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慈母多敗兒有一個則這樣的小典故故事:從小有一個人,從小就是備受母親的溺愛,和別人打架或者是偷了其他人的東西,母親都不會去說他,也不會去教育孩子,慢慢的在這會人長大以後,就已經演變成為了強盜。
最後在被官府抓住的時候,就已經被判成為了死刑。在執行死刑之前,這個人就一口把自己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對著自己母親說道「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因為你從小都不管我,而且也沒教育到我,才讓我成為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可能在很多人的一個認知裡面,對慈母多敗兒的一個意思,就是母親對兒子過分的溺愛、百般遷就,做錯事也不會追求,導致孩子在長大以後就出現一堆毛病,甚至還成為敗家子,這裡「慈」的意思就是驕縱與溺愛孩子的意思。
v 那「慈母真的多敗兒」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古話的出處;這句話是在《增廣賢文》節選的一句「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說明的是家庭教育在教育中出現的重要性,加上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嚴師出高徒」蠻多人就會認為對孩子嚴厲才是家庭教育的王道。
現在為什麼會有一個「慈母多敗兒」的潛意識呢?是因為在大家的一個心目中的慣性思維能力。母親都會有一個母性光輝。
都會比較疼愛自己的孩子,現在大多數的孩子現在都是嬌生慣養的,多數的孩子一直是和媽媽相處的時間會比較久,所以就會導致很多人把多方面的責任歸結於母親的身上。
在一本育兒書《最偉大的教育竟是媽媽的情緒平和》,文章中指到一個觀點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柔和」,越「柔和」的母親,在孩子的面前就會有著很強的指導能力。
越是整天扯著嗓對孩子嚷嚷的家長,就會慢慢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引導能力。根據該文章的觀點,慈母的「慈」含義就是:安靜給孩子空間、暖心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與幫助、用示弱的實現對孩子的的託舉,讓孩子在愛意中成長。
v 媽媽「慈母」可能不會敗兒,但是媽媽不「慈」可能會更加的傷害孩子
大多數的母親可能就會認為自己如果對自己的孩子太過於放鬆,就會導致孩子心理上不懼怕媽媽,可能還會更加的叛逆,就會硬逼著自己成為一個嚴厲、不慈愛的母親。那麼就會遇到下面的幾個情況,就會導致影響孩子更加還會影響到母親:
1. 強勢的媽媽
對於媽媽的強勢這個問題是會在很多的家庭都會出現。俗話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個很厲害的母親那麼八成就會有一個很厲害的女兒。
當母親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時候,他的女兒也會去遺傳這樣的習慣,也會順理成章的將這樣的情緒在將來代入到她的家庭中。對於兒子來說,男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高大的父親。
媽媽的強勢就會迎來辦的弱勢,在家庭中媽媽的強勢,就可能會讓孩子就成為了一個媽寶男。變得自卑無助沒有主見。強勢的媽媽不懂得該如何的取捨,只會更加多的一步去給孩子安排更多,影響孩子的發展。
2. 暴力的媽媽
在新聞報導中,寒假開學的第一天,就有一名12歲女孩跳樓身亡,具體的原因是因為在家中和父母爭吵,父母說了重話,信奉「棍棒教育」的父母,就會認為孩子犯錯就是應該罰。
對於總是被打罵的孩子會容易表現出情緒的累積,積壓過久就會容易出事。暴力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恐懼的事件,媽媽的情緒暴躁,武力相當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壞的影響。
甚至給孩子帶來了一個錯誤的示範。會讓孩子慢慢的從內心開始學習這種方法,變得暴躁、衝動、沒有規則可言。語言暴力與行為暴力都是在孩子的內心劃下很多道的口子,這些都是難以彌補的行為。
3. 冷漠的媽媽
根據相關的統計來說,我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有697萬人,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智慧型手機普遍,也導致家長因為玩手機打遊戲放任孩子不管,或者忙於工作導致孩子去無人陪伴的這個群體增加更多。
對於成長的孩子而言,媽媽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路陪伴的人,給予孩子的關愛與支持,讓孩子奮力向前。
父母的失陪就會導致孩子失去管教與監督,孩子在情感與行為上就會變得更加的暴力與敏感,父母的權威建立都是在與子女深厚的相處基礎上,如果缺失就會帶來不好的變化。
v 應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母親?
1.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在熱播劇《小歡喜》中,英子絕望的對自己媽媽說「我就是想逃離你」,在英子高考的那段時間,媽媽就給孩子在無形中帶來很多壓力。
導致孩子在高考以後就想要極度脫離媽媽,甚至媽媽找到以後想要跳海。對於孩子而言他們也是會有自己的小世界,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空間。
不要過度的壓抑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這樣只會壓抑孩子的內心,孩子可能就會變得沉默寡言。生活是孩子的自己的,父母只是孩子的這條路上的引導者和指導者,給孩子一定要有空間和界限。
2. 多多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支持
在孩子的成長的道路上,肯定是會迎來各方面困難與壓力,作為孩子的家長不僅是教育者更加是孩子的最親密的朋友。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作為孩子的家長,是要教育孩子應該怎樣的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還要教育孩子人生其實會有更多的問題。
都需要積極面對和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作為孩子的親密朋友,放下孩子的姿態,學會陪伴與給孩子鼓勵,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大膽說出他的見解。
3. 家長應該學會立規矩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一點,做錯事一定是會有一個「懲罰」,一定要讓孩子養成承擔責任的能力。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將來在進入到學校也好。
除了社會進入到社會中工作,更是會有很多的規則與挑戰的。但是在家庭中立下的規矩,也是家長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個規矩立的正不正確,是不是應該立。如果孩子沒有遵守到,家長也要遵守自己的底線!
對於教育孩子來說,教育也是一條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改進的,家長要給足孩子的耐心與陪伴!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