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河血戰——七千明軍對一萬八旗,後金殘勝

2021-01-20 也就什講歷史

明末的戰爭,明朝敗多勝少,勝利的戰役屈指可數。但渾河血戰,雖然明軍最後還是失敗了,卻打出了之前明軍一直沒有展現出來的血性。七千明軍對一萬八旗,號稱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第一次吃到了苦頭,最後也是靠著兵力的優勢,用人命獲得了殘勝。

公元1621年,明天啟元年。努爾哈赤趁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的機會,於是年三月直逼瀋陽,隨即在十三日揮兵猛攻。此時一支由川浙兵組成的援遼大軍在總兵童仲揆等率領下,推進到渾河,欲與瀋陽城內的明兵對後金兵進行夾擊。但沒想到瀋陽怎麼不經抗,僅一天就被後進攻破。聽說城破後,川軍諸將激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於是一場硬碰硬的決戰開始了。

這隻川浙軍有白杆兵4000人加戚家軍3000人組成,八旗則是過萬人。步兵硬抗騎兵,七千對一萬,這次不公平的戰鬥,最後結局是後金殘勝,損失數千人。

川浙軍團除了少數殺出重圍,其餘全軍覆沒。陳策、童仲癸、戚金、袁見龍、鄧起龍、張名世、張大鬥以下120餘名將領視死如歸、悲壯殉國。

清朝史料也記載道:"明之步兵,皆系精銳兵,驍勇善戰,戰之不退,我參將一人、遊擊二人被擒。這是清朝少有的幾次不抹黑明朝的史料,事實上可能後金的損失更大。

僥倖逃脫的明軍又參加了瀋陽之戰,最後全部戰死沙場。可為「國士之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在這期間,努爾哈赤做了三件特別重要的事情:創製滿文、創立八旗、創建基地。今天咱們主要講講八旗,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獵組織形式——牛錄,創建八旗制度。每旗分為三級組織,即牛錄、甲喇、固山。按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後稱佐領;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後稱參領;5個甲喇為一固山(就是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清(後金)收拾完蒙古,接著拿朝鮮練手,而這個時期的朝鮮還是明朝的小弟,小弟被揍,肯定求助大哥,於是明朝就派兵去支援朝鮮,不過明朝派出多少兵就被殲滅多少兵,滿清八旗的戰鬥力十分的彪悍,也因此,明帝國已經控制不住滿清八旗,而因為連續的擊敗明軍,努爾哈赤對敵我雙方做出了一個分析,也因此,努爾哈赤開始著手徵服大明。
  • 己巳之變:一場後金與明朝的國運之戰,崇禎卻親手將它葬送
    明崇禎二年(1629年),發生了一件影響歷史走向的大事,這就是己巳之變,當然它還有一個更加直白的稱呼:後金攻明京畿之戰。在這一年初冬,後金大軍繞道蒙古攻入塞內,兵鋒直指京城。這是後金第一次攻入塞內,也是明朝徹底衰亡的開始。
  • 八旗子弟當初多風光?月工資夠一家8口活半年,萬餘民人任憑差遣
    在觀看有關清朝的電視劇時,人們總會聽到"八旗子弟"這一稱謂。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遛鳥、唱戲和鬥蛐蛐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不事生產,照樣可以領到朝廷的俸祿。世人只曉八旗「貴」,但為何"貴",所知者卻甚少。安邦定國,八旗子弟待遇豐厚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殺戮,所謂的殺戮既有前朝覆滅時兩軍對壘的慘烈景象,還包括新王登基時對有功之臣的"和平"鎮壓。
  • 薩爾滸大戰後金傷亡居然高達兩萬餘人,精神清朝人再次震怒!
    現在咱們步入正題,首先咱們討論一下後金是否能在薩爾滸大戰之中投入十萬人以上的兵力。注意,這十萬人是總兵力,並不是機動兵力。《明實錄》記載「蓋奴酋之兵, 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人,宜以十二三萬方可當之」戰後的隨姜弘立一起投降朝鮮俘虜記載「兼問奴兵之數,則日:前日長甲軍八萬餘騎,步卒六萬餘名;今則長甲軍十萬餘騎,短甲軍亦不下其數雲。」
