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物|周凱:曾是現代水墨「弄潮兒」 天命之年「皈依傳統」

2021-01-08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深圳,是人們眼中年輕活潑的城市,大家聚焦於它的高效、新銳,卻很少提及它的包容,殊不知在深圳,霓虹燈下也許藏龍臥虎,大隱隱於市的「高手」或許擦肩而過。在藝術圈,「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王子武先生定居深圳數十年;「湖北四老」之一的魯慕迅先生亦在深圳,深居簡出;而周凱,這位師從陸儼少、年少成名的中國畫家不僅有著紮實的傳統功底,在1985年移居深圳後,踴躍參加到現代藝術的探索中,成為深圳都市水墨開拓的中堅力量;1995年後,周凱回歸傳統,回溯文人山水畫道路,重返世人已經陌生化的營地。

藝術家周凱作畫中

12月12日,「思逐風雲——周凱山水畫展」在深圳美術館舉辦。此次所展的七十餘件作品,皆傳統文人繪畫的形式——中堂、冊頁、手卷、扇面、條屏、鬥方,為周凱二十餘載所積之精品力作。展覽以「韻勝原從骨勝來」、「玄冥之境」、「縱目天容」、「焉知復古非創新」四個單元,照鑑周凱的藝術實踐及美學理念。觀者必然可以從這些精彩的作品中,欣賞到一位當代山水藝術家的筆墨藝術,融入他的精神世界,體會其文化使命和用心。

展覽現場

「『風』『雲』是自然界的神韻和精氣,合常理而無常態,是最難琢磨和描摹之物。筆蘸水墨在紙的纖維中自由地漫衍、滲洩、流淌,在我行筆撥動下與風雲的聚成、變幻、翻騰驚人地相似。由此而頓悟宇宙萬物初始的混沌狀態,以及極盡變化的轉承關係。年越古稀的我,不由觸動深厚閱歷背後的積澱泛起,連綿交織,無古無今,無物無我。思逐風雲,意即讓思緒騰起,精神進入到上述這種恍惚迷離狀態,恆守而不返。」周凱說。

周凱在開幕式上致辭

著名理論家嚴善錞先生這樣評論道:「(周凱畫)猶巨石墮水,塊塊到底;猶好手發弓,箭箭中的。」

油畫為底 師從陸儼少

作為最早南下深圳拓荒的藝術家,周凱的從藝經歷十分引人矚目。十六歲即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接收嚴格的學院派教育,在上海這個中西兼容的文化氛圍中,頤養博採;而立之年師從藝術大師陸儼少。「文革」後期在上海嶄露頭角,1979年考入中國美院,成為「文革」後第一屆山水畫研究生,導師陸儼少。80年代,「西風東襲」,他投入於當代水墨畫創新潮流。1985年移居深圳後,以現代水墨語言表述一位青年藝術家在改革開放年代的思想情懷,創造了一大批以都市為主題的作品。

回顧周凱六十年的從藝人生,可以明顯地找到幾個關鍵的轉折點,這些轉折點讓周凱的履歷有些跌宕起伏,但卻真實地反映出他在這條路上汲汲進取的決心。「我最開始是學油畫的,所以很有些寫實、素描的基礎,但有位老先生看到我的畫,說你畫的山水畫像舞臺布景,顏色很豔麗,蠻寫實的,不過你不懂筆墨。然後他繼續說你應該去請教一下陸儼少。」

陸儼少與周凱及山水研究生合影

那時候的陸儼少還處於被隔離的階段,謹慎而低調,周凱太太家其實離陸家不遠,但周凱未曾動過心思向陸老求教,現在經人提點,周凱拜師的心倒是迫切了。「那時候不能明著拜師,他也不能收學生,大家心照不宣,我就去先生家裡了。我經常一早過去,陸老吃過早飯,我就在一邊研磨、做資料,他一邊跟我們說說笑笑,一邊就很自然地開始作畫,那個狀態很放鬆,仿佛忘卻了現實中的煩惱。」

