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結婚生子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裡程碑,尤其是孩子,是我們人生中最驕傲的一筆徽章,
成為父母之後,我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從為人子女變成為人父、為人母,肩膀上的責任也變得更重,教育孩子也成為了重中之重。
在我們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思是,一個家庭總要有一個「嚴父」,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要嚴厲,只有這樣,父親才能用自己的威壓教育出孝順的孩子,才能教育出一個人才,
但是,如果家庭裡面有一個母親,並且母親對孩子比較溺愛,對兒子事事順從的話,那家裡面的孩子很有可能被養成一個「敗家子兒」,
畢竟,因為母愛的原因,覺得自己去了一趟「鬼門關」才將孩子生了出來,是自己身上的肉,捨不得孩子受一丁點的委屈,這就很容易養出一個嬌生慣養的孩子。
那麼,「慈母」到底會不會「多敗兒」呢?
母親愛孩子是天性使然,從懷孕開始,母親和孩子都是非常親密的一種狀態,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待了十個月的時間,和母親擁有著相同的血脈,
而母親為了孩子,要承受的不僅僅是「十月懷胎」的辛苦和「一朝分娩」的痛苦,還要經受著自己的各種改變,
所以,為人父母的就是想要將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給予孩子,讓他們享受最好的待遇, 可是,很多時候,父母們卻很難把握好尺度,很容易將對孩子的好變成一種溺愛,
而孩子就會在母親的給予中一次次索取,挑戰做母親的底線,而母親疼愛孩子就會想著順從,所以,才有了「慈母多敗兒」那句話,
只不過,世事無絕對,疼愛孩子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只要用對了方法,父母即使再疼愛孩子也不會將孩子給寵成「敗兒」。
「慈母多敗兒」不一定是真的,真正帶壞孩子的,很可能是這種母親
1、為了孩子事無巨細的安排
有了孩子之後,父母們就一直在操心著,小時候操心孩子有沒有吃飽穿暖,後來又操心孩子有沒有好好的學習,等到長大之後又惦記著孩子是否結婚生子,
而且,有很多人都說:每個父母都要經歷兩次青春,一個是自己抱有遺憾的青春,還有一個就是孩子的青春,在自己的人生中碌碌無為,卻想在孩子的人生中大放異彩,
有的父母,在以前的時候沒有這樣的教學條件,或者是因為家庭原因無奈輟學,而現在有這樣的條件了,不想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轍,就會給孩子事無巨細的安排,想讓孩子專心學習,但是,當孩子達不到自己的 要求或者是沒有遵循母親的知道,
那家長就會覺得這是孩子在挑戰自己的威嚴和權威,而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沒自我,性格也會變得懦弱。
2、不孝順老人卻想孩子孝順自己
中國有一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每一位父母的責任和無,可是,有的家長對家裡面的老人不好,沒有耐心也不孝順,
可是,將心比心,自己也會有老去的一天,你的所作所為你的孩子都看在眼裡,你對老人什麼樣,什麼態度還都知道,等將來你老去的時候,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你,
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沒有善待家中的老人,那孩子耳聞目染,將來等你老去,也別指望著孩子會對你好。
3、不會顧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日本的一位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決然不用通過考試,就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是太可怕了。
確實,有一些女性因為結婚比較早,自己還是小孩子心性的時候就結了婚有了孩子,自己還是個孩子時就要照顧孩子,
導致很多時候她們都意識不到自己是一個媽媽,也很難起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她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的照顧少之又少,
有的媽媽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孩子卻邋裡邋遢,有的媽媽只顧自己開心,對孩子不管不顧,也不管孩子是否吃得飽穿得暖,這都會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童年陰影。
心裡話:
「母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一個好的母親可以讓孩子的童年過得幸福,但是,一個不明事理、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母親一定教育不好孩子,
所以, 愛孩子的是一個好母親,但是,過分溺愛孩子的母親一定會將孩子溺愛稱「敗兒」。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到底對不對呢?歡迎留言討論!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