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2020-12-22 觀察者網

據人民日報12月17日消息,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這是首次由多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生態環境及生態修復監測情況。

其中公報指出,葛洲壩下宜昌江段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產卵活動,該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2018年7月介紹了中華鱘的生存情況,他指出,中華鱘個體很大,最多可以長到一千多斤。繁殖群體變動情況,葛洲壩截流的初期,每年能到葛洲壩下的繁殖群體是2176尾,到了2013年降到100尾以下,2017年只有20幾尾。自然繁殖情況,我們定期對長江中華鱘進行監測,主要在長江的下遊。2015年和2017年,我們沒有監測到中華鱘在長江的自然繁殖活動。2016年我們幸運的監測到了中華鱘在葛洲壩以下的自然繁殖,但是產卵規模非常小。

另據中國科學報報導,2018年,在葛洲壩下遊宜昌產卵場利用水下聲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不到20尾。

另外公報還顯示,洞庭湖和鄱陽湖枯水期分別監測到長江江豚252頭次、1049頭次;長江上遊攀枝花至重慶江段調查到特有魚類37種。長江流域合計放流經濟水生動物37.6億尾(只)、珍稀特有水生動物795萬尾(只)。

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部分水域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超標;長江流域已建和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9億千瓦;採砂總量約3524萬噸;在建航道整治工程涉及河段長度613.5千米。

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數據是反映長江禁漁成效的重要依據。近期,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體系工作會議上,全面部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宣布成立「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從2017年起,農業農村部已連續4年組織開展長江水生生物本底資源調查。

