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越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正和島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他在24歲那年,離開倫敦去鄉下躲避瘟疫,順便研究出了微積分、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一舉奠定現代物理學和數學的基礎。

科學界對牛頓的評價是:「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但牛頓在知識面前是謙卑的,他說,「我不知道人們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就像是在海邊玩耍的孩子,時而拾到幾塊瑩潔的石子,時而拾到幾片美麗的貝殼並為之歡欣,而那浩瀚的真理海洋,仍展現在面前。」

牛頓把自己的發現比作石子、貝殼,把未知的真理比作浩瀚的海洋,這不是謙虛客套,而是真實看到。

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

為什麼越有知識和本事的人越謙虛?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回答是: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圓圈內是已知,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圓的周長也就越大,於是,你接觸到的未知也就越多。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可分成「已知」和「未知」兩個部分,已知是有限的,而未知是無限的,在數學中,任意一個常數除以無窮大,都等於零。所以古希臘最有知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才會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遺憾的是,承認自己無知的蘇格拉底,卻死於一群真正無知者的審判,而審判他的無知者也隨雅典文明湮滅於歷史長河。

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住在廢井裡的青蛙,在井邊遇見了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向海鱉炫耀井中洞天,並邀請它進去參觀,結果井口小到海鱉的腳都邁不進去。唐代文學家韓愈對這個寓言故事的評論是:「坐井觀天,就會覺得天很小,其實不是天小,而是看天的人眼光太狹隘了。」

任何自以為偉大的人,其實都是井底之蛙,只有真正看過天地眾生的人,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對於後者來說,謙虛是美德,愚蠢是自知,而學習就是生活。

不僅做學問的人應該這樣,做企業的人也應該這樣。

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在一次演講中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直譯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也有人譯成「求知若渴、虛懷若愚」。承認無知,才會對未知有敬畏,進而對求知充滿渴望。

賈伯斯的話也道出了企業家精神的本質,「企業家」這個詞源於法語,本義是「冒險和創新事業的經營者和組織者」。

真正的企業家不會躺在已知財富上沾沾自喜,而是用已知財富去開拓未知世界。他們是大航海的開啟者哥倫布,是計劃移民火星的馬斯克,是「活著就要改變世界」的賈伯斯,金錢不是他們的目的和追求,而是他們的工具和獎賞。

真正的領導者,要警惕自己成為固步自封的無知者,要像防疫情一樣,防止自己染上無知之症。

無知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但井底之蛙也分三類。

第一種是不知而不覺,這是血統純正的井底之蛙,它們堅定地認為,自己生活的井口就是全世界,任何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都是蠱惑人心的異端邪說。

我相信,那些宣判蘇格拉底死刑的人,都是充滿正能量且真誠的。但他們並非不可饒恕,因為無知者無罪,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也為要釘死他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第二種是不知而不學。這種青蛙見過井外的世界,但或許是因為懶惰安逸,或許是因為害怕失敗,他們拒絕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為自己的不思進取找出許多正當理由。

比如,外面的世界固然好,但不適合我們;外面也有很多問題,我們要看到本井的優越性。

但世界並不總是歲月靜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知而不學的青蛙們,最後都難逃「溫水煮青蛙」的下場。

第三種最可惡,是不知而裝知。這是一群「好面子」的青蛙,明明無知,卻要裝作無所不知。

這種青蛙裝久了,還會得到前兩種青蛙的崇拜,這讓它們就越發相信「謊言說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如果有人膽敢質疑它們、揭穿它們,那就是反對真理、破壞穩定團結,必須群起而攻之,除之而後快!

