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為什麼要給商鞅四次機會

2020-12-12 玉峰而行

商鞅來到秦國之後,先後被秦孝公「面試」了四次,而且前兩次的「面試」讓秦孝公非常的不滿意,因此還批評了介紹人景監一頓,說「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意思是你介紹的人是個大言欺人的傢伙,這種人怎麼能任用呢!這就很奇怪了,既然都說了不能任用商鞅這樣的人,為什麼還屢次給商鞅機會呢?

參加過面試的人都知道,讓面試官如此的不滿意,就算是有熟人推薦,也很難會贏得二次面試機會。可商鞅作為一個外國人,竟然能得到四次機會,難道就因為搭上寵臣景監這層關係嗎?就算景監有屢次推薦人才的能力,可推薦的人屢次讓領導生氣,這不是得罪領導,毀自己的政治前途嗎?能成為帝王身邊的紅人,都是精明透頂的人。寵臣景監怎麼會給自己找如此的麻煩,更何況當時商鞅還並沒有展示才華,誰都不清楚商鞅的能力。在什麼都未知的情況下,景監竟然一再向秦孝公推薦商鞅,秦孝公竟然也一再給機會,這明顯是不合理的。但是文筆一向精煉的司馬遷,卻大費筆墨的把這個故事記錄的如此完整,看來肯定有他的用意。所以我學一下公羊學家,深挖一下這個故事,看看司馬遷在這個故事中是否藏有什麼「春秋大義」。

商鞅

商鞅第一次面試,嘗試用「帝道」說服秦孝公,所謂「帝道」就是堯帝、舜帝治國的方法,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秦孝公不光沒有興趣,還因此批評了介紹人景監一頓,之後商鞅評價秦孝公:「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意思是秦孝公的志向不開悟,可見商鞅對秦孝公的評價並不高。

商鞅第二次面試,嘗試用「王道」開解秦孝公,「王道」就是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幾位都是儒家體系中的聖人,可見商鞅說的王道也是儒家知識,但是秦孝公還是不滿意,所以商鞅評價道:「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在商鞅眼中,秦孝公根本就不懂什麼是王道。

《史記》

經歷過前兩次失敗,商鞅改變了策略,在第三次面試的時候,商鞅開始用「霸道」來點撥秦孝公,「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關於春秋五霸的具體人物歷史上有爭議,但無論是誰,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這幾位諸侯,都是破壞周朝禮制的典型,在儒家知識體系中屬於被批判的對象,所以商鞅所說的「霸道」思想不是儒家知識。但「霸道」思想讓秦孝公來了精神,所以主動給了商鞅一次機會。

商鞅在得到這次機會後,並沒有多少興奮,只是從說服的角度說了一句:「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就是說,知道自己用什麼方法說服秦孝公了,言語很平淡,也沒有評價。但是在平白的敘述裡,似乎還夾雜著些許的感嘆。

因為面試,一般都是只有一次機會,如果面試者要把握僅有的一次機會,肯定是要把自己最為得意,或自認為最好的技能或知識展現出來。所以我們能感覺到,在商鞅眼中,他自己說的三種治國方案,仿佛是上中下三策,「帝道」是上策,「王道」是中策,而「霸道」只是下策。本以為秦孝公會被上策打動,但是沒想到,秦孝公連中策都沒考慮,而是對下策最感興趣。其實這讓商鞅是多少有些失望的,所以當第四次秦孝公和商鞅聊完之後,雖然秦孝公興奮得不得了,可商鞅卻感嘆道:「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明確指出,秦朝肯能不能和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因為在商鞅的眼中,秦孝公選擇的是最差的方案,怎麼能跟殷商和周朝這種運用上策的國家相比呢?

