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慈母多敗兒,「天一」就是最好的例子

2021-01-20 王老師話教育

文|90媽媽

導語

我們時常會讚美慈祥的媽媽,更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詩句歌頌母親,不過,慈愛的媽媽孩子就是幸福的?看到身邊很多卻是反面的例子,開始相信了那句話:「慈母多敗兒」。

案例:

龍龍今年8歲了,他的媽媽對龍龍疼愛有加,從小沒有對龍龍發過一次火,就連孩子逃學她也沒有大聲說過孩子,老師做家訪的時候,老師跟龍龍媽媽溝通的時候,媽媽卻一再說:「孩子還小,長大懂事就好了。」老師見狀也不再多說什麼。其實背後還有一件更令人不解的事情,上小學二年級的他依然要和爸爸媽媽睡在一張床上。說起來的時候,龍龍媽媽也是說「他還是個孩子」。

另一位強強也是8歲的二年級小學生,媽媽是一位教師,也是對這個孩子表現得非常慈愛,強強的有些行為令人唏噓。一次強強正在讀大學的表姐,去強強家裡住下了。在晚上洗澡的時候,卻不料強強破門而入洗手,跟正在洗澡的表姐隔著一層玻璃。表姐過後委婉地跟強強媽媽說起了這件事,並且說強強知道自己正在洗澡,因為就算不知道也應該聽到譁譁的水聲,建議強強媽媽對強強做好教育。然而沒想到的是強強媽媽為孩子開脫說:他還是個孩子,而且表姐也不是外人。

分析

慈母多敗兒的典故:

從前有一個人,小時候倍受母親溺愛,他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要他把東西還給別人。他長大後,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強盜。最後,他被官府捉住,並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請求見母親一面。母子相見後,母親抱著兒子大哭起來。誰知,他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說:「這都是你的錯,小時候我做錯了許多事,你都不教育我,才會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場。」後人便有了「慈母多敗兒」一說。

在上面兩個案例中,兩個孩子的媽媽都表現出了對孩子的「慈愛和寬容」,都說了一句「他還是個孩子」的話,在她們眼中,他們還是個孩子,就應該允許他們那樣。然而這種話,既是對別人的不負責任,更是對自己孩子的不負責任。孩子都這麼大了,在她們眼中還是個「孩子」,想必他們無論多大,在他們媽媽的眼中也只是個孩子,她們對孩子的慈愛沒了邊界和時限,最終會讓無度的「慈愛」害了孩子,成為「媽寶男」甚至是「渣男」。

「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慈母多敗兒

生活中,就有些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要什麼給買什麼,孩子說一媽媽絕不說二,甚至讓孩子成為全家的「太陽」。她們還天天溫柔地誇獎甚至崇拜自己的孩子,在外面把孩子誇得跟花似的。對於孩子的壞行為和不良習慣卻視而不見,即使被人指出,卻偏袒孩子,以「他還是個孩子」逃避、縱容。

還有的媽媽不捨得讓自己的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和苦累,寧肯自己吃醃菜啃饅頭,也要讓孩子吃得上「麥當勞」「肯德基」。自己下班忙裡忙外,累死累活,也不讓孩子幫忙做一點家務,總是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嬌生慣養的孩子即使對家人發脾氣,不禮貌,也不斥責制止,只是呵呵一笑,讓孩子成為「逆子」。

世界上沒有媽媽不慈愛自己的孩子,但關鍵問題是怎麼慈?如何愛?

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過,在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對孩子說「不」!6歲之前給孩子立規矩,否則之後再想立規矩就難了。她舉例說,孩子小時候給媽媽要玩具,媽媽不答應,孩子頂多哭鬧打滾,但是長大了,孩子如果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就不止是哭鬧打滾了,會鬧情緒會跳樓和自殺。

孩子在3歲之前可以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然後漸漸給孩子行為設立邊界,慢慢收縮,直到形成符合行為標準的規矩。

有些媽媽為了孩子,卻失去了自我,怕孩子累著怕孩子苦著,照顧得細無巨細,照顧到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然而這樣養出的孩子別說懂得感恩了,各種啃老你就等著吧。

孩子的書包,上下學你是幫他拿著,還是讓孩子自己背著?明智的父母會說:「親愛的,自己的書包要自己背,你要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如果累了,你可以選擇坐下來歇一歇再走。」

如果孩子哭鬧著想買一個很貴的玩具,你是溫和而堅定的和他約法三章,告訴他理財的重要性和對欲求的合理控制,教他自己從自己的零花錢裡節約出來,或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掙得錢再買?還是選擇答應買給他息事寧人?

