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金陵畫派創始人,超越四王,比肩四僧

2020-12-19 墨客島

清代著名畫家龔賢是一位具有現代意義的山水畫大師,他對現代山水畫大師如黃賓虹、李可染等人都有較深的影響。

南京城西有座幽靜之所,名曰清涼山,這裡也是龔賢晚年的隱居之地。在這裡,龔賢從「白龔」走向「黑龔」,在水汽淋漓的墨色中找到了內心的清涼世界,也為中國古代畫史留下了渾厚華滋的一筆。

清涼山龔賢像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崑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於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並稱「金陵八家」;與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並稱「天下二半」(龔賢,字半千;呂潛,號半隱)。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

半生飄零

龔賢身處的年代正值明亡清興,作為一個沒有背景的下層知識分子,他身世漂泊,幾乎大半生都是在避難和艱難謀生中渡過的。「百苦不一樂,到老尚謀生」。是對他對自己一生遭遇的嘆惋。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龔賢出生於江蘇崑山官宦之家,他出生時,其實已然家道中落。幼年起隨家遷居南京,十歲前,母親便已去世。

到南京不久,他父親另娶。他祖父和父親一起到四川去公幹,從此一去不復返,而且沒有任何消息,不知是在路上遇害了,還是如何,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是一個謎。所以龔賢的少年時代是很不幸的。

十三歲時,龔賢開始習畫,與楊文驄同師董其昌。明崇禎末年,復社成員在南京秦淮河畔結社賦詩,講學論藝,挽救民族的危機。青年時的龔賢也懷著建功立業的熱血,參加了復社的活動。由於人品正直,以及在詩、書、畫上均有造詣,龔賢在南京士大夫中漸露頭角。

然而好景不長,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年輕的龔賢因野居北郊而倖免於難。戰爭將他的生活拖入貧困之境。當時,北方已被清軍佔領,相對比較安定,清廷為復興農事,圈地復耕,招募流民前來墾荒。

為了謀生和躲避戰亂,龔賢無奈開始了北漂。但生長在江南的他,長於吟詩作對,卻不善於經營,加之身體羸弱,無法長期適應北方的清苦生活,不久後只好南歸。

龔賢回到南京以後,早年娶的妻子和孩子都已經在貧病中死去。他孑然一身,煢煢獨立,難以生存下去。他在《之廣陵留別南中諸子》中寫道:「壯遊雖我志,此去實悲辛。八口早辭世,一身猶傍人。」字裡行間包含著傷感。

迫於生計,他又不得不渡江來到揚州,再次續娶,並以賣畫鬻字餬口。後來,龔賢應了泰州府海安鎮徐逸的招請,前往濱海小鎮海安,當徐逸兒子的家庭教師。

在海安,龔賢得到東家的禮遇和關照,賓主相處融洽,總算有了一席安身之地。他一度產生定居海安的想法,說「愛此將添隱者扉」。大概是難以忍受內心的孤獨,龔賢寫下「短衣曾去國,自首尚飄蓬。不讀荊軻傳,羞為一劍雄」的詩句。

35歲時,龔賢又離開小城海安,回揚州生活。在揚州的十多年,他看了許多富商巨賈收藏的古代名畫,每有看畫的機會則不放過,盡力要對方把所有的收藏都拿來觀瞻。遇上喜歡的畫作,便探究畫理,憑記憶反覆摹寫,得其精髓才肯罷休,大量的觀摩使他的詩歌與繪畫都走向成熟。

1666年,將近半百的龔賢又覺得在揚州生活沒有安全感,他曾言「避賊還避兵,奔騰如驚禽」,於是決心遷回家鄉南京。但回南京沒多久,又遭到權勢者的迫害。

如果說青年時代的龔賢還有一腔政治抱負,經過多年的漂泊,遍嘗世事悲欣,他不免產生了歸隱的想法,為了再次避禍,龔賢最後決定隱居於南京城西的清涼山。

他在山上購置數間房屋,屋旁有半畝地可以種竹栽花,所以他將住所取名為「半畝園」。「半畝園」的地點非常好,可以登高遠眺、縱覽故國江山,也可以親近自然,安心繪畫。

龔賢曾請王翬畫了《半畝園圖》,並題了長跋來描寫「半畝園」的景色:

「清涼山上有臺,亦名清涼臺。登臺而觀,大江橫於前,鍾阜橫於後。左有莫愁,勾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土若眉;餘家即在此臺之下。轉身東北,引客視之,則柴門犬吠,仿佛見之。」