  • 9千勝10萬?大明勁旅「關寧鐵騎」最後的結局如何?
    明、清,農民軍及各方勢力在長城內外,為了各自的利益,徵伐殺戮,爾虞我詐。而在這其中戰力最強的的兩隻隊伍,一為後人言及的關寧鐵騎,二則為之後入主北京城後金的八旗鐵騎。之所以強,那是因為二者皆有狼性,而且各有其獨特的戰鬥技能。
  • 努爾哈赤,是如何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建立能徵善戰八旗勁旅的
    「多智習兵」,一生身不離鞍鞽,手不離弓矢,身經百戰,先後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的後金,隨後展開了與明王朝的生死搏鬥,取得了薩爾滸之戰大捷。天命十一年(1626)領兵攻打明朝關外重鎮寧遠城,不克,鬱忿而死,終年六十八歲。清朝建立後被尊為太祖。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靠依法治軍,賞功罰罪,建立起一支組織嚴密,紀律嚴明,能徵善戰的八旗勁旅,為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為何能建立後金?多虧了明朝支持
    明萬曆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斷絕貢市、部眾坐困為藉口,大舉犯擾遼陽、瀋陽。明李成梁督兵進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王杲勢窮,突圍遁走。明軍車騎官兵,殺掠人畜殆盡。
  • 那些蒙古部落為什麼投降後金也不投降「黃金家族」的林丹汗?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布延徹辰汗去世,年僅13歲的林丹汗以長孫身份繼承汗位,成為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然而,此時他能夠統御的,也僅僅是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而已。其實當時漠南蒙古、後金政權以及大明王朝之間的關係,像極了南宋末年宋、蒙、金之間的關係,只不過這一次處在尷尬位置的是林丹汗的漠南蒙古,而佔據優勢地位的,卻是後金政權,這無異於是歷史的一種反轉,而更為巧合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林丹汗也走了當年那個被他的先人的滅掉的、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國的覆亡「老路」。
  • 如果給清朝時期的八旗做個比較,那麼哪個旗是最厲害的?
    八旗軍隊之所以會有如此強悍的戰鬥力,一方面是在於努爾哈赤創立的將軍事和社會組織相結合「八旗制度」,極大增強了內部的凝聚力與向心力,並且還對八旗將士的戰鬥欲望形成了巨大的刺激;而另一方面,則是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便對八旗軍隊制定了嚴格的訓練標準,以及「水練」、「火練」等諸多訓練項目,從而使得八旗將士們有著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
  • 隱於鬧市的八旗博物館
    廣州的滿族居民幾乎源自清朝時的八旗駐防軍。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後,八旗軍駐防廣州。三百多年後,八旗軍後人已經成為地道的南方居民,而其生活文化也已經是廣州文化的組成部分。接官亭巷八旗博物館由廣州市越秀區珠光街街道於2013年建立,是廣東省內首家八旗文化博物館。
  • 印度尼西亞有一萬七千座島嶼,他們怎麼進行國內交流?
    印度尼西亞有一萬多個島嶼,又因為這些島嶼比較多是無人之島,適合居住的僅有6000多座,故而更多人稱它為「千島之國」。所以,印度尼西亞的公路質量比較差,高速公路總長也不過一千公裡,鐵路也只在爪哇島發展較多,總長不超七千裡。3、發展航空運輸航空運輸是最快捷的運輸方式,因為地域問題,印度尼西亞的航空發展非常發達。為了實現各島嶼間的聯繫,印度尼西亞建立了600多個的航空機場,航空港接近200個,通過航空飛機,讓國民能夠方便快捷地週遊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