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改革元朝宮廷禮儀制度:使得元朝早期政局穩定、天下歸心

2020-12-15 觀史聞趣

導讀: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蒙古族為主體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其前身是蒙古帝國分裂的一部分,所以元朝就繼承了蒙古帝國時期的宮廷禮儀制度,但是由於元朝以及之前的蒙古帝國的貴族們,大多生活在邊遠地區,遠離中原儒家文化的輻射範圍,所以導致元朝的宮廷禮儀制度非常簡陋且沒有大國威嚴。於是元朝統治者決心改革宮廷禮儀制度。

一、從蒙古帝國到元朝:忽必烈改革元朝宮廷禮儀制度

蒙古帝國時期形成的宮廷禮節,在中原的儒家們看來是雜亂無章的,有損大國威嚴。到忽必烈即位後的很多年,仍然是:

「宮闕未立,朝儀未定。凡遇稱賀,臣庶無問貴賤,皆集帳殿前。執法者厭其多,揮杖擊之,逐去復來,頃刻數次" 。

服務蒙古宮廷的漢儒們很有緊迫感,他們認為「今四海一家,萬國會同,朝廷之禮不可不肅」,於是多次請求制定朝儀,並且最終在至元六年(1269) 正月獲得忽必烈的同意,忽必烈任命由劉秉忠、孛羅制定朝儀制度,並且任命趙秉溫、史槓等之前了解禮儀制度的官員一塊制定朝儀制度。

過了不久,劉秉忠就以他們二人習禮太少,又增加了儒生八人,「從亡金故老烏古倫居貞、完顏復昭、完顏從愈、葛從亮、於伯儀以及國子祭酒許衡、太常卿徐世隆、稽諸古典,參以時宜,沿情定製,而肄習之,百日而畢」。劉秉忠還請奏,準許收集樂工、樂器,以備朝禮使用。「

當年的十月,就定下了朝儀制度。次年的二月,忽必烈在行宮觀看劉秉忠、孛羅、許衡以及太常卿徐世隆所制定的朝儀制度。至元八年二月,忽必烈冊立侍儀司;四至七月,開始打造內外儀仗。到了八月,正好是忽必烈誕辰,忽必烈用了新的朝儀制度,感覺非常滿意,於是就正式開始使用新的朝儀制度。

根據《元史·禮樂志》記載

「自是,皇帝即位、元正、天壽節,及諸王、外國來朝,冊立皇后、皇太子,群臣上尊號,進太皇太后、皇太后冊寶,暨郊廟禮成、群臣朝賀,皆如朝會之儀。而大饗宗親、錫宴大臣,猶用本俗之禮為多。」

這裡所謂的本俗之禮,就是蒙古國時期形成的宮廷禮節。就以皇帝的即位大典來說,仍然是先由蒙古宗王以「國禮」扶皇帝登上寶座之後,才能按照漢人制定的禮儀制度來舉行登基儀式。而且凡是「國禮」,漢人一般是不能參加的。

上述可見,忽必烈不愧是一代明主,上位之後,積極改革元朝之前蠻荒的禮儀制度,極大的促進了漢人官員對於元朝的文化認同,並讓以能臣自居的漢人官員竭力為其效命,手段極其高超。雖然改革的並不徹底,但是也十分不容易了,畢竟作為一個新興帝國,其保守勢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忽必烈能做到這一步也是其能力的體現。

二、改革之後的元朝宮廷禮儀較之前的變化

朝儀制度制定之後,雖然還有蒙古舊俗的存留,但是經過不斷完善,使得宮廷禮節在元朝時期較之蒙古國時期有了較明顯的變化,從國號、年號、帝號、殿堂規矩等方面都可看出變化。

蒙古人原來記時方法很簡單:

「但是草青則為一年,新月初生則為一月。人問其庚甲若干,則倒指而數幾青草」。後經漢人、契丹人、女真人灌輸,改用「十二支辰之象,如子日鼠兒年之類」,"稱年號為兔兒年、龍兒年」。到1220年,始用「六甲輪流」,「如日甲子年正月一日或卅日」。(見於《黑韃事略》)

1220年是庚辰年,次年為辛巳年,直到忽必烈即位之前,都是用這種方法紀年。庚申年(1260) 五月,忽必烈建元中統,宣布"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此後,人們在正式場合都使用蒙古皇帝所建的年號。全國統一後,原來的南宋臣民也改用元朝年號,還用宋朝年號的人即被視為反抗朝廷。