通過整個故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商鞅原本向秦孝公推薦的是儒家思想,是因為秦孝公不喜歡之後,商鞅才不得不給出了法家的方案。也就是說,法家商鞅最推崇的思想,竟然是儒家思想,或是說法家商鞅其實原本是儒家商鞅,商鞅是由儒家變成法家的,這可太釜底抽薪了!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儒生的厲害,通過故事的編排,可以生生地把法家商鞅變成了儒家商鞅。而且通過商鞅的感嘆,還能看出儒家比法家厲害,甚至在法家商鞅的眼中,最能長治久安,最能體現美德的思想,竟然是儒家思想。

司馬遷

司馬遷的對這段故事的描寫非常高明,從「面試」環節入手,間接的把法家的商鞅包裝成了儒家的商鞅,同時還能證明法家不如儒家,真是一箭雙鵰的編排。從現實來講,秦孝公很難給還未成名的商鞅四次機會,之所以改編這個故事,讓商鞅得到四次面試機會,就是為了突顯儒家知識的先進性,雖然無法改變商鞅是法家的事實,但是可以通過商鞅之口,證明儒家知識比法家知識強大,「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的評價,正好也能很好的證明秦朝為什麼那麼短命,因為不施「德政」的緣故。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詳述的寫下了這段故事,不光要證明儒家的厲害,也是在警醒後人,讓後人明白,法家思想只能治標不治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還是我們儒家思想。

