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媽媽不「慈」可能會更加的傷害孩子

2021-01-20 碧蘭聊育兒史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慈母多敗兒有一個則這樣的小典故故事:從小有一個人,從小就是備受母親的溺愛,和別人打架或者是偷了其他人的東西,母親都不會去說他,也不會去教育孩子,慢慢的在這會人長大以後,就已經演變成為了強盜。

最後在被官府抓住的時候,就已經被判成為了死刑。在執行死刑之前,這個人就一口把自己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對著自己母親說道「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因為你從小都不管我,而且也沒教育到我,才讓我成為了現在的這個樣子。」

可能在很多人的一個認知裡面,對慈母多敗兒的一個意思,就是母親對兒子過分的溺愛、百般遷就,做錯事也不會追求,導致孩子在長大以後就出現一堆毛病,甚至還成為敗家子,這裡「慈」的意思就是驕縱與溺愛孩子的意思。

v 那「慈母真的多敗兒」嗎?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古話的出處;這句話是在《增廣賢文》節選的一句「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說明的是家庭教育在教育中出現的重要性,加上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嚴師出高徒」蠻多人就會認為對孩子嚴厲才是家庭教育的王道。

現在為什麼會有一個「慈母多敗兒」的潛意識呢?是因為在大家的一個心目中的慣性思維能力。母親都會有一個母性光輝。

都會比較疼愛自己的孩子,現在大多數的孩子現在都是嬌生慣養的,多數的孩子一直是和媽媽相處的時間會比較久,所以就會導致很多人把多方面的責任歸結於母親的身上。

在一本育兒書《最偉大的教育竟是媽媽的情緒平和》,文章中指到一個觀點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柔和」,越「柔和」的母親,在孩子的面前就會有著很強的指導能力。

越是整天扯著嗓對孩子嚷嚷的家長,就會慢慢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引導能力。根據該文章的觀點,慈母的「慈」含義就是:安靜給孩子空間、暖心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與幫助、用示弱的實現對孩子的的託舉,讓孩子在愛意中成長。

v 媽媽「慈母」可能不會敗兒,但是媽媽不「慈」可能會更加的傷害孩子

大多數的母親可能就會認為自己如果對自己的孩子太過於放鬆,就會導致孩子心理上不懼怕媽媽,可能還會更加的叛逆,就會硬逼著自己成為一個嚴厲、不慈愛的母親。那麼就會遇到下面的幾個情況,就會導致影響孩子更加還會影響到母親:

1. 強勢的媽媽

對於媽媽的強勢這個問題是會在很多的家庭都會出現。俗話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個很厲害的母親那麼八成就會有一個很厲害的女兒。

當母親是一個很厲害的角色時候,他的女兒也會去遺傳這樣的習慣,也會順理成章的將這樣的情緒在將來代入到她的家庭中。對於兒子來說,男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高大的父親。

媽媽的強勢就會迎來辦的弱勢,在家庭中媽媽的強勢,就可能會讓孩子就成為了一個媽寶男。變得自卑無助沒有主見。強勢的媽媽不懂得該如何的取捨,只會更加多的一步去給孩子安排更多,影響孩子的發展。

2. 暴力的媽媽

在新聞報導中,寒假開學的第一天,就有一名12歲女孩跳樓身亡,具體的原因是因為在家中和父母爭吵,父母說了重話,信奉「棍棒教育」的父母,就會認為孩子犯錯就是應該罰。

對於總是被打罵的孩子會容易表現出情緒的累積,積壓過久就會容易出事。暴力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恐懼的事件,媽媽的情緒暴躁,武力相當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壞的影響。

甚至給孩子帶來了一個錯誤的示範。會讓孩子慢慢的從內心開始學習這種方法,變得暴躁、衝動、沒有規則可言。語言暴力與行為暴力都是在孩子的內心劃下很多道的口子,這些都是難以彌補的行為。

3. 冷漠的媽媽

根據相關的統計來說,我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有697萬人,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智慧型手機普遍,也導致家長因為玩手機打遊戲放任孩子不管,或者忙於工作導致孩子去無人陪伴的這個群體增加更多。

對於成長的孩子而言,媽媽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路陪伴的人,給予孩子的關愛與支持,讓孩子奮力向前。

父母的失陪就會導致孩子失去管教與監督,孩子在情感與行為上就會變得更加的暴力與敏感,父母的權威建立都是在與子女深厚的相處基礎上,如果缺失就會帶來不好的變化。

v 應該怎樣做一個合格的母親?