蒙古國時期的國號為「大蒙古國」,漢人書寫時往往使用「大朝」的稱呼。至元八年十一月,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自此以後,書寫和稱呼國號,只能稱呼「大元」,不能單用,就是不能像稱漢、宋一樣 ,單稱為元。

元世祖忽必烈

至元三年(1266) 十月,太廟建成,確定了烈祖(也速該)、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窩闊臺汗)、睿宗(拖雷)、定宗(貴由汗)、憲宗(蒙哥汗)等廟號,後來又明確規定拖雷稱為「太上皇也可那顏。

從忽必烈開始,每個皇帝死後,既有蒙古語廟號,又有漢語廟號。忽必烈的漢語廟號為"世祖",蒙古語廟號為「薛禪皇帝"。之後的皇帝廟號則有成宗完澤篤皇帝、武宗曲律皇帝、仁宗普顏篤皇帝、英宗格堅皇帝、明宗護都篤皇帝、文宗札牙篤皇帝,等等。

在設立廟號之後,又正式規定迴避御名。到了至大元年(1308)正月,又規定更改過去奏章文書中「犯著上位名字」的字眼。現行表章等嚴格實行「御名、廟諱必合迴避」的規定。漢人等起草聖旨、奏報表章、行送文以及書寫碑誌等,都要尊稱各朝皇帝的廟號,對在位皇帝則尊稱「今上皇帝」。在蒙古文詔書中,則多用蒙古語廟號,或者沿用蒙古國時期的汗號。

臣臣覲見皇帝時,要稱皇帝為「聖上」,皇后、宗王的稱謂則與蒙古國時期大致相同。需要說明的是,元朝的避諱並不是很嚴格,如史料記載:

雖有諱法之行,不過臨文缺點畫而已,然亦不甚以為意也。初不害其為尊,以至士大夫間,此禮亦不甚講

上述可知,在朝儀制度建立以後,元朝的國號、年號、帝號、殿堂規矩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集中的體現了元朝初期各方面的茁壯成長,且宮廷禮儀方面尤盛。元朝是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上層有了先進的禮儀制度,那麼將會極快的輻射全國,這也是自上而下的體現。

三、元朝宮廷禮儀制度不斷完善:出現了公服入朝和「不許闌入」制度

在新定立的朝儀中,公服入朝和不許「闌入(擅自闖入)」是兩項重要的內容。

元朝官員服飾

從至元六年確定朝儀制度之後,就明確規定了「正旦朝賀公服拜入」。

仁宗皇慶二年(1313)二月,又宣布「公服乃臣子朝君之禮,今後百官凡遇正旦朝賀,候行大禮畢,脫去公服,方許與人相賀",這也就是禁止官員身著服會見客人。

至元八年,太常少卿王磐上奏:

「按舊制,天子宮門不應入而入者,謂之'闌入',由外及內,罪輕重各有差。宜令宣徽院籍兩省而下百司官姓名,各依班序,聽通事舍人傳呼贊引,然後得進。有敢越次者,殿中司糾察罰俸。不應入而入者,宜準闌入治罪。」

見於《元史·王磐傳》,這一建議被採納,並且納入了朝儀制度。

此外,還有明確規定:「諸隨朝文武百官,朝賀不至者,罰中統鈔十貫,失儀者罰中統鈔八貫。」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和歷代王朝一樣,殿上有執鳴鞭、劈正斧者,亦有掌玉璽的"典瑞」和司記事的「起居」等官員。不同的是,元朝殿堂上還站著肩負骨朵的「雲都赤」等怯薛近臣。

(怯薛是蒙古語中「宿衛」的意思,其職能有近衛親軍、宮廷伺候、行政差遣等。怯薛近臣分為四個部分,「三日一次輪流入直」由木華黎、赤老溫、博爾忽、博爾朮四家世代分掌,號稱四怯薛太官)

除了這些新增的內容外,蒙古宮廷的舊有禮節,尤其是在斡耳朵中宴飲、聚會的一系列規定,仍然要遵守。

公服入朝和不許「闌入是元朝宮廷禮儀制度快速發展的體現,它們的出現體現了元朝統治者對於宮廷禮儀制度的重視。公服入朝和不許「闌入分別體現了朝堂以及皇宮兩個不同方面的禮儀制度發展,可以看出元朝宮廷禮儀制度在不斷完善。

