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詩清只為飲茶多

2021-01-12 騰訊網

[摘要]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說過,「文藝女神帶著酒味」,「茶只能產生散文」。而咱們中國詩,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詩清只為飲茶多」。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曾聽人講洋話,說西洋人喝茶,把茶葉加水煮沸,濾去茶汁,單吃茶葉,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新近看到一本美國人做的茶考,原來這是事實。茶葉初到英國,英國人不知怎麼吃法,的確吃茶葉渣子,還拌些黃油和鹽,敷在麵包上同吃。什麼妙味,簡直不敢嘗試。以後他們把茶當藥,治傷風,清腸胃。不久,喝茶之風大行,1660年的茶葉廣告上說:「這刺激品,能驅疲倦,除噩夢,使肢體輕健,精神飽滿。尤能克制睡眠,好學者可以徹夜攻讀不倦。身體肥胖或食肉過多者,飲茶尤宜。」萊登大學的龐德戈博士(Dr Cornelius Bontekoe)應東印度公司之請,替茶大做廣告,說茶「暖胃,清神,健腦,助長學問,尤能徵服人類大敵——睡魔」。他們的怕睡,正和現代人的怕失眠差不多。怎麼從前的睡魔,愛纏住人不放;現代的睡魔,學會了擺架子,請他也不肯光臨。傳說,茶原是達摩祖師發願面壁參禪,九年不睡,天把茶賞賜給他幫他償願的。胡嶠《飲茶詩》:「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侯。」湯況《森伯頌》:「方飲而森然嚴乎齒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證中外古人對於茶的功效,所見略同。只是茶味的「餘甘」,不是喝牛奶紅茶者所能領略的。

濃茶攙上牛奶和糖,香洌不減,而解除了茶的苦澀,成為液體的食料,不但解渴,還能療飢。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鹽,究竟什麼風味,盧仝一氣喝上七碗的茶,想來是葉少水多,衝淡了的。詩人柯立治的兒子,也是一位詩人,他喝茶論壺不論杯。約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過他們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湯。若是苦澀的濃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細細品。照《紅樓夢》中妙玉的論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為解渴,只在辨味。細味那苦澀中一點回甘。記不起哪一位英國作家說過,「文藝女神帶著酒味」,「茶只能產生散文」。而咱們中國詩,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詩清只為飲茶多」。也許這點苦澀,正是茶中詩味。

法國人不愛喝茶。巴爾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蘭地。《清異錄》載符昭遠不喜茶,說「此物面目嚴冷,了無和美之態,可謂冷麵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態」吧?美國人不講究喝茶,北美獨立戰爭的導火線,不是為了茶葉稅麼?因為要抵制英國人專利的茶葉進口,美國人把幾種樹葉,炮製成茶葉的代用品。至今他們茶室裡,顧客們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別的混合飲料,內行人不要茶;要來的茶,也只是英國人所謂「迷昏了頭的水」(Bewitched Water)而已。好些美國留學生講衛生不喝茶,只喝白開水,說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葉中該沒有茶毒。不過對於這種茶,很可以毫無留戀的戒絕。

伏爾泰的醫生曾勸他戒咖啡,因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發作得很慢」。伏爾泰笑說:「對啊,所以我喝了70年,還沒毒死。」唐宣宗時,東都進一僧,年百三十歲,宣宗問服何藥,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惟嗜茶。」因賜名茶50斤。看來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髮作得更要慢些。愛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文/楊絳)

