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大戰後金傷亡居然高達兩萬餘人,精神清朝人再次震怒!

2021-01-12 成德軍節度歷史

薩爾滸大戰這就寫完了,從1月4號一直到兩天前,這不僅是一個自媒體的題材,同時也算是自己對晚明歷史知識點的一個梳理。每篇文章發完後,我都會把所有人的評論都看了一下,我覺得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小覷後金勢力。

很多人覺得後金沒法在薩爾滸大戰中投入十萬以上的兵力,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而後金在薩爾滸大戰中也絕對不止2000人而且我並沒有在明清兩朝的史籍之中找到這個數字的確切來源,因此我覺得這就是現代人臆測的,後金軍的傷亡數字絕對在1萬到2萬之間,我希望評論區裡有些人不要跟我槓啊,說什麼「反正後金贏了,你現在說這些也沒用」照你這個邏輯,現在所有的歷史研究都沒用,反正都已經發生過了,對吧?

現在咱們步入正題,首先咱們討論一下後金是否能在薩爾滸大戰之中投入十萬人以上的兵力。注意,這十萬人是總兵力,並不是機動兵力。《明實錄》記載「蓋奴酋之兵, 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人,宜以十二三萬方可當之」戰後的隨姜弘立一起投降朝鮮俘虜記載「兼問奴兵之數,則日:前日長甲軍八萬餘騎,步卒六萬餘名;今則長甲軍十萬餘騎,短甲軍亦不下其數雲。」《建州見聞錄》(按這個記載,後金軍實際戰鬥兵員數量更恐怖)「發八旗兵十萬徵明」《滿文老檔》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建州女真政權根本就不是什麼落後的「部落」「酋長」而是一個非常強悍的割據政權。

咱們再說薩爾滸大戰的烈度,有人可能說這杜、李、劉三路明軍沒有一路能撐得過一天的,關於他們的人數劣勢我之前的文章已經敘述了,後金軍的機動兵力應該在五六萬左右,配合各處的守軍夾擊明軍,戰鬥持續不過一天很正常,要知道薩爾滸大戰之前十九年的日本關原之戰,石田三成被德川家康軍徹底擊垮也就是一天的事兒。《滿文老檔》中那些種種諸如天神下凡一般的戰例,我反正覺得可以直接略過,比如什麼明軍的火槍打不響,刀劍砍不中後金軍,反而是後金軍箭無虛發,刀必見血,中國歷史上搶天命的不在少數,用這麼拙劣的手段來證明「天命在我」可能也就大清朝獨一個了。

更何況《滿文老檔》也有不少地方證明了薩爾滸大戰的激烈,比如對喬一琦部「四貝勒率右翼兵自山巔向下衝擊時,親率精兵三十餘人,超出眾軍,先入陣射殺,致使明軍未多放槍炮而兩軍搏戰,右翼兵進擊仍無所動,右翼兵進擊,仍無所動,於是大貝勒親率左翼中路兵,自山之西進擊,山上之兵始動,明兵潰逃」朝鮮人的記載也很說明問題「賊兵五、六百騎結陣以待,天將先登,我軍繼之,賊敗走登山。提督督我軍炮射手搏戰,賊負險自臥,射矢如雨,中、右營相繼力戰,斬級頗多。」「夜半,賊騎衝突浙營,營中連放火炮,賊退。」《柵中目錄》「我國左營將金應河繼進,布陳於野次,設拒馬木,兵鑱數千。乘勝薄之,應河令火硇齊放,騎中丸死者甚多。」《光海君日記》

然後再說各部表現問題:馬林部自不用說,在後金六個旗的兵力回援之前,已經把兩個旗的後金軍打得軍心動搖,甚至在徹底戰敗之後還能收攏一萬多的殘兵,所以正是因為馬林部的抵抗,後金實際上並不可能出現以極少的傷亡就將明軍全殲的戰例。劉大刀就更勇猛了「劉鋌自牛毛寨,轉戰皆捷,進攻馬家寨、董古寨,殺敵第二子泗免及其婿火強狸,斬首三百餘,連克十五寨,逼敵巢一百二十裡。敵設伏誘之,阻山為陣,守備馬進忠單」附陣人,敵披摩莫改當,沿屯山等,我兵亦困,堅壁相待。」《山中聞見錄》而其前鋒喬一琦以及,隨行的朝鮮軍的表現上面也都有論述。

至於杜松杜太師,他的反抗更為激烈,25000人被數萬後金軍分割包圍「敵且戰且走,誘松深人,伏兵盡起,松血戰突圍,自午至暮,力竭被殺,王宣、趙夢麟俱戰死,一軍皆沒。」然而就是這樣,杜松的西路軍還是留下了這樣的記載「上年秋間,來見一行,詳言西路天兵一陣極精勇,胡兵幾不能擋;而爭割首級,無意力戰,一胡之僕,十餘騎皆下馬爭之,故以致敗覆。」《建州見聞錄》

