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正和島
作 者:吳強 私人董事會教練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他在24歲那年,離開倫敦去鄉下躲避瘟疫,順便研究出了微積分、光學和萬有引力定律,一舉奠定現代物理學和數學的基礎。
科學界對牛頓的評價是:「天不生牛頓,萬古如長夜。」
但牛頓在知識面前是謙卑的,他說,「我不知道人們對我怎樣評價,我卻這樣認為:我就像是在海邊玩耍的孩子,時而拾到幾塊瑩潔的石子,時而拾到幾片美麗的貝殼並為之歡欣,而那浩瀚的真理海洋,仍展現在面前。」
牛頓把自己的發現比作石子、貝殼,把未知的真理比作浩瀚的海洋,這不是謙虛客套,而是真實看到。
謙卑和傲慢,不僅是一個人的態度,還建立在這個人的認知基礎之上。越有見識的人,越知道自己無知;而越是見識匱乏的人,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曾經的上海灘教父杜月笙,善長洞悉人性,他晚年教訓兒子時說: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如果你因自己的不如意,動輒遷怒他人,這與末等人有何異?
為什麼越有知識和本事的人越謙虛?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的回答是: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圓圈內是已知,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圓圈就會越大。圓的周長也就越大,於是,你接觸到的未知也就越多。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可分成「已知」和「未知」兩個部分,已知是有限的,而未知是無限的,在數學中,任意一個常數除以無窮大,都等於零。所以古希臘最有知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才會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遺憾的是,承認自己無知的蘇格拉底,卻死於一群真正無知者的審判,而審判他的無知者也隨雅典文明湮滅於歷史長河。
莊子曾講過一個故事,一個住在廢井裡的青蛙,在井邊遇見了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向海鱉炫耀井中洞天,並邀請它進去參觀,結果井口小到海鱉的腳都邁不進去。唐代文學家韓愈對這個寓言故事的評論是:「坐井觀天,就會覺得天很小,其實不是天小,而是看天的人眼光太狹隘了。」
任何自以為偉大的人,其實都是井底之蛙,只有真正看過天地眾生的人,才知道自己的渺小。對於後者來說,謙虛是美德,愚蠢是自知,而學習就是生活。
不僅做學問的人應該這樣,做企業的人也應該這樣。
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在一次演講中說:「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直譯是「保持飢餓,保持愚蠢」,也有人譯成「求知若渴、虛懷若愚」。承認無知,才會對未知有敬畏,進而對求知充滿渴望。
賈伯斯的話也道出了企業家精神的本質,「企業家」這個詞源於法語,本義是「冒險和創新事業的經營者和組織者」。
真正的企業家不會躺在已知財富上沾沾自喜,而是用已知財富去開拓未知世界。他們是大航海的開啟者哥倫布,是計劃移民火星的馬斯克,是「活著就要改變世界」的賈伯斯,金錢不是他們的目的和追求,而是他們的工具和獎賞。
真正的領導者,要警惕自己成為固步自封的無知者,要像防疫情一樣,防止自己染上無知之症。
無知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但井底之蛙也分三類。
第一種是不知而不覺,這是血統純正的井底之蛙,它們堅定地認為,自己生活的井口就是全世界,任何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都是蠱惑人心的異端邪說。
我相信,那些宣判蘇格拉底死刑的人,都是充滿正能量且真誠的。但他們並非不可饒恕,因為無知者無罪,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也為要釘死他的人禱告:「父啊,赦免他們,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第二種是不知而不學。這種青蛙見過井外的世界,但或許是因為懶惰安逸,或許是因為害怕失敗,他們拒絕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為自己的不思進取找出許多正當理由。
比如,外面的世界固然好,但不適合我們;外面也有很多問題,我們要看到本井的優越性。
但世界並不總是歲月靜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知而不學的青蛙們,最後都難逃「溫水煮青蛙」的下場。
第三種最可惡,是不知而裝知。這是一群「好面子」的青蛙,明明無知,卻要裝作無所不知。
這種青蛙裝久了,還會得到前兩種青蛙的崇拜,這讓它們就越發相信「謊言說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如果有人膽敢質疑它們、揭穿它們,那就是反對真理、破壞穩定團結,必須群起而攻之,除之而後快!
這類青蛙病入膏肓、身懷劇毒,不僅沒得救,還要躲遠點。
魯迅先生說過,「面子」這東西卻實在有些怪,「要面子」和「不要臉」有時候很難分辨,有的人明明「不要臉」,但在他本人卻以為很「有面子」。
為了「面子」的不知而裝知,就是一種「不要臉」的心理病態,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鄭重地提醒人們要警惕此病,不要得病。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解讀>>
知道自己的無知,是好的;
無知卻自以為知,這是謬妄之病。
有道的人沒有這種謬妄之病,
因為他把這種病視為大患;
正因為把這種病視為大患,
所以才不會患上這種謬妄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