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那麼嚴母就一定可以教出好孩子嗎?

2021-01-20 寶寶知道

經常在上樓的時候可以看到樓下的門開著,然後一個年輕的母親對著自己大概五六歲的孩子疾言厲色的大喊著,孩子則可憐巴巴的跪在地上寫作業。即使在家裡我也可以經常聽到這個年輕的媽媽大聲地罵著自己的孩子,仔細聽了幾回發現就是因為這個孩子的作業不是很會做或者寫錯了,她媽媽就會對孩子非常的兇,有時候孩子學的是拼音,有時候孩子學的是數學,昨天下樓的時候聽到她媽媽又在大聲的罵孩子「啊?怎麼回事啊你,不知道哪個數字最大嗎?你看看你寫的這是什麼。」到了樓下的時候,老公悄悄的和我說,以後你教孩子的時候千萬不可以這麼兇。

其實面對這個母親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我真的是瞠目結舌的,而對於自己的孩子我自然是不會這麼暴躁的,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作業寫錯了或者不會做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如果因為孩子作業做不好就對孩子兇到這種程度,那我覺得這個家長本身也是太誇張了。於是今天我突然之間想起來一個問題就是,從前我們一直堅信的一種慈母多敗兒的教育方式,如果母親太過於慈祥的話,那麼教出來的大多數都是敗家子。

其實從前所謂的這句話和現在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那個時候的慈母多敗兒所導致的根本的原因是母親對於孩子太過多的溺愛和縱容,這一原理最出名的大概就是那個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偷金,而因此被判入獄之後對母親說了我一句我恨你的教育故事。而現在的思想早就不能和過去同日而語了,現在的慈祥是指母親對孩子的一種溫柔和耐心,而不是溺愛和縱容,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進步,這本身的差距就是非常大的。

而今天我所說的是另外一個原理,如果慈母多敗兒,那麼一個嚴格的母親就一定可以教出好的孩子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記得之前就看過一本書叫做《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類似於這樣的教育理念,早就在現在的社會中非常流行了。現在的年代早就不是幾十年前的封建時期,一直堅信著什麼「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現在的我們更崇尚一種科學的教育方式,例如現在很多家庭已經應用進去的「讚美式教育」。關於教育的方式太多種,所以我們現在暫且不談。而如今我們要考慮的是,在這樣一種嚴格的教育方式下,最後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結果。