所以綜合各種史料來看,後金的傷亡是非常大的,所以說《籌遼碩畫》中「杜劉二帥雖死,所殺傷彼亦不下二萬」後金軍損失二萬之說也並非沒有道理,努爾哈赤雖然損失了1到2萬人,但是仍然有能力攻克開原以及鐵嶺,並且在作戰中不斷的收降和俘獲,因此,後金保持其核心戰鬥力並不是件很難的事情,更不用說還有李永芳這種「人才」相助。

相關焦點

  •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和後金軍各有多少兵力?幾則史料可以看出
    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中,薩爾滸絕對是關鍵一戰,後金和明第一次在戰場正面硬鋼。明朝集結全國之精銳,打算再來一次犁庭掃穴,沒料到薩爾滸一戰精銳盡喪,後金就此徹底坐大,明朝再也沒有了剿滅這股力量的機會。通常認為,薩爾滸明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是全國精銳,只要發揮正常,戰勝剛崛起的後金應該問題不大。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1619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五,大明集中8.6萬部隊外加朝鮮與葉赫部2.3萬人,與女真人努爾哈赤領導的6萬後金部隊,在薩爾滸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最終由於大明統帥楊鎬指揮無能,統兵將帥互相掣肘,將領之間自行其事、缺乏配合協調,加上奸細向後金洩露了大明的軍事動計劃,導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陣亡近5萬人。
  • 被蒙古人尊為「太師」的杜松,為何會在薩爾滸全軍覆沒?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二月初五,大明十萬精銳在遼東大雪中誓師出徵,兵分四路朝著剛扯旗自立的後金努爾哈赤殺去。
  • 戰例分析:為什麼明朝軍隊在薩爾滸之戰中敗得那麼慘?
    顯然,楊鎬過於輕視後金的實力了,他沒有集中優勢兵力,而是選擇分兵四路,然後合攏圍殲的打法:第一路:由馬林率領一萬五千人,自靖安堡出境,趨向開原、鐵嶺,攻擊後金軍北部;第二路:由杜松率領三萬人,從撫順關出境,趨向瀋陽,攻擊後金首都的西部;第三路:由李如伯率領兩萬五千人
  • 虛邊實內 被忽視的努爾哈赤新國策 薩爾滸一戰就讓明朝吃了大虧
    在遼東這地廣人稀的邊鄙之地,若說爆發的大戰改變了中原王朝命運的,隋煬帝戰術上稀裡糊塗地東徵高句麗算是一次,再有就該是大明與後金間的薩爾滸之戰了。此役過後,大明朝在遼東不得不轉攻為守,將滿清這隻真老虎徹底放出了籠,最後偌大的王朝被內憂外患活生生拖死。
  •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引發明朝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傾盡全力為何慘敗
    電影《繡春刀2》中的薩爾滸之戰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但是明軍居然逞兵越界,保衛葉赫; 第三恨:明朝人經常越境攘奪,我按照約定下令誅殺,明朝居然責我擅殺,拘捕我使臣,並殺十人於邊界; 第四恨:明朝發兵越境幫助葉赫,把已經許配給我的女人改嫁蒙古; 第五恨:柴河、三岔、撫安的穀物,不允許我收穫; 第六恨:葉赫部獲罪於天
  • 為什麼春秋戰國諸侯動輒出兵幾十萬,到了明朝,薩爾滸出個十幾萬人...
    二、明末的特殊性 薩爾滸之戰時,明朝已到了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的晚期。 當時雙方兵力對比是這樣的: 明軍8萬6千人,再加上盟友海西女真葉赫部軍1萬人、朝鮮軍1萬3千人,總計11萬多人,號稱47萬;後金一共6萬人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如果沒有清朝如旋風興起,中國很可能便淪為第二個印度或者土耳其了。一,從統一女真到雄踞關外1616年,努爾哈赤再次統一了女真族,重建金國,史稱「後金」。1618年,努爾哈赤宣布討伐明朝,次年雙方主力決戰於薩爾滸,最終努爾哈赤全勝。薩爾滸之戰後,後金消滅了葉赫部,佔領了遼東地區,基本統一了東北地區。
  • 薩爾滸改變中國命運之戰:明軍精銳一戰全滅
    所率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南方官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軍朝鮮軍13000人,部隊合計2.3萬人。西路為山海關總兵杜松,《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松榆林人守陝西與胡騎大小百餘戰無不克捷,敵人畏之呼為杜太師而不名。杜松與蒙古交戰大小百餘戰無一敗績,由一個普通士兵升至寧夏守備。
  • 都是清朝極為重要的兩位領導人,皇太極和多爾袞對比,誰更厲害?