四、受儒家禮儀影響的元朝皇帝與宗教領袖之間的禮儀關係

在與吐蕃宗教領袖的交往中,有些禮節不好處理。元朝皇帝就尊吐蕃宗教領袖為帝師,帝師自然不能像臣民一樣向皇帝俯首跪拜;皇帝作為一國之尊,也不能屈居帝師之下。

忽必烈在即位之前,拜吐蕃薩斯迦派教主八思巴為師,聽從察必的建議,同意「聽法人少時,上師可坐上座,吐蕃之事悉聽上師之教,不與上師商量不下詔書。其餘大小事項,因上師心慈,難卻別人之請,不能鎮國,上師不必過問」。

忽必烈即位後,以八思巴為帝師,仍然奉行這一原則,

「於是帝師之命,與詔敕並行於西土。百年之間,朝廷所以敬禮而尊信之者,無所不用其至。雖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為之膜拜。正衙朝會,百官班列,而帝師亦或專席於坐隅」。(見於《元史·釋老傳》)

元朝受藏傳佛教影響極深,「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寶。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譯語謂之'暖答世」,後來成了元朝的「國俗」

八思巴謁見忽必烈

給皇帝以及皇室成員講授經、史的儒師,也受到尊重,到元朝中期形成了固定的「經筵」制度。講解者均設專席。

順帝朝時,又專為太子開設端本堂,「以處太子講讀」。"端本堂虛中座,以俟至尊臨幸。太子與師傅分東西向坐授書,其下僚屬以次列坐。」皇帝、太子受業時,禁止侍從大聲喧譁擾亂。

雖然儒學的地位在元代低於佛法,但「隆師重道」在宮廷禮節中還是不可動搖的。

五、宣敕、詔旨、印章制度等革新,體現了元朝宮廷禮儀制度的完善

元代的詔旨,有漢文、蒙古文兩種。蒙古文詔書,都被「硬譯」成漢文。原文用漢文寫成的詔書,格式與唐、宋詔旨大致相同。經過硬譯的詔文,則另有一套格式。詔諭吐蕃的詔書,又略有不同。由於史料欠缺就不一一介紹了。

對官員的宣敕(文書),入元後也有了一定的規定。

「元之宣敕皆用紙。一品至五品為宣,色以白;六品至九品為敕,色以赤。雖異乎古之誥敕用織綾,亦甚簡古而費約。」偶爾還有「天子特以御羅親書墨敕」召老臣赴闕,則被視為殊榮。

到了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七月,又制訂了御寶制度(印章制度),一品、二品用玉,三品至五品用金。有史料記載『皇帝行寶者,即位時所鑄,惟用之詔誥,別鑄宣命金寶行之」。

至元六年四月,元朝製造玉璽大小有十鈕。諸王、官員的印章也相繼製造頒發。印章的等級不同,同以表示所持者身份的高低。「一品衙門用三臺金印,二品、三品用兩臺銀印。其餘大小衙門印,雖大小不同,皆用銅。其印文都是用八思麻(即八思巴)帝師所制蒙古字書。

近年來出土的文物,使我們對當時的印章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

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

1958 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武川縣東土城五家村出土了「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這方銅印,是蒙古國時期製造的,授予嫁給部首領的成吉思汗三女阿剌海別乞。印鈕上刻有「上」與「王」字。印文陽刻疊篆,漢文3行14字,印中心有蒙古文二行。

又如1956年春季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現為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納林發現的「兀良海牙百戶印」,印文為八思巴字,印章背面右側刻漢文「兀良海牙百戶印」1行,左側刻漢文「禮部造至正二十三年」1行。

兀良海牙百戶印

結語:

元朝制定朝儀制度,豐富宮廷禮節,目的在於使百官在朝堂之上意見會同,以此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且元朝統治者制定朝儀制度還可以統領百官、和睦宗室、威嚴外使。元朝統治者將新、舊兩套禮節結合起來後,這一目的基本上就達到了。