我想說的是,不管媽媽選擇怎麼做,可能都是出於對孩子的慈愛,卻忘了愛的邊界。媽媽無論有多麼愛孩子,也應該把這種愛的眼光放遠一點,不能局限於滿足孩子當下的欲求。

媽媽在給予孩子無盡的慈愛的時候,要分開慈與愛的區別,慈可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普遍的慈悲之心,而對真正的愛要和溺愛分開,知道怎麼做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隨著孩子的長大,要幫助孩子學好為自己負責。幫助孩子能學會生活,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讓他永遠生活在媽媽的襁褓之中。

李天一,當年歌唱家李雙江和妻子夢鴿老來得子,對這個兒子極盡寵愛,可以說母親夢鴿對他真是太「慈愛」了,以至於他犯下滔天罪行,才發現是自己親手害了孩子。

李雙江曾經公開懺悔都是自己太溺愛孩子了,更指責夢鴿對孩子溺愛無度,她給未成年的李天一買寶馬車,她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縱容兒子在公共場所打球,引起了打人事件,她送給李天一錦衣玉食,而且什麼事都想著給兒子拿錢擺平,直到LJ一名女孩被收監。

慈母多敗兒,更是害兒,是該管教的不管教,一昧的溺愛,那不是慈愛,是愚愛!