首先在這樣嚴格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性格自然是怯懦的,因為經常遇到一個如此兇的母親,孩子的心理陰影可想而知。而且在孩子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如果依然用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那麼收穫的一定會是一個非常叛逆的孩子。等到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就一定會對母親這種教育方式奮起反抗,到那個時候母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很糟糕了。所以即使慈母多敗兒,嚴厲的母親也未必就可以教出好的孩子。嚴格的教育方式也並不代表著就是去動不動兇孩子吼孩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原創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寸寸舊時光)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真正的「慈母」不「敗兒」,全看媽媽怎麼做
    明朝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曾提到:「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這句俗語雖是鞭辟入裡,但也引發爭議不斷,尤其是這後半句「慈母多敗兒」,至今依稀被眾多父母信奉。另外「慈母多敗兒」這句話被熟知,得益於一個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說他。這個人長大後成了強盜,最後被官府捉住判了死刑。行刑前,他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這都是你的錯,小時候我做錯事你不管,才讓我落得今天的下場。」
  • 農村俗話: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暴力傾向,能教育好孩子?
    摘要: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理?那是你沒看見,後續的故事。文/田俊超白棍棒之下出的都是孝子嗎?不全部吧,孩子是需要教育。但是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本身便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感覺自己不是他們的孩子,父母有事找他可以,但養老不行。大家細細想想,真的是因為孩子不對,你才打他嗎?許多是因為自己丟了面子吧!難道不打孩子,就教育不出好孩子嗎?不打孩子,可以批評,可以講道理,可以請別的老師教育。發現孩子錯了,嚴厲的批評幾次,如果不聽,在掐幾下大腿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以棍棒這種激烈的方式,讓孩子改正錯誤。
  • 「慈母多敗兒」?事實上毀掉孩子的並非慈母,而是這3種母親
    自古老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越是慈祥的媽媽,越容易養出失敗的兒女。不過,難道兒女失敗的原因真的是「慈母」嗎?由於大家對這句話的誤解,讓很多媽媽走上了「嚴母」的道路。失敗的兒女,到底是不是慈母的錯?
  • 慈母和嚴母養育的孩子有何差別?媽媽來測試下,你是慈母還是嚴母
    當小蘭去朋友家做客的時候,可算體驗了一把什麼叫被熊孩子支配的恐懼,朋友的孩子才七歲但破壞力卻是非常大的。就連對於陌生人也是毫不客氣的,害得小蘭頻頻壓制住自己的怒火。當小蘭向朋友建議教育孩子時,朋友也只是笑了笑說句:「孩子還小」,最後也只能引得小蘭無奈的說一句:「慈母多敗兒」。
  • 慈母真的不如嚴母嗎?兩種媽媽養育出來的孩子,這些地方差別很大
    我在臨走的時候特意向鄰居說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建議,可是沒想到鄰居竟然只是笑著表示:孩子還小,不懂事,我也是很無奈,真的是「慈母多敗兒」。沒想到鄰居竟然覺得並不是慈母,在生活裡面,有很多和鄰居這位媽媽一樣,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根本就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嚴母還是慈母?
  • 慈母多敗兒?為母好頭疼
    影響孩子日後自控能力的因素到底是什麼?許多父母頭疼,既希望給孩子愛和自由,又擔心慈母多敗兒,從小缺乏規矩。要不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吧。該怎麼管教孩子是一個時代難題。「養孩子的雷真多。」兒子剛滿1歲,33歲的媽媽餘韻已經開始頭大。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其實不然,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充當著啟蒙教育孩子的角色,更要間協調家庭親子關係,家中有著一個「慈母」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幸福和諧,既然「慈母」是如此,為何世人皆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呢?「慈母」在一定情況下確實會讓孩子恃寵而驕,有一些壞毛病,但是他們長大後就一定是沒出息的人嘛?
  • 「慈母多敗兒」不一定是真的,真正帶壞孩子的,很可能是這種母親
    在我們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思是,一個家庭總要有一個「嚴父」,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要嚴厲,只有這樣,父親才能用自己的威壓教育出孝順的孩子,才能教育出一個人才
  • 「慈母多敗兒」?並非如此,真正毀掉孩子的,多半是這種母親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慈母多敗兒」,意思是慈愛的母親反而會養出失敗的兒女。可是有沒有人仔細想過,養出敗兒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慈母,也許是假慈母也不一定。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慈」絕對不是溺愛。洋洋的媽媽就是一個標準慈母,洋洋看了《小豬佩奇》想去踩水,她同意了。
  • 慈母多敗兒不是玩笑,過分縱容只會讓孩子自討苦吃
    然而同事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不僅沒有批評她,反而一臉笑意的對她說:「寶寶喜歡吃就多吃一點吧!」其實在生活當中,很多家長都非常喜歡縱容孩子,孩子小犯的錯誤在他們眼中根本算不上什麼,因此助長了他們犯錯的風氣,其實慈母多敗兒並不是毫無道理的,過分寵溺和縱容孩子,只會讓他們養成十分驕縱的性格,變成一個毫無禮貌的小魔頭。
  • 慈母多敗兒?媽媽不「慈」可能會更加的傷害孩子
    慈母多敗兒有一個則這樣的小典故故事:從小有一個人,從小就是備受母親的溺愛,和別人打架或者是偷了其他人的東西,母親都不會去說他,也不會去教育孩子,慢慢的在這會人長大以後,就已經演變成為了強盜。最後在被官府抓住的時候,就已經被判成為了死刑。
  •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三類媽媽正在毀掉孩子,卻不自知
    「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母親的形象在人們眼裡一直是慈祥、有愛的存在,母親對孩子的愛能夠讓孩子擁有滿足感和安全感,因此慈母一直是很多母親的統稱。然而,我們也能夠常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叫做「慈母多敗兒」,這話不假,如果慈母的「慈」沒有把握好度,那麼往往是在毀掉自己的孩子。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
    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的說法,我很認可這句話,今天我要聊聊我的看法。我們從古到今一直追求著母親慈愛,父親威嚴,兒女孝順懂事,家庭合睦,社會和諧。「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說:慈母,就是母親的慈愛過了頭,成為了溺愛。凡事都依從孩子,沒有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味的順從,放縱孩子。最終把孩子培養成被人唾棄的人。就是「愛」這麼美好的情感,我們一旦用的過了頭,也會坑害孩子一生。
  • 談一下對「慈母多敗兒,嚴父多逆子」認識與理解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逆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母親對兒子太慈愛,就約束不住他,多數會敗壞家庭;父親太嚴厲,容易激起兒子的叛逆心,多數會和父親對著幹。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是有道理的。讓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產生的原因。
  •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是一條如何培養孩子的俗語,在農村廣為流傳;有人反對,也有人贊同,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棍棒之下出孝子」,意思是用棍棒教養出來的孩子,都很孝順;在我國,傳統觀念上的好孩子,是對父母「孝」的孩子;所謂的「孝」,是順從父母的意思,事事順從父母,不違逆父母的意願,遵從父母即為「孝」。但這句話,還得辯證來看。
  •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往往是這幾類母親
    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為人父母的一大難題,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直接影響著孩子未來的人生方向的。每一個父母都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可以揚眉吐氣,幹出一番事業來。為此,父母們用盡渾身解數,希望孩子可以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而母親在其中所起到的影響佔到85%。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其實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寫出了千百年來母親對兒女最真誠的愛,媽媽對孩子一生,對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每天都含辛茹苦,無私奉獻著,可以說母親的性格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都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其實母愛是每一個母親的天性,母親總想把最好的留給孩子,這是沒有錯的。這裡的慈母指的是過度寵愛孩子的母親們,他們的愛沒有用對地方,導致教出來的孩子非常任性,沒有素養。
  • 2020年了,早就不是「慈母多敗兒」了,真正「敗兒」的是這種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諺語,說的是成才的孩子少不了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母親的適度寵愛。在古人看來,對孩子不管不問的父親和過於寵溺孩子的母親一樣不靠譜,而且兩者往往相互作用。不負責任的父親會讓母親想盡辦法去彌補缺失的父愛,而過度寵愛孩子的母親也會讓孩子的父親無法用自己的標準約束孩子,進而走進惡性循環。
  • 嚴父慈母的組合好,還是嚴母慈父的組合好?都不如父母相互配合好
    由此可見,嚴父慈母不都是對於所有家庭都適用,而有的時候嚴母慈父的搭配也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家長不了解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的差別,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兩種搭配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們又如何利用家庭關係教育好孩子呢?「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哪一種更好?
  • 慈母不一定多「敗兒」!這4種性格的媽媽,才容易「毀掉」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說:對孩子特別嬌慣的媽媽很容易把孩子寵壞,養出「敗家子」。可是我們在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傳記中,又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回憶自己的過往經歷的時候,不約而同會提到自己的母親。他們對母親的描述普遍都是溫柔、樂觀、無條件地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