1979年,周凱考入中國美院,成為「文革」後第一屆山水畫研究生,師從陸儼少。原本打算跟隨老師在傳統中國畫繼續深耕學習的周凱,卻被突如其來的「西風東漸」打亂了陣腳,計劃跟不上變化。「一下子大家開了眼界,看到西方各種流派,浙江美院的圖書館是全國趨之若鶩的地方,大家都想到這裡去看內部資料,所謂內部資料就是國外進口的那些畫冊、畫報。這對我原本並不新鮮,因為大學學習油畫的時候,有一批老畫冊就是從法國帶回來的,所以對印象派、野獸派等都有接觸,但我們那時的接觸在『印象派』這裡就戛然而止了,新進來的資料又仿佛打開了一扇新奇世界的大門,當我看到更多作品、流派的時候,西方的思潮讓我動搖了。」

2001-峭壁千仞-紙本水墨設色-180×90cm

在這樣的思潮下,周凱開始覺得傳統太過於保守,它迫切地需要改造、需要推進。「陸先生那時候思想很開放,並不限制學生什麼,所以我就沒有再按原計劃的傳統路線去學。」

2005-煙雲山川-紙本水墨設色-57×57cm.

移居深圳 成為現代水墨探索的中堅力量

1985年,周凱來到了深圳,以現代水墨語言表述一位青年藝術家在改革開放年代的思想情懷,飽含熱情地創造了一大批以都市為主題的作品。「那時候剛剛改革開放,學習西方的氛圍濃厚,尤其在深圳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我本就是學油畫出身,所以那時非常真誠地投入創作,89年我調入深圳畫院,有關城市山水、都市水墨的展覽我都有不少作品參與,所以當時很多人認為周凱是一位現代水墨畫家。」

2009-秋山圖-紙本水墨設色-76.5×48.5cm

1994年,周凱受邀赴臺灣參加「中國現代水墨畫大展」,宏觀地領略了華裔藝術家的現狀和成果。回深後,周凱卻開始了反思:現代水墨畫雖然繽彩紛呈,多元自由,但築基於西方現代藝術,有的甚至是西方流派的翻版,水墨材質作為載體,在西方人看來遠不如油畫來得稱手和重要,好比用餐,西方人習慣用刀叉,而中國人習慣用筷子一樣。所謂現代水墨畫,實質上是想用水墨去迎合西方的觀念和情趣,以獲得西方人士的認可。周凱對照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特別是宋元以來文人山水畫的傳統,現代水墨和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同樣用水墨作載體,文人山水畫不僅僅把它當做工具,而且是在它之上建立起筆墨語言,形成體系,代代相承。

2010-沈約詩意-紙本水墨設色 扇面-27×57cm

1995年之後,周凱的反思化作了實際而堅定的回歸,他從師承出發,回溯文人山水畫道路,重返世人已經陌生化的營地。整理國故,剖析藝術史,掰開龐雜的藝流脈絡,虔敬地臨摹宋元以來流傳有序的經典作品。除了不斷地作畫臨池外,同時他還大量看書,他崇尚老莊,喜讀魏晉詩文,研究隱逸文化,一幅幅新作其實體現了他對宇宙人生的思考,串起來看,清晰地形成了他的人生軌跡。周凱的回歸,在某種程度上,大有「承續先哲將墜之業」的決心與意味。

「在我的生命中,中國畫、傳統文化從來沒有缺席過,就算在大量創作現代水墨的階段,傳統中國畫我也會練練筆。但95年後不一樣,我的狀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自己形容叫做『皈依傳統』,我沒有宗教信仰,但如果問我人生的信仰,那麼,就是傳統。」周凱說。

2015-揣擬大痴筆蹤-紙本水墨設色-140×70cm

資深媒體人、著名藝術評論家侯軍是1993年初來到深圳,據他回憶,最開始認識周凱的時候,他的作品還帶著很強的現代感,「那時周老師的畫是一種重彩的水墨作品,很前衛、很新潮,我在很多展覽都能見到周老師,認定他是一位很前衛的現代畫家;但後來我去了他的畫室,看到他充滿古典氣息、文人情懷的一批作品時,我震驚了!由此,我看到了周老師的兩個發展階段。」