    長大以後在努爾哈赤的歷次戰爭中,如薩爾滸大戰、開鐵戰役、瀋陽、遼陽戰役中皇太極都有上佳表現,皇太極也由此成為了努爾哈赤時期的四大貝勒之一(另外三個是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集體貝勒議政體系,統一後金大權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城之戰中被大炮所傷,不久之後便病逝於瀋陽,臨死之前將大權交予了四大貝勒,指定在他死後由四大貝勒共同議政。
  • 日語版的清朝擴張版圖:你能看出日本人的別有用心嗎?
    中國現代的版圖奠定於清朝。不過,由於一般過去所學的中學歷史課本很少講到清朝前期的開疆拓土,使得許多人對這一段歷史的了解是很少的。不過最新的教材已經明確講到了清朝前期的歷史貢獻,這一點是很大的進步。在網絡上,也有許多暫時清朝擴展的地圖,但是大多數製作不太精美。
  • 談明清戰爭:清軍從來都不是什麼高達戰士!
    我覺得,很多人對戰爭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偏差的,其實不只是戰爭,很多歷史事件的走向,實際上也是多個偶然和必然疊加的結果。首先決定戰爭成敗的最大的因素就是人數,至少在冷兵器和冷熱兵器混合時代是這樣的,而雙方的人數實際上也可以最直觀地展現出雙方的實力對比,而實際上,縱觀整個明清戰爭,至少在清軍入關之前,清(後金)在很多時候,實際上在人數上是有壓倒性優勢的。
  • 袁崇煥第十七代守墓人去世:回顧袁崇煥的一生
    皇太極攻打寧遠,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並且在城外部署兵力,與後金騎兵激戰,後金軍隊損傷嚴重,皇太極又轉回去攻打寧錦州,攻錦州不克的後金軍隊最終決定撤兵,這就是寧錦大捷。 薩爾滸大敗之後,明朝已經無力對後金髮起進攻了,因此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都是防禦戰。 三:辭官回鄉。
  • 薩爾滸大敗這黑鍋要怎麼分?萬曆百分之三十,楊鎬百分之四十
    但明朝與後金的殊死搏鬥,卻似乎可以說一說,關鍵戰役就兩個,一個是薩爾滸之戰,另一個是松山之戰,遺憾的是這兩個戰役明朝都輸了,輸了之後,就只剩下防守,只剩下被動挨打,因為沒有力量與後金進行大規模的野戰了。本文簡單分析一下,薩爾滸之戰明朝慘敗的黑鍋分成以及影響。就當是拋磚引玉吧!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切磋一下。
  • 薩爾滸會戰:「天時地利人和」明軍一條都不佔!
    衣著單薄的南方士兵(想像圖)在後金盤踞的遼東地區,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在遼東的南兵稟報稱,有數千人薩爾滸明軍也是面臨這樣的情況。若楊鎬不分兵,這10萬明軍使用單獨一條路線行軍,不僅隊伍排列過長,而且會嚴重延遲行軍速度,大概先頭部隊已走到薩爾滸戰場,後尾還在撫順關。況且這種一條長龍拖拖拉拉地走,一旦中間某部受到攻擊,後方很容易陷入混亂。
  • 清朝12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怎麼排名呢?
    在眾多朝代中,清朝恐怕是最多故事的。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國號被皇太極改為大清。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算起,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清朝一直持續了總計296年的時間。這期間清王朝共傳位12位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在中國歷史上可算得上影響深遠的朝代。
  • 臺兒莊戰役,我軍大捷,傷亡50000人左右,日軍傷亡多少?
    在這次激烈的交戰中,我軍的傷亡人數總共在五萬左右,那麼日軍的傷亡人數又有多少呢?有許多人可能以為既然這場戰役是以我們的勝利為結局,那日軍的傷亡一定非常慘痛吧?
  • 渾河血戰——七千明軍對一萬八旗,後金殘勝
    此時一支由川浙兵組成的援遼大軍在總兵童仲揆等率領下,推進到渾河,欲與瀋陽城內的明兵對後金兵進行夾擊。但沒想到瀋陽怎麼不經抗,僅一天就被後進攻破。聽說城破後,川軍諸將激動地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於是一場硬碰硬的決戰開始了。這隻川浙軍有白杆兵4000人加戚家軍3000人組成,八旗則是過萬人。
  • 清朝可以通過與蒙古貴族聯姻拉攏分化蒙古部落,明朝為何不這麼做
    清朝則有所不同,清朝由於崛起較晚,初期實力相對較弱,為了尋求入關的機會,同樣也為了確保側翼和後方的安全,在沒有絕對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清朝(後金)自然不必與蒙古輕啟戰端。更何況,清朝崛起時蒙古已經是四分五裂,可汗對於蒙古各部統治力有限,因此清朝主要採取的便是通過聯姻拉攏蒙古部落,並對可汗勢力進行打擊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