【摘自《楊絳文集》,原題:喝茶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

轉自「收穫」微信公眾號(harvest1957),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楊絳: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她離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中國傑出的翻譯家、作家、小說家、劇作家,等等光環集中在這位老人身上,她就是楊絳,出身名門,書香門第,寬厚待人,從容優雅,能撐得起這幾個詞語疊加稱讚的女子,世間唯有楊絳先生。她的丈夫是錢鍾書,也是一位享譽文壇的作家,但是楊絳先生並沒有生活在丈夫的光環之下。2016年5月25日,楊絳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5歲,終於如她所願「回家了」。
  • 何為一見鍾情?當錢鍾書遇上楊絳,之後再無分離,只有《我們仨》
    但當我看了楊絳先生的家庭回憶錄《我們仨》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的有多離譜,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婚姻狀態。何為一見鍾情?什麼是一見鍾情?一個風度翩翩的少年走在上課的路上,遇見一個玲瓏俏麗的少女,他們一見傾心,少年大膽,少女羞噠,少年有個溫文爾雅的名字——錢鍾書,少女有個鏗鏘嬌俏的名字——楊絳。只一眼,他們就對彼此淪陷了,之後的相談甚歡只不過是對第一眼的錦上添花。錢鍾書說:「外界傳聞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
  • 楊絳:人活一世,為的到底是什麼?她臨終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問題似乎也有無數種答案,但我聽到過最好的回答,來自楊絳先生。她站在人生邊緣,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了一輩子,鍛鍊了一輩子,總會有點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度此生,向前看,一眼望過去就是盡頭。人活一世,為的到底是什麼?
  • 楊絳:人活一世,為的是什麼?她逝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這一系列關於人生價值的問題,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時,在丈夫錢鍾書和女兒的相繼辭世,再加上自己疾病纏身的境遇下,用她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完成的一次自問自答。人生一世,究竟為的是什麼?無論這顆石頭咫尺天涯還是近在眼前,只要為彼此堅定的守住那份只屬於你們自己的信念,就會彼此楔入最終合為一體!頻遭變故,一家三口只剩自己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先後離開了自己,轉眼已經近二十年了。楊絳獨自留在世間,卻堅強而執著,一心一意地為實現親人的遺願而努力著,也為好學的讀書人留下一個又一個文化瑰寶。
  • 楊絳:最好的夫妻關係,有一字足矣(深度好文)
    《我們仨》講述了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錢瑗先生(一家三先生,每個人都無愧於先生這個稱號)一家三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家庭生活,溫馨浪漫之中充滿了不舍和思念。這是一個九十二歲老人的回憶錄,是她一個人在思念「我們仨」。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她的丈夫錢鍾書去世了,女兒錢瑗也去世了,這個世界上只剩下她一個人。
  • 從楊絳先生身上學到什麼?
    聽到錢鍾書的話後,楊絳並沒有被時下的女子應矜持的觀念所困擾,而是馬上回應錢鍾書:「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錢鍾書和楊絳都為對方而一見傾心,美好的愛情就此生根發芽。愛情在發生的初期難免帶有衝動,但婚姻和愛情又有本質的區別。愛情主要基於感情的寄託,靈魂的依靠,而婚姻涉及更多日常生活。多少熱戀男女熬過了多年愛情長跑,情誼深厚,卻抵不過家庭瑣事,而最終分道揚鑣?
  • 楊絳:婚姻不僅需要浪漫的愛情,也需要對彼此的付出
    為你寫詩,這是錢鍾書給楊絳的浪漫。在見不到彼此的日子裡,錢鍾書嘗試過用不同的風格寫不同內容的情詩給楊絳。各種律詩,甚至於理學家的語句,也能被他引用在信中表達情意。每一個字,都文採斐然,每一個句子,都情意綿綿,那是一封封繾綣動人的情書,更是錢鍾書滾燙的愛意。
  • 楊絳《我們仨》:一個長長的離別夢
    多年前,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在寒冬的燈光下,暖暖地讀完。讀書的時候,仿佛煮著溫酒,微醉,朦朧。恍惚間,我被那些質樸而真摯的文字,惹得滿眼是淚。這是一段生死離別的夢,一段愛與失去的夢。在這個世界上她最愛的兩個人先後離去,只剩下孤獨心碎的老人寫下一行文字: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楊絳:婚姻不僅需要浪漫的愛情,還需要付出彼此相愛
    只是錢鍾書每天寫的殷勤,楊絳要少得多。由於這個原因,錢鍾書沒有抱怨太多,「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他的臺詞有點辛酸。楊絳沒有錢鍾書強嗎?一點也不。自從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楊絳和她父親關係很好,而且,她小時候不懂為人父母,現在她有了孩子,她能感受到楊蔭杭深深的父愛。楊蔭杭為她和錢瑗租房,用心良苦,楊絳非常感動,她也希望能一直和他在一起。然而楊絳非常清楚,她不僅是父親的阿吉,也是錢的兒媳和錢鍾書的妻子。
