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父母的溺愛成為孩子永久的傷害

2020-12-09 江陰林老師

現在很多家庭都選擇優生優育,所以獨生子女家庭並不少。但也因為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百般寵愛。可以用「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來形容」。林老師覺得寵愛沒有錯,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未來會更加的自信和大方。一旦寵愛過了度,好事也會變成壞事!

在雙節那一天,林老師跟朋友逛完街,想買杯飲料解解渴。剛好門口有家奶茶店,人也不多,就決定去這排隊。站在林老師前面的是一對母女,女孩在媽媽倚懷裡玩手機。不久之後,女孩的爸爸滿頭大汗的從別處走了過來,手裡拎著一份蛋糕,小心翼翼的看著女兒。女孩看見爸爸買回來的不是自己喜歡的草莓蛋糕之後,著嘴鬧起了小情緒,哭著打了爸爸幾下。

爸爸沒有生氣,擦了擦汗,笑著對女兒說:「店裡沒有草莓蛋糕了,爸爸下次再給你買好不好?」女兒哭著喊著不答應,又連連打了爸爸好幾下。這時,媽媽看不下去了,拉住女孩的手:「爸爸跑了好遠給你買了蛋糕,怎麼能這麼對爸爸?跟爸爸道歉!」女孩不同意,坐在地上不起來嚎啕大哭。媽媽剛要把孩子揪起來,爸爸搶先一步拉了起來,耐心的安慰孩子道:「爸爸再去其他地方看看好不好?一定買到給你草莓蛋糕。」孩子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之後,這才不哭了,安靜了下來,催促道:「爸爸快去吧,晚了就沒有了。」

林老師在後面看的百感交集,這個女孩看起來也差不多十歲了,照理說也該知道要體諒父母了,怎麼會這樣呢?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父母的溺愛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林老師知道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幸福安康。為了讓孩子開心,要什麼玩具,你就給買什麼玩具。如果不給,就撒嬌哭喊,家長一心軟就給買了。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只要自己哭兩句,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不僅如此,孩子平時在家裡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反正有爸爸媽媽在。書包媽媽整理,衣服媽媽幫忙穿,上學爸爸接送,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去獨立完成一件事情。小時候就如此,長大之後呢?

林老師見過太多忘帶東西的學生,不是作業沒帶,就是文具不齊,更有甚者直接把書包忘車上了,就差沒把人忘在家裡了。一邊打電話,一邊抱怨都怪媽媽昨天書包沒有收拾好,害我忘帶東西被老師批評了。

像這樣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不知感恩為何物,覺得父母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甚至會因為父母所做的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埋怨對方,更別說去感恩其他幫助過他的朋友。父母也是,口口聲聲的說著要讓孩子生活自理,卻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幫孩子做好每一件事情。在社會上,四十多歲,有手有腳智力正常卻不出去上班,成天花著七十歲父母的養老錢還嫌棄不夠花的案例。如果各位不想這樣的情況發生,就要儘早改變!

從現在開始,家長要學會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說不。並且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學會放手。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相信孩子自己能夠處理好,家長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提供小小的幫助就可以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只能陪伴孩子走一程,但不能陪伴孩子的一生。父母要教會孩子成長,讓他們獨自飛翔。一味地把孩子禁錮在身邊,只會讓他們失去成長的機會。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如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有疑問,可以後臺私信林老師,隨時歡迎!

