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斌(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
編輯:金明正、楊文華
來源:九卦金融圈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正式文件包括十四五規劃發展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以及各項發展任務的具體措施等。
其中,《建議》涉及到金融領域特別是金融科技的內容主要包括: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等。預計「十四五」期間銀行業金融科技將在近年來快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得以提升,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變革,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促進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發展。
一、金融數位化加快發展
《建議》提出要加快數位化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位化智能化水平。擴大基礎公共信息數據有序開放,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結合《建議》中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的相關內容,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金融數位化也將加快發展。金融科技的發展會加速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傳統產業數位化、智能化水平,數字經濟引擎功能將持續顯現。金融科技的發展與數字經濟相互促進。
一方面,金融科技已融入到數字經濟的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當中,成為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隨著數字經濟發展,有望進一步推動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質量、防範及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延續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量子科技、移動網際網路等前沿技術研發應用於服務數字經濟及數字社會建設。
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將緊跟線上線下融合趨勢,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合理運用基礎公共信息數據,保障個人信息安全。銀行業金融機構還將通過體制機制轉型、業務流程再造、技術能力提升、科技業務融合等創新與發展加快數字銀行建設,融入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
二、金融科技推動銀行業變革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邁入數字經濟時代,隨著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提檔升級,必然推動銀行業的金融服務模式和經營管理發生實質性變革。「十四五」期間,金融科技對銀行業賦能的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人工智慧技術將重塑銀行業金融機構商業模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實現智能風控、智能投顧等,大幅減少運營成本;大數據技術通過基於海量數據的邏輯挖掘不斷提升銀行營銷和風控精準度和有效性;雲計算能夠顯著降低金融信息獲取成本、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區塊鏈技術將通過防篡改和高透明的分布記帳方式,解決安全、信任、效率三大痛點,推動數字貨幣、支付清算、徵信管理等領域的深刻變革;移動網際網路則可以使客戶和各類電子設備隨時隨地處於「連接」和「在線」的狀態,享受無時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
「十四五」期間,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持續加大金融科技的人才和資金投入,積極探索智慧金融新趨勢。預計圍繞科技創新的新型銀行建設,以及圍繞新一代核心系統的技術升級將成為銀行業金融科技投入的主攻方向。銀行業金融機構將金融科技廣泛應用於各個業務環節,構建適應於數位化時代的金融生態,推進平臺化、場景化建設,打造開放銀行系統,促進銀行業實現成本結構優化和業務效能提升。
三、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
預計「十四五」期間,技術與業務將進一步深度融合。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趨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技術對業務的影響角度來看,技術與業務的界限趨於模糊和交融,從初期的技術支撐業務,到現在的技術改變業務,直至未來的技術創造業務。比如隨著5G技術的應用,5G銀行網點、開放銀行、動產融資等全新的業務模式正在改變銀行的商業模式,技術對於業務的影響正在進入全新的階段。二是從業務反向驅動技術的角度來看,新的金融應用場景又將成為新技術研發和應用的重要驅動力。比如分布式架構轉型及分布式資料庫應用等,正是由於在金融場景的逐步嘗試應用,相關技術理論才不斷得到驗證,底層技術研發才得以不斷進步。
伴隨著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銀行業金融機構將最新的技術成果應用到現有的業務流程中,改進現有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創造全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適用性和精準度,增強金融業務效率,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新技術將對銀行現有的業務流程進行再造,實時收集銀行產品與業務的運行情況,為調整業務方向,優化業務流程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
四、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實質是解決相對弱勢群體的金融覆蓋性和可獲得性,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大數據技術與深度學習不斷進化、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普惠金融經歷了從微型金融到普惠金融直至數字普惠金融的演進與發展。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普惠金融領域的運營效率和風險管理,在服務普惠、長尾客戶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隨著金融科技對數字普惠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普惠金融生態系統更加健全,底層技術融合將全面提高數字普惠價值,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也將更精準、更高效。
「十四五」期間,預計在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的融合性也將日益增強,助力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不同於傳統普惠金融,將通過深化金融科技的應用,有效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效率、增強金融活力以及提升金融服務,從而有利於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成本競爭力、效率競爭力、活力競爭力以及服務競爭力。特別是隨著金融科技創新發展,金融科技運用成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高效載體,必將更有效地突破金融服務物理空間阻隔,全面提升信息的獲取、傳輸、分析、共享效率,重構普惠金融的發展方式和路徑。
五、金融科技監管持續強化
「十四五」期間,隨著金融科技的加速發展,預計在金融監管方面,對金融科技「強監管」也將邁入常態化,監管科技等新型監管工具和模式將成為主流。與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趨勢相比,當前我國監管科技水平還不高,監管工具和手段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在新的技術環境下,金融機構面臨的七大金融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合規風險、聲譽風險和系統性風險,會以更具隱蔽性、波動性和挑戰性的形式展現。因此,必須不斷加強金融科技監管,將所有金融業務和活動都納入監管體系,實行穿透式監管,促進金融科技更高效、更合規地服務實體經濟,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十四五」期間,監管機構將強化監管科技運用,加快金融業綜合統計和信息標準化立法。抓緊建設監管大數據平臺,全力推動監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轉型。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國產化,防範金融網絡技術和信息安全風險。強化基礎設施監管和中介服務機構管理,對金融科技巨頭,在把握包容審慎原則的基礎上,採取特殊的創新監管辦法,在促發展中防風險、防壟斷。做好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前提下,創新與監管的平衡機制會更加有效。
展望「十四五」期間,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延續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趨勢,緊跟前沿科技進步,加大金融科技的研發和應用,增強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改進經營模式,優化業務流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普惠金融。充分利用金融科技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強化監管科技運用,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全面助力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