※作者簡介:90媽媽,從事教育工作12年,家裡有兩個調皮娃娃。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個讚,或轉發哦。你們的鼓勵是我不斷前行的動力~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話: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暴力傾向,能教育好孩子?
    摘要: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有理?那是你沒看見,後續的故事。文/田俊超白棍棒之下出的都是孝子嗎?不全部吧,孩子是需要教育。但是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本身便是一個有暴力傾向的人。對鄰居朋友都很好,許多村裡人都說他,人不錯。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對父母敬而遠之,逢年過節能去看看,以是極大的突破了。許多人問他原因,他說小時候挨父母的打,打怕了。二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自己是淘氣,可也沒有必要打的如此恨,身上都是青一塊紫一塊的傷。至今想起,還能記得小時候父母是如何打的。
  • 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
    自古就有「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的說法,我很認可這句話,今天我要聊聊我的看法。我們從古到今一直追求著母親慈愛,父親威嚴,兒女孝順懂事,家庭合睦,社會和諧。「慈母多敗兒,嚴父多孝子」,這句話是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說:慈母,就是母親的慈愛過了頭,成為了溺愛。凡事都依從孩子,沒有自己的底線,就是一味的順從,放縱孩子。最終把孩子培養成被人唾棄的人。就是「愛」這麼美好的情感,我們一旦用的過了頭,也會坑害孩子一生。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真正的「慈母」不「敗兒」,全看媽媽怎麼做
    這句俗語雖是鞭辟入裡,但也引發爭議不斷,尤其是這後半句「慈母多敗兒」,至今依稀被眾多父母信奉。另外「慈母多敗兒」這句話被熟知,得益於一個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說他。
  • 「慈母多敗兒」?並非如此,真正毀掉孩子的,多半是這種母親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慈母多敗兒」,意思是慈愛的母親反而會養出失敗的兒女。可是有沒有人仔細想過,養出敗兒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慈母,也許是假慈母也不一定。因為真正意義上的「慈」絕對不是溺愛。洋洋的媽媽就是一個標準慈母,洋洋看了《小豬佩奇》想去踩水,她同意了。
  • 2020年了,早就不是「慈母多敗兒」了,真正「敗兒」的是這種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是流傳了幾千年的民間諺語,說的是成才的孩子少不了父親的嚴厲管教和母親的適度寵愛。在古人看來,對孩子不管不問的父親和過於寵溺孩子的母親一樣不靠譜,而且兩者往往相互作用。不負責任的父親會讓母親想盡辦法去彌補缺失的父愛,而過度寵愛孩子的母親也會讓孩子的父親無法用自己的標準約束孩子,進而走進惡性循環。
  • 驚,今天活生生的例子讓我重新了解什麼叫慈母多敗兒
    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叫慈母多敗兒,但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呢?之前總是認為慈祥的母親怎麼可能培養出失敗的兒子呢?雖然大概了解是寵愛的多了就會讓孩子飄飄然,然而今天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讓我重新理解了什麼叫慈母多敗兒。在培訓班也幹了多年了,今天我接觸到的家長讓我震驚。為什麼說震驚呢?
  •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真正毀掉一個孩子的,往往是這幾類母親
    這就應證了古人的一句話:「慈母多敗兒」。慈母多敗兒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中「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指那些母親過分溺愛的兒子大多都不成器。其實歷史上有關慈母多敗兒的典故也有很多。這些孩子天性自私任性,而「慈母」們沒有及時給予他們正確的教育,沒有教會他們如何做一個有素質的人,所以最終常常會導致孩子因為無法抵擋社會的誘惑,最終誤入歧途。典故從前有這樣一個人,母親從小就十分溺愛他。導致他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跟別人發生衝突,但母親從來都不責怪他。
  • 「慈母多敗兒」?事實上毀掉孩子的並非慈母,而是這3種母親
    自古老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意思是:越是慈祥的媽媽,越容易養出失敗的兒女。不過,難道兒女失敗的原因真的是「慈母」嗎?由於大家對這句話的誤解,讓很多媽媽走上了「嚴母」的道路。失敗的兒女,到底是不是慈母的錯?
  • 慈母多敗兒?媽媽不「慈」可能會更加的傷害孩子
    慈母多敗兒有一個則這樣的小典故故事:從小有一個人,從小就是備受母親的溺愛,和別人打架或者是偷了其他人的東西,母親都不會去說他,也不會去教育孩子,慢慢的在這會人長大以後,就已經演變成為了強盜。最後在被官府抓住的時候,就已經被判成為了死刑。
  • 農村老話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句農村俗話屬於怎麼教育孩子範疇之內。千百年來,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也有無數人舉出了母親因為太溺愛孩子,最後導致了孩子一生悲劇的例子來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 「慈母多敗兒」還是「母慈子孝」,就看媽媽是不是這3種性格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人們常說「慈母多敗兒」,孩子不好,很多人往往認為是「慈母」造成的。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慈母都會有「敗兒」。
  • 慈母多敗兒?一幅母親節漫畫引燃朋友圈的教育話題
    看起來與「慈母多敗兒」這個話題完全搭不上邊。但是,當我多看了幾回這漫畫,就聯想到我那已經73歲的老媽。我完全不記得什麼時侯幫她晾過衣服,也不記得什麼時侯對她說過「辛苦了,謝謝你!」想到這裡,愧疚就在心底油然而生。這時候,「慈母多敗兒」這句話莫名其妙地從腦海中蹦出來。為什麼「慈母多敗兒」成為流傳民間的諺語?慈母,就是仁愛慈祥的母親。
  • 「慈母多敗兒」是真的嗎?其實不然,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母親
    文\欣兒媽編輯\欣兒媽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充當著啟蒙教育孩子的角色,更要間協調家庭親子關係,家中有著一個「慈母」的家庭往往更加的幸福和諧,既然「慈母」是如此,為何世人皆說「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呢?「慈母」在一定情況下確實會讓孩子恃寵而驕,有一些壞毛病,但是他們長大後就一定是沒出息的人嘛?
  •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三類媽媽正在毀掉孩子,卻不自知
    「文/糯豆包媽媽,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母親的形象在人們眼裡一直是慈祥、有愛的存在,母親對孩子的愛能夠讓孩子擁有滿足感和安全感,因此慈母一直是很多母親的統稱。然而,我們也能夠常常聽見這樣一句話,叫做「慈母多敗兒」,這話不假,如果慈母的「慈」沒有把握好度,那麼往往是在毀掉自己的孩子。
  • 「慈母多敗兒」不一定是真的,真正帶壞孩子的,很可能是這種母親
    在我們的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思是,一個家庭總要有一個「嚴父」,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要嚴厲,只有這樣,父親才能用自己的威壓教育出孝順的孩子,才能教育出一個人才
  • 慈母多敗兒不是玩笑,過分縱容只會讓孩子自討苦吃
    其實在生活當中,很多家長都非常喜歡縱容孩子,孩子小犯的錯誤在他們眼中根本算不上什麼,因此助長了他們犯錯的風氣,其實慈母多敗兒並不是毫無道理的,過分寵溺和縱容孩子,只會讓他們養成十分驕縱的性格,變成一個毫無禮貌的小魔頭。
  • 誰說「慈母多敗兒」?真正「毀掉」孩子的,是這3種性格的媽媽
    在育兒中一直有「慈母多敗兒」這句話,這話不無道理,心慈手軟缺少嚴厲的媽媽確實容易教育出沒出息的兒子,但這並非是絕對。香港TVB電視劇《封神榜》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範瓊芳飾演的殷十娘就是個典型的「慈母」,將哪吒寵溺的無法無天,導致哪吒犯下大錯,但在關鍵時刻殷十娘及時悔悟開始教訓哪吒。
  • 慈母多敗兒,那麼嚴母就一定可以教出好孩子嗎?
    其實面對這個母親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我真的是瞠目結舌的,而對於自己的孩子我自然是不會這麼暴躁的,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作業寫錯了或者不會做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如果因為孩子作業做不好就對孩子兇到這種程度,那我覺得這個家長本身也是太誇張了。於是今天我突然之間想起來一個問題就是,從前我們一直堅信的一種慈母多敗兒的教育方式,如果母親太過於慈祥的話,那麼教出來的大多數都是敗家子。
  •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話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棍棒之下出孝子,慈母底下多敗兒」,這是一條如何培養孩子的俗語,在農村廣為流傳;有人反對,也有人贊同,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慈母底下多敗兒」,它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即母親對孩子溺愛,這樣的孩子大多敗家,不成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也不盡然,有的慈母底下多敗兒,有的慈母低下孩子卻成長的極為優秀,遠不是一般的孩子可比。
  • 慈母多敗兒?為母好頭疼
    影響孩子日後自控能力的因素到底是什麼?許多父母頭疼,既希望給孩子愛和自由,又擔心慈母多敗兒,從小缺乏規矩。要不聽聽專業人士的說法吧。該怎麼管教孩子是一個時代難題。「養孩子的雷真多。」兒子剛滿1歲,33歲的媽媽餘韻已經開始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