相關焦點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君為青山,我為松柏-大秦帝國奠基者秦孝公與商鞅
    秦獻公本是有勇略之主,經過休養生息數次出兵東徵,推崇以戰養戰,想要從魏國手中收復河西地區,無奈大業未成而身先死,繼位的秦孝公秉承獻公遺志。衛國人衛鞅(即商鞅,因收復河西有功被封商於十五邑,也被後世稱為商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加入秦國朝政的。衛鞅本是魏國相國公叔痤的屬下,自幼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在公叔痤將死之時,曾向魏惠王舉薦衛鞅,並告誡魏惠王「衛鞅此人不用則當殺」,但是魏惠王並不把此事當真,衛鞅便出逃秦國。聽聞秦孝公頒布的「求賢令」,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引薦而結識於秦孝公。
  • 秦孝公商鞅變法幕後的政治領袖,被忽視的真正主角
    想想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景之治,羅斯福新政,無不以最高領袖的名字命名,而在整個商鞅變法時期,出現在後世眼中的,卻一直都是商鞅在政治舞臺上的精彩。那麼問題來了,當時秦國真正的政治領袖去哪了?
  • 秦孝公死後,商鞅慘遭車裂,他到底觸動了誰的利益,才非死不可?
    商鞅變法最大的亮點就是改變秦國過去的世卿世襲制,通過獎勵軍功,鼓勵農耕讓更多底層人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調動人的積極性。戰國四名將之首的白起,就是平民出身,後來通過軍功逐漸被提拔,最後擔任武安君,為秦國的軍事擴張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一個胡服騎射,一個商鞅變法,趙武靈王和秦孝公,到底哪個更厲害
    倘若把戰國的那些國君,按能力排個名次的話,秦孝公、趙武靈王都能進入前五: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經過短短的二十幾年,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武靈王時期開啟「胡服騎射」改革,趙國的國力也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戰國中後期趙國能和秦國相抗衡,功績最大的非趙武靈王莫屬。
  • 從《大秦帝國》看,商鞅人生變化的歷史背景
    也就是後來著名的秦孝公。此時的秦國已經風雨飄搖,其餘六國合起來準備滅掉秦國,秦國曾經徵服過的戎狄也蠢蠢欲動,年輕的秦孝公感覺壓力山大。此時擺在他面前的使命是如何讓秦國強大起來!歷史給了他機會!一個叫做商鞅的年輕人出現在了他的面前。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商鞅為大秦帝國稱霸,鋪平了道路,為何下場慘烈?只因物極必反
    這名男子就是商鞅。商鞅因變法成功,被秦孝公封於商地,成為商君。那麼他為什麼要逃離商地,逃往魏國呢?商鞅,姬姓,名鞅,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早年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任職。秦孝公是一位有遠大抱負的君王,他「忍辱偷生」以此換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所以秦孝公下定決心一定要變法圖強,拯救秦國。而要想變強,首先得有人才,於是當時秦孝公頒布了一則千古罕見的「求賢令」。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得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大的功勞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秦王,戰國時期的變法,秦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是最成功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的變法,大多都是國君的態度忽變而作罷,很難有像秦孝公這樣徹底支持變法,即使商鞅要處罰自己的兒子,秦孝公都是支持商鞅的,這種堅持的態度才是商鞅成功的基礎。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大的功勞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秦王,戰國時期的變法,秦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是最成功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的變法,大多都是國君的態度忽變而作罷,很難有像秦孝公這樣徹底支持變法,即使商鞅要處罰自己的兒子,秦孝公都是支持商鞅的,這種堅持的態度才是商鞅成功的基礎。
  • 取信於民,大事可成:商鞅執行變法,這四招讓民眾服了,民富國強
    01前言西行入秦,四次面試,商鞅終於被秦孝公錄用。君臣二人,相談甚歡。但是,秦孝公對商鞅變法,仍有疑慮,猶豫不決,國之大事,必須謹慎。所以,秦孝公就擺了擂臺,讓商鞅與保守派進行辯論。(可參閱上一篇分享)。一舉兩得,既檢驗了商鞅是否有真才實學,又藉助辯論統一了群臣思想,形成了必須變法的共識。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軍政大臣,主抓變法事務,富國強兵。
  • 商鞅變法:一定不得「善終」的一種職業(上)
    商鞅就是這一號人物。他是衛國的公子哥兒,他其實姓姬—這個姓當然跟周王室有很綿長的關連,不過因為不是嫡系,所以從小聰明果斷的他也只能出國到處找工作。他這輩子最希望別人看得起自己的才能,所以不擇手段,一定要….讓大家聽他的。
  • 歷史上真實的公子虔,為什麼念念不忘要逼死商鞅?
    於是,秦孝公與商鞅,一拍即合,一個為國、一個為名,各自的利益將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秦國渴望強盛的願望有多麼強烈,商鞅變法的力度就會有多麼徹底。史書上沒寫,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變法總指揮商鞅卻眼前一亮,太子犯法,終於讓他找到了解決目前改革困境的辦法。 大家知道,但凡要革除宿弊,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從高層找一個犯事的出頭鳥,解決了這個出頭鳥,其餘的小魚小蝦還敢說什麼呢?正如《紅樓夢》裡探春準備改革賈府後,平兒告訴秋紋的話——「這什麼大事。你快回去告訴襲人,說我的話,憑有什麼事今兒都別回。
  • 曾為大秦帝國的新法奠基者商君商鞅,為什麼最後被處以車裂之刑?
    因此,我們不得不問,為什麼秦國這麼強大?難道是一直如此強大嗎?今天我們就要聊一位對秦國強大崛起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人物-商鞅。看看他如何為秦國變法強國富兵,最後卻身死而族滅的。 為什麼他最後卻是車裂而死? 史料記載: 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 商鞅和百裡奚的比較,同樣是秦國宰相,為何商鞅沒有好結局?
    商鞅服務的是秦國的秦孝公,在商鞅的幫助下,秦國得以快速成為強國,並且周天子任命秦國為諸侯之首。也正是因為商鞅勞苦功高的原因,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重視和尊崇。然而就在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的仕途也就走到了最後。
  • 在商鞅變法和秦孝公改革之前,秦國是如何增強自身實力的?
    不過周平王許諾的封地要遲至文公時,秦國才因成功驅逐西戎,真正控制了岐山以西之地,國勢轉強。 相較於中原諸侯而言,秦的建設和發展較為遲緩,秦的文化傳統與風俗習慣亦與東方國家存有不同之處。由於秦與戎狄雜處,感染遊牧民族習俗,民風尚武、剽悍。如《管子》敘述秦地民風曰:「其民貪戾,罔而好事。」;張儀亦云:「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由孟賁之與怯夫也。」可見秦人強悍之民風。
  • 半談偉人之秦孝公(瞎談篇)
    介紹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人。幕後的人更偉大商鞅:此人是秦孝公重用變法的人。秦孝公:此人是重用商鞅變法的人。相信用商鞅介紹秦孝公比用秦孝公介紹商鞅效果要好許多。這只能說明商鞅的名氣比秦孝公要高很多。重用商鞅,改革變法,對秦國的實際意義非常重大,對秦孝公的名氣提升顯然沒有稱霸諸侯效果好。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半談偉人之秦孝公(瞎編篇)
    秦孝公最後一眼留給了商鞅。他這一生主要的貢獻也就是任用商鞅為秦國變法了。他很擔心,這好不容易取得的成就會不會因為自己死去就化為烏有?這類事情是有先例的,楚悼王和吳起的故事,他很清楚。和吳起一樣,商鞅的變法也觸動了許多貴族利益,不僅僅如此,商鞅甚至得罪了整個秦國。如果自己就這麼死去,商君會怎麼樣呢?他很擔心。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