相關焦點

  • 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 130多種連續4年不見蹤跡
    新華網武漢12月18日電(連迅、李璐)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16日在武漢發布。公報顯示,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經過農業農村部長江辦連續4年調查發現,已有130多種不見蹤跡。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聯盟2020年度工作會議16日在漢召開。當天,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
  • 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一些珍稀生物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新華社武漢12月20日電(記者李思遠、譚元斌)多部門近日聯合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但一些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近日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公報顯示:2019年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
  • 護航中華鱘 拯救活化石
    中華鱘屬溯河產卵洄遊性魚類,每年10-11月,它們到長江上遊繁殖。隨後,幼苗順江而下,到長江口稍作停留,然後在大海中發育。性成熟後,中華鱘遊回長江,繼續繁殖後代,往返路徑長達5000多公裡。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千裡尋根」的習性,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 長江「神秘物種」重現,3年來首次
    長江裡的特有物種不止白鱀豚、長江白鱘、中華鱘、長江鱘和江豚,還有許多魚類都岌岌可危。12 月 10 日,澎湃新聞獲悉,2020 年 11 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開展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中華鱘自然繁殖監測過程中,於長江宜昌江段發現 1 尾䲘(gu ǎ n)。這是科研人員繼 2017 年 6 月在洪湖江段發現 1 尾䲘後,再次發現䲘。"也是僅僅一條",相關科研人員介紹稱。
  • 農業農村部與三峽集團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
    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瓊瑤、通訊員劉暢)11月28日,農業農村部與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宜昌聯合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活動,共放流大規格子二代中華鱘150尾。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三峽集團董事長雷鳴山出席活動。
  • 人為捕撈和過往船舶是中華鱘瀕危的原因嗎?專家:三峽大壩也是
    由於鱘魚的內骨骼和鯊魚一樣為軟骨,但體外被的鱗片卻是硬鱗,所以在分類學上系屬於軟骨硬鱗魚類。它也是距今1億多年前出現的古鱘類的子遺,如今家系單薄,全球鱘科魚類僅剩4屬23種,主要分布於北緯45°以北的俄羅斯水域。我國的中華鱘是該科魚類中分布最南部的一種。
  • 「特寫」搶救「水中國寶」中華鱘
    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劉健指出,2013年至今,中華鱘自然繁殖行為出現斷裂化停止的情況。2013年-2019年,7年中有5年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產卵行為,也未監測到這些年份所孵化的中華鱘幼魚。「即便監測到產卵,數量也是個位數。」
  • 5尾「常熟籍」中華鱘,今天「回家」!
    2020年蘇州市長江水生生物   增殖放流活動   今天(12月8日)9點
  • 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 5尾「水中大熊貓」回歸長江
    昨天,常熟市長江生態修復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首次投用就迎來了「貴客」,5尾中華鱘在此開啟回歸大江大海之旅。這是蘇州首次放流人工養殖中華鱘。這5尾中華鱘是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來自湖北荊州的中華鱘保育與增殖放流中心,於去年4月運抵常熟馴養,現已3歲,剛來時平均體長0.5米,目前體長約1.2米,體重約18公斤。中華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危起偉說,長江中華鱘資源量的最高紀錄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1萬多尾。
  • 上海立法保護古老動物中華鱘
    2020年長江口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舉行,先後放流中華鱘24尾,胭脂魚2000尾等。 王陸傑 攝上海立法保護古老動物中華鱘 珍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成為綠色生態名片中新網上海6月6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6日起正式實施。
  • 五尾中華鱘寶寶被小心翼翼放歸長江
    12月8日,五尾來自蘇州常熟的養殖中華鱘,被順利放流回長江。清晨六點四十五分,在中華鱘保護中心。記者看到水池裡養育著七尾中華鱘,它們都已經長大,體長超過一米多,需要回到大江大海中去遨遊。這其中有五尾中華鱘就要放流回長江。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1983年以來,國家採取禁止商業捕撈利用、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來試圖挽救該物種。遺憾的是,2003年以後長江流域沒有再發現白鱘。專家認為,洄遊通道阻隔、產卵場消失、過度捕撈、航運、水汙染和餌料魚類資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影響,導致白鱘數量減少,繁殖規模下降,繁殖頻次降低,當繁殖活動停止且高齡個體逐步趨近生理壽命後,種群逐步走向衰退。
  • 打卡「宜昌美岸」第四站——宜昌外灘
    「宜昌美岸」打卡進行中……前幾次的行程中小編帶各位領略了高峽平湖兩壩一峽和香溪流香的風採今天我們來到主城區一起感受宜昌外灘宜昌江岸共治,減少港口岸線佔用,主動退岸還綠,讓「天際線」更具自然色彩、更有親民魅力
  •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4 月 22 日,「 2020 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湖北省宜昌市珍稀魚類放流點舉行,現場將 1
  • 27歲「魚爸爸」守護中華鱘引熱議,關於瀕危鱘魚你了解多少
    昨天剛度過一個以「與子同舟,保護未來」為主題的世界地球日,再聽到這樣的故事,無疑是讓人心生感觸。眾所周知,中華鱘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又被稱為「水中大熊貓」,但是目前它們的生存現狀卻不容樂觀,在天然水域更是難覓蹤影。其實,瀕臨滅絕的鱘魚遠遠不止中華鱘一種,關於它們,你又了解多少呢?
  • 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0年1月16日  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  (草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 廈門金門今日同步開展增殖放流 兩地放流的數量和品種
    和往年一樣,廈門和金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數量和品種與去年大致相同。廈門放流黃鰭鯛10萬尾、黑鯛10萬尾,放流1齡中華鱟10000隻、綠海龜4隻;金門放流遠海梭子蟹10萬尾、黃鰭鯛25000尾、四指馬鮁12萬尾。據悉,廈門市今年計劃放流長毛明對蝦、日本囊對蝦、刀額新對蝦約4億尾,大黃魚、黃鰭鯛、黑鯛約780萬尾。相關部門將組織學生、市民在廈門海域開展10-15次增殖放流科普活動。
  • 中華鱘、娃娃魚、鴨嘴魚……世界頂級淡水魚類
    中華鱘中華鱘是屬於鱘科,也是鱘魚的一種。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提醒大家注意,中華鱘被譽為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