相關焦點

  • 蒙古人徵戰四方,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潰?專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對此專家表示:因為忽必烈犯了錯,都是他做的好事才導致元朝覆滅崩潰的。當時,儘管忽必烈已經繼承了蒙古汗位,但其繼位儀式並不是在漠北草原舉行的,所以蒙古貴族對其繼位的合法性始終非常的懷疑,後來部分貴族甚至還直接把忽必烈的弟弟阿不裡哥推上了高位,忽必烈無奈之下只得同自己的弟弟展開搏鬥。
  • 同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何清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而元朝卻很少?
    康熙皇帝繼位後,國內局勢穩定,清朝從上至下基本完成了漢化,朝廷完全採用中原王朝的制度來治理國家,清朝的統治與以前的明朝等中原王朝並無本質區別。例如清朝的政治體制完全繼承了明朝,設立了中央六部和內閣,並在各地設立了府縣等行政機構。清代的科舉制完全繼承了明朝的科舉制,八股文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的末期。
  • 明朝推翻元朝後,「政治架構」卻承襲前朝,是不得已還是無創新?
    元朝時期推行的行省制,可以說是影響至今的一種封建體制,對於明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同樣具有重要影響。而政治方面能夠為後世留下可靠借鑑,還只是元朝的功績之一,在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構建上,明朝同樣也接手了元朝的基礎。
  • 忽必烈的「元朝」和拔都的「欽察汗國」有怎樣的歷史?誰版圖更大
    再加上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爭奪大汗時把大汗直屬領地中許給旭烈兀的西亞部分組件的伊爾汗國總計是四大汗國加大汗直屬領地元朝版圖。如果按照面積從到小排列如下:元朝>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其中元朝的版圖面積將近1400萬平方公裡,而拔都的欽察汗國雖然橫跨歐亞但是面積也僅有600萬平方公裡。
  • 元朝有何特殊之處,為什麼沒有導演願意拍元朝電視劇?
    現在,有關元朝的電視劇是比較少的,可能有人會說《倚天屠龍記》,但這只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武俠劇,雖說故事背景是元末,不過和元朝幾乎沒什麼關係,而和元朝有直接關係的電視劇是比較少見的,這是為何?元朝就屬於這種情況,目前,國內最火的歷史應該是三國,再往下是清朝,中間的可能有明朝、唐朝、漢朝和其他朝代,而元朝是最冷門的幾個朝代之一。因此,即便有導演願意拍元朝,也找不到什麼好的話題。比如拍元朝宮廷劇,名字難念又難記,而且還沒有什麼亮點,還不如拍清宮劇。
  • 忽必烈消滅南宋居功至偉,為何元朝不足百年而亡?一個原因要重視
    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國皇帝,他出生於1215年9月23日。從血緣關係來看,其祖父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鐵木真,其父親名叫拖雷。在金庸先生筆下的《射鵰英雄傳》中,拖雷跟郭靖是結拜兄弟。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後,拖雷的形象也跟著生動了許多。
  • 為何在元朝滅亡後,蒙古人不能再創造忽必烈時期的神話了
    為何蒙古騎兵在元朝滅亡後的六百多年中,不能再創造忽必烈在位時期稱霸世界的輝煌?這點其實從元朝稱霸時的大環境就能看出來。由於當時特殊的國際形勢,才能讓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有稱霸歐亞的機會。即使蒙古騎兵異常強悍,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夾雜在裡面。
  • 元朝的四等人、初夜權和蒙古帝國: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建立元朝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三百九十九期】(歷史系列第683講)元朝的四等人、初夜權和蒙古帝國:1271年12月18日大蒙古國可汗忽必烈下詔改國號為「大元」,元朝建立。
  • 與郡縣制相比較,行省制度如何立足元朝,代替皇帝治理地方
    引言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在不斷的演變,逐漸成分封制過渡到郡縣制,到了元朝時期,郡縣制已經被全面廢除,統治者推行的一種全新的地方制度——行省制。行省制實行的背景與郡縣制有異曲同工之處,行省也是由於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落後的郡縣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統治者對管理地方的需要,於是便尋求變革。實際上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在蒙古國時期那些歸降於蒙古國的金朝土地,統治者就會派出官員前去管理,並把當地劃分為行省。但是在那時行省制度並沒有成熟,而真正的實行還要從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