相關焦點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
    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的說法,我很認可這句話,今天我要聊聊我的看法。我們從古到今一直追求著母親慈愛,父親威嚴,兒女孝順懂事,家庭合睦,社會和諧。「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說:慈母,就是母親的慈愛過了頭,成為了溺愛。凡事都依從孩子,沒有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味的順從,放縱孩子。最終把孩子培養成被人唾棄的人。就是「愛」這麼美好的情感,我們一旦用的過了頭,也會坑害孩子一生。
  •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3種失敗的教育方式,你犯過嗎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如果父母對自己好,那他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可為什麼收穫了這麼多美好的孩子還會被別人討厭,做出、說出一些違背父母意願的話?沒別的原因,就是教育出了問題。所謂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給了孩子最好的,不代表孩子就會變成最優秀的。
  •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放在當下家庭教育是否依舊是至理名言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意思很容易理解:父母嚴格管教孩子的家庭會培養出孝子,而父母對孩子嬌生慣養的家庭會培養出不肖子孫。還有一句比較耳熟能詳的俗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相信很多人也都聽說過甚至也親身經歷過。這些話的意思時至今日已經不能僅僅只是局限於「孝」了,畢竟在當今這個社會,對於孝的不同理解和定義也跟過去有很大的區別。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逆子」,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沒有父親疼愛的孩子多可憐啊!從此,孩子的母親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甚至孩子做了錯事也捨不得責罵。 母親細心呵護著兒子成長。就在兒子六歲那年,兒子和母親去集市趕集,回來的時候,兒子偷回了一小把吃食。母親感到很高興,我的兒子真聰明! 就這樣,一來二去養成了兒子小偷小摸的習慣。
  • 農村俗話: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暴力傾向,能教育好孩子?
    摘要: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理?那是你沒看見,後續的故事。文/田俊超白棍棒之下出的都是孝子嗎?不全部吧,孩子是需要教育。但是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本身便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農村父母與子女反目成仇,子女不孝順老人,子女寧願出錢也不與老人同住等等這些,發生的還少嗎?棍棒底下出的不緊是孝子,還有仇人。就在我身邊,一位長輩。家裡生活的很好,人也不錯。對鄰居朋友都很好,許多村裡人都說他,人不錯。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對父母敬而遠之,逢年過節能去看看,以是極大的突破了。
  • 其實不然,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充當著啟蒙教育孩子的角色,更要間協調家庭親子關係,家中有著一個「慈母」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幸福和諧,既然「慈母」是如此,為何世人皆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呢?「慈母」在一定情況下確實會讓孩子恃寵而驕,有一些壞毛病,但是他們長大後就一定是沒出息的人嘛?
  • 翟一名說:嚴加管教出英才,過分溺愛出敗子
    俗話說"慈母多敗子,嚴父出佳兒",說明家庭教育很重要。在一個人的愛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以父母為主,學校教育是以為老師為主,社會教育則以公眾為主。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可以說在其人生道路上有時起著關鍵的作用。家庭教育應以德育教育為主,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怎麼樣擁有一個良好的品行。孩子猶如一張百紙,父母猶如一個畫家,教育得好,說明畫得好,教育不好,說明畫得不好。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嚴父慈母和慈父嚴母,哪一種更利於孩子成長?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樣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從前大多是「嚴父慈母」的家庭模式,現在的趨勢反而成了「慈父嚴母」。那麼,嚴父慈母和慈父嚴母,到底哪一種組合更利於孩子成長呢?這是個需要深思的問題。常見的幾種家庭氛圍:1)專斷型這類家庭大多是父權主義,父母說的話如天命一般,必須完全執行。
  • 嚴父慈母的組合好,還是嚴母慈父的組合好?都不如父母相互配合好