  • 懷念楊絳:且以「不爭」過一生
    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後,在自留的樣書上,錢鍾書為妻子寫下這樣的情話:「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楊絳、錢鍾書與女兒錢媛,1981年攝於三裡河寓所。
  • 半輪孤月半輪秋—楊絳先生
    但生活不能總是羅曼蒂克,腳踩實地的那才是生活,生活的的瑣事牽絆都落在了楊絳肩頭。要知道楊絳年輕未嫁人那會兒在家也是位嬌小姐,但是自從嫁給了錢鍾書,生活中的角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似水與空氣般維持著生命,如果沒有那就會把生命耗為虛無,所以當婚姻家庭中,一方對一方的感情達到愛你勝過愛生命時,這就是巨大的成功。因為對方會表達出絕對的依戀與不舍,一往情深一片赤誠,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 楊絳的成名與李健吾先生(1)
    李健吾是法國著名喜劇家莫裡哀的翻譯者和研究者,他翻譯的《莫裡哀喜劇》1982年4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錢鍾書先生為之題籤,題的是:「李健吾譯 莫裡哀喜劇 錢鍾書敬署」。李健吾去世後的1983年8月,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健吾文藝評論選》時,楊絳為之題籤:「楊絳敬題」。兩個題籤均分別加蓋個人印章。
  • 享讀|楊絳擔得起「先生」二字
    她一生只愛一個人,一輩子都站在愛人身後,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和可愛懂事的女兒,活成了人們羨慕的樣子。有人贊她是著名作家,她說:「我沒這份野心。」有人說她的作品暢銷,她說:「那只是太陽曬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暫。」她就是楊絳先生。
  •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才是我們最想要的婚姻,《我們仨》令人淚目
    但當我了解了他們一家人之後才發現自己錯的有多離譜,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婚姻狀態。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才是我們最想要的婚姻什麼是一見鍾情?當風度翩翩的錢鍾書在上課的路上遇見玲瓏俏麗的楊絳時,我明白了。
  • 楊絳:人活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她去世前的感慨,說透了現實
    她是一代才女,出身名門,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也能甘做灶下婢,洗衣炒菜做家務,樣樣手到擒來。她一生波瀾起伏,經歷無數風雨坎坷,外辱內亂、顛沛流離、親人離散,卻依然溫厚平和,明媚從容,淡定優雅。有許多人鍾情於她,但她一生只愛過一個人,一輩子都站在愛人身後,擁有最幸福美滿的婚姻、最可愛懂事的女兒,活成了所有人都羨慕的樣子。有人贊她是著名作家,她說:「我沒這份野心。」
  • 楊絳:夢中她和鍾書走丟了,之後兩年內錢鍾書和女兒相繼離世
    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楊絳《我們仨》《我們仨》是錢鍾書妻子的楊絳先生撰寫的家庭回憶錄。這本書寫於錢鍾書離世後的第四年,那時,楊絳已經92歲高齡,楊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她與錢鍾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及他們三口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年輕人不妨看看
    在92歲高齡下,楊絳先生還提筆著書《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並著手整理丈夫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楊絳曾借用英國詩人蘭德的詩這樣形容自己:「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 楊絳與錢鍾書:世上最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與你相伴攜手共白頭
    起起伏伏的紅塵往事,和錢鍾書曲折而粲然的一生,為世人所知。一本《圍城》,一本《管錐編》,讓錢鍾書成為了神話。從悠遠的民國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六十多個春夏秋冬,都承載了錢鍾書極高的評價和讚揚。一個「二十世紀人類最智慧的頭顱」的頭銜,將錢鍾書封為了傳奇神話的代表。
  • 七龍珠:飲茶和布爾瑪真正分手是因為認識得太早了。
    可以看出操氣彈比起氣圓斬的優勢在它清兵效率更高,而且它比瞎放一堆波和一拳一拳來要節省氣和體力,只需要使用者雅木茶動動手指便能做到。飲茶嘴皮子功夫太差,每次誤解都解釋不清楚,而長得帥女粉絲又多,布爾瑪總是吃醋,可你要把責任都怪到他,飲茶貌似也沒有什麼和女粉絲曖昧的鏡頭吧?說到底他還是嘴皮子不行不會哄布爾瑪罷了,別忘了他都要五十歲了,在布爾瑪不經意間為他加了個油都會臉紅,很多同人文都說原著樂平是渣男,而被穿越者改變命運的樂平最後幸福美滿,可有沒有人想過也許不是樂平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