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研究:澳大利亞巨型動物滅絕或因氣候變化,而非人類活動
澳大利亞多種巨型動物為何在4萬年前滅絕一直是個未解之謎。澳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網站上發表論文說,導致巨型動物滅絕最可能的原因是氣候變化,而非人類活動。此前有觀點認為巨型動物滅絕是人類過度狩獵造成的,且發生在人類抵達澳大利亞大陸後不久。但這項由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領導的研究結果顯示,水資源減少、乾旱加劇、火災增加以及植被變化等最終導致袋獅、巨型史前袋鼠等至少13種遠古巨獸滅絕。
-
研究:氣候變化將使北極熊在本世紀末滅絕
近幾年我們經常從新聞上看到餓得皮包骨頭的北極熊,因為氣候變暖、海冰消融,靠浮冰捕食海豹為生的北極熊長期找不到食物,甚至淪落到去垃圾堆裡翻找東西吃。然而更可悲的是,如今科學家的新研究發現,北極熊很可能撐不過這個世紀了。
-
猛獁象是如何滅絕的?氣候變化還是史前人類屠殺?
後來研究人員把這頭乳齒象的體重估算降到了10.5噸,但名字被保留了下來。厄尼仍然是迄今在北美發現的最大乳齒象,現代平均重達6噸的非洲大象與其相比,就像是個侏儒。今年10月份,研究人員在阿爾布開克召開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會議上報告說,在今年冬天之前,挖掘人員將挖掘厄尼的剩餘骨骼,以期將這頭古老巨獸重新組合起來。厄尼是曾經在地球上遊蕩的遠古大象中一個分支。
-
因氣候變暖太快,大山雀可能在2100年滅絕
因氣候變暖太快,大山雀可能在2100年滅絕 Winnie Lee • 2020-11-09 11:10:27 來源:前瞻網 E1508G1
-
受乾旱和氣候變化影響 澳洲特有的鴨嘴獸面臨滅絕危機
受乾旱和氣候變化影響澳洲特有的鴨嘴獸面臨滅絕危機 (4/4) "← →"翻頁
-
氣候變化正在影響生物,歐洲夜鶯或將滅絕
西班牙的科學家發現,由於氣候變化,遷徙的夜鶯翅膀正在變短,這限制了一些夜鶯的活動範圍,使其變得難以長距離移動,聲音優美的夜鶯很可能由於氣候變化而滅絕。西班牙馬德裡,Complethene Generation生物多樣性,生態與進化部以及馬德裡自治大學的合作研究小組表示,由於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變化,夜鶯的翼展變得越來越短,因此無法遷往冬季棲息地的可能性也在大大增加。這項研究的結果已經發表在生物學領域的國際學術雜誌《橡樹學進展》的第二期。
-
小行星不是恐龍滅絕的主因,它們曾經歷2次滅絕,氣候變化最可怕
恐龍對於氣候要求極高伴隨著對恐龍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也表示,很多證據都表明,恐龍其實是一種非常挑剔的動物,它們對於氣候環境的要求非常高,也這是因為它們的「挑剔」,才導致它們的滅絕。而在6600萬年前,由於地球受到了小行星的撞擊,倖存下來的恐龍也因為地球在受到重創後溫度驟降,而沒有辦法適應而滅絕。由此可見,地球的氣溫太高或者是太低,對於恐龍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現代研究也發現,當小行星撞上地球後,恐龍並不是一下子滅絕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
-
煤炭燃燒造成了二疊紀大滅絕?科學家警告:與今天的氣候變化相似
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一次物種大滅絕是由氣候突變、火山大規模爆發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科學家們還認為,二疊紀還發生過海平面下降和大陸漂移,地理環境嚴重變化重創了地球生態系統。隨著海平面下降,海底的有機質被氧化,消耗了大量的氧氣的同時還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整個地球高溫缺氧,大部分物種隨之滅絕。
-
最新研究顯示: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據BBC報導,《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最早到2040年,許多北極熊可能會面臨繁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北極熊開始滅絕。
-
氣候變化將導致部分美國加州魚種消失
美國即將滅絕的銀鮭魚(圖片來源:全景網)海外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們相信,如果氣候變化按目前的情況發展下去,那麼在下世紀內加利福尼亞地區的鮭魚物種和其他淡水魚物種將會消失,而取代他們的將是那些習慣生活在溫暖水域的非本地魚群
-
研究:氣候變化或導致北極熊在80年內瀕臨消失
中新網7月21日電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0日,《自然-氣候變化》雜誌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使得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除非人類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否則這一物種或將在80年內幾乎消失。
