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還是……

2021-01-09 國際藝術之大觀

水墨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當前更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來自畫家李華弌的作品,他的藝術創作已經不僅僅是對傳統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對藝術話語的重建與再創。尤其是在概念、主題、技術或媒材使用上,其都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本篇作品是藝術家自信地展示了自己的視覺體驗,表達了自己的關切和精神訴求,深入探討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與此同時,這些作品也都體現了藝術家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層的內在聯繫。正如策展人沈揆一教授所言: 「李華弌的作品已經成為構建當代中國文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無疑是中國文化身份的象徵,並不是簡單地拘泥於傳統。相反,在觀念和態度上,這些作品都深受當代社會的影響,表達了社會和文化的當代精神。」

李華弌先生

李華弌,1948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富裕的家庭,6歲開始學畫。具有典型東方美學特徵的恢宏、靜穆、尊貴、典雅的「宋式高古山水」是李華弌心中永遠高山仰止的聖峰,然而其創作中鮮明的當代思考和氣質卻成就了他在當今國際畫壇的獨樹一幟。

李華弌 作品

李華弌 飛瀑洄泓

李華弌 作品

李華弌 作品

李華弌 水石相搏

李華弌 險峰秘境

險峰秘境 局部

李華弌 雲中川

雲中川 局部

李華弌更多作品欣賞

相關焦點

  • 藝術人物|周凱:曾是現代水墨「弄潮兒」 天命之年「皈依傳統」
    在藝術圈,「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王子武先生定居深圳數十年;「湖北四老」之一的魯慕迅先生亦在深圳,深居簡出;而周凱,這位師從陸儼少、年少成名的中國畫家不僅有著紮實的傳統功底,在1985年移居深圳後,踴躍參加到現代藝術的探索中,成為深圳都市水墨開拓的中堅力量;1995年後,周凱回歸傳統,回溯文人山水畫道路,重返世人已經陌生化的營地。
  • 太極神鳥穆凱水墨中國藝術發展戰略話語錄散記之一
    其三、長期推廣人類文藝大復興運動,可以讓中國的百萬藝術家有追求的目標、發展的動力,也會讓這些篳路藍縷的藝術家有可觀的經濟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催生一大批代表人類代表中國代表時代的偉大藝術作品,造就燦若銀河的名家大師集群的湧現,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傳統中國風 Photoshop合成創意水墨人像教程
    中國傳統國畫具有強烈的古典美,如果能在攝影作品中運用這些元素,就能形成獨有的意境。今天我們來分享的這組作品,就是通過後期的方法,把人像創作和水墨元素相結合,一起來分享一下這組作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吧。
  • 傳統古建碰撞當代水墨 「2020中國當代水墨年鑑五周年特展平行展...
    此次展覽由薛家鎮人民政府、中國當代水墨年鑑組委會攜手主辦,由華夏藝博園、臨平書院、大川文化、謀道文化共同承辦,王冬齡、許龍森、丘挺、沈勤、王天德、劉慶和、陸春濤、朱偉、周名德、羅擁軍、杜松儒、徐華翎、王煜、單鼎凱共14位當代水墨藝術家參與,展覽跳出傳統的美術館展覽模式,走進百年老宅薛家吳氏中丞第。
  • 水墨動畫與中國意境
    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1961年7月在捷克國際動畫電影節展映時,優美的畫面震驚了國外觀眾,並引發了影片拷貝中金魚片段被挖剪的事情;1980年,特偉去美國講學,在播放《牧笛》一片後獲得陣陣掌聲,現場觀眾不吝讚美之辭,以「這實在太美了」「簡直是奇蹟」「這完全是中國式的動畫片」之類的語言表達他們看後的激動心情……水墨動畫能在世界範圍得到認可,實現跨文化對話,原因自是眾多,但作品對傳統的繼承以及大膽創新的特質
  • 西方繪畫色彩觀與圖式元素在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中的應用有哪些?
    受中國傳統的繪畫實踐和文化觀念影響,傳統水墨人物畫用色較少,畫家主要以墨色描繪人物,或僅在人物面部略施色彩,且多用純色,因此傳統水墨人物畫的色調比較單一,色彩並不豐富。西方繪畫色彩觀的引進,使中國寫實水墨人物畫家的思想得以解放,開始進行各種色彩方面的探索。
  • 水墨風新作《墨劍》五月出鞘 濃厚色彩展現獨特藝術特色
    導 讀 水墨風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辨識度的藝術文化之一,不少遊戲也有採用水墨風的風格來進行遊戲製作,而較為有代表性的就是去年的獨立遊戲《說劍》。
  • 《俠嵐》:漫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和「俠義」精神在動畫中的體現
    動畫最有特點的是劇情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諸多的理論元素貫穿整部漫畫,在每集的結尾都會有《俠嵐百科》普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知識。在科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也使得劇情方面更加充實。圖片來源於網絡今天我們要說的國產動畫《俠嵐》不僅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還在每集動畫結尾中通過動畫的方式科普傳統文化
  • 《牧笛》:詮釋中國水墨畫意象美,讓孩子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現如今的孩子大多沉迷於動漫中無法自拔,而日本動漫的不斷興起使得孩子們出現,對於日本文化的了解超出中國文化的情況。這是國人所不能接受的,畢竟我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程度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作為中國人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傳統文化元素助力中國遊戲出海