2018-春夏秋冬山水四條屏-紙本水墨設色-100.7×26.8cm

重歸傳統路 心遠地自偏

周凱的回歸,不是學究式地對待傳統,而是通過圖跡還原古人作畫之身姿體勢,體會前人執毫之深淺輕重,行筆之緩捷便澀,運墨之濃淡溼枯。揣摩古人作畫時之情態,落實於手腕練習,並反覆對比原作,精察驗證,同時遍遊中華山水,從大自然中尋找傳統技法的源頭,印證種種皴法、樹法的出典,領略世界造化之無常變幻,怡養胸中浩然之氣。

藝術家周凱個人照

「1995年回歸之後,周老師很堅定,想法也很清晰,甚至有意識地避開了外界的喧囂。我覺得因為周老師曾經在現代藝術的大潮中弄潮,也曾『風光過』,他就是那股潮流的中堅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他思考探索發現,我們對中國傳統的國學,傳統山水這塊研究得不夠,有點斷層,這使得他更加堅定地、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大山,走向了莽莽叢林,走向了古代先賢為我們設定的這些高山仰止的目標,這個讓我們非常激動。」侯軍談到。

2018-千巖競秀 萬壑爭流-紙本水墨設色-188×588cm

周凱認為,中國藝術是跟中國的哲學、文學、歷史是連在一起的。其實他體現了一個中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的宇宙觀。在平日的閱讀中,周凱偏愛道家、老莊,他認為山水畫要達到道家的「玄冥之境」,即深遠幽寂之境。而「玄冥之境」又分為「暗」跟「明」兩種。暗的是「幽冥之境」,是黑的,重的,深的;明的是「杳冥之境」,是淡的,亮的,遠的。他把北宋李唐畫的《萬壑松風圖》推為「幽冥之境」的代表,把劉道士(佚名)畫的《湖山清曉圖》認作「杳冥之境」的典範。

2019-幽壑奔泉圖-紙本水墨設色-188×98cm

「皈依傳統」之後的周凱,有點深居簡出、避免外界喧囂的意思,不過周凱自己也對中國傳統中的「歸隱文化」很有感觸,「我對歷代隱士的追求,他們的生平,略有所知。當隱士有兩類:一類是伯夷叔齊,他們是商的臣民,到了周朝的時候,他們提出不食周粟,這是一種觀點,但實質上也是一種抗爭;另一種是陶淵明,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他生活在人世間、人群中,但並不覺得外界喧鬧,為何?因為他『心遠地自偏』,我覺得陶淵明的境界比較可心,我嚮往的就是這種『精神的歸隱』。」

