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誇獎恰到好處 讓批評利人利己

2020-12-22 華西都市報

使誇獎恰到好處 讓批評利人利己

  「這孩子一點兒都不懂事!」「你也太不體諒人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對周圍人的言行,做出評價。無論是親子、夫妻,還是朋友和同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是不乏讚揚與責備。讚揚可能比食物更滋補。而責備會傷害和羞辱我們,剝奪我們的尊嚴、驕傲和快樂。但我們的讚揚與責備是客觀的、公平的嗎?如何才能管理好我們的讚美和責備?特麗·阿普特將她30年的研究成果凝聚於一本書《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中。在她看來,讚揚不僅能表達喜愛,還可能涉及利用與諷刺;責備不僅與不滿有關,還可能隱含著歧視和推脫責任。她也試圖闡明揭示了讚揚與責備的機制,是如何在親子、夫妻、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運作的。書中還涉獵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園霸凌、網絡暴力、職場拉踩、性別歧視等深刻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

容忍他人的看法
客觀評價身邊的人

  2020年春天,因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需要,很多人長時間宅居在家中,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陡然增多。短兵相接,朝夕相處,會讓人們更加親密,也難免會增加衝突的機會。讀一讀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導師、作家特麗·阿普特的這本《讚揚與責備——劍橋大學的溝通課》,或許對您有不少啟發,助於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動、需求和真實意圖產生更深的理解。從而試著容忍他人的看法,客觀評價身邊的人,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在面對朋友、同事、伴侶時,我們都會因獲得讚揚而高興,因遭到責備而氣惱。「無條件的愛」這一概念之所以會如此讓人迷戀(也如此讓人迷惑),不過是因為它是在一個游離於評判世界之外的美麗天堂。特麗·阿普特發現,即便在我們最親密、最恆久的感情中,即便愛本身毫無條件,即便依戀感能持續永遠,評判仍會帶來重要的影響。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備受我們寵愛,但我們無法保證他在被人說是「壞孩子」時不感到羞恥,在受到高聲責罵時不感到害怕,或在希望被關注卻遭到漠視時不感到傷心。相愛的兩個人也許會立下山盟海誓,為被對方徹底接受而欣喜,然而在婚姻中,雙方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評判,那關乎對方的關心程度、關注程度、公平程度,甚至是愛的質量。
  人們常說,變老的最大好處就是不會再關心別人的看法了。然而據特麗·阿普特觀察,「想要實現這樣的平和與自信仍需大量的努力。在研究所謂的「中年危機」時,我發現成年人成長這一關鍵步驟的支點,不外乎一個格外強烈的欲望——靠控制自己對他人褒貶的敏感度,加強對自己評判的信任,從而奪回自己對生活的控制。」

富含共情的責備
能讓人心悅誠服

  既然人們對誇獎和責備難以逃避,那麼,如何誇獎和責備,才能讓人們更大限度理解彼此,減少誤會和傷害呢?特麗·阿普特提到,這跟「共情」這種情商有很大關係。缺乏共情的讚揚會適得其反,富含共情的責備能讓人心悅誠服。
  共情有兩個層面——痛苦與洞察。當我們感受共情時,我們不但能體會他人的痛苦,也能理解他們的思想、願望和感受。我們理解他們做選擇和決定時的背景緣由。這正是第二套神經系統,心智化矩陣的傑作。當我們推測別人的心意,思考如何解釋他人的行為,預測他們未來的行動時,心智化矩陣就會被激活。不過,有時因為恐懼、偏見、衝突或強烈的生理原因,心智化矩陣會脫離痛苦矩陣而運轉。有時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真人的特徵——正如社交媒體的「用戶」或「關注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能想像其他人的痛苦和羞愧,但感覺無關痛癢,甚至可能幸災樂禍。因此,社交媒體的使用誘發了人們的評判力危機。
  特麗·阿普特特別提到,「計算機、平板電腦或手機屏幕都不能代替一個人臉上的複雜信號或聲音中的重音變化和尋找適當詞句時的遲疑。這些設備也無法代替交談中的動態:大家一起想主意,歡迎和期待不同的聲音,分享不同視角也被視為正常。這些設備會鞏固而不是挑戰成見,在捏造的『他們』與『我們』之間強行劃線分隔,因為它們刪掉了豐富的背景細節,而那才是讓我們真實人際生活中深刻而細膩的內心評判表得以運轉的燃料。」
  封面新聞記者張杰