隱居授業

龔賢在清涼山隱居以後,潛心繪畫,研究畫理,除了與周亮工、方文等同道故交有所來往,幾乎斷絕了一般的應酬交往。龔賢晚年不僅賣畫、賣字,還招收學生教畫,教導學生不要「奉師說為上智」,而是將「師造化」的重要性傳遞給學生。

在教學方法上,龔賢做到了切實具體,有針對性。他為學生們作演示,把山水畫中的樹木山石、江河流水、房屋橋梁等逐一加以分析和講解,指明畫法的程度、應注意的方面以及初學者所最容易犯的毛病。他以淺顯的詞句,將自己的繪畫思想明確切實地表達出來,平易近人,深入淺出。

例如,龔賢向學生指出:

「橋有面背。面見於西上,則背見於東下,往往有畫反者,大謬也。」

「畫屋要設身以處其地,令人見之皆可入也。」

「畫屋固不宜板,然須端正。若欹斜使人望之不安。看者不安,則畫亦不靜。樹石安置尚宜妥貼,況屋子乎?」

「凡畫風帆,或其下有水草蘆葦楊柳之屬,皆宜順風,若帆向東而草頭樹枝皆向西,謂之背戾,乃畫家大忌。」

龔賢不厭其煩地向學生強調這些細節的真實,一絲不苟,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自然,通過對自然的認識去理解前人畫法。

龔賢有好幾種山水畫課徒稿傳世,圖旁有關於各種畫法的批註。後人把他的課徒畫稿上的解說彙編而成冊,即是《畫訣》,是為初學者講解山水畫的一些基本技法。

龔賢有一個重要的學生王概,李漁編寫《芥子園畫譜》,就是由王概執筆畫的。可見龔賢的教學成就。

龔賢曾向他的學生說,「至理無古今,造化安知董與黃?」龔賢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他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自然的「理」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是一種永恆的客觀存在,對於古人和對於今人並無什麼不同,為何人們不能面向自然去進行獨立創造呢?自然並不知道有一個畫家叫董源或黃子久。

龔賢的「庸手」與「生手」的理論也極為精闢。「安而不奇」的畫家,只知道機械如實地複製自然,而這種照搬與複製往往會使得本來鮮活的自然變得更加呆板。他們被稱之為「庸手」。

龔賢指出,與其做一個「庸手」還不如做一個「生手」。因為「生手」雖技巧不夠,不能把對象描繪得盡善盡美,但往往能保持藝術的風採以及心靈的真誠。

「白龔」走向「黑龔」

龔賢之所以能獨立成家,他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便是用墨與同時代的畫家不同。同時代的四王是當時的主流,他們在案頭臨摹仿效黃公望和倪雲林,追求的是筆墨的「天真幽淡」,體現的是學者型的書卷氣。

龔賢則學習宋人師法自然,所推崇的是董源、米芾、吳鎮以及離自己最近的沈周,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於「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作格法。商勇教授談到。

龔賢晚年繪畫渾厚華滋、墨氣淋漓,被稱為「黑龔」,而早期枯筆簡淡的風格則被稱為「白龔」。蕭平老師說:「龔賢創造的第一個符號就是他的『白龔』,在他四十歲前後完成了這種創造。明末清初崇尚枯筆,中國山水畫中多是崇尚枯和簡。」

從四十歲前後,到五十歲完成「黑龔」,中間相距十年時間。這十年中有一個過程,就是『灰龔』階段。這是不斷加深的過程。當他完成『黑龔』時,實際上帶有反潮流風格,因為那個時代作品大部分都是偏白、偏枯而簡,這是那個時代的風尚。

所以,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史上,最黑的面孔,就是龔賢。龔賢是非常自得,他講自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前面雖然學的是米家,大米、小米到高克恭,但是工筆米家山是他創造的,沒有誰能夠積墨到七遍八遍十遍。

賢者的不幸

康熙二十八年(1689),龔賢年約七十歲「死於豪強索書之手」。據記載,在龔賢去世前,有一個頗有權勢的「豪橫」向龔賢強索書畫,龔賢貧病交加,再逢精神磨難,致使臥床不起,不久便含恨長逝。死後因貧不能具棺葬,喪事全憑好友孔尚任料理,並幫其撫養遺子。龔賢遺柩後歸葬祖籍江蘇崑山。

