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內部的等級是非常森嚴的,日本在二戰時期的軍銜與國際慣例也是基本接軌的,除大元帥和元帥外,共分為將、佐、尉、士官、士兵五等十六級,它的特點就是自家修改了「校官」和「士官」兩階軍銜的稱謂,讓吃瓜群眾看起來很另類的樣子,其實差別不大。
日本舊制天皇為陸海軍統帥,所以裕仁的軍銜是「陸海軍大元帥」,他有陸軍和海軍兩款制服,領章上除去三顆將星之外,還有一個金色菊花的皇室標誌,不細看很象四顆星。
日本的「元帥」只是個榮譽軍銜,沒有特製的領章,一般授予資深及有功的大將,比如山本五十六被擊落身亡後就追授了「海軍元帥」。到日本投降時還有三個元帥在職,分別是南方軍總司令寺內壽一、第一總軍總司令杉山元和第二總軍總司令畑俊六。它設有「元帥府」,但只是最高軍事諮詢機構,類似於「顧問團」。
日軍的將官分為大將、中將和少將三階,沒有「上將」和「準將」的級別,那就是大將對等於其它國家的上將而已。作為正式軍銜的最高等級,大將的授予是非常嚴格的,必須要資歷、戰功、職務都達到相當,並且還需要裕仁的認可,投降之前雖有600萬軍隊,現役大將卻寥寥無幾。
所以二戰日軍的方面軍司令、軍司令官、師團長基本都是中將軍銜,岡村寧次在就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時獲授大將,是因為裕仁的重視,還是比較特例的。
最特殊的稱謂出現在校官一級,日本人別出心裁將其稱呼為「佐官」,即大佐、中佐和少佐,其實與國際慣例相同,換個字而已。大佐最常見的對應職務是步兵聯隊長,中佐最常見的對應職務是特殊兵(騎工炮輜)聯隊長,少佐一般是聯隊級副職或大隊級正職。
尉官無甚特點,大尉、中尉、少尉和準尉四級,日軍步兵中隊長的標配是大尉,小隊長的標配是少尉;中尉則為步兵中隊副職或特種兵中隊正職。準尉又稱為「準士官」,一般是見習小隊長。
日軍的士官稱謂比較亂,分別是曹長、軍曹和伍長,其實就是上士、中士和下士。士官在基層部隊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日常管理士兵、戰時軍官傷亡時接替指揮等。
普通士兵分為上等兵、一等兵和二等兵,其中二等兵就是剛入伍的新兵,其它國家大多稱為「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