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刑法中「犯罪分子」一詞帶貶義色彩 建議修改

2020-12-10 瀟湘晨報

關於修改我國刑法中「犯罪分子」一詞的建議

□ 劉仁文

按照全國人大的立法規劃,立法機關正在準備對刑法進行新一輪的修訂。過去對刑法的修訂都採取「能不改的就不改」的指導思想,對於刑法中的一些措辭儘量不作改動。但現在看來,即使措辭,也很重要,能改的就要及時改過來,因為它事關刑法的形象和理念。譬如,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分子」一詞即屬此種情形。

初步統計,我國刑法中共有40個條文使用了「犯罪分子」的措辭,從總則中的「犯罪論」「刑罰論」到分則的具體條文均有出現,如刑法第五條關於「罪刑相適應原則」的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刑法第六十一條關於「量刑一般原則」的規定:「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以及刑法第三百四十九條「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刑法第四百一十七條「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等規定。根據筆者多年來的學術思考和主張,現再次建議,乘這次刑法修訂之機,把刑法條文中的眾多「犯罪分子」表述視其語境分別修改為「行為人」「犯罪人」「犯罪者」等更為合適的措辭。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犯罪分子」一詞帶有濃厚的專政味道和明顯的貶義色彩,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分子」一詞在古代屬於俗語,只見於文學作品,用來描述一種「隨禮」方式,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有特定含義的政治性用語,歸納下來,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凡被稱為「分子」者,都屬於某種特定的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二是該群體都有某種穩定的特性,把某人稱為某分子,等於說某人屬於某種有固定特性的人。犯罪是人一時一事之行為,並非所有犯罪者都屬於一種肯定要犯罪的人,一概稱之為「分子」,有將人的行為完全人格化的嫌疑。十多年前,筆者曾提出「從革命刑法到建設刑法」的命題,其中就指出:「犯罪分子」的稱謂政治性太強,帶有濃厚的專政味道和明顯的貶義色彩,是革命刑法的產物,為適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應當視語境分別改稱「行為人」「犯罪人」「犯罪者」等更為中性的稱呼。這些更為中性的稱呼不僅絲毫不影響相關條文的文意表達與理解,而且也不影響對犯罪行為的查明和對犯罪行為人的追究,甚至還有利於更加準確地認定犯罪。回顧我們的刑法發展史,從革命刑法到建設刑法的一個重要變遷就是,過去強調定罪量刑要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但這種區分因其政治色彩太強、在實踐中不好操作而使兩類不同性質矛盾學說出現了「理論與歷史的背反」(將許多本應屬於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也作為敵我矛盾來處理),所以現在在刑法規範層面更強調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從側重行為人的主觀標籤轉向側重行為人的客觀行為,不管敵我矛盾還是人民內部矛盾,構成什麼罪就按什麼罪來處理。

其次,修改「犯罪分子」的稱謂是刑法用語人性化的要求,也是法治文明的體現。《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規定:對待所有囚犯(包括已決犯和未決犯),均應尊重其作為人所固有的尊嚴和價值,任何囚犯都不應遭受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犯罪分子」的稱呼容易產生標籤的負作用,使執法機關、執法人員和社會公眾有意無意地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不利於公平公正地貫徹落實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等刑事法治的原則和精神。近年來,本人留意過不少當今世界法治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典,沒有出現過「犯罪分子」這樣的稱謂,而無例外地使用「行為人」「犯罪人」「犯罪者」這樣的中性稱謂。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相關法律的用語也越來越文明,如1994年的監獄法還明文使用「罪犯」的字眼,但到2004年的《監獄服刑人員行為規範》中,就將「罪犯」改稱為「服刑人員」;2019年底頒布的社區矯正法,更是既不用刑法、刑訴法中已明確的已決犯「罪犯」,也不用原來規範性文件中的「社區矯正服刑人員」概念,而是改為毫無標籤負作用的「社區矯正對象」。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刑事基本法律的刑法典,如果還繼續保留「犯罪分子」的措辭不變,就顯得很不協調。

再次,刑法條文中的「犯罪分子」不修改,給科研、教學和對外交流也帶來不便。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語境的轉變,「犯罪分子」這一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用語現在聽起來越來越覺得彆扭(甚至連革命氣息較濃的「知識分子」也越來越被「知識人」所取代),其實彆扭的不只是我們刑法學者,更有其他人士。包括筆者在內的一些刑法學教師和科研工作者都在自己的授課、寫作和對外交流中儘量不使用「犯罪分子」這一表述,但刑法學是以刑法條文的實在規範為前提和基礎的,只要是刑法條文的措辭未變,「犯罪分子」的表述就無可迴避,也因此反而增加了將個人表達與法律表達有機融合到一起的尷尬和難度。