相關焦點

  • 「金陵八家」龔賢,超越四王比肩四僧,積墨山水為何如此獨特?
    導語:龔賢,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著有《香草堂集》。「金陵八家」各有不同的專長和面貌,龔賢的用墨最具特色,他主張墨氣要厚、要潤。為表現江南山水的滋潤他繼承和發揚了宋人的積墨法,山石樹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極為濃重,但濃重中又有細微的深淺變化和巧妙的明暗對比。大部分輪廓線與皴染渾為一體,又適當留出高光和堅實的輪廓。發展了墨豐筆健的畫法,形成渾厚蒼秀沉鬱的獨特畫風。
  • 金陵八家之龔賢 忽有山河大地
    明末清初著名畫家龔賢,是金陵八家代表人物之一,又名半千。在我看來,他畫作中的濃鬱情緒,正是詩意的釋放。龔賢《山水圖卷》局部龔賢行草七律詩軸之結構源自米芾詩人龔賢試圖將他的思想編織在他黑乎乎的畫作裡。僅憑這一點,在晚清,龔賢獲得了與八大山人、石濤近乎齊名的地位,堪稱開創自家面貌的大師。如今,又是幾百年過去,能清晰讀懂他夢囈的人依舊不多,欣賞者大多閃爍其詞。然而,這正是中國畫含混模糊的魅力所在。葦叢中清淺的「白龔」龔賢並非從一開始就摒棄那種迷人的淡,畢竟那是文人性情高潔的象徵。早期的龔賢,被稱為「白龔」。
  • 在清「四王」之中他的影響力極大,創立婁東畫派,成為殿堂級畫家
    在清「四王」之中他的影響力極大,創立婁東畫派,成為殿堂級畫家文/文涓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晚年又號西廬老人,祖籍位於江蘇太倉,是清朝初期宮廷畫風的主要代表人物與王翬,王鑑,王原祁共四人,形成了受皇室扶植的「四王」畫派。毫不誇張地說,「四王」的山水畫風,影響著整個清朝初期的一代人。王時敏的山水畫在「四王」當中,更富有影響力,他的山水畫同時也開創了新的畫派「婁東派」。
  • 明末清初兩大畫派,「四王」與「四僧」,各有千秋不相上下!
    明末清初兩大畫派,「四王」與「四僧」,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分別是合稱為「四王」的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以及被人們稱為「四僧」的石濤、朱耷、弘仁、髡殘,由於「四王」以及「四僧」兩個流派的風格截然不同,所以自然引起了許多人的討論與關注。人們認為「四王」這風格是比較保守的,因為他們深受知名畫家董其昌的影響,堅持比較主流的畫法。
  • 四王的繪畫作品乍看相似,細看面貌各異,清初正統派山水畫欣賞
    四王是指清代初期四位著名的山水畫家,分別是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和王翬。這四位畫家中,王時敏和王鑑年齡相仿,王原祁和王翬是同輩之人。四王的山水畫風格影響了整個清代的繪畫創作,到了20世紀初期,仍然有大量臨仿四王的作品。
  • 20世紀中國五大畫派,你知道幾個?
    在這些流派中,以海上畫派、京津畫派、嶺南畫派、金陵畫派、長安畫派影響最大。其中,以海上畫派實力最強、影響最廣;嶺南畫派最成體系。 01 海上畫派,各領風騷
  • 清初「新安畫派」名家戴本孝《龍江夜雨圖》
    戴本孝多次流寓古城金陵,期間嘗與王士禎、屈大均、孔尚任、程邃、龔賢、石谿、石濤、吳宏、柳堉等名人交識,作畫論藝,銜杯唱酬,相互影響較大。戴本孝生性方達,品格清高,長於詩文、繪畫,亦能書法與篆刻,尤喜揮毫山水。學畫承紹前賢傳統,頗得「元代四家」之王蒙、倪瓚以及明代沈周等名師的畫意體格,師古卻不囿於成規,致力於造化自然,自出機杼且獨標一格。
  • 充滿力量的筆觸畫出荒涼曠遠的味道,龔賢繪《松山高隱》
    明末清初之際,在南京匯聚了一大批畫家,他們風格各異,都嘗試在復古中尋找創新,後人把他們中的佼佼者稱為「金陵八家」。金陵八家之首是山水畫名家龔賢,這幅《松山高隱》就是他的作品。龔賢 松山高隱 龔賢是個很特別的人物,有些歐洲的漢學家甚至把他和梵谷放到一起比較。千萬不要誤會,龔賢沒有癲狂的病症,也沒有自殘的經歷,這種比較往往是建立在色彩的敏感度上。
  • 中國山水畫研究院燕山畫派
    臨摹範圍如下:董源、巨然、範寬、李成、郭熙、南宋四家、趙伯駒、趙伯嘯、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四王、龔賢、黃賓虹等人的作品。根據不同學習階段的需要選擇臨摹。>王希孟《千裡江山圖》青綠山水;11、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圖》青綠山水(選其一)11、清代石濤《山水清音》《搜盡奇峰打草稿》(選其一)12、清代龔賢
  • 究竟是四王刻板僵硬,還是四僧野路子亂畫,客觀的看法原來是這樣
    品讀繪畫經典,分享藝術感悟提起清代繪畫藝術,很多人一直把四王和四僧看得很對立。喜歡「四王」的人對他們五體投,認為四王功力深厚,四僧純屬野路子亂畫!清 王時敏 所以客觀來看,「四王」與「四僧」相比並不能絕對地說哪一畫派好或不好,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貢獻。