相關焦點

  • 「年年帶公婆體檢,我是為自己」利人就是利己:聰明人都懂的道理
    我們總是會被眼前的利益蒙蔽眼睛,我們總會為了一時氣憤而故意刁難對方,殊不知利人便是利己,為了眼前的利益卻忘了以後的方便,為了一時洩憤卻斷送了之後的路。與人方便不是退讓而是豁達,與人方便不是心機而是明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我們的婚姻生活中,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不無體現。
  • 誇獎比批評更有效,家長巧用「赫洛克效應」,讓孩子快速成長
    而心理學家分別對這三組研究對象給予了表揚、批評和沒有評價三種回應。最後心理學家發現,給予表揚回應時,研究對象表現得最好,不予評價時,研究對象表現一般,給予批評否定時,研究對象表現得最差。心理學家們把這種效應稱之為赫洛克效應。
  • 犬屋敷:當你有了超能力,你會選擇利己還是利他
    獅子神:利己獅子神皓是個普通的高中生,從不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人或事,他很快就了解自己的身體,熟悉了各種能力。然而卻開始每周隨機挑一家人滅門,企圖找回自己還是個人的感覺,然而他冷酷的殺了一家人卻並無波動,所以他不曾停止。
  • 老師誇獎衰衰卻起了反效果,該批評還是表揚
    如果總是一味地被老師批評,學生們或許就會被打擊自信心,所以老師偶爾會用誇獎的辦法去鼓勵同學,可金金的讚賞卻讓衰衰「膨脹」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來找找答案吧!讚賞學生效果會更好?老師誇獎衰衰卻起了反效果,該批評還是表揚老師為了讓學生們重拾信心,就決定用讚賞的方式來鼓勵學生,但這次的鼓勵卻有些過頭,不管衰衰是上課睡覺、抄作業,還是放臭氣,金金一律都給予鼓勵,這樣的做法讓衰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於是變本加厲地進行著一系列的錯誤舉動,這也讓我們看出表揚和批評也需要適時才行,只是一味地批評或者表揚都不是一個好的決定
  • 「赫洛克效應」告訴我們,了解誇獎心理學,用誇獎培養出好孩子
    俗話說「拍馬屁拍到了馬蹄子上」,就是說那些不懂得誇讚反倒令人厭惡的做法,那麼什麼是「赫洛克效應」它和誇獎之間又存在哪些聯繫,對孩子的成長有些哪些幫助呢?第一組表揚組:完成任務後進行表揚和鼓勵,第二組是批評組,在完成任務後進行嚴厲的訓斥,第三組是忽視組:完成任務後既不表揚,也不批評,看其他小組完成任務後的批評和表揚,第四組控制組:遠離前三組,不給予任何評價。
  • 人際關係當中,男女關係當中,情商,一定是利己的!
    情商,一定是利己的,這個大家要記住,情商最終倒來倒去都是利己的。比如說,你發個紅包給女友,那麼這個就是利己的,就是聰明人,因為最終是利己的。比如說,我們群裡有一個學員,他老是在群裡面挑撥是非,那我就把他踢了,對不對?
  • 卡夫卡心中的「愛」:利他與利己
    —— 卡夫卡我覺得,愛他人就會利他;愛自己即會利己。我想甲不比乙更好就是指兩者都有不好吧?所以,卡夫卡是不是在說:利他與利己都既可能是正當的,也都可能是不正當的!有一種利他,叫利己的利他;有一種利己,可能是利他的利己。它們可能都是正當的。
  • 社交實錄:有的時候,別人的誇獎是一種社交武器
    你喜歡聽別人誇獎自己嗎?一般情況下你應該是肯定的回答。每個人都喜歡被誇獎,尤其是自己在乎的人的誇獎。從某種意義上講,誇獎算是一種社交獎勵吧。但有的時候,誇獎也會成為一種社交武器。例如,他誇獎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就是沒有誇獎你。這個時候,你肯定渾身不自在。雖然他並沒有說你不好,但是卻讓你受到了傷害。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這個話題。
