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一些珍稀生物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武漢12月20日電(記者李思遠、譚元斌)多部門近日聯合發布的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但一些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的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近日聯合發布了《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公報顯示:2019年長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在監測的509個水質斷面中,Ⅰ類水質佔3.3%,Ⅱ類水質佔67%,Ⅲ類佔21.4%,Ⅳ類水質佔6.7%,Ⅴ類水質佔1%,劣Ⅴ類佔0.6%。長江流域重要漁業水域水質良好,部分水域石油類、高錳酸指數超標。

同時,部分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的形勢不容樂觀。葛洲壩下宜昌江段的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2019年的水聲學調查估算為16尾,且近7年來(2013年-2019年)僅2016年在該江段監測到了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

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監測數據是長江生態的「風向標」。農業農村部從2017年起,連續4年組織開展長江水生生物本底資源調查。2019年,相關科研單位及管理部門對長江幹流、典型支流和重要通江湖泊珍稀特有水生動物、漁業資源、重要漁業物種產卵場、漁業生態環境及生態修復情況進行了監測。

編輯:唐顥宸

相關焦點

  • 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 130多種連續4年不見蹤跡
    新華網武漢12月18日電(連迅、李璐)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16日在武漢發布。公報顯示,長江原有野生魚類435種,經過農業農村部長江辦連續4年調查發現,已有130多種不見蹤跡。國家漁業科技創新聯盟暨長江水生生物保護與生態修復科技創新聯盟2020年度工作會議16日在漢召開。當天,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
  • 珍稀特有水生動物是檢驗長江生態環境的公證員
    珍稀特有水生動物是檢驗長江生態環境的公證員時間:2020-12-20 23:08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16日,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
  • 2019年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估算數量為16尾
    據人民日報12月17日消息,日前,農業農村部長江辦會同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等長江流域管理部門聯合發布《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19年)》。
  • 《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去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果進一步鞏固,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海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核與輻射安全有效保障。
  • 長江鱘、長江江豚、中華鱘,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你
    近期,有媒體對長江白鱘多年未見進行了報導。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為何衰退?如何保護這些珍稀瀕危物種?農業農村部在湖北武漢召開長江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研討會。由於受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長江水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呈現急劇衰退趨勢,中華鱘、長江江豚、長江鱘等珍稀瀕危物種的自然棲息生境遭到破壞,水生生物保護工作形勢嚴峻。
  • 「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多次現身農業農村部:健全跨地區保護機制
    12月15日,農業農村部就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階段性成效舉行新聞發布會,漁業漁政局局長張顯良專門談到了長江江豚的保護情況。他說,「水生生物長期生活在水裡,長江水域生態有沒有恢復,水生生物最有發言權。」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已成壓倒性任務——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新進展...
    從今年開始,羅友連和洞庭湖的漁民兄弟要跟幾十年打漁為生的日子告別了。讓近28萬名漁民轉身上岸的,是長江生態保護事業中的歷史性一幕——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江水奔流,不舍晝夜。長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庫和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寶庫。
  • 近18年長江幹流水質和汙染物通量變化趨勢分析
    摘要: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2000年以來長江流域水環境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長江水質現狀及其變化和原因備受關注.採用水質、水量、汙染物通量、汙染負荷等多要素綜合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8年長江幹流水質和汙染物通量的時空分布、變化趨勢及原因.結果表明:①宜賓以下長江幹流總磷濃度高於金沙江;從源區至入海口,長江幹流氨氮濃度總體呈沿程上升趨勢
  • 「鱘豚,同一條長江,同一個家」 上海攜手南京啟動長江水生生物保護...
    新民晚報訊(記者馬亞寧)日前,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指導、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南京江豚保護協會等單位主辦的「鱘豚,同一條長江,同一個家」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公益活動,在位於崇明的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基地正式啟動。
  • 上海市長江中華鱘保護條例(草案)
