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日報12月17日消息,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這是首次由多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重點介紹了2019年長江流域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生態環境及生態修復監測情況。
其中公報指出,葛洲壩下宜昌江段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產卵活動,該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在2018年7月介紹了中華鱘的生存情況,他指出,中華鱘個體很大,最多可以長到一千多斤。繁殖群體變動情況,葛洲壩截流的初期,每年能到葛洲壩下的繁殖群體是2176尾,到了2013年降到100尾以下,2017年只有20幾尾。自然繁殖情況,我們定期對長江中華鱘進行監測,主要在長江的下遊。2015年和2017年,我們沒有監測到中華鱘在長江的自然繁殖活動。2016年我們幸運的監測到了中華鱘在葛洲壩以下的自然繁殖,但是產卵規模非常小。
另據中國科學報報導,2018年,在葛洲壩下遊宜昌產卵場利用水下聲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不到20尾。
另外公報還顯示,洞庭湖和鄱陽湖枯水期分別監測到長江江豚252頭次、1049頭次;長江上遊攀枝花至重慶江段調查到特有魚類37種。長江流域合計放流經濟水生動物37.6億尾(只)、珍稀特有水生動物795萬尾(只)。
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部分水域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超標;長江流域已建和在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29億千瓦;採砂總量約3524萬噸;在建航道整治工程涉及河段長度613.5千米。
水生生物資源監測數據是反映長江禁漁成效的重要依據。近期,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體系工作會議上,全面部署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後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和效果評估工作,宣布成立「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從2017年起,農業農村部已連續4年組織開展長江水生生物本底資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