    原標題:國內開發團隊多部遊戲作品進入App Store和Google Play年度榜單 傳統文化元素助力中國遊戲出海昨天,蘋果公司宣布,上海米哈遊網絡科技公司打造的《原神》成為App Store年度精選遊戲,這是中國的開發者首次獲此殊榮。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水墨藝術精髓—書畫家賀德昌
    在行業管理方面,曾任北京市旅遊產品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俄貿易關係發展基金會會長;現為中國科協北京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中國田漢研究會書畫委員會委員等多家美協會員、教授、顧問、知名專家、院長等。中國傳統文化要想以飽滿的品質回饋世界,就必須讓他們「活」在今天。
  • 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在滬舉辦
    上海熱線12月18日消息:記者日前獲悉,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市閔行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當代水墨研究中心、上海西區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將於2020年12月25日14:30時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
  • 中國百年文化巨匠水墨肖像展暨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
    金秋送爽,水墨書香。由北京市東城區第二圖書館、北京師白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正舉沈鵬書畫院、北京科技詩苑、北京宣和書畫藝術研究院協辦的《中國百年文化巨匠水墨肖像展暨新書發布會》2020年9月19日,在北京角樓圖書館舉行。
  • 中華文藝復興代表人物——復興中國傳統文化
    尤其北歐4國由「海盜文化」進化成今天類似社會主義的形態,確實有很多成份值得其他地區學習借鑑。勤勞的中華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漢語和書畫藝術都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之一。近年來,在社會各界及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呈現出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 水路西東—宋躍林水彩·水墨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2020年12月9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江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九江市人民政府、江西省美術家協會主辦,由九江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九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中共九江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承辦的《水路西東——宋躍林水彩·水墨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同期「宋躍林水彩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藝術、美術、中國畫、水墨畫到底是什麼?
    ——《竣博藝術小評札記》 觀八五新潮而有感。其實藝術、美術不能被工具限制住。毛筆,水,墨,紙,無論如何發揮結合,始終是受工具限制的,所以藝術是藝術,美術是美術,中國畫是中國畫,水墨畫是水墨畫。如果玩的是藝術,那麼任何的媒介都可以拿來進行組合構成打動人心的共鳴,不分善惡美醜好壞之分;如果玩的是美術,那麼任何的媒介元素拿來進行組合的同時,一定會找到適合人類審美的秩序性構成來表達;如果是玩中國畫,那麼就得拿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進行經營表達;如果是玩水墨畫,那麼必定會被限制在水墨這兩個元素的可構成性裡進行表達。
  • 水墨藝術服飾上演跨界時尚
    【深圳商報訊】(記者 林曉斌 孫波 通訊員 蔡靜玲)5月7日,第十二屆文博會中國(觀瀾)山水國畫產業基地分會場正式開幕。本屆文博會中國(觀瀾)山水國畫產業基地分會場以全新的「跨界、融合、力量」理念作為活動主線,以「水墨創新·時尚生活」為主題,整體活動從「東方美學」的視野出發,策劃組織了系列展覽、互動、展演六大活動,為大眾上演了一場文化、藝術與時尚結合的盛宴。
  • 觀念中的水墨 · 格致 | 谷文達:跨文化轉譯
    1594cm x 1100cm 2014 年於佛山市  [編者按]  谷文達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早年師從陸儼少大師,「八五時期」即已提出對傳統和現代文化的雙向批判,並在此基礎上結合現實經驗和跨文化領域思考,構建起融匯東西的獨特視覺語言體系,堪稱「八五新潮運動」最為重要的現代藝術成果之一, 給日後中國當代水墨的發展路徑帶來了深遠影響。
  • 深挖吉林地域文化元素 原創動畫短片《生生不息》獲大獎
    原標題:深挖吉林地域文化元素,原創動畫短片《生生不息》獲大獎 「這部作品以松鼠一家為主線刻畫了四季分明的自然界中各種生命間的和諧與共生,表現了自然界中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象徵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吉林藝術學院動漫學院副院長、動畫片《生生不息》主創史國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