1.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在熱播劇《小歡喜》中,英子絕望的對自己媽媽說「我就是想逃離你」,在英子高考的那段時間,媽媽就給孩子在無形中帶來很多壓力。

導致孩子在高考以後就想要極度脫離媽媽,甚至媽媽找到以後想要跳海。對於孩子而言他們也是會有自己的小世界,家長一定要給孩子足夠空間。

不要過度的壓抑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這樣只會壓抑孩子的內心,孩子可能就會變得沉默寡言。生活是孩子的自己的,父母只是孩子的這條路上的引導者和指導者,給孩子一定要有空間和界限。

2. 多多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定的支持

在孩子的成長的道路上,肯定是會迎來各方面困難與壓力,作為孩子的家長不僅是教育者更加是孩子的最親密的朋友。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作為孩子的家長,是要教育孩子應該怎樣的解決這個問題,同時還要教育孩子人生其實會有更多的問題。

都需要積極面對和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作為孩子的親密朋友,放下孩子的姿態,學會陪伴與給孩子鼓勵,尊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大膽說出他的見解。

3. 家長應該學會立規矩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一點,做錯事一定是會有一個「懲罰」,一定要讓孩子養成承擔責任的能力。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將來在進入到學校也好。

除了社會進入到社會中工作,更是會有很多的規則與挑戰的。但是在家庭中立下的規矩,也是家長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個規矩立的正不正確,是不是應該立。如果孩子沒有遵守到,家長也要遵守自己的底線!