  • 誇獎遠比打擊來得更有效,了解「赫洛克效應」,讓孩子變優秀
    老張本身就是急性子,一看到孩子犯了錯,就忍不住要批評他。結果,越是批評,孩子越是容易犯錯。而且孩子逐漸變得膽小,老張讓他做什麼事情都好,他都要猶豫半天才去做,做的時候還小心翼翼,生怕做不好,又要挨罵。相反如果總是批評和打擊孩子,將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傷害:1、孩子會變得自卑父母一味的打壓和批評,並不能幫助孩子改變錯誤,相反孩子會更加害怕去承擔事情,而且同一件事孩子會有畏懼心,不敢去嘗試,因為他知道只要自己做不好,就會挨罵。
  • 裝在套子裡的人|契訶夫筆下的膽怯者,膽怯僵化背後的極端利己
    有人說,《裝在套子裡的人》是契訶夫在批評如「別裡科夫」一般僵化、膽怯的人,他以「別裡科夫」有些「神經質」意味的小心、謹慎、防備等性格特質,展現了一個僵化、膽怯之人的荒謬與可悲。這麼說也並不無道理,但這種說法總覺還不夠「入味」。一個人,不大可能生來就僵化、膽怯成如「別裡科夫」這般極端的存在。
  • 皮格馬利翁效應:正確的誇獎,才是教育優秀孩子的關鍵
    1、無意義的誇獎現在許多家長最常用的誇獎方式就是敷衍,比如孩子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家長在這個時候誇獎卻毫無意義,非常敷衍,他們經常對孩子使用的誇獎方式就是「你真棒」、「你真厲害」。這種誇獎方式毫無意義,尤其在小的時候孩子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是家長如果總是不更換自己誇獎的方式的話,那麼孩子肯定會對你的誇獎產生厭惡的心理,而且他們的三觀也會漸漸的出現偏差。
  • 高級知識分子如何克服「精緻利己」的思想,《獨角獸》給出了答案
    疫情期間,有兩位知識女性的「精緻的利己行為」值得關注和深思:一位是說話牛氣沖天的、盛氣凌人的澳籍華人女士,一位是定居美國的、瞞天過海掩蓋自己病情的黎女士。前者是回到北京後拒絕隔離,外出跑步,面對社區防疫人員勸說,她不但不聽勸告,還大喊「救命騷擾」。
  • 蜘蛛之絲|佛祖無誠意的拯救,芥川龍之介對拯救者利己思維的諷刺
    所以,《蜘蛛之絲》這部短篇小說,雖然的確是在批判人的利己心不假,但是,小說中更深刻的諷刺,還是體現在「佛世尊」無誠意之拯救上。也就是說,芥川龍之介可能更多是在諷刺「拯救者」的「利己思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佛世尊」作為「拯救者」的利己思維。與其說是「佛世尊」在拯救罪人,不如說「佛世尊」在強化「自己」心裡的「善」之標準,一切都是從佛世尊「自我」出發。說白了,即便是極樂世界代表至善的「佛世尊」,也是一個從「我」出發,極端強調「我」的存在,這不是利己又是什麼?只是打著「善」的名義「利己」罷了,由此,芥川龍之介對「利己」的諷刺,可謂深刻而又辛辣。
  • 這句家長常用的誇獎方式,最易毀了孩子
    教育專家表示,孩子需要被誇獎,需要大人給予他們正面的期待。因為給予正面期待的孩子往往會順應這種期待,變得越來越優秀。但是,卻有這樣一個孩子,媽媽對她的表揚變成了「育兒魔咒」!田沙沙是一位八零後的寶媽。結果斌斌咔的一聲哭了這時母親才發現,一直以來的誇獎,禁止兒子說批評的話那麼,我們是如何誇獎孩子的呢?
  • 中國職場怪象:領導誇獎你,其實厭惡你;領導責備你,實則喜歡你
    中國職場怪象:領導誇獎你,其實厭惡你;領導責備你,實則喜歡你在職場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怪象,在平常的日子裡,人們總是看到,領導經常誇讚一個同事A,但是等到到了晉升加薪的時候,領導卻對同事A視而不見。