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來到秦國之後,先後被秦孝公「面試」了四次,而且前兩次的「面試」讓秦孝公非常的不滿意,因此還批評了介紹人景監一頓,說「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意思是你介紹的人是個大言欺人的傢伙,這種人怎麼能任用呢!這就很奇怪了,既然都說了不能任用商鞅這樣的人,為什麼還屢次給商鞅機會呢?
參加過面試的人都知道,讓面試官如此的不滿意,就算是有熟人推薦,也很難會贏得二次面試機會。可商鞅作為一個外國人,竟然能得到四次機會,難道就因為搭上寵臣景監這層關係嗎?就算景監有屢次推薦人才的能力,可推薦的人屢次讓領導生氣,這不是得罪領導,毀自己的政治前途嗎?能成為帝王身邊的紅人,都是精明透頂的人。寵臣景監怎麼會給自己找如此的麻煩,更何況當時商鞅還並沒有展示才華,誰都不清楚商鞅的能力。在什麼都未知的情況下,景監竟然一再向秦孝公推薦商鞅,秦孝公竟然也一再給機會,這明顯是不合理的。但是文筆一向精煉的司馬遷,卻大費筆墨的把這個故事記錄的如此完整,看來肯定有他的用意。所以我學一下公羊學家,深挖一下這個故事,看看司馬遷在這個故事中是否藏有什麼「春秋大義」。
商鞅第一次面試,嘗試用「帝道」說服秦孝公,所謂「帝道」就是堯帝、舜帝治國的方法,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秦孝公不光沒有興趣,還因此批評了介紹人景監一頓,之後商鞅評價秦孝公:「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意思是秦孝公的志向不開悟,可見商鞅對秦孝公的評價並不高。
商鞅第二次面試,嘗試用「王道」開解秦孝公,「王道」就是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這幾位都是儒家體系中的聖人,可見商鞅說的王道也是儒家知識,但是秦孝公還是不滿意,所以商鞅評價道:「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在商鞅眼中,秦孝公根本就不懂什麼是王道。
經歷過前兩次失敗,商鞅改變了策略,在第三次面試的時候,商鞅開始用「霸道」來點撥秦孝公,「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關於春秋五霸的具體人物歷史上有爭議,但無論是誰,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這幾位諸侯,都是破壞周朝禮制的典型,在儒家知識體系中屬於被批判的對象,所以商鞅所說的「霸道」思想不是儒家知識。但「霸道」思想讓秦孝公來了精神,所以主動給了商鞅一次機會。
商鞅在得到這次機會後,並沒有多少興奮,只是從說服的角度說了一句:「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就是說,知道自己用什麼方法說服秦孝公了,言語很平淡,也沒有評價。但是在平白的敘述裡,似乎還夾雜著些許的感嘆。
因為面試,一般都是只有一次機會,如果面試者要把握僅有的一次機會,肯定是要把自己最為得意,或自認為最好的技能或知識展現出來。所以我們能感覺到,在商鞅眼中,他自己說的三種治國方案,仿佛是上中下三策,「帝道」是上策,「王道」是中策,而「霸道」只是下策。本以為秦孝公會被上策打動,但是沒想到,秦孝公連中策都沒考慮,而是對下策最感興趣。其實這讓商鞅是多少有些失望的,所以當第四次秦孝公和商鞅聊完之後,雖然秦孝公興奮得不得了,可商鞅卻感嘆道:「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明確指出,秦朝肯能不能和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因為在商鞅的眼中,秦孝公選擇的是最差的方案,怎麼能跟殷商和周朝這種運用上策的國家相比呢?
通過整個故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商鞅原本向秦孝公推薦的是儒家思想,是因為秦孝公不喜歡之後,商鞅才不得不給出了法家的方案。也就是說,法家商鞅最推崇的思想,竟然是儒家思想,或是說法家商鞅其實原本是儒家商鞅,商鞅是由儒家變成法家的,這可太釜底抽薪了!這不得不讓我們感嘆儒生的厲害,通過故事的編排,可以生生地把法家商鞅變成了儒家商鞅。而且通過商鞅的感嘆,還能看出儒家比法家厲害,甚至在法家商鞅的眼中,最能長治久安,最能體現美德的思想,竟然是儒家思想。
司馬遷的對這段故事的描寫非常高明,從「面試」環節入手,間接的把法家的商鞅包裝成了儒家的商鞅,同時還能證明法家不如儒家,真是一箭雙鵰的編排。從現實來講,秦孝公很難給還未成名的商鞅四次機會,之所以改編這個故事,讓商鞅得到四次面試機會,就是為了突顯儒家知識的先進性,雖然無法改變商鞅是法家的事實,但是可以通過商鞅之口,證明儒家知識比法家知識強大,「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的評價,正好也能很好的證明秦朝為什麼那麼短命,因為不施「德政」的緣故。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詳述的寫下了這段故事,不光要證明儒家的厲害,也是在警醒後人,讓後人明白,法家思想只能治標不治本,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還是我們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