綜上,將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分子」一詞視上下文語境分別修改為「行為人」「犯罪人」「犯罪者」,並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小事。刑法修訂不僅要「務實」(完善具體制度),也要「務虛」(推進刑法用語的人性化和文明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修訂理念也應從「能不改的就不改」轉變為「能改的就改」。順便澄清一下,刑法規範上不使用「犯罪分子」的稱謂,並不妨礙必要的時候在政治上、刑事政策上使用「犯罪分子」的稱謂,如刑法立法和法律文書使用毒品犯罪者、恐怖犯罪者,但在打擊毒品犯罪、恐怖犯罪的有關政治性宣言、政策性文件中,有時為了突出對此類犯罪者的嚴厲譴責和打擊的決心,仍然可以使用毒品犯罪分子、恐怖犯罪分子這樣的提法。

【來源:法制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軍:建議加快修改刑法使欺詐發行可判無期
    王建軍建議修改刑法,將欺詐發行罪調整納入「金融詐騙罪」範疇,將最高刑提至無期徒刑;提高罰金額度,從「非法募集資金金額1%以上5%以下」提高至「非法募集資金金額20%以上1倍以下等,拓寬該罪規制範圍,明...5月21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開幕,這標誌著全國兩會拉開了帷幕。
  • 刑法修正案草案擬修改:低齡未成年人犯罪未致死也可追刑責
    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介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狗是人類好幫手和忠誠朋友,為何帶「狗」的成語多帶貶義色彩?
    然而,在傳統文化裡,狗的形象並不好,以致於大多數跟狗有關的成語、諺語、俗語、歇後語,都帶貶義色彩,如:狗仗人勢,狗眼看人,狗血噴頭,狗頭軍師,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急跳牆,狗尾續貂,雞犬不寧,狗拿耗子多管閒事,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
  • 刑法中的「可以」具有三重含義
    同一刑法用語可能具有不同含義,在刑法適用時應作不同解釋。作為刑法用語,「可以」自身語義的模糊性,直接制約刑法規範的準確理解和正確適用。筆者基於刑法解釋學的立場和方法,探究刑法用語「可以」的規範含義,對於準確理解相關刑法規範、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實現司法公正,具有重要實踐價值。
  • 成語的褒義貶用和貶義褒用要分清。附常考易錯成語
    成語有著鮮明的感情色彩:褒義、貶義和中性。運用時一定要注意它所使用的對象、場合以及有沒有特殊意味。通常情況下誇獎、表揚的時候要用褒義成語,批評、貶斥的時候要用貶義成語。但出題者往往會故意褒詞貶用或者貶詞褒用。
  • 針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 刑法擬作重大修改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12月22日上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三審稿均作出了進一步修改完善。 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怎麼辦?
  • 針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修改擬調整負刑責範圍→
    針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刑法修改擬調整負刑責範圍→ 2020-12-21 13: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趙克志:建議在刑法修正案中單獨規定襲警罪
    8月10日,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趙克志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代表國務院報告公安機關執法規範化建設工作情況時說,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單獨規定襲警罪。趙克志表示,雖然刑法中有妨害公務罪的規定,但尚不足以對暴力襲警行為形成有效震懾。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單獨規定襲警罪,為嚴懲襲警行為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武器,在全社會營造敬畏法律的良好氛圍。
  • 刑法中法定的一罪
    一、法定的一罪,指數個獨立的犯罪行為依據刑法的規定作為一罪定罪處罰的情況。主要有結合犯、集合犯。二、結合犯指兩個以上各自獨立成罪的犯罪行為,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成另一個獨立的新罪的犯罪形態。數個獨立的犯罪結合成一個新罪的方式是,甲罪+乙罪=丙罪(或甲乙罪)3、數個獨立的犯罪結合成為一個新罪,是根據刑法的明文規定。結合犯是法定的一罪,不是實行數罪並行。
  • 醫生被打成粉碎性骨折 檢察院卻建議「從輕處理」?嚴懲傷醫犯罪分子!
    2019年3月16日晚,一老年患者到吉林省白城市中心醫院急診內科就診,隨行家屬共7人(其中部分家屬明顯飲酒狀態)就診過程中對醫護人員態度惡劣,並辱罵、毆打醫務人員。急診外科張建中醫生躲閃不及被波及,患者家屬7人對張醫生進行圍毆,造成其右上臂粉碎性骨折。張醫生逃離後,7人返回急診科繼續攪鬧,其間打傷多名醫護人員。