  • 為何清宮劇層出不窮,元朝宮廷劇卻沒人拍?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元朝的疆土還是比較遼闊的,因為元朝人喜歡徵戰沙場,所以對於國家領土的擴充非常有利。但是作為中國歷史朝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其實是學習歷史的人必須要了解的內容之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影視劇劇組不願意去拍元朝為背景的宮廷劇,反而是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清宮劇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蒙古帝國、大蒙古國與元朝三者之間有何聯繫?它們分別是誰建立的
    早期,有個名叫岡田英弘的日本學者,曾在他的著作中表示,世界上存在著兩大文明,一個是東方中國,另一個是地中海文明。原本這兩大文明是處於分割狀態的,直到蒙古帝國的出現,才真正將人類文明聯繫到了一起,可以說,自蒙古帝國出現以後,世界文明史才拉開篇章。
  • 天曆之變——元朝暮年的「迴光返照」
    天曆之變對於元朝和蒙古帝國來說,是一次「迴光返照」。諷刺的是,對於一個即將走向滅亡的王朝來說,改革可以作為一種手段,可以讓巨大的國家機器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對於元朝中後期統治階級來說,「迴光返照」的不是國家的延續統治,而是爭權奪利時沉寂許久的蒙古軍隊互相重新徵討。
  • 從忽必烈之死到元順帝接班,紛亂的元朝「中世紀」,就這三件大事
    大成至聖文宣王元武宗上位後,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幾年後繼任的元仁宗,恢復科舉,組織翻譯儒家經典,推進漢化改革……元朝也由此轉向,從「伊斯蘭化」的前夜,大步奔向了「儒家化」,在當時的歐亞大陸上,絕世獨立。
  • 一文概覽:藏傳佛教是如何「玩死」元朝的?
    隨著帝師制度的建立和宣政院的改制,藏傳佛教的政治地位逐步加強。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有功於元朝國家建設的藏傳佛教,開始走向了另一極端。
  • 清宮劇那麼多,為何很少看見「元朝」的劇?4點原因想拍也難
    公元1271年,已經稱帝11年的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元朝正式誕生。至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的統治一共維持了97年。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4點: 第一、元朝歷史太過混亂 作為第一個入主中原、開創大一統的少數民族,蒙古族有著本民族的繼承制度,與漢人禮法中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並不相同。 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積極主動接受漢化,並效法漢人王朝推崇儒教。
  • 我國首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為何現在元朝這麼沒有存在感
    單看這些年有多少清宮劇,就可以看出如果要拍元朝,劇情更加少不了。但是這麼多年,真的沒有熱播的元朝劇出現。而且這麼多年,人們對元朝的了解居然只存在於元朝有個很厲害的祖先叫成吉思汗,他有個很出息的孫子叫忽必烈。甚至很多人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關係都不知道,元朝到底是誰創建的都不知道。
  • 盤點元朝這十一位黃帝:最短命的一個在位30天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正妻所生第四子託雷的四子,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鐵穆耳是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孫子,早死的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於忽必烈逝世後的第二年(1295年)繼承皇帝位。
  • 為什么元朝兩次沒能徵服日本
    元朝早期的侵略戰爭是13世紀中日關係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從元世祖到元朝元朝對日本發動了兩次攻擊元世祖到元朝殘酷的戰爭給中日兩國兩國和高麗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並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他也打亂了忽必烈在忽必烈體制中的地位
  • 通貨膨脹坑了元朝: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紙幣帝國,自毀於濫發鈔票
    「中統鈔」票面下部的漢字解譯都說「萬事開頭難」,但這第一代的鈔票,反而是整個元朝信譽度最高、幣值最穩定的紙幣。早期的忽必烈政府,對於貨幣發行量非常克制,還預備了充足的金、銀、絲綢等物資,稱為「鈔本」,以支持紙幣的自由兌換。這才保證了紙幣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的信譽,中統鈔甚至到了明朝初年,還在東南亞一帶流通。
  • 推背圖第二十五象 戊子(艮下巽上漸)元朝國運
    讖曰 北帝南臣 一兀自立離離河水 燕巢補<麥戈>頌曰 鼎足爭雄事本奇 一狼二鼠判須臾 北關鎖鑰雖牢固 子子孫孫五五宜北帝南臣:忽必烈在北方稱帝,建立元朝,南方漢人稱臣。離離河水 指斡難河,蒙古元朝發源地。鼎足爭雄事本奇:三國鼎足而立,指蒙古,西夏和金。事本奇,出乎預料,竟然是弱小蒙古先後滅了夏和金。北關鎖鑰雖牢固 ,子子孫孫五五宜:指元朝雖然軍事強大,但忽必烈建立元後,只能傳10帝。艮下巽上漸:艮為山,巽為風,本卦」草木漸茂之象,積小成多之意「。喻指蒙古起源於草原,漸入繁盛,四處擴張,版圖空前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