這類青蛙病入膏肓、身懷劇毒,不僅沒得救,還要躲遠點。

魯迅先生說過,「面子」這東西卻實在有些怪,「要面子」和「不要臉」有時候很難分辨,有的人明明「不要臉」,但在他本人卻以為很「有面子」。

為了「面子」的不知而裝知,就是一種「不要臉」的心理病態,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鄭重地提醒人們要警惕此病,不要得病。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讀>>

知道自己的無知,是好的;

無知卻自以為知,這是謬妄之病。

有道的人沒有這種謬妄之病,

因為他把這種病視為大患;

正因為把這種病視為大患,

所以才不會患上這種謬妄之病。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越沒本事的人脾氣越大?心理學家:這幾點原因很現實
    1、越沒本事,越渴望得到關注一個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從來是不缺乏存在感的。在事業當中,說話有分量,做事有準則,被人尊重,被人矚目,他們不需要過多尋找自己的存在感。但一個沒本事的人,卻總是被人忽略,甚至在家庭當中還要受到親人的抱怨。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在說文解字裡,對「道」的解釋就是我們所走的路,更深一層的解釋便是宇宙之道和道法自然。也有人解釋說:「道」其實是做動詞,給不知道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不走錯路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德」則是境界因善行而升華。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道德經》:眼界越寬,越不貪婪;格局越大,越不糾纏!
    有的人生活穩定之後,羨慕別人的那種安逸;得到安逸的生活之後,卻又想要奢侈的享受。 殊不知:貪婪是人生一大忌諱,不懂得知足,一昧的貪婪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災難。【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在海邊,有一個漁夫為了貪圖省事,編織的漁網只有一口鍋那麼大。
  • 職場上越沒本事的人,越喜歡在這3個方面浪費時間,難怪越混越差
    職場上越沒本事的人,越喜歡在這3個方面浪費時間,難怪越混越差職場上,有本事的人能夠混得風聲水起,不僅能夠跟同事打成一片,還能獲得領導的認可,前途一片大好。而沒有本事的人,則是恰恰相反,不僅工作沒有起色,也很難交到朋友,基本上是屬於被忽視的情況。俗話說「爛泥扶不上牆「,就是精準的描寫職場上沒有本事的人。
  • 看道德經越看越迷糊,真正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文言文。對文言文,我們不要被之乎者也所糾結所迷惑,我們要去結合現實與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老子道德經說的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充滿辯證法,充滿否定之否定的哲學觀點。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一句話吧,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
  • 越喜歡做這3件事的爸爸,越沒什麼本事,也難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
    如果說,孩子的爸爸很有本事的話,那孩子將來也錯不了,必然會很有出息;如果說,孩子的爸爸沒什麼本事,總是喜歡做這些事兒的話,也很難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案例:瀟瀟是家裡的獨生女,家境殷實。在外人看來,瀟瀟的生活一直都是幸福的,不愁吃穿,還會很多特長,比很多孩子都要幸福。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智力殺手,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拿破崙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傳說清代名臣林則徐,年輕的時候脾氣非常火爆。他做縣官的時候,對不孝順父母的人異常痛恨,碰到相關案件,總會怒火難耐,從嚴從重辦理,而且惹了不少笑話。有一次, 兩個大漢扭送了一名年輕人去官府,控告他是個十惡不赦的不孝子。林則徐一聽是個不孝子:「哎喲,我這火爆脾氣。」
  • 脾氣好反而被欺負?這4種「沒本事」的人,才會喜歡欺負老實人
    而這4種「沒本事」的人,才會喜歡欺負脾氣好的老實人。 往往越是沒能耐的人,越喜歡顯擺自己,脾氣也越大。 這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社會現象,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往往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從來都不會缺乏存在感。
  • 老祖宗:越有本事的人,越能看到2種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很有啟發