相關焦點

  • 「藝術中國」——蔣為民先生水墨人物畫
    由是蔣為民於剛健篤實中,以精研覃思《書經序》的思維做著這個以水墨人物畫為主打樣式的傳統、傳承、傳薪之工程。他以廢紙三千並精神飛動之積稿,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總攬全貌,可得他的人物畫最具厚積薄發與現代筆墨之功、之品,遂成中國人物畫的當代傳承者與領軍人物之一。
  • 他以水墨人物見長,和夫人都是知名畫家,所畫人物形神兼具
    ▲盧沉水墨人物中央美術學院早前曾被稱為北平藝專,直到1953年時才改為現在的名字。▲盧沉水墨人物他通過對西方的現代藝術進行研究,倡導在繪畫藝術上洋為中用,推動中國的水墨畫創作走上現代化的道路。02藝術特色盧沉對於水墨人物的變形不同於此前國內一些畫家的忸怩乏味之風,而是在生活感悟的基礎上進行創作。
  • 水墨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還是……
    水墨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當前更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來自畫家李華弌的作品,他的藝術創作已經不僅僅是對傳統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對藝術話語的重建與再創。尤其是在概念、主題、技術或媒材使用上,其都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 濃縮40年藝術之路!孔維克水墨人物畫展開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11月21日上午,「與時代同行——孔維克水墨人物畫展」在鄭州升達藝術館開幕。展覽展出了孔維克在各個時期各類作品200餘幅,通過這些作品,觀眾們可以明晰地看到作者近40年來,用心靈感受時代脈動,用畫筆遞進藝術語言,用作品與時代同行的藝術之路。
  • 「百度·百家」當代新水墨代表人物——畫家米金銘
    四川省巴蜀畫派促進會副會長、省美協中國畫人物畫會副會長、四川現代新水墨畫院理事長。比如《天菩薩》高度寫實又虛幻,《天馬》、《藍色天空》系列,既有傳統水墨的飄逸,又帶有現代油畫的造型藝術,使中國水墨畫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從構想、構圖、材料、工具都對傳統表達手段進行了改造和顛覆。
  • 預告|「一路走來——趙宗概水墨人物畫展」即將亮相普陀區美術館
    趙宗概,現代畫派人物畫家,國家一級畫師,原崑山市侯北人美術館館長。畫名淡之,祖籍浙江寧海,出生和求學於上海,現工作和居住江蘇崑山。趙宗概作品曾多次入選歷屆中國美展並獲獎。本次展覽作品150餘件,展覽分為藝途屐痕、尋道溯源、借西潤中和縱筆乘興四大板塊。
  • 桂斌現代水墨作品欣賞
    桂斌現代水墨作品欣賞不惑裡桂斌 | 文丙申歲末,謐夜西寒,白駒過隙,不惑回首。辛亥初度黃鶴樓冬,長於孫叔敖古蓼城,劃粥割齏求學汴京七載。逼落洋中,苦海沉浮。知己愚鈍,拜石守樸。一身煙雨,容華謝後。中西融合之道也許是自己的一片海。藝術不是圍欄裡的馬。
  • 水墨心象——徐源凱現代水墨作品展開展
    齊魯網威海6月20日訊(記者 譚蓓)6月20日,水墨心象——徐源凱現代水墨作品展亮相威海明海美術館,為威海市民帶來一場全新的視覺享受。本次展覽共展出徐源凱近期所作的20餘幅作品。據了解,徐源凱1965年生於山東威海,現居濟南。
  • 「中國藝術動畫經典中的絕唱」超詳細揭秘水墨動畫幕後製作
    ,中國動畫關於水墨動畫的執著,可以在各種現代技術的嫁接中體現出來,比如:2D電腦水墨動畫、3D水墨動畫、VR水墨動畫等。這部作品將是他的封山之作,也會被打造為問鼎上海國際動畫節競賽單元的力作。從水墨動畫片研發階段就參與攝影工作的段孝萱繼續擔任攝影師,而閻善春曾完整地參與過《牧笛》的水墨工藝繪製流程,如今也再次被特偉召集到麾下。
  • 心向樸素 立足現實—王珂水墨人物畫近十二年小結
    都是熱血兒郎-193×240cm-2019年-王珂十二年前,我曾以《平易、深厚、質樸、性靈》為題撰文評介王珂的水墨人物畫藝術。我對他的作品總的看法是:法度嚴謹,注重內涵,功力堅實,味道淳正,鄉土氣息濃厚,具有中華民族文化渾樸雄強的氣質和率真憨厚的個人藝術面貌。那時,他還在濰坊學院美術系執教,卻先後在北京向王明明、韓國榛、盧沉、張立辰、馮遠等名師問學求藝整整九年,像一團海綿,拼命地吮吸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藝術與生活的玉液瓊漿。
  • 傳統中國風 Photoshop合成創意水墨人像教程
    中國傳統國畫具有強烈的古典美,如果能在攝影作品中運用這些元素,就能形成獨有的意境。今天我們來分享的這組作品,就是通過後期的方法,把人像創作和水墨元素相結合,一起來分享一下這組作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吧。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水墨藝術精髓—書畫家賀德昌