-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助理研究員亞歷山德羅·基亞倫扎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只有小行星撞擊才能創造出可以令恐龍滅絕的合適條件。 基亞倫扎對記者說:「重要的區別在於,人們過去只關注撞擊事件或火山噴發可能對氣候造成的影響,我們現在則給這項研究增添了一個生態維度,檢驗這些事件最終可能如何影響到了非鳥類恐龍的生態和生存。」
-
最新研究: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
據BBC報導,《自然》雜誌(Nature)7月20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這一物種或將於2100年滅絕。研究指出,北極熊依靠北冰洋上的海冰覓食,而隨著氣候變暖導致海冰融化,北極熊被迫前往海岸地區尋找食物、哺育幼崽,這或將導致北極熊的數量大幅下降。最早到2040年,許多北極熊可能會面臨繁衍問題,致使一些地區的北極熊開始滅絕。而若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保持現狀,到2100年幾乎所有北極熊都將滅絕。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使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老化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西媒稱,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原因是它們無法主動調節體溫,其體溫受環境溫度影響。氣候變化引發的溫度升高會導致這些生物體的體溫升高,從而產生諸多後果。 據西班牙《公眾》日報網站9月16日報導,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環境變化正對這些動物產生影響。
-
氣候變化和物種進化,哪個更快一些?
通過觀察和分析這些斑馬魚的致熱耐受性,他們發現致熱耐受性的確是可以進化的,只是相較於氣候變化的速度,這種進化仍然是緩慢的。研究人員將研究結果發表在了近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斑馬魚是水生動物世界中常被用於進行科學實驗的「小白鼠」。在野外,它們常見於南亞的淺池和小溪等水體中。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這種動物的「食譜」太謎了
研究人員考古發現的洞熊頭骨比現有棕熊頭骨大很多圖片來源:《科學進展》網站大部分人可能聽說過冰河時期驚心動魄的滅絕事件中,亞歐大陸猛獁長毛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巨型動物群的消亡事件,但對體寬1.7米、身長3.5米、體重超過一噸的洞熊卻不一定很熟悉。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 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仍是個謎
來源標題: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2019年12月,《科學報告》雜誌發表了歐洲科學家的一項演化學研究報告稱,洞熊種群大約從4萬年前開始急劇減少,這個時間點早於氣候變冷時期,而與現代人類在歐洲擴散的時間重合。寒冷氣候以及之後的植物來源食物減少,可能導致洞熊種群分散成不同的亞種群,這些亞種群生活在氣候較為溫和且植物豐富多樣的小型棲息地。
-
應對氣候變化,動植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據美國「優睿科」網站3月24日報導,《自然·生態學和演化》雜誌的最新成果表明,儘管在生物學上存在根本性差異,但植物和動物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進行的演化進程卻驚人的相似。 研究人員表示,植物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應對溫度變化的方式。「當所在地溫度升高時,大多數動物只需移動到陰涼處就能降低體溫。」
-
車諾比大火逼近核反應堆,氣候變化下的人類還剩多長時間?
根據美國宇航局發出的報導稱,由於氣候模式的變化,在4月上旬就在烏克蘭核設施禁區附近監測到多起野火發生,雖然當地已經派遣人員將其撲滅,但也足以看出,如今的森林在氣候變暖導致的乾旱條件下的脆弱。有消息報導稱,此次大火中有相關人員已經在周圍檢測到超過正常水平16倍的輻射量。儘管這一消息未被證實,但從這次大火持續的時間也足以看出其嚴重性。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史前巨獸洞熊的「食譜」仍是個謎
研究人員考古發現的洞熊頭骨比現有棕熊頭骨大很多 圖片來源: 《科學進展》網站大部分人可能聽說過冰河時期驚心動魄的滅絕事件中,亞歐大陸猛獁長毛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巨型動物群的消亡事件,但對體寬1.7米、身長3.5米、體重超過一噸的洞熊卻不一定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