    在《道德經》中,有句容易讓人誤解的話,叫: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之。這句話的通俗解釋就是:所謂的先見之明,是種小聰明,很容易讓人變得愚蠢。所以真正有本事、有智慧的人,都懂得厚德載物的道理,不會玩這種小把戲。可理論雖好,實際情況卻好像不是這麼回事了,那些有本事的人,都堪稱是「預言大師」。比如曹操還沒跟袁紹官渡開戰呢,就說了「袁紹的所有東西最終都會歸我,他只不過是替我保管罷了」,事實果然如此!這情況咋解釋?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那些由智者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道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人生。人與人的不同往往就是認知不同導致的層次的不同,認知水平越高的人,看事情越客觀越正確,也就能掌握事發展的規律獲得成功。
  • 越有本事,越不要碰人生「三大忌」,不然,福報會消耗殆盡
    人生處處有忌諱,有一些事不能做,有一些話不能說。我有一個朋友剛進入社會時,喜歡我行我素,對於前輩的勸導不以為然,最後觸犯了公司規定,給自己帶來了一些麻煩,才循規蹈矩起來。佛語有云:「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人生哪有無來由的報應呢,所有的報應都是自己的言行產生的效應,帶來的後果。而越有本事的人,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影響就越大,帶來的後果無論好壞也都更重。越有本事,越不要碰人生「三大忌」,不然,福報會消耗殆盡。
  • 越是沒本事的人,越喜歡「炫耀」這三樣東西,卻不知被人看不起
    對於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每個人對待生活,也會有屬於自己不同的態度,但是生活是自己的,其實和他人無關,往往是那些越是沒本事的人,反而越喜歡炫耀自己的生活。
  • 交往定律:越是沒本事的男人,越喜歡做這三件事,早有預兆
    在生活中通常我們都會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人在外人面前都能處理好自己的脾氣,但是回到家就喜歡對著自己的妻子和老人發火,在親人面前我們會卸下自己心中的防備,暴露出最柔軟的一面,但是有時候也會將最不好的一面展現給家人,但是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如此,就容易破壞親人之間的情感。
  • 經典反思:遠古心法,越讀越優秀!
    原汁原味的華夏遠古典籍,越讀越通透。一、專心悟道,不偏不倚。《尚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單純從本心來判斷,很多人的心是十分危險易變的。《尚書》: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能夠虛心向人學習,自己找到好老師會變得強大,成為王者。以為別人不如自己,瞧不起別人,會走向失敗滅亡。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男人越是沒有本事,這些特徵就越明顯
    俗話講:「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女人嫁對了男人對自己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女人嫁給了男人就要他生活一輩子,所以選擇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一個沒有本事的男人往往這些特徵比較明顯。所以說,一個人男人能力越強他就越有修養,為人更是正派大方,對待自己的愛人更加的謙遜有禮,能做到尊重愛人,處處替愛人著想,懂得讓步。假如女人能碰到一個這樣的男人,那便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因為和這樣的男人相處,你往往是能感受到生活的輕鬆與自在。
  • 聰明來自對世事的洞察,一個人越有本事,越擁有三種處世的智慧
    越有本事的人,其實身上都擁有這種洞察世事的功夫,即使他們可能學歷不高,但是對人情世事的審閱與認知,也能幫助我們很好適應社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一番事業。 真正聰明的人,大都擁有長遠的眼光,他們會擁有一種極強的忍耐功夫。這種功夫是深刻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在我們還沒有強大的時候,最關鍵的是要懂得忍耐。忍耐的目的是蟄伏與成長,《易經》有一句話講述,在人還沒有強大的時候,就是要學會潛龍在淵,這個時候, 我們最重要不是表現自己,而是懂得沉潛蓄勢,一點點積累自己。
  • 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炫耀這3種東西,看看你有沒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喜歡在別人面前說自己怎麼怎麼樣,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看不起比自己弱的人。這樣的人往往也沒有什麼本事。一般越沒本事的朋友,越喜歡炫耀這3種東西,招人煩卻不知01、炫耀自己的能力有的人總喜歡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能力。總想著在別人秀自己的優越感,自己取得一點點成績,就唯恐別人不知道,到處炫耀自己有多厲害。
  •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一,哲學與道學
    《道德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哲學之祖。準確來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所謂「哲學」。「哲學」是近代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用的一個替代性詞語,經近代中國文人翻譯日文著作引入而成。於今日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 那麼古代中國怎麼稱呼「哲學」呢?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