  • 虞山畫派創始人王翬,融合南北畫法,用筆墨建構「世外桃源」
    導語:王翬與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合稱「四王」,是「虞山畫派」的開派之人。就繪畫技能來論,在清初四王之中當屬首位,當時就有「集大成」、「畫聖」之謂。作為清初四王之一,王翬的這一思想明顯比王時敏、王鑑要開闊得多,眼界開闊便可接納一切好的東西。在這一思想的引導下,王翬做出了與其他幾人完全不同的成績。既然王翬在對待門派上並無偏見,那麼他對各派的評論就值得我們來學習:趙令穰規模右丞,每寫水村,必肖家風,使人玩賞無已。
  • 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畫作欣賞
    清初四王是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又稱江左四王。四人畫風接近,按傳統審美模式的心理定式,形成「四王」畫派,當時以正統地位雄踞於畫壇。「四王」屬於正統畫派,同時也屬文人畫家,他們倡導南宗的繪畫風格,繪畫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氣,涵養一顆平和仁愛之心。
  • 四王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與四僧弘仁、髡殘、朱耷、石濤
    明末清初,活躍在中國大地上有南北兩個畫派,北方有受皇室支持的「四王畫派」,南方有在野的「四僧畫派」。風格迥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對比一下。四王畫派共同特點是以"元四家"中黃子久的"恬淡平和"為最高審美標準,追求無一點塵俗之氣,一時學者風從,造成"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局面。
  • 藝術鑑賞|什麼是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
    配圖:元代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明代自成化、弘治以後,隨著院體、浙派的極盛而衰,以古稱吳門的蘇州為中心,形成了波瀾日壯的吳門畫派取代了院體與浙派在畫壇上的地位,吳門畫派的興於沈周,成於文徵明。屬於吳門畫派的畫家大多是文徵明的子侄與學生,主要成員屬於詩、書、畫三絕的文人名士。
  • 從揚州八怪到海上畫派,窺文人畫派多元流變之一斑
    從揚州八怪到海上畫派,窺文人畫派多元流變之一斑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7-10-14 08:37 來源:澎湃新聞
  • 嶺南畫派創始人,傳統畫法融入焦點透視,可供借鑑
    嶺南畫派創始人,傳統畫法融入焦點透視,可供借鑑文/文涓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從來都不缺乏優秀的畫家。有些畫家被眾人熟知,有些畫家可能默默無名。02學有所成高奇峰在學有所成之後,連同高劍父以及陳樹人創立了嶺南畫派。這一畫派主張創新,對嶺南地區一些特有的景物,作為題材進行創作。
  • 他是王翬的繼承人,是「小四王」之一的畫家,作品名副其實嗎?
    他是王翬的繼承人,是「小四王」之一的畫家,作品名副其實嗎?是地,王玖也是「小四王」之一的畫家。除了「小四王」的畫家身份,他也是王翬的曾孫。想必大家一定發現了,王翬是「四王」之一的畫家。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聊一聊王玖的家庭背景了。他自幼便受到家庭的薰陶,格外喜愛繪畫,畢竟有如此優秀的畫家祖父,想不喜歡繪畫都難。
  • 中國海洋畫派創始人宋明遠作品欣賞!
    中國海洋畫派創始人和領軍者,淮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藝術顧問,美術教育家。《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宋明遠》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滄海頌——宋明遠從藝70年匯報展」推出宋明遠主題性海洋畫作品及其不同歷史時期創作的作品100餘件,涵蓋海洋畫、版畫、年畫、水彩畫、油畫、漫畫、寫生七大板塊,全面展示其從藝70年取得的藝術成就,以此向祖國七十華誕獻禮。
  • 清朝金陵八家之一,胡慥,真正的寫菊高手
    清朝金陵八家之一,胡慥,真正的寫菊高手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位清朝金陵八家之一胡造。原名胡慥,字石公,江蘇金陵人,胡造與龔賢、樊圻、鄒喆、葉欣、吳宏、高岑、謝蓀等為"金陵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