    文化繁榮,最關鍵是要「頂天立地」,要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天,立中國廣闊現實大地。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把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拓展和提升,從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創造文化繁榮發展的高峰。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被先賢創作的文化所吸引,他品唐詩宋詞,覽通鑑史書。蘇軾有言:「腹有詩書氣自華」,目前他已創作詩詞三百餘首,氣自華的同時將自己的才學融匯到了繪畫當中。他的為人書卷氣很濃,所書之作更似其人,結體巧妙,運筆多變,灑脫秀美,頗有大家風範。追求一種文人傲骨,超凡脫俗的藝術理念。他擅長人物、山水、花鳥、書法,作品題材豐富,形象鮮活,筆墨精到,意境深遠,富有詩情。
  • 閩東之美 惟水墨寫之——品王信聰水墨山水畫
    二嘆,閩東之美,惟水墨寫之。古來中國山水畫以水墨為本,以純水墨畫古山舊水,不乏其人。然以純水墨寫現代山水,乏陳其人。究其原因,太難之故。那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焦墨法。中國畫諸多技法中,焦墨法是既古老又具有難度的表現技法。焦墨法的使用可以追溯五千年前的彩陶繪畫以及隋唐時期的壁畫,北宋的山水畫也使用了焦墨。
  • 引領收藏風向標的top 10 的近現代藝術大師是?
    任伯年1、任伯年(1840—1896)原名任頤,清末著名畫家。浙江山陰人。擅山水、花鳥、人物。重視寫生,又融匯諸家法,並吸取水彩色調之長,勾皴點染,格調清新。與吳昌碩、蒲華、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傑」。
  • 新水墨藝術領軍人物李津《庚子之聚》入藏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
    近日,朱雀藝術宣告新水墨藝術領軍人物李津先生全新創作的《庚子之聚》等4件畫作正式進入新南威爾斯藝術博物館(ArtGalleryofNSW,以下簡稱新州藝術博物館)永久館藏。這是李津的畫作初次進入澳洲公立機構館藏,與此同時亦意味著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在澳洲文化行業受到了愈來愈多的關注與認同。李津個展《活著》ToLive[ItUp]展期內,新州藝術博物館多名專家多次仔細觀看了展覽畫作,對李津先生的新作系列予以了充分肯定,通過多方面衡量,終於在第一時間決定收藏多幅畫作,著實少見。
  • 形色簡拙 心相自然——杜松儒的新形式主義水墨
    我力圖通過西方現代藝術的感受和形式研究介入水墨的創作,將中西藝術融合,尤其是其形式和深層結構,用點線面所構築的視覺空間來解釋當下畫家對水墨山水畫的一種認識與理解,在「山水」與「視覺形式」之間找到一個中間點,在線條、塊面的經營上,體現出中西藝術殊途同歸之目的,在繪畫趣味中尋求筆墨之理,在自然再現中表達內心體悟。
  • 湯文選的水墨老虎世界(附湯文選水墨老虎30圖)
    其藝術的獨創性與經典性為世所公論,達到了美術史上的高度,足以載入史冊。草澤伏虎齊白石畫蝦活靈活現,奇妙之極;徐悲鴻的馬,矯健有力,氣宇軒昂;潘天壽、李苦禪畫鷹,筆能扛鼎,視通萬裡;黃胄畫驢,水墨淋漓,生動有趣。
  • 鄭軍裡以現代水墨寫意人物畫著稱,品他這幅畫風清奇的《和諧頌》
    他將和諧的筆墨、和諧的色彩、和諧的人物形象統一在一個時光流美的節奏裡,高度濃縮和概括了廣西少數民族群眾生命的歡樂之美,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感官上的美,更是在歡歌樂舞中共同體味我們所處的這個偉大的時代之美。
  • 太極神鳥穆凱水墨中國藝術發展戰略話語錄散記之一
    只有用傳統文化喚醒沉睡的象形文字的靈魂,破譯才能成功!這是一幅幅原始藝術家的靈魂,中國文字專家頭腦僵化,不具備擁有一顆原始藝術家的潛能,失敗是必然的,給他們1000年也無法破解!我想全球文化大視野、深厚底蘊的民族水墨傳承丶強烈的時代感丶標新立異的個人風格丶平凡體裁化神奇的藝術特質,這些也許就是成就大畫家的普世規律。20、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取捨與訴求。在水墨技法上把傳統水墨技法系統梳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水墨畫的表現內容上把全世界的山水、花鳥、人物、新時代的宏偉地標型建築集群合而為一。
  • 為奧運喝彩|熱愛體育的水墨人物藝術家——秦嗣德秦嗣德
    為奧運喝彩|熱愛體育的水墨人物藝術家——秦嗣德秦嗣德秦嗣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教於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吉林藝術學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導師。秦嗣德是一個具有浪漫情懷的新現實主義水墨人物藝術家,他多以普通鄉土農民作為表現對象,喜歡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寫生,去體驗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