  • 關於修改野生動物法,禁食所有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的建議復文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修改野生動物法,禁食所有野生動物,修改制定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的建議」復文「關於修改野生動物法,禁食所有野生動物,修改制定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的建議」復文(2020年第7605號)關於您提出的將蝙蝠、鼠類、鴉類、果子狸、蛇類等傳播疫病高風險物種增加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保護名錄)的建議,鑑於專家評估論證認為上述物種不符合該名錄相關標準,尚不宜列入該名錄。我局將在《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後,對這些物種依法實施管理。穿山甲經專家評估論證符合相關標準,已經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我局已予發布。
  • 對照刑法一一剖析:高福等國家專家何罪之有?!
    上述成果,在新冠肺炎病毒不斷吞噬無數鮮活生命的關健時刻,高福等專家沒有用於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並治療患者,而是提供給英國的科學期刊獲取名利。對此,科技部發表文章批評了高福等專業人員的行為,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請把研究成果運用到疫情中去!疾控首先是控,而不是科研。然而,這不僅是防控與科研的問題,也不僅是國家專家職業道德問題。
  • 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將修改
    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22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三審稿均作出進一步修改完善。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怎麼辦?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未成年人犯罪,如何矯治也是關鍵。
  • 為什麼犯罪分子不知道修改IP位址,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為了安全考慮,教授把地址中的數字都打碼了。IP位址是什麼?簡單點來說,IP位址就是網絡世界的門牌號。和現實中一樣,你家的門牌號並不是什麼秘密,你的鄰居和路過的人都可以看到。通過這個門牌號,就可以找到你的家。一些偵探劇裡通過和犯罪嫌疑人聊天,從而鎖定IP位址才能抓到人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不和對方交流,對方很難找到你的「門牌號」。IP洩露會如何?
  • 2020多省公務員行測技巧:成語誤用之不辨色彩
    成語的誤用在公考的邏輯填空題中是一個常見的錯誤,成語的積累與使用也是考生在備考中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能夠使諸位考生從容面對,除了個人的日常積累之外,更要通過日常的閱讀去真正理解每一個成語的使用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就要了解在平時使用成語的過程中常見的幾種誤區。
  • 增強刑法應對禁食野生動物挑戰能力
    作為法律規範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刑法規範的嚴厲性決定了其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重要地位。《決定》提出全面禁止和嚴懲非法食用、交易野生動物的行為,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確立了新的行為規範,為保障這一行為規範得到有效遵守,應當充分發揮刑法的功能。但是,就現行罪刑規範來看,刑法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尚不能滿足《決定》的要求,亟須修改完善。
  • 刑法中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總之,在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中,由於存在「犯罪是行為」的這一根本命題,又由于堅持「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的責任主義原則,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都接受這種命題與原則,因此,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不可能分別等同於客觀歸罪與主觀歸罪。
  • 中泰證券劉珂濱談刑法修改:突出警示「關鍵少數」 強化中介機構...
    2020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並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本次刑法的修改與新證券法的實施形成了有效銜接,大幅提高了欺詐和造假等證券期貨犯罪的刑事懲戒力度,壓實了中介機構「看門人」的責任。
  • 這個詞被「黑化」也不過才百年歷史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自由並不意味著放縱,「人盡可夫」在當代語境的意思就如字面所看到的一樣,是說這個女子「人人都能當她的丈夫」,話中不僅有「此人生活隨便」的貶低,甚至還有濃厚的侮辱、輕蔑的語氣,即使是再豁達的女子,面對這樣含義的一個詞,恐怕也不會淡定。
  • 對未成年人從寬處罰體現現代刑法理念
    此次刑法修正案草案中有關未成年人犯罪的從寬規定如能獲得通過,無疑是順應了世界發展潮流  劉憲權  當代刑法理論認為,犯罪是具備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者在其主觀意志和意識支配下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而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決定於行為人智力和社會知識的發展程度,而這種程度又理所當然地受到行為人年齡的制約。為此,世界各國一般均將對未成年人從寬處罰的精神體現在刑法條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