    第二十九條(遷地保護)  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與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相關部門加強中華鱘遷地保護合作,建立遷地保護地、人工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第三十條(多樣性保護)  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與長江流域其他地區相關部門加強中華鱘遺傳多樣性保護合作,建立基因檔案,加強種質交流,提高中華鱘遺傳多樣性。
  • 降雨再度來襲 又逢長江轉潮 江蘇全省水情形勢依然嚴峻
    全省水情形勢十分嚴峻,當前40站水位超警超保,主要分布在太湖、沿江、秦淮河、固城湖石臼湖、水陽江、滁河等地區。當前,太湖、石臼湖洪水紅色預警;長江江蘇段、秦淮河、蘇南運河無錫段洪水橙色預警;蘇南運河蘇州段、常州段洪水黃色預警;滁河江蘇段、固城湖洪水藍色預警。
  • 浙江地表水報告:甌江和飛雲江總體水質今年為優
    總體水質類別組成比例  溫州網訊 近日,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公布2018年5月《浙江省地表水環境質量月報》,全省當月水質總體為良,七成以上水滿足功能區要求。八大水系水質以優居多,我市甌江和飛雲江總體水質為優。
  • 水利部:淮河流域飲用水水源的水質總體有保障,連續8年評優比例90%...
    10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介紹治理淮河70年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介紹,2011年開始對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的評估,淮河流域優秀等級比例連續8年穩定在90%以上。目前淮河流域的飲用水水源的水質總體有保障。
  • 2019年四川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3個關鍵詞透視環境質量之變
    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編制,率先通過生態環境部審核驗收;新增5個空氣品質達標城市,成都市首次消除重度汙染天;首次全面消除國、省考核劣V類斷面,水環境質量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本次發布的公報不僅盤點了我省現有生態環境質量,還對未來趨勢進行分析研判。公報中有哪些亮眼數據?背後又體現了哪些變化?
  • 紅外監測顯示:長江正源沱沱河流域鳥獸總物種數量增加
    長江正源沱沱河發源自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西側姜根迪如冰川,流經387公裡後與長江南源當曲匯合,始稱通天河。沱沱河流域地勢高聳,南北均有高山,海拔範圍4489米至6468米,其高寒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流域生態安全屏障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也是自然生態系統最敏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之一。
  • 長江的十年禁漁和「無魚」困局
    事實上,不止是白鱘,當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長江生態系統瀕臨崩潰。為恢復長江生物多樣性,長江流域從2020年起開始十年禁漁,長江流域的重點水域將分類分階段實行漁業禁捕。「我今年86歲,我希望96歲時還能看到長江的400餘種魚,中華鱘、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
  • 生態環境部:2019年城市黑臭水體消除率為86.7%,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
    自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水十條》)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生態環境部會同各地區、各部門,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出臺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水汙染治理,落實各項目標任務,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的水汙染問題,全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持續改善勢頭。一是全面控制水汙染物排放。
  • 長江流域2020年首次消除劣Ⅴ類水體
    國家發展改革委基礎設施發展司司長羅國三介紹,5年來,長江流域水質發生了顯著變化。長江流域優良斷面比例從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至11月進一步提升至96.3%;長江流域劣Ⅴ類水質比例從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實現消除劣Ⅴ類水體。「長江生態環境發生明顯變化。」
  • 以法之名,保護長江!
    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開啟了長江保護有法可依的嶄新局面,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我們要切實以長江保護法為準繩,全面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堅定不移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護航,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 保護長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給沿岸4億人民帶來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魚米之裕,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 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南昌召開
    為推動江西省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創新研究,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1月8日,由省科學院和省生態學會共同主辦的首屆「鄱陽湖及流域瀕危動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在我院順利召開。宋德雄表示,做好鄱陽湖流域瀕危動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也是我省在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過程中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通過與會的專家學者和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的集思廣益,高質量的真知灼見,為鄱陽湖流域瀕危動物保護髮出強有力的聲音,為新時代我省綠色創新發展、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點燃智慧火花,凝聚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