸王龍最厲害,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認知呢?科學家發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所有發現的化石中,霸王龍是所有恐龍種類中極其兇猛的一種,它們在自然界上幾乎沒有天敵。它們處在食物鏈的頂端,生活在6850萬年前,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和美國,科學家把30年前在加拿大發現的霸王龍化石進行了研究,認為其體重可達10噸左右,並且給它取名「斯科特」,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另外11具保存完整的霸王龍骨骸,將它們彼此進行對比後,發現斯科特體型是其中最大的,甚至比之前的「蘇-a」還要重5%。
  • 霸王龍的後代的雞?科學家給出肯定回答
    看到新聞標題是:雞是霸王龍的後代,還有圖其實據研究發現,霸王龍和雞確實有關係但卻不是直系。以上說法都是不確切的,關於霸王龍演變之後變成了雞這種說法,究竟是怎麼結論來的呢?據報導是考古學家發現霸王龍化石對其進行研究,從中提取到蛋白質經過一番對比,發現和雞及鴕鳥家禽很相似,才有了新聞媒體所說的雞是霸王龍的後代。雞和恐龍有關係不假,但是沒有完全被證實。生物的演變有著多種可能,環境在變,生命物種也在造就生命新物種,這就是生命用改造自身來適應環境,使本身變得更為強大。
  • 如果人類的身高再長高15米,可不可以打敗霸王龍?科學家是這樣說的!
    說到霸王龍,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家都會想到那是恐龍時代的霸主,霸王龍即雷克斯龍(Tyrannosaurus Rex),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0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的恐龍種類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是最晚滅絕的恐龍之一。
  • 6500萬年前鴨嘴龍尾骨化石中發現霸王龍牙齒
    在一隻鴨嘴龍的尾骨化石中,美國堪薩斯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一顆長度接近4釐米的霸王龍牙齒,距今大約6500萬年。這一發現證明霸王龍是非常積極的捕食者,而不是懶惰的食腐者這一次發現的牙齒揭示了獵物和捕食者的身份以及捕食者攻擊活獵物的事實。尾巴這一受傷部位也說明霸王龍追趕獵物北京時間7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在一隻鴨嘴龍的尾骨化石中,美國堪薩斯州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一顆長度接近4釐米的霸王龍牙齒,距今大約6500萬年。這一發現證明霸王龍是非常積極的捕食者,而不是懶惰的食腐者。美國科學家發現的霸王龍牙齒嵌在這隻食草恐龍的兩塊椎骨之間。
  • 恐龍頭骨化石上,科學家發現「子彈孔」,到底是誰留下的?
    恐龍頭骨化石上,科學家發現「子彈孔」,到底是誰留下的?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的生物是恐龍,它們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時間,當人類在地球上出現的時候,恐龍卻已經消失不見了。而在前段時間,科學家卻發現了一個非常怪異的恐龍化石,因為在它的頭上竟然有一顆子彈孔。這讓人感到非常的匪夷所思,在億萬年前的恐龍時期,根本就沒有人類的存在,這樣的子彈孔是如何出現的呢?因為美國的農民在給土地鬆土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化石的存在,隨後他通知了專家組對這個化石進行了挖掘工作,經過了一周的挖掘之後,這個化石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是一個保存比較完整的霸王龍。
  • 暴龍超科代表恐龍,霸王龍,特暴龍,帝龍等
    下圖為蘇的霸王龍化石頭顱骨:目前已知最大的霸王龍頭顱骨長達1.5米(小於南方巨獸龍1.95米,最長的陸地頭顱骨動物是五角龍,長達3米,屬於植食恐龍角龍科),雖然頭骨不是最大的肉食恐龍,但也非常巨大,霸王龍的頭顱骨後方寬廣,口鼻部狹窄,也就是前面扁一些,有大空洞,這樣可以減少骨頭重量,減小脖子的壓力,和調節身體的平衡,減少尾巴的壓力。
  • 英媒:英國科學家發現新恐龍種類 或為霸王龍「親戚」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導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8月12日報導,南安普敦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去年在尚克林發現的4塊骨骼屬於一種新的獸腳類恐龍。這種恐龍生活在1.15億年前的白堊紀,估計體長達4米。它被命名為Vectaerovenator inopinatus,屬於包括霸王龍和現代鳥類在內的恐龍群組。
  • 霸王龍(雷克斯暴龍):最兇猛的白堊紀食肉恐龍
    霸王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它們平均體長11.7米,最長達14.6米,平均臀部高度4米,最高臀高超過5米,平均體重11噸,最重14.85噸,是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 霸王龍小手太短,影響形象?科學家:最難看的還不是這個
    比如我們一直認為非常霸氣的霸王龍,實際上長相可能非常難看,在顏值上完全稱不上「霸氣」。一開始人們發現霸王龍化石的時候,就被它巨大的骨骼和鋒利的牙齒驚呆了。在還原霸王龍長相的時候,科學家還是按照以前的模式,將霸王龍想像成一種巨大蜥蜴的模樣。
  • 小男孩給不同顏色的霸王龍找正確的頭部,少兒認識顏色
    小男孩給不同顏色的霸王龍找正確的頭部,少兒認識顏色 2020-11-11 23:16
  • 亞洲首次發現霸王龍足跡,但不一定是霸王龍的足跡,專家這樣說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體長約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約4米。最高臀高可達到5.2米左右,頭高最高近6米。平均體重約9噸,(生態平均約7.6噸),最重14.85噸,頭部長度最大約1.55米。
  • 世界上最大的霸王龍在加拿大被發現
    霸王龍是有史以來最知名的恐龍之一。它在流行文化中多次扮演英雄和惡棍,而且幾乎普遍被描繪成一種難以想像的力量。專家們仍然不清楚這個巨大的古代生物是否主要是捕食者或清道夫,但我們仍然在了解這個物種,包括它能夠生長多大。在加拿大發現的暴龍標本正在幫助研究人員確定最後一點。
  • 這隻恐龍能和霸王龍叫板的恐龍,是白堊紀最可怕的恐龍
    棘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最初的標本在二戰期間在被盟軍摧毀,所以它的化石非常珍貴。但是從體格和滿口利牙來看,它一定和霸王龍一樣是可怕的食肉恐龍,其外觀最大的特徵在於背部有一片用來調節體溫的帆狀背板。它是外貌怪誕的食肉恐龍,這個龐然大物背上的帆狀背板由一連串長長的脊柱支撐,每根脊柱都是從脊骨上直直的長出來。使得這張帆完全不能收攏或摺疊。可以想像這會給它不方便。
  • 美國發現「血腥之王」 比霸王龍更早恐龍西南血王龍
    一位藝術家創作了最新發現的西南血王龍(Lythronax argestes)的構想圖。科學家在美國猶他州發現這隻新超級肉食性恐龍的殘骸。據稱,它們生活在8000萬年前的地球上,是那個時期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