對於教育孩子來說,教育也是一條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改進的,家長要給足孩子的耐心與陪伴!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真正的「慈母」不「敗兒」,全看媽媽怎麼做
    這句俗語雖是鞭辟入裡,但也引發爭議不斷,尤其是這後半句「慈母多敗兒」,至今依稀被眾多父母信奉。另外「慈母多敗兒」這句話被熟知,得益於一個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說他。
  • 「慈母多敗兒」?並非如此,真正毀掉孩子的,多半是這種母親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慈母多敗兒」,意思是慈愛的母親反而會養出失敗的兒女。可是有沒有人仔細想過,養出敗兒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慈母,也許是假慈母也不一定。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慈」絕對不是溺愛。洋洋的媽媽就是一個標準慈母,洋洋看了《小豬佩奇》想去踩水,她同意了。
  • 「慈母多敗兒」?事實上毀掉孩子的並非慈母,而是這3種母親
    自古老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越是慈祥的媽媽,越容易養出失敗的兒女。不過,難道兒女失敗的原因真的是「慈母」嗎?由於大家對這句話的誤解,讓很多媽媽走上了「嚴母」的道路。失敗的兒女,到底是不是慈母的錯?
  •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三類媽媽正在毀掉孩子,卻不自知
    「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母親的形象在人們眼裡一直是慈祥、有愛的存在,母親對孩子的愛能夠讓孩子擁有滿足感和安全感,因此慈母一直是很多母親的統稱。然而,我們也能夠常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叫做「慈母多敗兒」,這話不假,如果慈母的「慈」沒有把握好度,那麼往往是在毀掉自己的孩子。
  • 「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慈母多敗兒,「天一」就是最好的例子
    文|90媽媽導語我們時常會讚美慈祥的媽媽,更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詩句歌頌母親,不過,慈愛的媽媽孩子就是幸福的?看到身邊很多卻是反面的例子,開始相信了那句話:「慈母多敗兒」。然而沒想到的是強強媽媽為孩子開脫說:他還是個孩子,而且表姐也不是外人。分析慈母多敗兒的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小時候倍受母親溺愛,他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要他把東西還給別人。他長大後,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強盜。最後,他被官府捉住,並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請求見母親一面。母子相見後,母親抱著兒子大哭起來。
  • 慈母不一定多「敗兒」!這4種性格的媽媽,才容易「毀掉」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說:對孩子特別嬌慣的媽媽很容易把孩子寵壞,養出「敗家子」。可是我們在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傳記中,又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回憶自己的過往經歷的時候,不約而同會提到自己的母親。他們對母親的描述普遍都是溫柔、樂觀、無條件地奉獻。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
    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的說法,我很認可這句話,今天我要聊聊我的看法。我們從古到今一直追求著母親慈愛,父親威嚴,兒女孝順懂事,家庭合睦,社會和諧。「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說:慈母,就是母親的慈愛過了頭,成為了溺愛。凡事都依從孩子,沒有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味的順從,放縱孩子。最終把孩子培養成被人唾棄的人。就是「愛」這麼美好的情感,我們一旦用的過了頭,也會坑害孩子一生。
  • 誰說「慈母多敗兒」?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性格的媽媽
    在育兒中一直有「慈母多敗兒」這句話,這話不無道理,心慈手軟缺少嚴厲的媽媽確實容易教育出沒出息的兒子,但這並非是絕對。香港TVB電視劇《封神榜》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範瓊芳飾演的殷十娘就是個典型的「慈母」,將哪吒寵溺的無法無天,導致哪吒犯下大錯,但在關鍵時刻殷十娘及時悔悟開始教訓哪吒。
  • 農村俗話: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暴力傾向,能教育好孩子?
    摘要: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理?那是你沒看見,後續的故事。文/田俊超白棍棒之下出的都是孝子嗎?不全部吧,孩子是需要教育。但是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本身便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以暴力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有暴力傾向。他們習慣在自己處理不好事情的時候,用暴力解決。在他們看來,暴力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在許多農村人看來,誰誰誰家的孩子,因為小時候父母管的嚴,打的多才有出息的。其實這根本不對,孩子拼命的讀書,是為了快點離開這個家庭。他們不想在這,感受不到愛的家庭裡呆著。考出去的大學生,很少有喜歡回家的。
  • 慈母多敗兒?這3種性格的媽媽,正在一點一點親手「毀掉」孩子
    「慈母多敗兒」是我們從古時候就遺留下來的家庭教育的教訓,所以很多爸爸媽媽都很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真理,認為教育孩子必須得讓孩子感覺到痛,孩子才會願意聽話。但是,當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的時候,很多爸爸媽媽才意識到,打罵孩子或許也不是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式,那究竟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正確的呢?
  • 「慈母多敗兒」還是「母慈子孝」,就看媽媽是不是這3種性格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人們常說「慈母多敗兒」,孩子不好,很多人往往認為是「慈母」造成的。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慈母都會有「敗兒」。
  • 慈母多敗兒?一幅母親節漫畫引燃朋友圈的教育話題
    豬媽媽晾衣服,豬兒子主動要幫忙。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媽媽們,辛苦了!祝您們節日快樂!」看起來與「慈母多敗兒」這個話題完全搭不上邊。但是,當我多看了幾回這漫畫,就聯想到我那已經73歲的老媽。我完全不記得什麼時侯幫她晾過衣服,也不記得什麼時侯對她說過「辛苦了,謝謝你!」想到這裡,愧疚就在心底油然而生。這時候,「慈母多敗兒」這句話莫名其妙地從腦海中蹦出來。
  • 慈母多敗兒不是玩笑,過分縱容只會讓孩子自討苦吃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同事的女兒今年已經5歲了,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她的爸爸媽媽把她視作掌中珍寶,平時哪怕犯了一些小錯誤,也不捨得打罵。我們一直都覺得這個小女孩兒已經被慣壞了,但是她的爸爸媽媽卻熟視無睹。前幾天去同事家做客,同事家做了一桌的好菜,結果就在客人上桌的時候,發生了非常尷尬的事情。
  • 慈母多敗兒?為母好頭疼
    影響孩子日後自控能力的因素到底是什麼?許多父母頭疼,既希望給孩子愛和自由,又擔心慈母多敗兒,從小缺乏規矩。要不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吧。該怎麼管教孩子是一個時代難題。「養孩子的雷真多。」兒子剛滿1歲,33歲的媽媽餘韻已經開始頭大。
  • 慈母多敗兒,那麼嚴母就一定可以教出好孩子嗎?
    即使在家裡我也可以經常聽到這個年輕的媽媽大聲地罵著自己的孩子,仔細聽了幾回發現就是因為這個孩子的作業不是很會做或者寫錯了,她媽媽就會對孩子非常的兇,有時候孩子學的是拼音,有時候孩子學的是數學,昨天下樓的時候聽到她媽媽又在大聲的罵孩子「啊?怎麼回事啊你,不知道哪個數字最大嗎?你看看你寫的這是什麼。」到了樓下的時候,老公悄悄的和我說,以後你教孩子的時候千萬不可以這麼兇。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其實不然,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充當著啟蒙教育孩子的角色,更要間協調家庭親子關係,家中有著一個「慈母」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幸福和諧,既然「慈母」是如此,為何世人皆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呢?「慈母」在一定情況下確實會讓孩子恃寵而驕,有一些壞毛病,但是他們長大後就一定是沒出息的人嘛?
  • 「慈母多敗兒」不一定是真的,真正帶壞孩子的,很可能是這種母親
    在我們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思是,一個家庭總要有一個「嚴父」,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要嚴厲,只有這樣,父親才能用自己的威壓教育出孝順的孩子,才能教育出一個人才
  • 慈母多敗兒?知乎上吵翻了天,其實做到這三個字就是好媽媽!
    而母親則是文化的載體,不同家庭、不同文化的母親所培養出來的孩子,從氣質到談吐有著天壤之別。梁啓超曾說過:人生百年,立於幼學。而在孩子的教育成長當中,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天下哪個媽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心疼是一回事,教育是一回事。
  • 並非只有「慈母多敗兒」,這3種媽媽一樣毀孩子,家長都來看一下
    對於大部分家庭而言,父母在家裡基本都是「慈母嚴父」,父母之間不同的性格和教育方式,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所謂「慈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彌補「嚴父」的空缺,因為大部分父親對孩子要求高,更加希望孩子能夠學會堅強與獨立,而反之,慈母則可以給孩子一些嚴父給不了的母親的包容和引導,能做到疼愛有度。
  • 2020年了,早就不是「慈母多敗兒」了,真正「敗兒」的是這種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諺語,說的是成才的孩子少不了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母親的適度寵愛。在古人看來,對孩子不管不問的父親和過於寵溺孩子的母親一樣不靠譜,而且兩者往往相互作用。不負責任的父親會讓母親想盡辦法去彌補缺失的父愛,而過度寵愛孩子的母親也會讓孩子的父親無法用自己的標準約束孩子,進而走進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