    由此可見,嚴父慈母不都是對於所有家庭都適用,而有的時候嚴母慈父的搭配也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家長不了解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的差別,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兩種搭配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又如何利用家庭關係教育好孩子呢?「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一種更好?
  • 面對「不孝子」,父母該反思
    有些父母總在不停傷害孩子,親手摧毀自己的晚年幸福。養兒防老,為啥很多老人得不到贍養?不論是相對閉塞的農村,還是生活水平稍好一些的城市,總是有很多「老無所依」的現象發生。不孝的子女們遠走他鄉,留下年邁父母無人問津,看上去非常可憐。老人贍養的問題開始逐漸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國家也有相應的法律規範,可是依然有很多子女拒絕贍養老人。
  • 嚴母慈父VS嚴父慈母,哪個對孩子成長更有利?關鍵在於這一點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這種家庭組合教育出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呢?大兒子蘇明成一心愚孝,總做「和事佬」,好面子卻能力不足,常常是打腫臉充胖子,以家中長子自居,卻不懂人情世故;二兒子蘇明成由於從小受到蘇母的溺愛,思想行為幼稚,專職啃老而不自知,但卻很愛自己的老婆;三女兒蘇明玉從小遭到母親不公平待遇,獨立堅強,長大後成為事業型女強人。
  • 媽媽不「慈」可能會更加的傷害孩子
    慈母多敗兒有一個則這樣的小典故故事:從小有一個人,從小就是備受母親的溺愛,和別人打架或者是偷了其他人的東西,母親都不會去說他,也不會去教育孩子,慢慢的在這會人長大以後,就已經演變成為了強盜。最後在被官府抓住的時候,就已經被判成為了死刑。
  • 重溫《延禧攻略》,發現魏瓔珞的宮鬥路,是在告訴我們怎麼教孩子
    為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能夠保護孩子,可是我們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一定要教孩子在受到欺負時懂得去反擊,保護好自己。 學會保護自己,是一生的必修課。別把對孩子的愛,變成對他的害有句古話叫: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在這部劇裡就有這樣的一個代表人物,裕太妃,愣是把愛孩子變成了害孩子。 經歷過「九子奪嫡」之爭的裕太妃,深深地明白在帝王家生存是多麼艱難,所以為了能保兒子平安健康,她要求兒子弘晝從小掩藏鋒芒。
  • 孩子成為「無用人」,都是溺愛惹得禍,認識3點培養優秀的孩子
    我們上面了解到了溺愛孩子對於孩子以及父母的傷害,當然對於父母來說他們並不明白自己哪些行為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幾點,大家一定要在生活之中排查。
  • 溺愛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有關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都讓很多家長頭疼,態度好一點,孩子根本不長記性,動手打罵又容易傷到孩子,真是讓很多家長都操啐了心。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但是過度的愛會變成溺愛,我們都知道溺愛是對孩子有害的,但到底什麼樣才算溺愛呢?
  • 你們家是哪種父母組合:嚴母慈父?還是嚴父慈母?哪種對孩子好?
    在中國式的家庭裡,一直有嚴父慈母的傳統,古語有云:子不教,父之過。這裡隱藏著一個基本的分工,即:父親管"教",給孩子立規矩,是家庭權威的象徵,而母親管"育",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照顧孩子的起居生活。這對夫妻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變得特別叛逆。15歲時,就被抓到無證駕駛,之後這孩子撞了人,還把對方打了一頓,最後讓父親拉下老臉去賠禮道歉。到了17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夥同四個"朋友"在賓館禍害了一個女孩,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
  • 農村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農村俗話屬於怎麼教育孩子範疇之內。千百年來,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也有無數人舉出了母親因為太溺愛孩子,最後導致了孩子一生悲劇的例子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 你是如何看待「慈母多敗兒,嚴父多逆子」這句話的?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逆子」,這句話是錯誤的!難不成狼心狗肺、無德無能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好兒子?這裡的「慈」是溺愛的意思,母親過於包容、縱容孩子的缺點毛病,就會害孩子。自古就有「慣子如殺子」的說法,某著名歌唱家,從小慣孩子,孩子未成年就給買豪車玩耍,以至於孩子放蕩不羈,打人,輪姦婦女,最終鋃鐺入獄;孫小果的母親更是把孩子慣得沒有樣,孩子犯了罪,不是從正面引導他改正錯誤,而是一次一次通過非法手段為其減輕罪責,以至於孫小果認識不到錯誤,犯下了累累罪行,最終走向不歸路。
  •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是一條如何培養孩子的俗語,在農村廣為流傳;有人反對,也有人贊同,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棍棒之下出孝子」,意思是用棍棒教養出來的孩子,都很孝順;在我國,傳統觀念上的好孩子,是對父母「孝」的孩子;所謂的「孝」,是順從父母的意思,事事順從父母,不違逆父母的意願,遵從父母即為「孝」。但這句話,還得辯證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